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专家共识
靶向药物导致血液系统异常的输血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药师分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1
摘要 ( 193 )   PDF(1225KB) ( 65 )  
鉴于靶向药物在肿瘤患者治疗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少靶向药物导致血液系统方面的异常,提高恶性肿瘤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药师协会肿瘤药师分会共同召集了临床输血学、肿瘤学、血液病学、药学等领域的专家,通过系统查阅肿瘤学、血液病学和临床输血领域靶向药物治疗已发表文献与专家共识,以及对相关领域专家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访谈,确定本共识拟解决的10个恶性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导致血液系统异常患者输血与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共同制定此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对抗CD47抗体药物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3-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2
摘要 ( 93 )   PDF(2898KB) ( 55 )  
随着免疫检查点的不断发现以及相应抗体药物的研发革新,抗体药物在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某些免疫检查点治疗的靶标分子不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也在正常的红细胞中表达,故这类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对输血相容性检测造成干扰,导致配血困难和输血延迟。CD47即整合素相关蛋白(integrin associated protein,IAP),是一种表达在多种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是“别吃我”信号的关键分子;; 尽管近年来一些抗CD47抗体药物的临床试验遇到挑战,这一领域的研发活动依然活跃,显示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本共识旨在总结抗CD47抗体药物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干扰,并推荐使用乏IgG4抗人球蛋白试剂和抗独特型抗体等方法去除干扰,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血小板储存:解码pri-miR-223表达和代谢变化*
苏晓敏, 徐华, 张国权, 王锦, 马超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21-2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3
摘要 ( 77 )   PDF(3367KB) ( 16 )  
目的 探讨血小板储存过程中伴随储存时间延长pri-mioroRNA-223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保存时间(1、3、5 d)的血小板质量,并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同时,建立液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方法,对其敏感性、重复性进行评价。用ddPCR检测血小板样本不同储存时间的pri-miR-223表达量,分析其对血小板储存损伤(PSL)的影响及意义。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不同保存时间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例(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代谢组学研究共筛选出955种代谢产物,其中54种代谢产物上调,6种代谢产物下调。所建立的ddPCR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标准曲线表现出良好的线性相关性(Y=0.973 6X+0.083 2),R2值为0.998 4,线性动态范围灵敏度为3.3×100~1.9×105拷贝/μL。ddPCR结果显示第3、5天样本中pri-miR-223表达量比第1天明显降低。结论 随着血小板体外贮存时间的延长,对PLT、P-LCR、MPV和PDW没有影响,储存期末部分代谢产物改变,且通过ddPCR检测发现pri-miR-223表达量降低,这种代谢变化可能与pri-miR-223的表达调控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烟对血小板数量和活化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贞, 汤龙海, 金一鸣, 徐子豪, 王明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29-3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4
摘要 ( 79 )   PDF(1401KB) ( 24 )  
目的 探究吸烟人群血小板功能变化及原因,其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122例来自苏州市中心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供者样本,根据献血者是否有吸烟史分为实验组(吸烟人群)和对照组(不吸烟人群)。比较两组人群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活化水平、后续血小板活化能力、血小板功能、ROS含量及线粒体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吸烟人群血小板MPV值和PDW值均显著升高(P<0.05),PLT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吸烟人群血小板表达更高水平的CD62P和αⅡbβ3(P<0.05),但凝血酶激活后,CD62P和αⅡbβ3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F4后续释放不足(P<0.05)。此外,吸烟人群TEG检测结果表明其R值显著降低(P<0.05),MA值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P<0.05),K值无显著差异(P>0.05)。尤为重要的是,吸烟人群血小板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功能探针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吸烟人群血小板基础活化增多,但凝血酶激活后血小板活化能力不足及释放功能受限,伴高水平ROS及线粒体功能受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敲低Hsa_circ_0020080通过调节脂代谢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促进作用*
王凌霞, 李晓, 徐诗靓, 王波, 杨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34-4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5
摘要 ( 56 )   PDF(10733KB) ( 11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敲低Hsa_circ_0020080通过调节脂代谢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 定量实时荧光PCR(qRT-PCR)验证Hsa_circ_0020080敲低效率及MDM2、VEGF、FASN、HMGCR、CPT1A、SREBP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DM2、VEGF蛋白表达水平。体外采用克隆形成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功能;Transwell迁移和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功能。体内构建裸鼠乳房脂肪垫下移植瘤。免疫组化检测MDM2、VEGF、FASN、HMGCR、SREBP1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试剂盒检测甘油三酯表达量。利用脂肪酸合成酶FASN有效抑制剂(C75)进行增殖、迁移和侵袭相关的功能回补实验。结果 体外敲低Hsa_circ_0020080能够增加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促进MDM2、VEGF、FASN、HMGCR、CPT1A、SREBP1基因及MDM2、VEGF蛋白表达,增加乳腺癌细胞甘油三酯含量;体内敲低Hsa_circ_0020080促进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增加MDM2、VEGF、FASN、HMGCR、SREBP1蛋白表达及裸鼠移植瘤组织甘油三酯水平。C75能部分逆转敲低Hsa_circ_0020080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功能的促进作用。结论 敲低Hsa_circ_0020080可以通过脂代谢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功能,提示Hsa_circ_0020080在乳腺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36单克隆抗体体内清除血小板的机制探讨*
徐秀章, 陈大伟, 夏文杰, 邓晶, 陈扬凯, 丁浩强, 刘静, 叶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48-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6
摘要 ( 55 )   PDF(2258KB) ( 15 )  
目的 探讨CD36抗体在体内介导血小板吞噬清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单克隆抗体(mAb)32-106(IgG2a)以2 mg/kg的浓度注射给C57BL/6J雌鼠,并分别在注射前0 h、注射后0.5 h、1 h、2 h、4 h、6 h及24 h检测小鼠体内血小板数量,通过胃蛋白酶消化处理,获得32-106的F(ab')2段,并将其注射给C57BL/6J雌鼠,分析其清除CD36(+)血小板的效果,制备其他亚型的32-106,通过体内实验分析其对CD36(+)血小板的清除作用。结果 体内实验证实,mAb 32-106 IgG2a可导致C57BL/6J雌鼠体内血小板数的明显降低(P<0.05),而mAb 32-106的F(ab')2段并不引起雌鼠体内血小板的减少。C57BL/6J雌鼠接受2 mg/kg的32-106 IgG1或32-106 IgG3,也发生血小板数量降低,但与32-106 IgG2a相比,IgG1及IgG3亚型32-106引起的小鼠血小板减少不明显。结论 通过体内实验证实,CD36抗体以Fc依赖途径参与体内CD36(+)血小板的清除,且IgG2a亚型的抗体引起的血小板清除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
流式方法检测患者红细胞上IgA、IgG类抗体的临床意义
刘曦, 沈雨青, 孙瑛, 张玉宇, 朱心怡, 向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54-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7
摘要 ( 74 )   PDF(1609KB) ( 34 )  
目的 目前免疫血液学检测中普遍缺乏针对抗IgA的检测,可能存在IgA类血型抗体的漏检。因此需要了解患者人群红细胞上IgA、IgG抗体的分布,分析红细胞上存在IgA抗体对患者贫血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 2023年3月—10月接收的申请配血的患者样本,采用血清学方法完成常规血清学检测之后,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gA和IgG抗体。结果 在71例可以获得完整的病史资料病例中,通过流式方法检出56例IgA抗体,占比明显高于以往国内、外文献报道;检出56例IgG抗体,流式方法检测抗体的阳性率高于常规血清学方法。结论 有临床表现但实验室检测直抗试验阴性的疑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溶血性输血反应病例,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增加IgA抗体检测,可以减少漏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致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统计分析
罗圆圆, 张晓娟, 马春娅, 付丽辉, 王泽珊,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59-6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8
摘要 ( 81 )   PDF(2025KB) ( 38 )  
目的 辨别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类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 对2021─2023年我院因血小板细菌污染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同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检测指标,了解其个体差异。结果 共统计11例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输血反应,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多数为血液病患者,表现为体温升高,严重的输血反应出现持续的高热。不同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有所差异,鉴别时容易和其他输血反应相混淆。由于病种及输血前用药情况,白系细胞输血反应前后无明显差异,血小板计数在输血反应后有所上升但未达到有效输注标准。输血反应后的C反应蛋白均值约为输血反应前的2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反应后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检测的均值高于正常值百倍。输血反应发生后的体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发热为主要表现,鉴别相对困难,相关感染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 131例ABO系统胎儿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水平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陈婷婷, 胡文静, 黄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64-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09
摘要 ( 82 )   PDF(1171KB) ( 29 )  
目的 通过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ABO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ABO-HDFN患儿胆红素水平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 131例确诊为ABO-HDFN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和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COHb)水平,同时进行溶血三项血清学检测,并收集患儿体重、胎龄、就诊日龄等临床资料,分析患儿胆红素水平、溶血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结果 1 131例确诊为ABO溶血的患儿中,胎龄39.14(38,40.14)周,体重3 240(2 890,3 540)克。TBIL和IBIL水平在出生体重、是否多胎、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就诊日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BIL和IBIL水平在性别、血型和胎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血清学检测中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阳性率19.36%(219/1 131),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84.08%(951/1 131),放散试验阳性率100%;将三项血清学结果分为“三项阳性”、“两项阳性”和“一项阳性”三组,患儿TBIL、IBIL、Hb和COHb水平在不同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3 d患儿DAT、游离抗体试验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9.22%(161/551)、90.74%(500/551),日龄4~7 d患儿DAT、游离抗体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11.31%(57/504)、79.96%(403/504), 日龄≥8 d患儿DAT、游离抗体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1.32%(1/76)、63.1%(48/76)。随着日龄的增加,患儿直抗、游离的阳性率也随之降低(P<0.001)。结论 ABO-HDFN严重程度跟血清学三项试验、Hb和COHb有关;针对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患儿,应及时进行胆红素水平和三项血清学检测,对ABO-HDFN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ABO血型分布及其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分析*
李国才, 桂嵘, 黄雪原, 屈琳, 周雄辉, 刘凤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70-7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0
摘要 ( 85 )   PDF(1193KB) ( 19 )  
目的 探讨湖南省ABO血型的分布以及ABO血型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以期积累本地区血型分布数据,并揭示ABO血型与恶性肿瘤的潜在关联,为辅助疾病诊断以及血液库存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3年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具有ABO血型信息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ABO血型在湖南省的分布情况。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χ2)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组ABO血型分布是否具有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ABO血型人群患某种恶性肿瘤的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 湖南省的ABO血型分布结果为:O型(35.02%)>A型(34.45%)>B型(22.42%)>AB型(8.10%)。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患者ABO血型分布均为A型>O型>B型>AB型,白血病、淋巴瘤患者ABO血型分布则为O型>A型>B型>AB型,经χ2检验,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湖南省,A型和O型人群患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的OR显著高于AB型人群;A型人群患胃癌的OR显著高于AB型人群;O型人群患白血病的OR显著高于AB型人群;O型和B型人群患淋巴瘤的OR显著高于AB型人群(P<0.05)。结论 湖南省ABO血型分布为O型>A型>B型>AB型,并且在结直肠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患者中,AB型是保护因素;在胃癌和宫颈癌患者中,B型是保护因素;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中,A型、B型和AB型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血型个体ABO抗原减弱的原因与探讨*
赵亚玲, 张媛媛, 邵伟, 王子夜, 马斯禹, 王艳侠, 江欣, 甘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76-8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1
摘要 ( 101 )   PDF(2317KB) ( 48 )  
目的 探讨AB血型个体A抗原和/或B抗原减弱的可能原因,为AB血型的准确鉴定提供帮助。方法 使用血清学试验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10例ABO抗原减弱的AB型个体,为进一步探究ABO抗原减弱可能的原因,对比分析A型、B型、AB型及ABO抗原减弱型个体的血浆转移酶活性及抗原表达,探究AB型个体抗原减弱可能的原因。结果 10例ABO抗原减弱的AB型个体中,亚型5例,怀疑为白血病相关患者1例,4例抗原减弱原因不明,对比正常的A型和B型,AB型个体血浆糖基转移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但A抗原和B抗原表达明显减弱;而4例原因不明的血清学B抗原减弱的AB型个体,3例GTA活性无变化但GTB活性略低;1例GTA及GTB活性均有降低;血型亚型个体对应血浆糖基转移酶活性有明显降低。结论 AB型个体ABO抗原表达可能受年龄、疾病、基因多态性、表观遗传修饰及糖基转移酶的竞争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鉴定时应将既往史、病历分析、血清学技术、基因分型技术和糖基转移酶活性分析、甚至表观遗传分析等结合,寻找ABO抗原减弱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过敏性输血反应疑似诱发Kounis综合征引起心率骤降的病例及文献分析
邵明, 孔永奎, 李慧娟, 田爱华, 田文亮, 周帅, 张青青, 杨乾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83-8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2
摘要 ( 79 )   PDF(5261KB) ( 33 )  
目的 探讨过敏性输血反应后发生Kounis综合征的可能性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一例输血后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输注含有血浆的血制品多次出现过敏等输血反应,表现为全身瘙痒、精神异常、意识模糊、偶有胸闷,给予抗过敏、糖皮质激素后好转;最严重一次表现为心率骤降,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十余分钟后恢复,考虑为Kounis综合征。结论 严重的过敏性输血反应合并心血管症状时,需鉴定是否为Kounis综合征并进行全面的心脏系统检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不同性别血浆来源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自身抗体谱差异性研究*
张巍, 黄耀敬, 马莉, 张运佳, 侯明霞, 张战, 王宗奎, 李长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89-10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3
摘要 ( 61 )   PDF(5223KB) ( 11 )  
目的 明确不同性别血浆来源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sourced from distinct sex-specific plasma,DSP-IVIG)的自身抗体谱差异。方法 使用HuProtTM 20K芯片检测三种DSP-IVIG的自身抗体谱,对差异表达的自身抗体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三种DSP-IVIG的抗自身蛋白抗体种类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T细胞系的分化、IL-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构成的免疫调控网络。结论 三种DSP-IVIG中的抗自身蛋白抗体种类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20例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铁营养状况调查
相平, 张然, 高志刚, 高放, 刘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01-1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4
摘要 ( 55 )   PDF(1287KB) ( 18 )  
目的 分析天津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血常规和铁营养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献血者关爱措施,保护献血者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23年10月1日—12月31日在天津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的920例男性固定献血者,检测血常规、血清铁(SI)和血清铁蛋白(SF)。从年龄、体质指数(BMI)、献血间隔和年度单采次数四个维度,分析献血者血常规、SI和SF,比较各组低SF发生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低SF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随着BMI增高,RBC、Hb、HCT和SF浓度呈上升趋势。不同献血间隔组间的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PLT、SF、S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间隔为31~60 d的献血者SF和SI总体水平较其他两组高。随着单采次数增加,献血者Hb、HCT、MCV、MCH、MCHC、SF和SI呈下降趋势,PLT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贫血症状。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低SF发生率是30.43%,但不同年龄组和不同BMI组间的低SF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间隔≤30 d组的低SF发生率为33.93%,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随着年度单采次数增加,低SF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也证实年度单采次数是影响低SF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存在铁营养状态降低的情况,但未导致机体出现贫血症状。随着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间隔缩短、年度单采次数增加,SF浓度呈下降趋势,铁储备量降低。采供血机构应及时监测固定献血者的铁营养状况,增加献血者铁营养的健康管理和补铁策略,为献血者制定个性化关爱措施,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和血液充足供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柳州市RhD阳性献血者Rh表型分布调查及应用分析*
李雄英, 徐阳曦, 刘艳琼, 覃美健, 梁新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09-1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5
摘要 ( 61 )   PDF(1237KB) ( 26 )  
目的 了解柳州市RhD阳性献血者Rh表型分布规律,建立献血者Rh表型库并应用于患者疑难配血。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4年7月在柳州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RhD阳性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10 87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献血者RhD、C、c、E、e 抗原。采用配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献血者Rh表型资料库。结果 10 870名RhD阳性献血者检出8种表型,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Cee(60.55%)、CcEe(25.58%)、Ccee(8.20%)、ccEE(2.43%)、ccEe(1.90%)、CCEe(0.96%)、ccee(0.22%)、CcEE(0.16%),未检出CCEE。RhC、c、E、e抗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97.41%)、C(95.46%)、c(38.49%)、E(31.03%)。结论 柳州市RhD阳性献血者Rh表型以CCee和CcEe为主。建立RhD阳性献血者表型数据库,可为疑难配血患者及时提供配型相合的血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ITP患者外周血脂质谱与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周心蕙, 左斌, 王文, 何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15-1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6
摘要 ( 55 )   PDF(2968KB) ( 15 )  
目的 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外周血的脂质谱,探究脂代谢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439例ITP患者和67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脂生化、治疗方案、用药后血小板计数等参数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根据《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将其中281例接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的ITP患者分为有效和无效组,分析血脂水平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TPO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TPO-RA)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9例ITP患者和67例健康对照,ITP患者总队列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脂质水平无显著差异。281例接受rhTPO/TPO-RA治疗的ITP患者中,高甘油三酯组ITP患者rhTPO/TPO-RA治疗的起效时间更短(P=0.028 3),血小板升高值显著高于低血脂组(P=0.003 6)。结论 高甘油三酯的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疗效较好,提示外周血脂质水平可能用于预测ITP患者rhTPO/TPO-RA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自体输血对血浆麻醉药物浓度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王金伙, 郭建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21-1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7
摘要 ( 56 )   PDF(1122KB) ( 7 )  
自体输血技术是一种解决临床用血供需矛盾和输血难题的有效方法,其类型包括稀释式、回收式和贮存式等,主要是将患者自身预先贮存的血液或失血后回收的血液在患者需要输血时进行回输。自体输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选择得当的自体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对异体血的需求,降低异体输血相关并发症,有效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但在应用中其不可避免地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而可能影响术中麻醉药物的作用,最终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不同自体输血技术对麻醉药血浆浓度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血小板血浆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汪非凡, 黄韦华, 查占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27-1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8
摘要 ( 82 )   PDF(1893KB) ( 28 )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高浓度的血小板血浆。近年来,PRP以其自身细胞制备而免疫反应少的优势在创伤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急性创伤,慢性创伤,创伤性脊髓损伤,创伤性脑损伤,创伤性骨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本文旨在总结和评价PRP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以期为PRP在创伤修复中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脉血栓栓塞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马筱洁, 陈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35-1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19
摘要 ( 57 )   PDF(1158KB) ( 9 )  
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体征不典型的临床常见血管疾病,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为主,早期诊疗对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预后至关重要。新疆特高海拔地区较多发,受限于一线医疗条件,临床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经典D-二聚体与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有助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血栓调节蛋白、C型凝集素样受体2、平足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髓样相关蛋白8/14、胞内蛋白Kindlin-3等潜在生物标志物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快速诊断、高危人群监测、抗凝溶栓疗效评估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调节血小板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钟诚, 骆展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1):  140-14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1.020
摘要 ( 66 )   PDF(1146KB) ( 18 )  
血小板在血液凝聚和血栓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被广泛运用于调节血液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中药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首先讨论了中药对血小板粘附和血管壁亲和力、调节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中的作用,包括对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钙离子内流的调节等;其次概述了中药用于治疗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中药在血栓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