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行业动态

    国际输血医学最新动态2024年第11期
  • 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复苏策略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稿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组织编译
    引 言
      出血性休克是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过去患者复苏的重点是晶体液,然而,多项研究表明晶体液会导致稀释性凝血病,复苏策略转向以1:1:1比例使用血液成分制品,由此导致了死亡率降低。然而,近年全血(WB)作为一种复苏产品逐步得到认可,WB不需要分离血液成分,减少了供体暴露,需更少的血液资源,减少抗凝剂浓度,可作为一种在院前环境中恢复循环血量的有效策略。与浓缩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相比,院前全血(pWB)对患者休克指数(SI)、凝血状况改善和早期死亡率降低方面提供了益处。国外已将pWB用于院前急救的系统,有些创伤中心实施了低效价O型全血(LTOWB)计划,在院前环境中使用全血来治疗出血性休克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关于WB是否与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有关,以及患者在什么时间输注可获得最大生存益处,目前证据不足。美国外科学会创伤质量改进计划(ACS-TQIP)关于创伤大量输血的管理指南目前暂不包括WB作为大量输血方案(MTP)的一部分。因此,本期将介绍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生存率与全血复苏效果、首次全血输注时间、全血输注比例的相关性以及LTOWB 在创伤出血患者输注疗效等临床研究,为严重创伤性大出血患者全血复苏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严重创伤患者生存率与全血复苏的关联性研究
    编译:蔡仲仁,审校:伍昌林
    01研究背景
      出血是成人平民创伤中心受伤后院内死亡的首要原因,占伤后24小时内死亡的40%。创伤性凝血病(TIC)在出血相关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相关死亡率高达50%。目前的创伤复苏策略强调平衡输血方法的重要性,以减轻TIC对患者预后的不利影响。大量输血方案(MTP)是一种基于证据的、高比例成分输血(CT)策略,试图模拟全血(WB)的原始组成,与改善止血和减少严重出血患者的出血死亡有关。然而,多年来人们已了解到晶体液替代的弊端以及CT在出血患者中的局限性。回顾性研究表明军事上应用WB是可行的,并可增强止血效果和提高生存率。近年美国采用WB的比例逐渐增加,但WB是否与严重出血患者死亡率有关,目前证据不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WB作为MTP辅助治疗(WB-MTP)与单独使用MTP,分析24小时和30天的生存率差异。

    02主要结果
    1、基线资料:4698例患者符合严重出血标准,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785例患者;432例接受WB-MTP(女性97例,男性335例,中位年龄38岁),2353例接受MTP(女性531例,男性1822例,中位年龄38岁)。复苏组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和合并症无差异,两组患者都受到了严重伤害,伤害严重程度评分中位数为28,IQR 17-34,MD 1.29 [95%CI,-0.05~2.64]。
    2、与WB-MTP组相比,MTP组在住院期间更有可能进行手术以控制出血(1905例81%] vs 324例[75%],P = 0.004,风险差异-0.06 [95%CI,-0.11~ -0.02])。在前4小时和24小时内的输血量在MTP组更高。对于WB-MTP组,24小时内输注WB的中位数1单位,有22例(5%)患者在24小时内输注WB超过2个单位。在倾向评分匹配后,26名患者被配对(每组263名)。与一级中心相比,二级的患者分布更多(中位数1540 [IQR,842-2102] vs 130 [IQR,628-2083];MD-106.00 [95%CI,-175.05~ -37.81]。

    3、对数秩统计量提供了两组之间30天总体死亡时间的差异。在对24小时和30天死亡的单变量生存分析中,接受WB-MTP的患者在24小时(HR,0.72;95% CI,0.52-0.99;P = 0.049)和30天(HR,0.74;95% CI,0.59-0.95;P = 0.02)生存率显著提高(图1)。使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对24小时生存率进行了调整。结果显示,接受WB-MTP患者在24小时死亡风险降低了37%(HR,0.63;95% CI,0.41-0.96;P =0.03)。两组2小时生存曲线在到达ED并进行初步输血后5小时内就开始分离(图2)。同样,调整后Cox比例风险回归也显示接受WB-MTP患者在30天生存率有所提高,死亡风险降低(HR,0.53;95% CI,0.31-0.93;P =0.02)(图2)。在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接受WB-MTP生存优势在24小时内仍然存在(HR,0.76;95% CI,0.62-.95;P =0.02)和30天(HR,0.48;95% CI,0.25-.91;P =0.03) (表1)。在接受WB-MTP治疗患者中,总体主要并发症校正比(OR)无显著差异(OR,0.82;95% CI,0.37-1.81;P =0.63) (表2)。 

     图1. 按输血组别划分未调整的Kaplan-Meier生存估    图2. 按输血组调整的Kaplan-Meier生存估计


    表1. 按输血组别调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治疗效果估计值(未匹配和匹配结果)
    表2 WB-MTP组与MTP组相比主要并发症调整的优势比
      

    4、在考虑住院总时间和ICU时间,WB-MTP组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中位数,15天[IQR,6-26天] vs 11天[IQR,2-28天];AD-1.67天[95% CI,-2.80~0.53天];P = 0.004)。相反,两组ICU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中位数6天[IQR,3-14天] vs 5天[IQR,2-14天];AD 0.15天[95% CI,-1.11~1.42天])。

    03结 论 
      在这项队列研究中,接受WB-MTP的创伤患者在严重出血时的生存率得到了提高,且输血后早期就显现出生存优势。因此,对这一患者群体初始进行WB复苏可能具有显著好处。这项研究结果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优先选择对严重出血的创伤患者WB复苏的关键第一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哪些亚群患者将获得最大益处。

    04文献来源:Crisanto M Torres, Alistair Kent, Dane Scantling, Bellal Joseph, Elliott R Haut, Joseph V Sakran. Association of Whole Blood With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evere Hemorrhage in US and Canadian Adult Civilian Trauma Centers. JAMA Surg. 2023;158(5):532-540. 


    严重创伤患者生存率与首次全血复苏时间的关联性
    编译:王明明,审校:伍昌林
    01研究背景
      严重创伤患者因出血需大量输血而在急诊科(ED)就诊,最初24小时内面临增加出血死亡风险。最近证据表明,对需大量输血的严重受伤患者进行全血输注,24小时和30天死亡率分别降低37%和47%。但全血及其相关的生存获益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同时关于WB 输注时机是否影响严重出血创伤患者生存率的证据有限。文献中的这种模糊性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只有 24% 的美国外科医师学会 (ACS) 认证的创伤中心使用 WB,以及为什么外科医师学会创伤质量改进计划管理指南对采用 WB 作为 MTP 的一部分持谨慎态度。尽管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 WB使用与生存获益有关,但了解何时使用 WB 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将 WB 作为创伤复苏实践标准。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分析严重出血患者WB 输注时机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先验假设是,与较晚接受 WB 患者相比,严重出血需要 MTP 的患者在到达ED后较早接受 WB 将在任何时间点提高 24 小时和 30 天的生存率。

    02主要结果
    1、基线资料:共有3500名患者符合严重出血的标准,其中2106名(60%)患者根据预先指定的排除标准被排除。总计1394名患者被确认(女性239名,男性1155名,中位年龄39岁[IQR, 25-51岁],249名患者的身高和体重数据缺失),其中8名患者是亚洲人,410名是黑人,787名是白人。研究确认了173个ACS认证的创伤中心(110个一级中心和63个二级中心);总体30天死亡率为16%。 总体上,第一次全血输注的中位时间为30分钟(IQR, 6-31分钟),第一次MTP产品的中位时间为36分钟(IQR, 9-37)。研究中的患者伤势严重,伤害严重度评分中位数为27(IQR, 17-35)。输注的全血中位数为2单位(IQR, 1-2单位),有304名患者在4小时内输注了2单位的全血。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0天(IQR, 6-27天),平均ICU时间11天(IQR, 3-15天)。
    2、24小时内生存分析结果:生存曲线显示在急诊科就诊1个小时内输注WB后的生存差异,在每个时间点,与较晚输注WB相比,较早输注WB的24小时生存率有所提高(校验后HR:0.40;95% CI:0.22-0.73;P=0.003)(表1)。同样,校正后的生存回归模型显示,在30天内,每个时间点较早输注WB生存率有所提高(校正后HR:0.32;95%CI:0.22-045;P<0.001)(图1)。此外,当输注WB的时间超过14分钟时,生存率估计值从14分钟的0.961(95%CI:0.855-1.067)降至5分钟时的0.913(95%CI:0.806-1.020),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点上,风险差异5.7%(95%CI:3.93%-7.46%)。对于4小时内生存的次要结局,每延迟1分钟输注WB,死亡风险就增加(HR1.15;95%CI:1.071.25;P<0.001)(表2)。
    3、与较晚输注WB的患者相比,在较早输注WB的患者中,校正后总体住院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校正后OR:0.96;95%CI:0.58-1.57;P=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较早输注WB与较晚输注WB的患者相比,住院总时间或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住院时间:发生率比:0.98;95%CI:0.86-1.12;P=0.74;ICU时间:发生率比:0.95;95%CI:0.81-1.1;P=0.49)(表2)。
    表1. 校正参数风险回归治疗效果估计值
    图1. 全血(WB)输注时机的标准生存曲线

    表2. 次要结果

    03结论 
      在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急诊科(ED)就诊后24小时内任何时间点尽早接受WB与严重出血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有关,输血后不久就观察到生存优势。因此,尽快进行WB复苏可能在活动性出血患者中提供生存优势。但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补充我们的结果,将这些发现纳入MTP,并进一步了解最佳WB输注实践。

    04文献来源:Crisanto M Torres, Kelly M Kenzik, Noelle N Saillant, Dane R Scantling, Sabrina E Sanchez, Tejal S Brahmbhatt, Tracey A Dechert, Joseph V Sakran. Timing to First Whole Blood Transfusion and Survival Following Severe Hemorrhage in Trauma Patients. JAMA Surg. 2024;159(4):374-381.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与全血复苏比例的关联性
    编译:易品,审校:伍昌林
    01研究背景
      出血是受伤的平民和军队患者中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规血液成分治疗涉及以平衡的比例输注血液成分以替代血液丢失,近似重新组成的全血(WB)。 但近年美国开始使用冷藏全血(WB)来管理平民创伤患者,既往文献报道使用WB的潜在生存获益,特别是在出血性休克患者中,但是否更自由地使用WB输注与改善生存率相关仍不清楚。在之前评估出血性休克创伤患者使用WB的研究中,即使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最初24小时内的WB使用量通常也仅为1-2单位。在理想情况下对于大量输血的患者,全血输注是可取的;由于资源有限,WB的使用取决于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研究,以评估WB输注比例与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02主要结果  
    1、共确定了5717例接受WB作为大量输血的患者。其中,4087例患者被纳入分析,患者中位年龄为36岁(IQR 27-53岁),85%为男性, ISS评分中位数为27(IQR 17-38)。WB输注的中位数为2.3单位(IQR 2.0-4.0),中位总用血量(TBV)为4940毫升(IQR 350-8504)。与WBR2-4组的患者相比(WBR分组见表1),WBR1组的患者更有可能遭受穿透性伤害并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TBV从WBR1到WBR4呈下降趋势(WBR1为9800毫升,WBR4为3500毫升)。与其他WBR组相比,WBR1组的患者更常需要进行止血手术(60.9%患者需开腹手术,15.0%患者需开胸手术)。WBR4组患者中,入住一级和/或大学附属创伤中心的比例最高。在WBR1组没有临床显著差异,WBR2、WBR3和WBR4组24小时死亡率分别降低了15%(OR 0.85,95% CI :0.66-1.10)、25%(OR 0.75,95% CI:0.57-0.98)和39%(OR .61,95% CI: 0.46-0.81)(GEE模型2)。同样,30天死亡率降低了21%(OR 0.79,95% CI:0.62-1.01)、27%(OR .73,95% CI:0.57-0.93)和42%(OR 0.58,9% CI: 0.45-0.75)(GEE模型2)。敏感性分析结果(仅包括WBR2-4分析)显示,与WBR2组相比,WBR3和WBR4组24小时死亡率和30天死亡率的优势比更低(表1,2, 3)。 
    2、调整全血比例作为连续变量的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R每增加1%与2小时死亡率的降低无关,然而WBR每增加1%(仅包括WBR2-4)和每增加10%与24死亡率的降低有关,OR分别为0.99(95% CI: 0.98-0.99)和0.9(95% CI :0.89-0.97)。 3、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显示,WBR类别的24小时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图1)。log-rank趋势检验表明,从WBR1到WBR4,2小时死亡率有下降趋势(P<0.01)。多变量Cox模型显示,WBR与24小时死亡率降低有关(HR 0.82,95% CI: 0.76–0.88)(图1)。图2显示WBR组之间调整后的24小时和30天死亡率。调整后24小时和30天死亡率也一致从WBR1到WBR4下降。 多变量分析显示,WBR与较低的TBV以及AKI发生率有关。
    表1. 按四分位间距分组的不同全血比率(WBR)研究患者的特征
    表2. 按四分位间距分组的不同全血比率组的死亡率结果
    表3. 全血比率作为连续变量的主要结果

    图1. Kaplan-Meier 24小时生存曲线(WBR:全血比率)
                             
    图2. WBR组间24小时、30天死亡率的校正比

    0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使用更多比例的全血(WB)与提高生存率相关。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患者的复苏,可以考虑自由使用全血。

    04文献来源:Makoto Aoki, Toshikazu Abe, Akira Komori, Morihiro Katsura, Kazuhide Matsushima. Association between whole blood ratio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massively transfused trauma patient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rit Care. 2024;28(1):253. 

    严重创伤患者生存率与低效价O型全血复苏效果研究
    编译:王浩阳,审校:伍昌林

    01研究背景
      低效价O型全血(LTOWB)在民用和军事环境中的使用持续增加,作为一种具有物流优势的安全有效产品,与成分输血(CT)相比,全血的抗凝剂和添加剂体积减少,LTOWB在1:1:1比例下提供了更浓缩血液制品;与CT中的红细胞(RBCs)、血浆和全血衍生的血小板相比,LTOWB具有更高的氧携带能力、更强的止血能力和酸性更低等特点。该项研究的主要结局是比较接受LTOWB与CT患者24小时死亡率,次要结局包括比较器官损伤和入院后72小时内所有血液制品的总输注量。我们假设与单独使用CT相比,使用LTOWB在24小时内提高生存率,且在入院时有可测量的止血功能障碍患者中最为显著,我们还假设在非O型血患者中使用LTOWB是安全的,不会增加不良结果。

    02主要结果 
    1、人口统计学信息:共384例创伤患者启动MTP,36例患者因不可挽救的伤情(到达医院1h内死亡)被排除。在剩下348例患者中,180例启动MTP后接受 CT复苏止血,168例在启动MTP后接受LTOWB复苏止血。CT组和LTOWB组分别有108/180(60%)和118/18(70%)例患者发生穿透性损伤(P=0.089)。大多数患者为男性(CT组142/18(79%),LTOWB组129/168(77%),P=0.699),中位年龄分别为29岁(IQR,23~41)和32岁(24~44,P=0.089)。两组非裔比例较高(69%~74%)。CT组和LTOWB组ISS分别为22(17~34)和2(13~33)(P=0.185)。入院时收缩压和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24与P=0.586),大多数基线结果相似。
    2、治疗情况: LTOWB组72小时内接受红细胞、血板、血浆和冷沉淀的调整总体积显著低于CT组(表1)。CT组在72小时接受更多的盐水和白蛋白输注。180例CT组患者中56例(31%)和168例LTOWB中41例(24%)接受1g的TXA静脉注射(P=0.189)。 次要结果(表2):LOWB组入院后72小时内接受总血液制品量中位数约减少30mL/kg(P<0.001)。此外,312例(172例CT,140例LTOWB)患者被纳入输注重量标准化体积的比较中,两组ICU无病天数和最高MODS评分无显著差异(表2)。LTOWB组在24小时生存率提高(168例中的13例[8%]死亡,而CT组180例中的34例[19%]死亡,P=0.003),但6小时或28天内无显著性差异。
    3、单变量回归结果:对24小时死亡率的主要结果进行单变量回归分析,发现AIS-头部、AIS-面部、AIS-腹部、年龄、GCS、肌酐、尿素氮、APTT、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小板计数、碱缺失等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参数被考虑用于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在调整ISS、年龄、GCS、入院血小板计数和入院MCF后,最终选定的模型(表2)发现,使用LTOWB与死亡危险度降低有关(HR0.21;P=0.004)。
    4、通过分层未校正分析确定MCF是LTOWB的有效指标。与CT相比,MCF与生存率关系更大。对患者群体进行分层,在整个人群中入院时的基础过量、GCS、PTT、MCF、INR和血小板计数对4小时和28天的生存都有显著影响,而乳酸、ISS、生物性别和年龄则无影响(图2)。分层后与CT治疗组相比,LTOWB治疗组均未显示出生存相关性。然而,在休克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与CT治疗组相比,LTOW组有特定治疗关联性,LTOWB组与CT组相比提高了生存率。

    表1. 不同组别的治疗方案
    表2. 不同组别的死亡率与并发症结果


    图1. 低效价O型全血(LTOWB)的使用与调整后模型中的生存率提高有关
    图2. 分层生存分析使用LTOW获益最多的患者人群

    5、比较接受大量输血的O型和非O型血患者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组在受伤类型和年龄上存在统计学差异,非O型血组年龄较大,穿透性伤口较少。在患者性别、ISS、体重和BMI方面,组间无差异。除了ROTEM α之外,所有基线值均无显著性差异,O型组ROTEM α为58 (52-62),非O型组为61 (58-67) (P=0.021)。72小时最大肌酐在亚组间无差异,72小时内输注LTOWB的总血液制品用量也无差异,包括MODS评分在O型和非O型组接受LTOWB治疗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

    03结论
    在严重创伤的出血患者中,使用LTOWB复苏止血与24小时死亡率降低有关,同时在72小时内输注总血量减少的中位数为30毫升/kg,在休克或低凝状态的患者中,使用LTOWB与24小时存活率高度相关。在非O型血患者中,使用LTOWB与不良事件发生或器官损伤风险的增加无关,但需随机对照试验来全面评估LTOWB用于该适应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4文献来源:Susan M Shea, Emily P Mihalko, Liling Lu, Kimberly A Thomas , Douglas Schuerer, Joshua B Brown, Grant V Bochicchio, Philip C Spinella. Doing more with less: low-titer group O whole blood resulted in less total transfusions and an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with survival in adul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hemorrhage. J Thromb Haemost.2024;22(1):140-151. 

     全文审校:李志强   潘  健  

发布日期: 2025-01-24  浏览: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