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0
Select
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刘卿, 王宗奎, 徐俊, 程露, 李长清, 杜晞, 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577-5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1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 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HUVEC细胞添加不同来源HSA处理,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来源HSA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管形成实验分析比较不同来源HSA处理对HUVEC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酵母来源rHSA1对HUVEC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P =0.49,q=1.601),其他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显著促进HUVEC细胞增殖的活性,且不同来源HSA处理组间的HUVEC增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 <0.001,F=10.84)。所有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抑制HUVEC细胞凋亡的作用(P <0.001),不同处理组间活细胞(P =0.07,F=2.415)、凋亡细胞(P =0.2,F=1.624)和坏死细胞(P =0.28,F=1.376)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无血清对照组,在HSA处理组中除pHSA2和pHSA6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001)、S期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 <0.01)外,其他HSA处理组各细胞周期比例均无明显改变。在划痕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经过12 h(P <0.001)、24 h(P <0.001)、36 h(P <0.001,P =0.002)后划痕愈合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管形成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的节点数量(P =0.001、P =0.005)、管状分支(P <0.001)及网状结构(P <0.001)均显著增多,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同来源HSA均能够显著抑制无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常见红细胞添加剂成分对双花扁豆凝集素与A1 红细胞反应的影响*
朱心怡, 张成鑫, 王秋实, 李佳佳, 齐永, 向东, 赵俸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587-59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2
目的 探索常见试剂红细胞添加剂中糖类物质和金属离子螯合剂成分对双花扁豆凝集素(Dolichos Biflorus Agglutinin, DBA,又称抗-A1 )与A1 红细胞间血清学反应凝集强度的影响,为减少临床检测假阴性结果和凝集素功能特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当前实验室A1 抗原鉴定质控实验提出改进方案。方法 以生理盐水为基础红细胞稀释液,在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梯度稀释的糖溶液(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和棋盘滴定的强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Na2 )和二价金属阳离子(Ca2+ 、Mg2+ ),对不同反应条件下DBA-A1 红细胞凝集强度进行评估。结果 在DBA-A1 红细胞反应体系中 CEDTA-Na2 >0.6 mM时出现了明显的凝集抑制现象,提高CCa 2+ 或CMg 2+ 可减弱高浓度EDTA-Na2 对DBA-A1 红细胞凝集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系中糖类物质浓度的增高也使DBA-A1 红细胞凝集强度产生明显减弱,加入0.6%~5%葡萄糖溶液,1.3%~10%蔗糖溶液或5%甘露醇溶液时,DBA-A1 红细胞凝集明显减弱。结论 红细胞添加剂中的EDTA-Na2 和糖类物质对-A1 红细胞反应存在凝集抑制,是血型血清学检测中植物凝集素制剂使用的重要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输注异基因耐受性DC产生的外囊泡体引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风险的研究*
高跞, 杨懿铭, 蒋雪玉, 谢如锋, 孙娟, 杨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592-5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3
目的 探讨利用耐受性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干预感染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策略的风险。方法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细胞用雷帕霉素处理诱导成耐受性DC,收集其培养上清,通过梯度离心法收获EVs。利用LPS和抗H2Kd抗体诱导Balb/c小鼠为TRALI疾病模型,并尝试用同基因的雷帕霉素-DC或者异基因的雷帕霉素-DC分泌的EV对TRALI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并记录发病小鼠的一系列数据。结果 与TRALI发病组相比,使用雷帕霉素处理后的同基因耐受性DC对TRALI发病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当用异基因耐受性DC(雷帕霉素处理后)产生的EVs进行干预组的肺湿/干比率、胸腔积液和体温与仅用LPS和H2Kd抗体处理组小鼠没有显著性差异。来源于耐受性细胞异基因EVs与LPS联合后不诱发小鼠的TRALI,但是EVs干预后的死亡率与注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雷帕霉素处理后的同基因DC对感染后TRALI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该耐受细胞的异基因细胞外囊泡联合LPS后本身并不引起呼吸窘迫现象,当这种异基因外囊泡体输注联合抗白细胞抗体时,却加重了TRALI的死亡风险。本研究数据提示,异基因外囊泡体的应用与输血同时进行时,也许可能会加重TRALI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单采血小板不同存储时间活化状态和微粒表达及个体差异分析
王涛, 熊玉琪, 黄瑶, 王晓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597-6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4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及献血者个体差异与采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采供血机构血小板采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收集2023年90例捐献者的单采血小板,随机保存1、2、3、4、7天,共5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小板微粒(PMPs)、活化指标CD62p,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各捐献者一般体检数据、捐献前血液检测数据和采集参数等数据,分析其与PMPs和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分析PMPs和CD62p的关系。结果 储存1、2、3、4、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分别为(61.55±20.17)%、(69.05±13.09)%、(64.63±12.89)%、(70.34±9.504)%、(84.28±6.303)%;PMPs表达率分别为:(6.79±9.17)%、(7.01±9.13)%、(12.37±12.64)%、 (7.51±5.70)%、(17.02±7.20)%;PMPs数量(×103 /μL)分别为:2.69±4.84、4.80±9.20、3.59±3.38、7.94±8.89、145.1±190.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存储时长的各组单采血小板CD62p表达和PMPs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 <0.05)。各组两两比较,储存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和PMPs数量明显高于储存1、2、3、4天的血小板;其他各组间无明显差异。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活化率和PMPs数量呈增长趋势。Pearson双变量分析显示,血小板采集后最初PMPs数量与捐献者脉搏和白细胞数目呈正相关(P <0.05),与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CD62p与PMPs的表达呈正相关(P <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在保存4天时间内,活化和PMPs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之后出现活化和PMPs的表达增加的特点 (P <0.05)。血小板采集后的活化与个体差异有关。可依据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活化和PMPs表达的特点选择相应产品应用临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黄芩苷预治疗对小鼠红细胞输注模型中IgG和IgM抑制作用的研究*
蒋雪玉, 杨懿铭, 孙娟, 谢如锋, 高跞, 杨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04-6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5
目的 探讨采用黄芩苷预治疗对红细胞免疫的预防性效果。方法 采用人类红细胞与佐剂脂多糖(LPS)联合输注C57BL/6小鼠建立红细胞输注模型。设立(1)红细胞输注模型组;(2)未处理对照组:仅注射PBS;(3)黄芩苷预治疗组:在红细胞输注模型建立前一周每天给予小鼠黄芩苷(250 mg/(kg·day))治疗;(4)地塞米松(DEX)对照组:在红细胞输注模型建立前一周每天给予地塞米松(5 mg/(kg·day))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和IgM 的表达量,并监测小鼠脾脏中的CD4 T细胞和B细胞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预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IgG(24 823.0±1 452.2 vs 15 180.0±1 172.5,P <0.05)和IgM(194 206±2 868.6 vs 112 287±9 741.5,P <0.05)的生成。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预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25表达明显下降(1 006.0±206.1 vs 548.4±19.1,P <0.05),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31.16%±6.06% vs 15.69%±4.59%,P <0.05),脾脏大小无显著差异[平均长度:(10±0.5)mm vs (12±0.5)mm,P >0.05]。结论 黄芩苷能够抑制红细胞免疫,表现为抑制小鼠血清中IgG和IgM的生成,同时抑制脾脏中B细胞增殖和降低CD4 T细胞活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血液存储中相关性分析
苏晓敏, 张国权, 王锦, 徐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09-61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6
目的 红细胞(RBC)储存损伤一直是RBC体外储存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涉及到RBC储存过程中一系列生理、生化、形态和组学成分的改变,这些改变相互作用从而对储存RBC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RBC储存损伤机制,通过多组学研究储存期悬浮RBC损伤机制。方法 取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采集的悬浮RBC共10袋(ALT化验结果不合格),将已制备的RBC放4 ℃冰箱中储存,分别于储存0周、1周、3周和5周取样,按RBC质量标准进行检测(HCT、HGB和储存期末溶血率)。检测其在不同保存期的各项生化指标(K+ 、Na+ 、Cl- 、Ca2+ 、Glu和LDH)。进行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价悬浮RBC储存过程中相关生物学功能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 符合悬浮RBC质量国家标准,其生化指标K+ 和LDH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升高,Na+ 和Glu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在保存5周时差异显著(P <0.01),其它指标Cl- 和Ca2+ 变化不明显(P >0.05)。我们根据筛查的蛋白质以及其下游的差异代谢物变化情况,进行了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整合分析,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物分子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悬浮RBC的储存对RBC代谢等过程影响更明显,特别是核苷酸代谢、嘌呤代谢及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等代谢相关通路,对RBC代谢相关蛋白影响反而小一些。结论 我们通过使用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检测,促进RBC结构、功能等的研究,为深入研究悬浮RBC储存损伤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近红外低能量激光调节血小板活性氧水平对防止冷藏损伤的研究*
谢如锋, 张景怡, 杨懿铭, 高跞, 蒋雪玉, 孙娟, 杨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17-62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7
目的 探究近红外低能量激光(Low Level Laser, LLL)照射处理对冷藏血小板保存期间活性氧的调节作用,进而对减少被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识别吞噬的影响。方法 将白膜来源的浓缩血小板分为室温保存组(RTP)、冷藏保存组(CSP)和LLL照射组(CSP-L)。LLL照射组为血小板冷藏12 h后,采用1 J、5 J、10 J不同辐照强度的LLL单次照射并继续冷藏保存。各组保存5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ROS生成、活化指标表达、糖基蛋白及其残基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佛波酯诱导的THP-1细胞和HepG2肝细胞用于检测对各组血小板的吞噬作用。结果 保存5 d后,CSP组血小板胞内ROS(cyto-ROS)水平较RTP组显著升高(RTP vs. CSP,3 960±259.6 vs. 5 846±757.4,P <0.01),而线粒体ROS(mito-ROS)水平则低于RTP组(RTP vs. CSP,595±47.1 vs. 416±50.2,P <0.05)。经低强度LLL(1 J)照射后,CSP-L1组血小板较CSP组显著降低了cyto-ROS水平(5 846±757.4 vs. 3 945±459.4,P <0.01),CD62P、PS表达和GPⅠb/ɑ糖蛋白残基的暴露程度均显著减少(P <0.05),且与RTP组均无显著性差异。THP-1和HepG2对CSP-L1组血小板的吞噬率也显著低于CSP组(P <0.05)。同时,LLL照射对冷藏血小板的计数、pH值和MPV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低强度LLL照射处理可显著降低冷藏血小板胞内ROS水平并维持线粒体ROS的低水平生成,并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GPⅠb/ɑ去唾液酸化,减轻冷藏损伤,进而减少冷藏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识别吞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对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初步研究
王静, 罗景艳, 张洁, 张涵奕, 张洪为, 黄远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24-62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8
目的 研究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在红细胞储存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红细胞悬液样本,制备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鉴定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red blood ce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BC-EVs)直径和蛋白种类;检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变形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随着红细胞悬液储存时间的增加,RBC-EVs的主要颗粒的直径逐渐减小,但在7~11 d RBC-EVs的主要颗粒直径存在异常增大的状况。(2)RBC-EVs中具有来自亲本细胞的蛋白质,CD63、TSG101、Gly-A的表达均呈阳性。(3)随着体外储存时间的增加,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升高,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耐受性减弱。(4)随着体外储存时间的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指数以及刚性指数升高,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5)以红细胞的储存时间作为自变量,RBC-EVs与红细胞的物理性状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红细胞会发生储存损伤,导致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标增大和变形性指标的降低。RBC-EVs能够显著影响红细胞的理化性质,通过监测RBC-EVs的变化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红细胞体外储存的生理状况,评估红细胞的储存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浆制品中凝血因子Ⅷ含量及抽检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郝梦玲, 汤龙海, 金一鸣, 肖琦, 方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30-6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9
目的 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 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 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128袋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监测数据,并利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ANOVA、LSD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冷沉淀与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质控项目。冷沉淀中AB型的FⅧ含量最高,O型最低;新鲜冰冻血浆中O型FⅧ含量同样最低。冷沉淀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最低,中老年组最高;新鲜冰冻血浆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显著低于中年组与中老年组。血型与年龄均独立影响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含量,血型、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冷沉淀中AB型及年龄的增长是FⅧ含量的正向影响因素,而O型为负向影响因素;新鲜血浆中O型同样表现为负向影响,中年及老年组为正影响因素。此外,O型血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的不合格风险显著相关。结论 FⅧ含量的不合格率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中最高,血型和年龄是影响FⅧ含量的关键因素,其中O型血显著增加了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FⅧ不合格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18—2022年我国18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者HCV检测结果分析*
李雨薇, 黄霞, 周源, 刘颖, 王林, 邹彬彬, 刘胡敏, 马海莉, 许婷婷, 唐飞, 曹铭静, 侯玲华, 李玉军, 胡文佳, 冯惟萍, 刘妍妍, 段勇, 温涛, 李明霞, 邱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38-64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0
目的 分析我国省级血液中心服务区域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检测数据。方法 对 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18家省级血液中心,2018—2022年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者抗-HCV和HCV RNA检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献血者中抗-HCV ELISA和抗-HCV ELISA阴性中HCV RNA检测不合格率与年度、血液中心以及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8年—2022年HCV总不合格率从24.61/万逐年减少至15.17/万(χ 2 =717.71, P <0.01),西部地区为25.72/万最高,东部11.96/万最低(χ 2 =2 382.54, P <0.01);初次献血者抗-HCV ELISA不合格率(30.50/万)比重复献血者(7.42/万)高(χ 2 =9 694.63, P <0.01);各血液中心抗-HCV ELISA阴性中HCV-RNA单独不合格率范围为0~7.54/万。结论 我国18家血液中心服务区域献血者的HCV检测不合格率呈逐年降低趋势;HCV检测不合格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与初次献血者相比,重复献血者为HCV检测不合格低危人群;HCV-RNA检测在血液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新疆地区249例RhD变异型基因分型研究*
乔艳辉, 郭伟鹏, 徐保红, 木耶赛尔·伊斯马依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45-6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1
目的 研究分析新疆地区RhD变异型标本的RHD 基因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23年6月常规RhD阴性确认工作中RhD抗原盐水法阴性或弱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阳性的RhD变异型标本249例,并做RhCE抗原分型,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SSP或qPCR方法对RHD 基因进行分型,必要时用基因测序验证。结果 249例RhD变异型标本中,检出弱D15型(RHD*15 )155例(62.25%)、DⅥ type 3型(RHD*06.03.01 )30例(12.05%),弱D1型 (RHD*01W.1 )7例(2.81%)、弱D17型(RHD*01W.17 )2例(0.80%)、DⅥ type 4型(RHD*06.04 )3例(1.20%)、DⅤ type 2型(RHD*05.02 )9例(3.61%)、DⅢa型(RHD*03.01 )1例(0.40%),以及DEL1227A(RHD*01EL.01 )6例(2.41%),未能确定RHD 等位基因型别,有待进一步基因测序分析的标本有36例。RHD*15 的常见Rh表型为ccEe。结论 新疆地区RhD变异型的RHD 基因以RHD*15 为最常见,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人红细胞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分析与研究
范亮峰, 丁蔚, 陆琼, 刘曦, 龚国琴, 王中英, 向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51-6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2
目的 近年来,实验室临床样本的检测中,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以下简称“类抗体”)样本检出率不断增加。抗球蛋白微柱凝集卡技术逐渐普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类抗体检出率。为了研究类抗体实验室检测特点,探讨类抗体输血原则,本文进行了回顾性数据分析,为产生类抗体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建议。方法 对160名产生类抗体的受检者进行详细的性别、年龄、诊断、血清学试验等回顾性分析。分析实验所得数据,找寻相关规律。结果 类抗体最常见特异性为RH血型类抗体,包括类抗-Ce,类抗-Ec和类抗-D等占94.48%。CCDee分型是类抗体受检者最常见分型。血清微柱凝集卡法检测类抗体反应性较强(类抗体计分值最高:7.16分)。血清试管抗球蛋白法反应强度差异性最为显著,鉴别类抗体特异性较好。结论 鉴定类抗体特异性比较困难,建议选择多种鉴定方法。微柱凝集卡法检测类抗体的反应性较强,抗球蛋白法鉴别类抗体特异性较好,建议此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输血治疗时应尽量避开类抗体特异性,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国内血小板基因库建设及应用的现状研究*
毛伟, 蒋玉林, 朱传福, 叶欣, 谢毓滨, 李晓丰, 吕蓉, 齐珺, 冯智慧, 苏湘辉, 徐筠娉, 汤龙海, 徐晶, 谭茜茜, 朱发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56-66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3
目的 调研国内血小板基因库的建设规模和临床应用情况,了解我国各地区血小板基因库的现状。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血小板基因数据库协作组的数据和采取自愿上报原则,对2022年度国内27家血站血小板基因库的数据和2021—2023年度14家血站的建库规模、血小板配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止2022年底,全国有27家血站建立血小板HLA基因型资料库,库容量为50~23 940人不等,均值为3 339±5 915人,其中有9家>2 000人;血小板HPA基因型资料库容量为50~7 162人不等,均值为1 636±1 549人,其中有14家>1 000人;全国有27家血站中,13家无CD36阴性献血者,14家有CD36阴性献血者数据,库容量为2~280个,均值为41±73人。2021—2023年全国血小板捐献者HLA和HPA基因型资料库的库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4家血站2021—2023年的血小板血清学交叉配型数量在20~8 000不等,但血小板基因配合性输注占比差异较大,0%~40%不等,均值<10%。结论 国内血小板基因库的规模及应用占比差异大,迫切需要通过扩大血小板捐献者基因型资料库规模、提高血小板基因库的临床使用率,实现血小板的精准输注,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范成艳, 温玉洁, 廉雪, 张丹, 王洁, 敬媛媛, 王丽君, 李伟, 贾延军, 李冬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61-6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4
目的 分析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PTR)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30例确认为IPTR的患者,收集其性别、年龄、血型、身高、体重、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资料,分别于0、1、3、6个月时检测其血清中的HLA抗体和HPA抗体。ELISA方法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通过计算获得抗体相对强度。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在随访的3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的抗体转阴,平均转阴时间为(4.08±1.78)M,7例患者呈现强度逐渐减弱的趋势,另有10例患者呈现稳定存在状态。HLA抗体相对强度的变化同时伴有HLA特异性抗体种类的变化,二者呈正相关趋势。患者HLA抗体相对强度的降低使患者更容易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供者,但是对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后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和输注有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大多数IPTR患者血清中的HLA抗体在6个月内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的HLA抗体持续稳定存在。抗体减弱或消失同时伴随特异性抗体种类的减少,使患者更容易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供者,但对其输注效果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HBV感染的确认探讨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策略*
邓雪莲, 臧亮, 刘笑春, 孙鹏, 王颖颖, Daniel Candotti, 周俊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67-67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5
目的 基于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的HBV感染的确认,探讨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策略。方法 联合应用自建的高灵敏度核酸检测体系、血液核酸筛查等多种核酸检测(NAT)方法,并结合血清学检测、献血者随访,对核酸检测反应性(NAT-yield)献血者中的HBV感染进行确认和感染状态识别。依据确认的HBV感染血浆样本,比较不同确认方法、确认指标或指标组合对HBV感染确认的效果。结果 2010年11月—2021年2月,在血液筛查检出的876位NAT-yield献血者中共确认HBV感染者511人(OBI 451人,急性早期HBV感染者27人,不能确认感染者33人,无感染者30人,不能确认HBV感染者335人)。采用单检系统对混检系统检出的HBV感染血浆进行复测的检出率为96.6%,明显高于混检系统对单检系统检出的HBV DNA反应性(HBV DNA R)组和鉴别试验无反应性(NDR)组的复测检出率(76.4%和55.7%)(P <0.05)。NDR样本在模式2(ID×5+鉴别×2)下复测检出率(65.2%)高于模式1(ID×2+鉴别×1)(39.2%)(P <0.05);2种单检复测模式下的HBV DNA R样本复测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 >0.05),但均明显高于NDR样本(P <0.05)。回溯OBI献血者既往NAT数据,有46%经历多次NAT检测而未能检出。有59.1% OBI献血者随访检不出HBV DNA。OBI献血者中抗-HBc+占比为90.2%,单独抗-HBc+为49.2%,远高于不能确认感染组(P <0.05);HBeAg、抗-HBe和抗-HBc IgM在OBI和不能确认感染组中的比例极低且无差异(P >0.05)。结论 近60%的NAT-yield献血者可以确认HBV感染。为保证献血者归队的安全性,需要更高灵敏度的HBV DNA确证技术提高HBV感染的确认率。抗-HBc是NAT-yield献血者OBI风险排查和归队评估最重要的血清学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HBV、HCV、HIV血筛多中心研究免疫学灰区的核酸检测分析与临床特征研究
胡俊华, 韩剑峰, 王鹏, 夏荣, 刘凤华, 杨江存, 桂嵘, 刘娟, 秦莉, 杜春红, 李喜莹, 吕先萍, 殷鹏, 宫济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75-67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6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灰区标本的临床特征及核酸检测对化学发光灰区标本结果判断的指导性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7月—12月全国不同地区的5家综合医院入院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源性传播疾病样本检测结果,对化学发光灰区检测结果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5 723例样本中总计检出HBV免疫灰区样本28例(占比0.49%),HCV 灰区样本20例(占比0.35%)。经核酸检测验证,28例HBV灰区样本中,15例HBV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占比53.5%),其HBcAb也均为阳性;13例HBV样本核酸检测为阴性(占比46.5%),其中HBcAb阳性4例。HBV与HCV免疫检测灰区在临床各个科室均有发现,出现HBV灰区样本最多的前三科室为骨科、妇科、泌尿科,灰区样本核酸验证假阳性最多的临床科室为妇科与骨科。HCV灰区样本最多的前三科室为泌尿、肾内、外科,且均为假阳性。HBV灰区样本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有35.7%(10/28)为肿瘤类疾病,HCV灰区样本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有40%(8/20)为肿瘤类疾病。结论 化学发光法容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应注意复检验证,且设置灰区并非必要。灰区样本可见于多个临床科室,具有一定的临床分布特征。核酸检测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并且更大限度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能够验证免疫检测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精准招募高校献血者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姜晓婕, 张景怡, 孟妍, 黄晨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80-68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7
目的 探讨精准招募高校献血者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更加精准招募和保留献血者。方法 建立精准招募信息平台,研究献血者对不同招募信息的反应及不同招募方式的效果;通过分析献血者专业(职业)及喜好,是否愿意参加应急献血队伍等特征信息,获得献血者对现场和后续服务的需求。结果 将传统电话招募与精准电话招募献血者有意愿献血人数比较,传统电话招募与精准电话招募献血者献血人数比较,P <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围绕2023年参加热血青春板友会的590位高校学生定期开展活动,最终有70%的学生超越2022年参加成分献血次数。结论 针对高校学生通过精准招募开展定向献血项目,能有效提高招募的成效,保留更多的献血团体及个人,为患者募集更充足的血液,保障临床患者用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TUBB1 突变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性分析
赵嘉璐, 范鑫秋, 曾一梅, 蔡晓红, 李佳明, 王学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83-68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8
目的 探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合并TUBB1 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TUBB1 突变与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系统收集2018年2月—2023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诊断为MDS并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常规、基因突变、CD34、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发生率等。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TR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森林图采用R studio绘制。结果 81例MDS患者中,TUBB1 突变型组10例,野生型组71例。与TUBB1 野生型患者相比,TUBB1 突变型患者CD34+ MKs比例更高[33.50(14.25,55.88)% vs. 4.00(2.00,10.00)%,P <0.001]、血小板计数减少伴体积增大[36.00(18.75,186.50)×109 /L vs. 91.00(67.00,164.00)×109 /L, P <0.05;(12.03±1.92)fL vs. (9.19±0.97)fL,P <0.001]。TUBB1 突变型组发生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8例(80.00%),野生型组发生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18例(25.35%),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UBB1 突变是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OR =7.28)。结论 TUBB1 基因突变的MDS患者普遍表现为CD34+ MKs比例增加和巨大血小板减少征。且TUBB1 突变为MDS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血液产品成本核算的研究
陈淑銮, 郑壮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690-69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9
血站是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的公益性组织。其在经济上依赖于政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不以营利为目的,运作成本偏高,财政负担重。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血站应该加强内部成本核算。如何运用与实施作业成本法对血液产品成本进行核算与统计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以G血液中心为例,通过对作业成本法适用背景和血液产品成本核算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研究作业成本法在血液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成本发生的全过程,更合理地控制和管理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采供血机构开展医学伦理审查的探索与思考
刘紫娟, 王婷, 张立波, 傅强, 何成涛, 张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702-7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1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采供血机构陆续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这就要求机构设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伦理审查,以确保医学研究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合乎道德和法律,同时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健康、隐私等权益。本研究结合采供血机构的性质与特点,以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为例,探索采供血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规范化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采供血机构以献血者血液样本及相关信息开展医学研究和采供血机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提出思考,从而更好地保护受试者权益,促进采供血机构输血医学研究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小板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杨华月, 娄璨, 雷航, 蔡晓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709-7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2
近年来,血小板衰老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能够对健康个体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年龄分层研究,揭示了血小板衰老过程中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的广泛改变。病理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血小板在多种疾病中的关键角色,这些疾病与血小板的年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血小板的衰老特征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阐明。因此,了解生理状态下衰老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是研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健康条件下血小板衰老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血小板周转变化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讨血小板衰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蒲有为, 胡雪, 罗金莲, 余泽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5 ):
715-7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3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成分输血是AA患者改善贫血和维持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长期输血易导致输血依赖性,且当前血液供应紧缺,满足AA患者的输血需求亦愈加困难。因此,对AA进行“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应用各种非输血方法改善贫血,减少异体血的输注,提高AA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AA患者的贫血症状,减少异体输血需求,有利于AA患者的血液管理。本文对治疗AA的中医药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中医药在AA患者血液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