•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1年 23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1-02-20

基础研究
临床输血
临床检验
专家共识
护理与教育
述评
临床研究
新生儿溶血病专题
个例报告
综述
专家共识
1 北京医学会输血医学分会, 北京医师协会输血专业专家委员会
中国输血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专家共识
2021 Vol. 23 (1): 1-5 [摘要] ( 924 ) [HTML 1KB] [ PDF 1225KB] ( 1114 )
述评
6 朱永明
血液工作的总目标与当前的一些主要问题
2020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布了“血液安全行动框架”。该“行动框架”分析了成员国在保障血液安全和供给方面存在的挑战,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应对措施和阶段目标。尽管“行动框架”主要分析的是发展中或不发达地区面临的挑战,以及建议采取的策略,但是这些分析和建议不仅对我们做好当前的血液工作有现实借鉴意义,对进一步坚定和落实血液事业愿景更具有前瞻的战略意义。
2021 Vol. 23 (1): 6-10 [摘要] ( 730 ) [HTML 1KB] [ PDF 1266KB] ( 923 )
10 樊凤艳, 汪德清
我国临床输血发展的挑战与思考
国家标委会将输血医学列入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标志着我国输血医学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如何把握好这种变革机遇,推动学科快速健康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2021 Vol. 23 (1): 10-12 [摘要] ( 833 ) [HTML 1KB] [ PDF 1222KB] ( 1583 )
13 贺敏威, 孙苏静, 周欠欠, 王小慧, 詹林盛
2020年度输血医学科研新进展
随着科研的发掘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交叉和应用,输血医学的内容每一年都在不断被补充和完善。本文总结了2020年度输血医学相关重要研究进展。
2021 Vol. 23 (1): 13-17 [摘要] ( 1773 ) [HTML 1KB] [ PDF 1367KB] ( 1182 )
17 吴建君, 史荣辉, 赵树铭
临床输血医师工作内容探讨
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如何设置临床输血医师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对推动输血医学的发展,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21 Vol. 23 (1): 17-19 [摘要] ( 392 ) [HTML 1KB] [ PDF 1223KB] ( 1083 )
新生儿溶血病专题
20 中国输血协会免疫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
针对国际上对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的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研究取得的进展,中国输血协会免疫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前期调研HDFN实验室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对我国HDFN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抗体筛选时机、频次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要点进行梳理并确定检测方案,目的是进一步规范HDFN实验室操作,提高我国从事HDFN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
2021 Vol. 23 (1): 20-24 [摘要] ( 889 ) [HTML 1KB] [ PDF 1275KB] ( 691 )
24 李翠莹
胎儿新生儿溶血病的诊疗策略探讨*
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我们对国内57家医疗机构HDFN实验室检测进行调查,并对与HDFN相关研究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及对国内外诊疗策略进行梳理总结,提出目前实验室检测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探讨胎儿新生儿溶血病的诊疗新策略。
2021 Vol. 23 (1): 24-28 [摘要] ( 566 ) [HTML 1KB] [ PDF 1310KB] ( 727 )
29 范秀, 肖军, 李翠莹
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RhD血型不合胎儿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
Rh母婴血型不合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发生率仅次于ABO血型不合,尤其以RhD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发病症状最为严重。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应用抗-D免疫球蛋白。本文主要讨论抗-D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用药指征、剂量及预防效果,基因检测用于指导抗-D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2021 Vol. 23 (1): 29-32 [摘要] ( 545 ) [HTML 1KB] [ PDF 1469KB] ( 743 )
33 雷慧芬, 樊凤艳, 肖军, 李小薇, 李翠莹
国内医疗机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免疫血液学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目前国内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fetus and newborn, HDFN)实验室免疫血液学检测的开展情况,为制定HDFN实验室检测操作规范、检测标准及专家共识提供依据,以提高国内HDFN实验室检测水平。方法 编写《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情况调查表》,并向国内医疗机构发放,调查产前、产后免疫血液学检查项目及检测方法,了解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针对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收调查问卷57份,统计结果如下:孕妇免疫血液学检测时机分布在妊娠各个时期,以10~20周为主(38.6%);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孕妇ABO、RhD血型检测(95.7%)、丈夫ABO、RhD血型检测(63.8%)、孕妇不规则抗体筛查(93.6%)、抗体鉴定(83%)及抗体效价IgG抗-A(B)(83%)、不规则抗体(53.2%);应用于临床的cff-DNA(0%);破坏IgM抗体试剂选择0.1 mol/L 2-巯基乙醇(82.6%)、0.01 mol/L 2-流苏糖醇(23.9%);产后免疫血液学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新生儿ABO、RhD血型(100%)、DAT试验(98.1%)、血清游离抗体试验(94.2%)、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96.2%);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检测方法以热放散(40%)和酸放散(54%)为主;实验室质量控制:42.3%的单位开展室内质控,50%的单位开展室间质评,98.1%的单位有标准操作规程;血清抗体标准品参考(0%)。结论 国内迫切需要建立HDFN实验室检测标准操作规程,统一方法学、参考范围以及质控监测,并形成专家共识。
2021 Vol. 23 (1): 33-38 [摘要] ( 633 ) [HTML 1KB] [ PDF 1733KB] ( 676 )
38 王文婷, 党盼玉, 张保萍, 胡兴斌, 安群星, 尹文
抗-D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的输血策略及其预后疗效评估分析
目的 探讨由抗-D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患者的输血策略及其预后疗效评估。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D抗体新生儿溶血病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配合型输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患者治疗前Hb、RBC、Hct值分别为(104.70±3.72)g/L、(3.01±0.14)×1012/L、0.33±0.01,治疗后分别为(136.60±2.40)g/L、(4.09±0.17)×1012/L、0.40±0.01,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前TBL、DBL 、IBL、LDH值分别为(294.09±26.91)μmol/L、(25.68±3.84)μmol/L、(268.41±24.16)μmol/L,(591.60±59.69)IU/L,治疗后分别为(164.86±25.4)μmol/L、(16.03±1.86) μmol/L、(143.41±24.3)μmol/L,(347.20±33.82)IU/L,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抗-D抗体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输血首选ABO血型同患者血型一致的RhD阴性血液,其输血后临床效果显著,预后良好。
2021 Vol. 23 (1): 38-40 [摘要] ( 555 ) [HTML 1KB] [ PDF 1275KB] ( 585 )
基础研究
41 曾一梅, 雷航, 王钰箐, 龚淞颂, 王学锋, 蔡晓红, 邹纬
1,3-D-半乳糖基转移酶p.Arg187Cys突变导致形成ABx亚型*
目的 既往在中国人群中发现的1,3-D-半乳糖基转移酶p.Arg187Cys突变个体表型为正常B型,本文探究该突变导致AB亚型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免疫血清学方法鉴定一名中国籍个体的血型血清型,PCR方法扩增ABO基因增强子、启动子和所有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采用Chimira软件构建3D分子模型,就突变对1,3-D-半乳糖基转移酶结构的影响进行预测。结果 经血清学方法鉴定为ABx亚型。对ABO基因测序显示,该健康个体为A1.02/B.03基因型;仅在B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检出c.559C>T(p.Arg187Cys)突变,ABO基因其余位点未见突变。3D分子模型分析提示p.Arg187Cys突变改变了1,3-D-半乳糖基转移酶局部的氢键网络,可能因此导致酶活性下降;在与A基因共表达时,在1,3-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的竞争作用下表现出弱B表型。结论 ABO*B基因c.559C>T突变通过减弱1,3-D-半乳糖基转移酶的活性以及ABO*A基因产物的竞争作用而导致形成ABx亚型。
2021 Vol. 23 (1): 41-45 [摘要] ( 435 ) [HTML 1KB] [ PDF 1550KB] ( 511 )
45 贺坤华, 苏品璨, 许先国, 林裕翔, 徐路琼, 徐银霞, 赵瑜, 马丽琼
中国彝族人群p表型家系分析及新A4GALT等位基因鉴定*
目的 研究一个彝族家系P1Pk血型系统中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对34例家系成员样本进行血型血清学鉴定;红细胞稀有血型基因分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同时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 (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 基因和β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β-1,3-N-acetylgalactosyltransferase,B3GALNT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先证者及其哥哥均为罕见的p表型,血清中均含有能与所有非p表型红细胞凝集并致其溶血的抗-PP1PK抗体,其他家系成员为正常的P1或P2表型。基因测序发现,34例彝族家系成员中有2例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456-457insACACCCC(Bank IT:MG812384)纯合突变,6例456-457insACACCCC杂合突变,7例109A>G和987G>A杂合突变,3例IVS+228C>T杂合突变;所有家系成员B3GALNT1序列均与参考序列一致。456-457insACACCCC突变导致开放阅读框移码,并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产生无效等位基因。结论 在一个彝族家系中发现2例p表型,并首次鉴定A4GALT新等位基因456-457insACACCCC,是p表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2021 Vol. 23 (1): 45-49 [摘要] ( 728 ) [HTML 1KB] [ PDF 1475KB] ( 526 )
50 富浩轩, 付华来, 王捷, 邓刚
气相液氮罐内温度差异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气相液氮罐内因位置不同而导致的温度差异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位于液氮中的脐血干细胞20份作为对照组A组,保存在气相液氮罐内最低温度保存处的20份样本为实验B组,最高温度保存处的20组样品为实验C组。各组细胞解冻复苏后进行有核细胞计数、有核细胞活性、CD34+%、CFU-GM等检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三组细胞的有核细胞回收率、有核细胞活性变化率、CFU-GM回收率及CD34+细胞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高于-188℃的温度范围内(液氮罐内标本保存的最高位置),因高度引起的温度差异并不会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冻存质量产生影响。
2021 Vol. 23 (1): 50-54 [摘要] ( 644 ) [HTML 1KB] [ PDF 1701KB] ( 521 )
54 范亮峰, 陆琼, 姜跃琴, 王中英, 向东
人血液经56℃孵育处理后溶血率及血型抗原抗体变化*
目的 为降低传染风险,对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患者血样,部分实验室采用56 ℃孵育30分钟后再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该处理方法对输血前检测的影响未见评估研究。本研究对血液样本经56 ℃孵育后的溶血率、红细胞A、B、D抗原凝集强度及其抗体效价进行评估。方法 从上海地区随机抽取正常献血者A型20例,B型20例,AB型10例,O型20例,均为RhD阳性;ABO亚型7例,D变异型6例,经56 ℃孵育后,检测游离血红蛋白水平,评估溶血率;正定型试验,抗原抗体中和试验,抗体效价试验评价A、B、D抗原凝集强度及抗A,抗B效价变化。结果 经56 ℃孵育处理后,红细胞平均溶血率为1.87%±2.02%;血清学红细胞表面A、B抗原凝集强度均存在减弱现象,正常D阳性个体的D抗原未见减弱,D变异型个体D抗原存在减弱现象;孵育后血清中抗-A、抗-B抗体效价降低。结论 血液样本经56 ℃孵育后,均有较低程度溶血,溶血程度不影响血型血清学实验;A、B抗原与抗-A、抗-B抗体均有减弱,但减弱的程度不足以干扰实验室常规血型正反定型试验;ABO亚型抗原在定型试验中可能受到影响。
2021 Vol. 23 (1): 54-60 [摘要] ( 607 ) [HTML 1KB] [ PDF 1451KB] ( 696 )
61 赵俸涌, 杨启修, 郭忠慧, 张嘉敏, 李勤, 沈伟, 叶璐夷, 朱自严, 向东
抗-D抗体的定量测定与效价测定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 Rh系统血型同种抗体是造成严重新生儿溶血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在发达国家和地区,RhD同种抗体监测通常使用抗体定量方法,而在我国通常采用效价测定方法。本研究针对效价测定法与抗体定量法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效价测定法是否可以真实反映抗体效力。方法 本研究中,对17份效价大于64的抗-D血浆样本的效价与抗体定量法进行比较研究,效价法采用ORTHOVISION自动血型检测仪进行自动凝胶柱法检测,抗体定量采用自动连续流抗体定量仪(WHS-D0120)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研究,本研究团队发现,抗体效价法与抗体定量法并不是总一致,其相关性为r=0.92(P<0.001),通过对n≥3的效价组(256组、512组、2 048组)的比较研究发现,256组与5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6组与2 048组间及512组与2 04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核细胞单层实验,发现效价为256的四份抗体血浆吞噬率组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对RhD阴性的患者及孕妇血浆的抗-D评估及监测,抗体定量法较效价法更为精确。
2021 Vol. 23 (1): 61-64 [摘要] ( 713 ) [HTML 1KB] [ PDF 1370KB] ( 684 )
65 邵林楠, 张树婷, 王霓, 周世航, 于卫建
三种试剂对红细胞表面CD38抗原去除效果的研究
目的 比较0.2 mol/L二硫苏糖醇(DTT)、0.2 mol/L二巯基乙醇(2-ME)及1%菠萝蛋白酶对红细胞表面CD38抗原去除的效果。方法 将2%~5%红细胞悬液与0.2 mol/L DTT、0.2 mol/L 2-ME及1%菠萝蛋白酶按照体积比1∶4分别混匀,37℃孵育30 min洗涤后制备试验用红细胞悬液,以未经处理的红细胞悬液作为阳性对照。上述试验用红细胞悬液与含有达雷妥尤单抗(抗-CD38)的患者血浆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结果 经0.2 mol/L DTT、0.2 mol/L 2-ME及1%菠萝蛋白酶处理过的红细胞与患者血浆进行IAT,前二者处理后结果为阴性,后者显微镜下观察为弱阳性。阳性对照结果为1+。进行IAT期间发现处理过的红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现象,最严重的为1%菠萝蛋白酶处理过的红细胞。结论 上述三种试剂均能去除红细胞表面CD38抗原,但0.2 mol/L DTT、0.2 mol/L 2-ME去除效果优于1%菠萝蛋白酶。
2021 Vol. 23 (1): 65-67 [摘要] ( 424 ) [HTML 1KB] [ PDF 1216KB] ( 1302 )
临床输血
68 钟明璐, 黄慧瑛, 张旸, 王立, 汪传喜, 魏亚明
储存式自体输血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对脊柱外科非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非肿瘤脊柱疾病的手术患者134例,分为自体输血组77例,异体输血组57例,记录并比较组间的住院时间、术后血红蛋白的差异、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率,并分析住院时长以及自体血的节血效果。结果 自体输血组术前采血及自体输注过程中无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相比,输血量((347.85±66.72)mL v.s.(478.88±194.23)mL,P<0.001)、总住院天数(19.3±8.8 v.s. 25.4±11.7,P=0.002)和术后住院天数(10.77±5.41 v.s. 16.43±8.41,P<0.001)均明显减少;术后1天血红蛋白(115.30±12.94)g/L v.s.(110.35±16.71)g/L,P=0.075)、红细胞比容(0.34±0.03 v.s. 0.33±0.05,P=0.088)无明显差异。结论 储存式自体输血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有效且安全,能减少异体血液输血量,缩短住院时间。
2021 Vol. 23 (1): 68-71 [摘要] ( 450 ) [HTML 1KB] [ PDF 1372KB] ( 557 )
71 邱立娟, 付晓艳, 马曙轩, 王孟键
110例川崎病患儿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栓弹力图检测各参数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9月30日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川崎病患儿11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凝血功能正常的择期手术患儿6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入院首次TEG、凝血三项和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角度(α角)、最大振幅(MA值)、估计的溶解百分比(EPL)、MA后30 min溶解百分比(LY30)和综合凝血指数(CI)。结果 实验组R值、K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α角、MA值、EPL、LY30和C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凝血因子活性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高,血小板数量或功能高,纤溶系统失衡,总体呈现高凝状态。
2021 Vol. 23 (1): 71-74 [摘要] ( 687 ) [HTML 1KB] [ PDF 1286KB] ( 542 )
75 朱红芹, 林红
献血者红细胞意外抗体检出率、反应强度和特异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近3年无偿献血者意外抗体检出、反应强度及抗体特异性等,探讨对献血者进行意外抗体筛查的意义及筛查策略。方法 应用微板法(全自动血型仪)和试管法对来自201 741名无偿献血者的294 321份血液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筛查,采用试管法对意外抗体进行确认。结果 201 741名无偿献血者中,检出意外抗体者587人(0.29%),男性献血者检出率(0.22%)低于女性献血者的检出率(0.40%)(P<0.05)。RhD(D抗原)阴性献血者中女性意外抗体检出率(3.16%),高于男性献血者(0.52%)(P<0.05)。抗体检出率18~25岁人群的检出率最高,56~60岁人群检出率最低,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鉴定出特异性246例,其反应强度≤1+比例为66.26%。检出自身抗体2例,同种意外抗体623例,ABO血型系统11例,H血型系统1例,Rh血型系统18例,MNS血型系统115例,P血型系统205例,Lewis血型系统25例。结论 为避免血站和医院重复进行意外抗体筛查,建议由血站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筛查和确认,并对意外抗体筛查和确认方法进行验证和遴选,以提高具有临床意义抗体的检出率。同时,屏蔽筛查出的具有临床意义意外抗体的献血者,并对献血者实施归队方案,依据拟捐献的血液品种,确定筛查节点。
2021 Vol. 23 (1): 75-78 [摘要] ( 635 ) [HTML 1KB] [ PDF 1277KB] ( 886 )
79 李丽玮, 钟宁, 李兴龙, 杨燕, 于建, 李志强
基于信息化系统输血样本配送管理模式建立与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输血样本精准配送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确保输血安全。方法 应用患者信息系统和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动态跟踪,分别观察每月平均平诊、急诊(抢救)输血样本配送时间,发生样本配送错误和漏送例次数。结果 2016~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2018~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每月平均平诊输血样本时间分别为(45.0±3.1)min、(40.0±4.2)min、(20.0±3.5)min、(19.0±3.3) min,随年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95,P<0.05);而2016~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2018~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每月平均急诊(抢救)输血样本时间分别为(16.0±2.4)min、(15.0±2.1)min、(10.0±3.1)min、(9.0±1.8)min,随年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4,P<0.05)。2016年与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输血样本发生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数分别为286例次(占7.77‰)、269例次(占6.90‰);而2018年与2019年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实施精准配送输血样本均未发生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9,P<0.05)。结论 构建输血样本信息联网动态跟踪管理在提高配送精准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能,可实现临床输血工作质量过程控制。
2021 Vol. 23 (1): 79-82 [摘要] ( 438 ) [HTML 1KB] [ PDF 1613KB] ( 412 )
83 王丽, 李强, 王新茹, 夏兵, 马雪皎, 王雯丽, 陈世伟
国外文献研究中的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视化分析*
目的 对国外文献研究中的输血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共词分析,形成可视化图谱,分析研究热点和挖掘风险点。方法 对765篇输血相关不良事件的国外文献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导入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和知识可视化软件进行研究。结果 输血有关研究集中在四大领域,包括血液预警、输血反应、感染防控、并发症等。结论 输血反应、病毒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仍然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建立我国血液预警系统十分必要。
2021 Vol. 23 (1): 83-86 [摘要] ( 366 ) [HTML 1KB] [ PDF 1567KB] ( 520 )
临床检验
87 张燕, 周万青, 李佳, 郑洁, 高硕, 张之烽, 孟玲宁, 曹小利, 沈瀚, 张葵
53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粘质沙雷菌的耐药表型分析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药物粘质沙雷菌的耐药表型。方法 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6月~2019年9月临床分离的235株非重复粘质沙雷菌,采用Vitek 2 Compact配套GN13药敏板卡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和EDTA-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eCIM)对碳青霉烯酶表型进行筛选;采用PCR及测序分析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235株粘质沙雷菌中检出同时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菌株53株(22.6%)。5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中对头孢他啶敏感和中介分别为23株(43.4%)和21株(39.6%),对头孢曲松、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大于98%,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1.7%和1.6%。mCIM均阳性,eCIM阳性3株。53株耐药菌株中检出blaKPC-2基因51株,检出blaNDM-1基因1株, 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NDM-1基因1株,未检出blaIMI、blaOXA48、blaFOX、blaIMP和blaVIM基因。结论 本院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检出率较高,blaKPC-2基因是介导本院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流行基因型。
2021 Vol. 23 (1): 87-90 [摘要] ( 728 ) [HTML 1KB] [ PDF 1595KB] ( 852 )
91 赵勇, 曾玮荣, 余福安, 孙建斌
不同模式检测尿素水平对透析充分性评估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脲酶速率法原倍和稀释模式下检测血清尿素(UREA)、肌酐(CREA)水平及尿素清除率(URR)的差异对透析充分性评估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本院住院患者(UREA水平基本均匀覆盖试剂线性范围)148例作为A组,同期收集透析患者134例作为B组。采用原倍、稀释5倍模式检测A组的UREA和CREA水平,分析不同模式检测下两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原倍、3倍稀释和5倍稀释模式检测B组透析前后的血清UREA水平,计算每个患者URR,分析不同模式检测结果、URR以及透析充分性评估结果的差异。结果 稀释模式检测全量程UREA结果和原倍模式结果差异显著(P<0.05),且产生的相对误差和UREA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而CREA水平基本无影响(P>0.05);两种稀释模式检测B组UREA水平和URR明显高于原倍模式检测UREA水平和URR(P<0.05);稀释模式评估的透析充分百分比显著高于原倍模式(P<0.01),且不同稀释模式对透析充分性评估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稀释模式下脲酶速率法影响UREA的检测结果,导致透析患者URR升高,降低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的准确性。
2021 Vol. 23 (1): 91-95 [摘要] ( 393 ) [HTML 1KB] [ PDF 1366KB] ( 393 )
95 严晓春, 李玥, 何飞燕, 胡晓华
miR-205和miR-944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miR-205和miR-94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2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8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CIN组)和65例健康体检女性(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miR-205及miR-94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05及miR-944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血清miR-205与miR-94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癌组血清miR-205(1.25±0.61,0.71±0.13,0.14±0.10)及miR-944(0.82±0.38,0.46±0.02,0.03±0.01)水平均明显高于CIN组和对照组(P<0.01)。宫颈癌患者血清miR-205及miR-944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05及miR-944诊断宫颈癌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94、0.53,两项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26,95% CI:0.864~0.985),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2.0%和88.7%。相关分析显示,宫颈癌患者血清miR-205与miR-944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24,P<0.01)。结论 血清miR-205及miR-944的表达水平在宫颈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两项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宫颈癌的诊断。
2021 Vol. 23 (1): 95-99 [摘要] ( 467 ) [HTML 1KB] [ PDF 1408KB] ( 489 )
临床研究
100 潘名志, 徐晓文, 任秀乾, 杨勇, 杜向东
阿尔茨海默病伴抑郁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性因子和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在阿尔茨海默病(AD)伴抑郁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0例AD伴抑郁患者、26例AD无抑郁患者及24例符合入组条件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炎性因子和25-OH-VD水平,并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对受试者智力状态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AD伴抑郁组IL-6、TNF-α水平显著增高,25-OH-VD水平显著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AD伴抑郁组MMSE评分与IL-1β、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437、-0.371、-0.532,P<0.05);与25-OH-VD水平呈正相关(r=0.512,P<0.05);25-OH-VD与IL-1β、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452、-0.441、-0.471,P<0.05)。结论 AD伴抑郁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25-OH-VD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与AD患者认知缺陷有紧密联系。
2021 Vol. 23 (1): 100-103 [摘要] ( 434 ) [HTML 1KB] [ PDF 1285KB] ( 558 )
护理与教育
104 朱琳琳, 赵庆伟, 张晨光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CBL教学在临床输血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目的 探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CBL模式在临床输血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课堂中穿插案例讲解。实验组基础理论进行传统教学,课程案例则集中为四个专题,采用CBL教学,融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调查问卷对授课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期末测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输血科实习期间的工作能力。结果 CBL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优于传统教学的案例讲解,学生知识掌握与综合分析能力明显提升、实习效果良好。结论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C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输血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于适应临床工作。
2021 Vol. 23 (1): 104-106 [摘要] ( 351 ) [HTML 1KB] [ PDF 1264KB] ( 435 )
个例报告
107 王伟, 奚铭远, 程晨, 许珍珍, 骆群
血浆置换救治稀料中毒1例
2021 Vol. 23 (1): 107-108 [摘要] ( 390 ) [HTML 1KB] [ PDF 1294KB] ( 759 )
109 王娟, 王文婷, 胡兴斌, 尹文
血浆置换成功治疗难治性莫旺综合征合并膜性肾病1例
2021 Vol. 23 (1): 109-111 [摘要] ( 552 ) [HTML 1KB] [ PDF 1210KB] ( 966 )
111 朱彦虹, 胡晓琳, 陈玲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输血相关性研究附3例报告
2021 Vol. 23 (1): 111-116 [摘要] ( 436 ) [HTML 1KB] [ PDF 1343KB] ( 756 )
综述
116 李萌, 赵玉伟, 李莹, 魏习薇, 谭茜茜, 傅雪梅
无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国内外比较*
安全、充足、有效的血液供应是确保临床医疗救治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支撑。科学、合理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制定及实施不仅保护献血者与受血者安全,而且可避免对献血者实施不必要的限制,以免影响血液供应的充足性。由于缺乏充分、系统的研究证据支撑,目前各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综合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国内外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及相关研究,期望为今后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2021 Vol. 23 (1): 116-122 [摘要] ( 540 ) [HTML 1KB] [ PDF 1298KB] ( 902 )
122 陈庆恺, 何子毅
输血传播疟疾与血液安全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是世界上最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热带病之一,由于其增殖在红细胞内进行,因此也存在经输血感染的途径和风险。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发生过疟疾的流行,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了不同的疟原虫筛查和检测策略,我国虽然即将消除本土感染的疟疾,但是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现有检测手段仍不能完全排除感染,是否对某些特殊地区或人群开展献血者的疟疾筛查、优化筛查策略,以及在血液成分制备中是否需要加入对疟原虫的灭活和去除程序,仍需讨论。
2021 Vol. 23 (1): 122-126 [摘要] ( 436 ) [HTML 1KB] [ PDF 1249KB] ( 1094 )
127 李昀晖, 徐畅, 张文, 王秋实
凝血指标在病理性妊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正常妊娠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一生理改变为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提供物质基础。若凝血功能发生紊乱,则会增加产科并发症的风险。深入动态探讨妊娠期间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最大程度避免病理性妊娠结局的发生。
2021 Vol. 23 (1): 127-131 [摘要] ( 419 ) [HTML 1KB] [ PDF 1334KB] ( 449 )
131 胡蝶, 浦春
可溶性ST2及其配体IL-33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是白细胞介素受体(interleukin receptor,IL-1R)家族中的一员,作为一种心力衰竭的标志物而被广泛研究。目前已知其参与心肌的重塑和保护,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等;其配体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疾病进程中发挥广泛作用。IL-33与sST2结合后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也与第2组固有淋巴样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联合发挥作用。sST2/IL-33不仅有望成为临床诊断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还可能成为相关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就sST2及其配体IL-33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 Vol. 23 (1): 131-134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1294KB] ( 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