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上一期   
专家述评
RhCE抗原错配是中国输血患者的主要风险
赵桐茂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289-29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1
摘要 ( 68 )   PDF(1031KB) ( 39 )  
中国人红细胞意外抗体和Rh血型分布大数据显示,在住院患者的意外抗体中,抗-RhCE抗体占比(41.94%)是抗-RhD抗体占比(8.93%)的4.7倍;在随机输血中,RhCE抗原错配概率(25.16%)是RhD抗原错配概率(0.49%)的51.4倍。这些数据表明RhCE抗原错配是中国输血患者的主要风险,制定适合中国患者的RhCE抗原匹配输血策略对于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
中国人群红细胞意外抗体阳性率调查及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
宋奥微, 王文文, 田芬芳, 邢莉莉, 牛佳萌, 常婧妍, 杨颖群, 马婷, 王文华, 杨江存, 孙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291-29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2
摘要 ( 55 )   PDF(9093KB) ( 25 )  
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国人群红细胞意外抗体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为我国血型意外抗体筛查、抗体鉴定谱细胞抗原构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在PubMed、CNKI、万方Data等权威数据库中,检索我国31个省市住院患者人群(5 111 549人)和献血人群(7 985 273人)意外抗体的研究文献,时间范围自1981年1月起至2023年12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结果 住院患者意外抗体阳性率为0.47%;献血者意外抗体阳性率为0.10%;孕产妇入院筛查意外抗体阳性率为0.71%;有输血史患者意外抗体阳性率为1.22%;有妊娠史者意外抗体阳性率为0.91%;输血/妊娠人群意外抗体阳性率为1.15%。住院患者特异性抗体占比依次为Rh>MNS>Lewis>Kidd>Duffy>Xg>ABO亚型>I>Diego>P>Kell>Lutheran>H;献血人群特异性抗体占比依次为MNS>Rh>Lewis>P>ABO亚型>I>Kell>Kidd>Diego>Duffy>Lutheran>H;孕产妇特异性抗体占比依次为Rh>MNS>Lewis>Kidd>P>H>Duffy>I>Diego。住院患者特异性抗体构成占比排序为抗-E>抗-M>抗-D>抗-Ec>抗-Lea>抗-C>抗-c>抗-Jka>抗-Ce>抗-Leb等;献血者特异性抗体构成占比排序为抗-M>抗-E>抗-P1>抗-D>抗-Lea>抗-Leb>抗-C>抗-N>抗-I>抗-A1等;孕产妇特异性抗体构成占比排序为抗-E>抗-M>抗-D>抗-C>抗-Lea>抗-Ec>抗-EC>抗-P1。结论 我国住院患者红细胞意外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献血人群,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在不同人群和地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红细胞输注的影响因素分析
付晓艳, 甄自达, 马曙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00-30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3
摘要 ( 49 )   PDF(2617KB) ( 13 )  
目的 总结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患儿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后的红细胞输注需求,并确定红细胞输注需求增加和脱离输注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4年5月进行ASCT的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96例,收集并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干细胞回输日(d0)血红蛋白水平、预处理方案、回输CD34+细胞数量、移植期间红细胞输注需求、移植后红细胞脱离输注时间等。结果 所有96例(100%)患儿在移植后均需输注红细胞。自d0至脱离输注,患儿中位输注红细胞次数为2(1.25,3)次,患儿中位输注红细胞单位数为2(2,3)U。患儿在移植后假愈期(d4~d6)和极期(d7~d14)的红细胞输注需求较大,分别为46.89%和86.46%。患儿移植后脱离红细胞输注的中位天数为10(8,12)天。多变量分析显示,干细胞回输日(d0)Hb≤90 g/L、移植前1周需要输注红细胞和回输CD34+细胞剂量<4.0×106/kg与红细胞需求量和输注次数增加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回输日(d0)Hb≤90 g/L和回输CD34+细胞剂量<4.0×106/kg与红细胞脱离输注时间延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血型和预处理方案对NB患儿移植后红细胞输注需求和脱离输注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ASCT后定量输注红细胞的数据,并确定了干细胞回输日(d0)Hb≤90 g/L和回输CD34+细胞剂量<4.0×106/kg是预测输血增加和导致输血独立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例ABO血型鉴定中混合视野现象的分析及利用三代测序技术鉴定其等位基因
夏悦昕, 杨宜承, 李春祥, 周世航, 刘志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06-30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4
摘要 ( 46 )   PDF(1137KB) ( 9 )  
目的 对17例在ABO血型鉴定中出现混合视野的血液标本进行单倍体基因型的测定以期准确鉴定ABO血型。方法 利用免疫血清学试验鉴定ABO表型,采用PacBio单分子实时荧光(single molecule real-time, SMRT)测序技术检测单倍型。结果 17例标本免疫血清学试验均为亚型特征,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结果显示其中亚型为9例,分别为:5例A1Bweak,2例cisAB,1例Bweak,1例B(A);非亚型8例,分别为:6例A1B,1例A1,1例B。结论 利用血清学试验及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定其基因型,从而可以准确鉴定其血型,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O基因第7外显子c.905A>G变异导致的Bweak亚型鉴定及遗传特征分析*
刘超, 张新萍, 冀春红, 武文, 傅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10-3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5
摘要 ( 49 )   PDF(10736KB) ( 11 )  
目的 分析Bweak亚型先证者及家系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Bw变异型的分子机制及遗传特点。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ABO血型抗原及抗体,用吸收放散试验做进一步血清学检测,用荧光PCR法进行基因分型,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 先证者ABO血清学实验正反定型不一致,吸收放散试验检出先证者红细胞上有弱B抗原,血清学表型类似于Bel。基因分型结果为B/O1,基因测序显示ABO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905A>G突变,基因型为ABO*BW.27/ABO*O.01.01。家系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母亲存在ABO*BW.27等位基因,符合家族遗传特征。结论 ABO基因第7外显子c.905A>G突变导致302位天冬氨酸替换为甘氨酸,造成B抗原的弱表达,这是ABO*BW.27的特征性突变,通过基因测序可与Bel区分。单碱基位点突变可引起糖基转移酶发生特异性改变,并能够遗传导致后代产生特殊的血清学表型,献血者和患者需根据血清学结果结合基因分型及DNA测序结果综合判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逻辑:输血医学学术论文的核心要素
张印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15-31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6
摘要 ( 46 )   PDF(954KB) ( 21 )  
逻辑是论文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论文质量与投稿成功率。逻辑贯穿于论文的各个部分,从明确概念到严密论证,再到合理的结论,逻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逻辑思维的内涵出发结合实际案例,简要分析了概念明确性、论证严密性、推理科学性、表述规范性。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强调逻辑对学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作用。强化逻辑训练、规范论证过程、注重前提与结论的一致性以及基于逻辑的简明而流畅的文字表述,是提高论文可信度、科学影响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期采供血机构感染防控现状与展望*
陈妍, 谯铭铭, 王玉霞, 陈萍, 王泽, 郑雨, 徐小茗, 李蓬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19-3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7
摘要 ( 48 )   PDF(1146KB) ( 29 )  
采供血机构作为采集、供应临床血液的重要公共卫生机构,在献血者招募、体检、血液采集、成分制备、实验室检测等环节均存在接触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职业暴露风险。本研究通过对目前采供血机构感染防控管理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分析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参考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聚焦采供血机构感染防控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时期(疫情常态化下)采供血机构感染防控工作,保障献血者、工作人员和血液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红细胞中核酸物质表达及定位情况*
孙莉萍, 曹腾宇, 段翠密,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25-32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8
摘要 ( 34 )   PDF(10082KB) ( 5 )  
目的 探索红细胞中核酸物质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方法 首先,选取健康人红细胞作为实验样本(A549有核细胞系为对照),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其中DNA和RNA进行相关检测,明确红细胞中核酸物质的表达情况。其次,提取红细胞微囊泡(microvesicle, MV),并将其与吞噬能力强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共培养,利用原位杂交染色方法检测受体细胞RAW264.7中红细胞特异性miRNA(miR-451a)的定位情况。结果 红细胞中存在核酸物质(DNA和RNA),并且红细胞中存在高表达量的miR-451a,提示红细胞中的miR-451a可能通过MV进入受体细胞。结论 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到红细胞中存在核酸物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4454通过靶向LRPAP1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寨卡病毒复制*
韦芊芊, 陈利民, 李玉佳, 李世林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29-3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09
摘要 ( 39 )   PDF(14860KB) ( 4 )  
目的 本研究探讨miR-4454对寨卡病毒(ZIKV)复制的调节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将miR-4454的模拟物(mimic)或inhibitor转染至细胞后,用ZIKV感染,qRT-PCR或western blot分别检测ZIKV NS5 mRNA及NS1蛋白的表达。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iR-4454可能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验证miR-4454下游靶基因LRPAP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关联蛋白1(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associated protein 1, LRPAP1)。将LRPAP1质粒或si-LRPAP1转染至细胞后,再用ZIKV感染,qRT-PCR检测ZIKV NS5 mRNA、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ZIKV NS1蛋白、IFNAR1和STAT1磷酸化水平,探究LRPAP1表达改变对ZIKV复制和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在细胞中高表达miR-4454抑制ZIKV NS5 mRNA的复制或NS1蛋白的表达。预测得到miR-4454潜在靶基因LRPAP1,其与病毒感染和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有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LRPAP1是miR-4454直接作用的靶基因之一。过表达LRPAP1促进ZIKV复制和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而敲低LRPAP1抑制ZIKV复制以及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结论 miR-4454通过固有免疫通路调控ZIKV感染,揭示了其作为潜在靶点的可能性,为相关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红细胞同种异体免疫动物模型的构建*
李济洋, 李辰琰, 周欠欠, 詹林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40-3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0
摘要 ( 44 )   PDF(17016KB) ( 10 )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抗原工程化策略构建一种新型红细胞同种异体免疫动物模型,为研究红细胞输注引发的免疫反应奠定模型基础。方法 采用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偶联技术将模式抗原鸡卵清蛋白(OVA)定向修饰至C57BL/6J小鼠红细胞表面,制备抗原工程化红细胞(RBC-OVA)。通过连续输注RBC-OVA至同品系小鼠体内,结合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动态追踪红细胞在肝、脾中的黏附与清除过程。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OVA抗原修饰效率达99.5%,且未对红细胞形态、溶血率及细胞膜表面(CD47、PS)造成显著损伤。模型小鼠经4次输注后,血清中抗OVA IgG抗体浓度显著升高,抗体可特异性结合RBC-OVA。再次输注OVA修饰红细胞时,其外周血回收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在肝、脾中迅速被清除。结论 本模型成功模拟了临床红细胞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为研究抗体介导的输血无效机制及开发靶向干预策略提供了高效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视化小鼠腹腔网膜移植瘤模型的制备及其在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张达, 周欠欠, 贺敏威, 马玉媛, 詹林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47-3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1
摘要 ( 34 )   PDF(17342KB) ( 6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鸡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的可视化肿瘤小鼠模型,并利用其评价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肿瘤效果。方法 通过全基因合成方法构建携带OVA和荧光素酶(FLUC)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系,获得稳定表达OVA和FLUC的肿瘤细胞系。将该细胞系注射至C57BL/6J小鼠腹腔,建立网膜移植瘤模型,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监测肿瘤。结果 结果显示,肿瘤细胞主要定植于网膜,且肿瘤接种数量与小鼠生存期显著相关。进一步制备OVA特异性DC疫苗,发现成熟DC疫苗显著抑制肿瘤生长,部分小鼠肿瘤完全消退,而未成熟DC疫苗效果较差。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视化、可定量的小鼠腹腔网膜移植瘤模型,此模型在DC疫苗抗肿瘤效果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上海地区血液成分无菌试验检测结果评估
杨剑豪, 章怿, 章舜玮, 陆贇, 邱颖婕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54-35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2
摘要 ( 37 )   PDF(8067KB) ( 4 )  
目的 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10 599袋血液成分无菌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血液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血液成分取样至留样袋,保质期内进行细菌培养筛查,统计分析确认阳性细菌数据。结果 410 599袋3类血液成分的总体细菌检出率为0.22‰,经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共检测出91例细菌样本,合计19种细菌,其中血小板类血液成分检出数量最高的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21例),最低的分别为克劳氏芽孢杆菌、停乳链球菌、土味类芽孢杆菌及痤疮丙酸杆菌,各检出1例;在红细胞类血液成分中检出8例痤疮丙酸杆菌;在血浆类血液成分中检出1例痤疮丙酸杆菌和1例蜡样芽孢杆菌;确认阳性结果中报阳时间最长的是痤疮丙酸杆菌(87.50 h),最短的是蜡样芽孢杆菌(2.03 h);在12 h内被检出的细菌依次是蜡样芽孢杆菌、加氏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报阳时间在12 h~24 h内被检出的细菌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泛血败菌属、停乳链球菌、土味类芽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 采用自动化血培养系统对上海地区血液成分进行细菌检测,得到了较为完整可靠的大样本细菌筛查数据,3类抽检的血液成分质控抽检模式中以厌氧菌检出为主;单采血小板100%无菌试验模式中检出的细菌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本研究也可为相关标准或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近年人血源FⅧ制品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及分析*
赵韩, 裴仁俊, 王彩贤, 杜晞, 黎小月, 蒋鹏, 林方昭, 孙盼, 曹海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60-36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3
摘要 ( 45 )   PDF(3476KB) ( 18 )  
目的 分析我国近年人血源FⅧ制品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为我国血浆蛋白制品的研发、人血源FⅧ制品制备工艺的改进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我国目前市售的9家公司生产的人血源FⅧ制品(A-I)按说明书要求溶解,采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一期法检测FⅧ活性、免疫比浊法检测VWF活性和VWF抗原含量,计算出FⅧ比活、VWF:Ac/FⅧ:C和VWF:Ac/VWF:Ag,并与2015—2017年生产的制品(a-g)进行对比,分析我国近年人血源FⅧ制品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结果 制品A-I中FⅧ活性均值为(20.70±2.06) IU/mL,与以往制品相比无显著差异;比活均值为(36.53±19.20) IU/mg,较以往显著提升(P<0.01);VWF:Ac/FⅧ:C可反映制品中VWF活性占比,均值为0.43±0.12,与以往制品相比显著下降(P<0.000 1);VWF:Ac/VWF:Ag可反映VWF的完整性和多聚体组成,均值为0.70±0.16,较以往明显下降(P<0.01)。与国外制品Wliate®相比, 目前我国制品中FⅧ比活(P<0.05)与VWF活性(P<0.000 1)均明显低于Wliate®结论 目前我国生产的人血源FⅧ制品纯度远高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要求,且较以往显著提升,但药典要求外的VWF的质量活性下降,均不适宜于治疗VWD。此外,与国外制品相比,我国人血源FⅧ制品在FⅧ纯度和VWF活性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51家采供血机构ALT检测现状调查与分析
袁和芹, 巩怀证, 刘雪梅, 杨永新, 左成, 袁红, 邓娟, 王菊梅, 朱何兵, 张帆, 滕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68-37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4
摘要 ( 35 )   PDF(1764KB) ( 7 )  
目的 调研国内采供血机构ALT检测现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循证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对国内51家采供血机构发放电子问卷,调查2023年1月—2024年9月ALT检测情况,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 国内采供血机构献血前均实施了ALT筛检项目,献血前ALT筛查覆盖率100%。献血前ALT检测主要采用干化学法(66.62%),献血后ALT检测主要采用速率法(82.35%),检测结果重复性存在差异。献血前ALT检测不合格屏蔽期设置标准不一,屏蔽期时限从最短的1天到最长的180天不等,屏蔽期的中位数为7天。献血前ALT检测不合格屏蔽期满后主动召回率较低,仅为39.22%。ALT检测的高不合格率在采供血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献血前还是献血后,均有大量献血者因ALT检测不合格而被淘汰,仅在调研期内,全国51家采供血机构就有近22.5万人因单项ALT检测不合格而在献血前被淘汰。结论 现行ALT检测合格判定标准下,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大量的献血者淘汰和不必要的流失,应结合国内实际开展临床循证实践研究,全面评估当前ALT检测的必要性或动态调整ALT参考区间上限,不断优化和完善采供血行业ALT合格判定标准,科学合理确定献血准入人群,提高献血者的参与积极性,减少不必要的献血者流失,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供应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hD初筛阴性无偿献血者人群中D变异型漏检及频率研究*
王菲, 武云香, 王华, 左江涛, 赵沛喆, 张欣, 李志诚, 张德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73-37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5
摘要 ( 38 )   PDF(3154KB) ( 17 )  
目的 探讨太原地区RhD初筛阴性无偿献血者人群中D变异型的漏检率及频率。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2月太原地区6 287份RhD初筛阴性无偿献血者标本,使用试管抗球蛋白法或微柱凝集法进行RhD血型的确认检测,并对与以往检测结果不一致,以及采用不同厂家初筛试剂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共计17例,均进行RhD血型基因检测。通过对D变异型献血者人数、献血次数以及漏检次数的统计分析,得出RhD初筛阴性无偿献血者中D变异型的理论漏检率和理论频率。结果 2013年1月—2021年12月太原地区6 287份RhD初筛阴性献血者样本(包括重复献血者)中,D变异型检出率为5.36%(337/6 287);对其中59位D变异型重复献血者统计分析显示,D变异型的理论漏检率为5.37%。纳入漏检的D变异型后,本组RhD初筛阴性无偿献血者人群中,D变异型的理论频率为7.68%。结论 常规的血清学确认检测方法存在漏检D变异型的情况;本研究获得了在RhD初筛阴性无偿献血者人群中较为接近真实情况的D变异型的理论漏检率和理论频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估甘露醇-腺嘌呤-磷酸盐(MAP)溶液重悬洗涤红细胞的质量和储存期限*
赵薇, 郑子薇, 卢发强, 杨宜承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78-38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6
摘要 ( 41 )   PDF(3394KB) ( 7 )  
目的 比较MAP重悬洗涤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的细胞膜蛋白及pH的动态变化,确定MAP重悬洗涤红细胞的最适合保存期。方法 将同一来源压积红细胞均分为两组,分别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和MAP重悬洗涤红细胞;在储存第2、7、14、21、28和35天,检测两组红细胞膜表面蛋白(CD47、CD55、CD59、CD147、PS外翻率)及pH值。结果 MAP重悬洗涤红细胞各检测时间点pH值显著低于悬浮红细胞(P<0.05)。储存至35天,与悬浮红细胞相比,MAP组CD47,CD55和CD59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S外翻率明显升高(P<0.01),CD147表达量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红细胞膜蛋白变化与pH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MAP重悬洗涤红细胞在短期(≤21 d)储存中质量不低于悬浮红细胞,建议MAP重悬洗涤红细胞的最适保存期为21 d,以确保输注安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血献血者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王静, 武凯, 孙志芳, 王梦璇, 郭荣, 麻春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84-39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7
摘要 ( 40 )   PDF(14561KB) ( 9 )  
目的 系统评价全血献血者发生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风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获取关于全血献血者发生DRVR风险因素的研究数据,通过 RevMan5.4软件来执行Meta分析的数据。结果 共保留了24篇相关文献,涉及62 623例DRVR的献血者,Meta分析结果揭示,对于献血者来说,首次献血、女性、年龄<25岁、BMI<18.5、体重<55 kg、脉搏>90次/分钟、血容量<3.5 L、恐惧情绪、动员献血、吃饭后时间>4 h是导致DRVR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 献血者DRVR的发生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评估和筛查高危献血者,及时采取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DRVR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与方法
基于RT-RAA-CRISPR/Cas13a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雅路, 石耀强, 刘金胜, 李世林, 陈利民, 杨春晖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393-40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8
摘要 ( 44 )   PDF(10764KB) ( 4 )  
目的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经伊蚊传播的新发黄病毒,近期研究提示其可能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不足及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亟需开发适用于中小型实验室或现场筛查的便捷检测技术。方法 本研究基于CRISPR/Cas13a系统联合逆转录重组酶介导链置换核酸扩增(RT-RAA)技术,建立并优化了一种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法,用于ZIKV RNA的特异性识别。结果 所构建的RT-RAA-CRISPR/Cas13a试纸条检测灵敏度达4 copies/μL,特异性为100%,可精准检测梯度浓度标准品及临床样本。对ZIKV阳性样本的检测符合率为100%,阴性符合率亦为100%。血浆样本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一致性(positive predictive agreement, PPA)和阴性预测一致性(negative predictive agreement, NPA)均为100%。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RT-RAA-CRISPR/Cas13a技术的ZIKV快速可视化检测试纸条。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判读直观,为寨卡感染的现场筛查提供了可替代PCR检测的新型解决方案,特别适用于资源有限场景下的即时诊断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先天性ZBTB24基因突变致ICF综合征2型的诊断和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成功治疗一例分析
顾静文, 程杰, 高珊, 查巍, 陈天平, 刘洪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401-40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19
摘要 ( 38 )   PDF(4530KB) ( 3 )  
目的 研究1例由ZBTB24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2型患儿的治疗及其移植前后T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各实验室指标、基因检测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移植后基因验证结果及随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该患儿移植前后T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 该病例为国内首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ICF综合征2型儿童。移植后+11 d粒细胞植入、+34 d血小板植入,+70 d实验室检查提示IgA、IgG、IgM表达正常,+177 d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提示T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原发肺部感染控制、病毒及真菌感染转阴,随访1年未见新发感染;该患儿移植前T淋巴细胞计数和免疫球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移植后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幼时开始反复感染且伴有面部异常、生长和/或智力发育落后的患儿,应考虑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可能,及时完善ICF基因检测,如合并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者需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例报告
异体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一例甘露醇外渗致手背肌腱外露患者的病例报告*
彭青, 齐清, 黄秀玲, 谷宇, 薛嘉宇, 余靖, 景怡琳, 陈琳, 栾建凤, 王淑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408-4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20
摘要 ( 35 )   PDF(7890KB) ( 4 )  
目的 总结一例采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治疗甘露醇外渗致手部肌腱外露的经验。方法 根据患者伤口情况制定阶段性治疗方案,炎症反应阶段使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消炎止痛;感染控制阶段使用纳米银离子敷料填塞,促进渗液引流,加强局部感染控制,红光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物质吸收、减轻疼痛;伤口肌腱外露阶段,行同种异体PRP治疗,促进伤口愈合。结果 从2022年10月21日伤口自行破溃至2022年11月11日,经过分阶段治疗,PRP治疗3次,患者伤口愈合。结论 同种异体PRP可治疗甘露醇外渗致手背肌腱外露,具有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tsRNAs的生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刘悦, 刘瑶, 万九超, 管圣文, 赵攀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412-42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21
摘要 ( 34 )   PDF(9797KB) ( 2 )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步,转运RNA(tRNA)衍生的小RNA(tsRNAs)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编码小RNA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核酸酶在tRNAs上切割位点的差异,tsRNAs可分为tRNA衍生片段(tRFs)、tRF-1、tRNA衍生的应激诱导小RNA(tiRNAs)和其他未分类的tsRNAs四大类,每一类都有特定的亚细胞定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sRNAs在胚胎发育、细胞命运、免疫调控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系统性综述了tsRNAs的生物学起源及分类,tsRNAs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翻译调控、表观遗传调控、逆转录调控和新生RNA沉默等,并探讨tsRNAs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液冷凝集现象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廖元梦, 何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423-4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22
摘要 ( 43 )   PDF(1026KB) ( 6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并可累及除呼吸系统外的多个系统病变;部分COVID-19患者在血常规检测或输血检测中可见血液出现冷凝集现象,且在疫情高发期具有增多趋势。其表现为冷凝集素滴度增高,血液出现凝集现象,少数患者发展为冷凝集素综合征和溶血反应。这种冷凝集素会严重影响血常规参数。因此,深入了解SARS-CoV-2感染后血液发生冷凝集现象的机制和特点,关注血液冷凝集样本检测结果的纠正,可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检验结果。本文将对SARS-CoV-2感染中血液发生冷凝集现象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登革热与输血安全
王义来, 何子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3):  427-4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3.023
摘要 ( 41 )   PDF(1001KB) ( 12 )  
由蚊媒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在全球迅速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近几年,登革热在我国有扩大流行趋势,目前也有研究表明登革热可通过输血传播,不仅严重威胁我国公共卫生,也对输血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本文就登革热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检测方法、输血安全现状和输血防控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