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当期目录 More>>
2025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上一期   
基础研究
HPL-CS温敏凝胶促高原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愈合的研究*
王辉, 赵琴, 陈立力, 黄永莉, 张进进, 邢颜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33-44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1
摘要 ( 31 )   PDF(1642KB) ( 5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负载人血小板裂解液(HPL)的壳聚糖(CS)温敏凝胶的制备,并在高原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中验证其修复作用。方法 调整CS和HPL的比例,通过表观和电镜观察确定HPL-CS温敏凝胶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凝胶形成情况。将SD大鼠均分为平原组和高原组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S组和HPL-CS组。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仅患糖尿病,CS组用CS凝胶每日涂抹创面,HPL-CS组用HPL-CS温敏凝胶每日涂抹创面。比较第0、3、7、14、21天各组的创面愈合情况,并在第7、14、21天取材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Masson染色。结果 HPL:CS=1:1是制备HPL-CS凝胶的最佳比例;HPL-CS温敏凝胶在37 ℃形成凝胶,恢复至22 ℃时液体析出,但不能完全恢复液体状态;无论平原组还是高原组,HPL-CS组创面愈合率在各个时间点都高于模型组和CS组;病理显示,HPL-CS组相较于其他组炎症细胞减少、上皮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排列紧密、出现大量新生血管。结论 HPL-CS温敏凝胶显著提升了高原环境下糖尿病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游离Sema7a促进小鼠急性肺炎加速消退的作用机制研究*
伍忆倩, 肖倩, 苑召虎, 佐妍, 陈雄燕, 宁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42-4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2
摘要 ( 30 )   PDF(740KB) ( 8 )  
目的 探究Sema7a促进急性肺炎炎症消退的分子机制。方法 本研究采用Sema7a-eKO基因敲除小鼠模型、HE染色、ELISA检测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新技术在分子、组织及动物三个水平上,探明了游离Sema7a在调节急性肺炎小鼠模型中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促进巨噬细胞向M2分化,加速炎症消退及促进肺组织恢复稳态中的作用。结果 Sema7a-/-及Sema7a+/+肺炎小鼠模型显示在24、48、72和96 h时两组小鼠肺泡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与Sema7a+/+小鼠相比,Sema7a-/-小鼠肺组织浸润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肺泡结构破坏更明显,且表现出更强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更长的消退间隔(26.2 h vs.13.8 h,P<0.05);ELISA分析显示在第48 h时,Sema7a-/-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L-6、KC、TNF-α和IL-1β显著高于Sema7a+/+对照组小鼠(P均<0.05);我们通过5D 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明确了Sema7a处理后MΦs中101 320个肽段和7 357个蛋白质的变化,GO二级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巨噬细胞生物进程有59个蛋白质分子的变化与其细胞变化过程相关,52个蛋白质分子的变化与生物学功能的调节相关,37个蛋白质分子的变化与其代谢过程相关(P均<0.05);KEGG通路注释和富集分析显示线粒体呼吸链信号通路变化显著,Sema7a刺激后MΦs表面的M1标记物(STAT-1,CD40,CD80)和炎症细胞因子显著降低,而M2标记物(Arg1、CD163和CD20)和IL-10在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游离Sema7a蛋白可通过调节急性肺炎模型中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增强其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细胞分化,进而促进肺部炎症消退,最终使肺组织恢复稳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
孕期母亲血浆抗-M抗体对M抗原阳性红细胞凋亡速率的影响*
梁延连, 梁耀鹏, 唐雄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51-45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3
摘要 ( 34 )   PDF(613KB) ( 7 )  
目的 分析孕期母体血浆抗-M抗体致围产期M抗原阳性胎儿与新生儿严重贫血以及输血的风险,探讨抗-M抗体对M抗原阳性红细胞凋亡速率的影响。方法 以血清学方法鉴定孕期母亲及胎儿脐带血、新生儿的ABO、RhD、MN血型与Coombs试验。实验组:含抗-M抗体的3位母体血浆分别与ABO同型的献血者MN型红细胞;对照组:不规则抗体鉴定阴性的AB型血浆与AB型献血者MN型红细胞。模拟人体内环境进行体外培养,监测24 h、48 h、72 h的M抗原阳性红细胞凋亡速率。结果 3位母体血浆中均存在抗-M抗体并导致了胎儿在宫内或新生儿出生后的严重贫血。模拟人体内环境监测24 h、48 h、72 h的M抗原阳性红细胞凋亡速率,对照组:1.46%、3.35%、29.7%;实验组的母亲1血浆:3.17%、42.8%、73.9%;母亲2血浆:4.68%、32.1%、59.2%;母亲3血浆:4.15%、33.7%、69.3%。与对照组相比,孕期母亲血浆抗-M抗体可诱导M抗原阳性红细胞在72 h内加速凋亡,抗-M抗体效价越高,M抗原阳性红细胞凋亡速率越快。结论 孕期母亲血浆抗-M抗体可引起胎儿与新生儿严重贫血,有加快M抗原阳性红细胞凋亡的能力。应选择M抗原阴性红细胞输血,以避免不良输血反应的危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与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疗效的对比分析*
张新萍, 马红霞, 王皓, 黄象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56-46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4
摘要 ( 38 )   PDF(651KB) ( 8 )  
目的 分析比较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和玻璃酸钠(hyaluronic acid, HA)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疗效,为自体单采PRP应用于KOA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相关治疗和短期随访的60例KOA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PRP治疗组及HA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并评定两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疼痛评分和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后1个月变化幅度更为明显(P<0.05),且PRP治疗组评分变化较HA治疗组尤为显著(P<0.05)。结论 在KOA患者短期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方面,自体单采PRP治疗优于H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 567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ABO血型、Rh表型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与回顾性分析*
许海艳, 张一宁, 梁燕, 邢艳, 许亚莉, 崔颖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62-4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5
摘要 ( 33 )   PDF(597KB) ( 10 )  
目的 分析本院恶性肿瘤住院患者ABO、Rh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3月—2024年6月收治的7 567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ABO、Rh(D、C、c、E、e)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统计并分析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及Rh抗原分布频率。结果 ①ABO血型的分布情况为:B型(31.14%)>A型(29.56%)>O型(29.40%)>AB型(9.90%)。与陕西省献血者ABO血型分布情况相比,消化系统(P<0.05)恶性肿瘤的ABO血型分布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中国总体ABO血型分布结果相比,消化系统(P<0.001)、血液淋巴系统(P<0.001)、呼吸系统(P<0.05)及其他(P<0.05)恶性肿瘤的ABO血型分布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RhD阳性人群Rh表型分布CCDee(39.90%)>CcDEe(38.53%)>CcDee(8.96%)>ccDEE(7.84%)>ccDEe(3.65%)>CCDEe(0.55%)>ccDee(0.41%)>CcDEE(0.16%)。统计结果表明,RhD阳性人群中,不同ABO血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Rh血型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ccDEE表型在不同ABO血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表型在ABO血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Rh表型的抗原频率从高到低均为D(99.31%)、e(92.04%)、C(87.80%)、c(59.80%)、E(50.47%),与西安市健康献血者Rh表型抗原阳性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规则抗体初筛结果为阴性的7 452例(98.48%),阳性为115例(1.52%),由阴性转变为阳性的共89例,其中阳性以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占比最高(63.24%)。结论 本研究中恶性肿瘤患者的ABO血型及Rh表型分布与肿瘤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消化系统和血液淋巴系统的ABO血型分布差异尤为显著。此外,在RhD阳性表型中,ccDEE表型在不同ABO血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规则抗体的变化提示,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需加强输血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2017年—2023年我国献血人群HBV标记物检测结果分析*
鲍晶晶, 王云强, 张剑, 刘福发, 王林, 燕锋, 李丽, 王振兴, 刘亚军, 张微, 李莹, 余琴, 邹彬彬, 赵玉伟, 朱祥明, 冯惟萍, 李玉军, 唐飞, 卢然然, 邱昌文, 段勇, 温涛, 万艳红, 刘东, 袁晓华, 张倩, 杨忠思, 邱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70-4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6
摘要 ( 27 )   PDF(711KB) ( 1 )  
目的 分析了解32家血站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不同标记物检测情况。方法 自中国大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信息管理系统获取2017年—2023年32家血站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不同HBV标记物检测不合格数据,分别计算各血站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不合格率、ELISA合格HBV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单独不合格率、HBV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次献血者HBsAg ELISA不合格率范围51.69/万~76.44/万(中位数58.75/万);重复献血者HBsAg ELISA不合格率9.17/万~18.62/万(中位数14.05/万);HBV DNA单独不合格率6.26/万~8.32/万(中位数7.14/万);HBV不合格率36.51/万~58.86/万(中位数43.76/万)。结论 各血站献血人群HBV不同标记物检测不合格率呈现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全国献血人群HBV感染分布具有地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者HBV、HCV、HIV感染筛查情况分析*
张琦, 桂嵘, 刘娟, 张俊, 周璐洁, 刘凤华, 吕先萍, 胡俊华, 周俊, 马兴焕, 王鹏, 杨江存, 杜春红, 李喜莹, 秦莉, 宫济武, 夏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78-48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7
摘要 ( 29 )   PDF(500KB) ( 1 )  
目的 多中心分析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者HBV、HCV、HIV的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国内10家医疗机构2021年7月—2021年12月和2023年1月—2023年6月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液样本,分别采用免疫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技术进行HBV、HCV、HIV检测。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患者血液样本25 927例,其中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者4 609例(17.78%),包含血液透析患者19例,器官移植患者44例,恶性肿瘤患者4 546例;检测同期一般患者21 318例(82.2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HBV、HCV、HIV的检出率分别为7.29%、0.28%和0.09%;一般患者中HBV、HCV、HIV的检出率分别为5.40%、0.32%和0.05%,其中HBV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血清学检测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的检出率为1.04%(48例);血清学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阴性的检出率为0.52%(24例)。在一般患者中,血清学检测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的检出率为0.82%(174例);血清学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阴性的检出率为0.42%(89例)。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HBV检出概率高于一般人群患者;核酸检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前/输血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HBV检出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X射线辐照对淋巴细胞凋亡及红细胞血液质量影响的研究*
安立, 刘群, 王秀芝, 刘艳, 贡觉顿珠, 赵爱平, 梁雪峰, 庄云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84-49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8
摘要 ( 30 )   PDF(701KB) ( 5 )  
目的 研究X射线辐照淋巴细胞凋亡状况及红细胞辐照后不同保存期血液质量变化,以评估X射线的辐照效果及辐照红细胞临床使用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13份,每份先用4个试管各留取5 mL全血,分为d0、d7、d14、d21四组,在相应保存期提取淋巴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对照组与辐照组,辐照组以25 Gy的X射线辐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凋亡率;剩余血液制备成去白悬浮红细胞,分为红细胞对照组及d0、d7、d14红细胞辐照组,各红细胞辐照组分别在相应的保存期用25 Gy的X射线进行辐照,检测辐照后第0、7、14天及相应保存期红细胞对照组的钾离子(K+)、游离血红蛋白(FHb)、三磷酸腺苷(ATP)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变化。结果 X射线辐照可有效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随全血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d0、d7、d14淋巴细胞辐照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d21淋巴细胞辐照组淋巴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d0、d7红细胞辐照组K+含量在辐照后第7、14天,d14红细胞辐照组在辐照后第0、7、14天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FHb含量,d7红细胞辐照组在辐照后第14天、d14红细胞辐照组在辐照后第7天和第14天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4红细胞辐照组ATP含量在辐照后第14天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红细胞辐照组2,3-DPG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 Gy X射线在14天保存期内对淋巴细胞的辐照效果显著,可致淋巴细胞凋亡。红细胞辐照时机对辐照后不同保存期的血液质量有所影响,特殊患者输注辐照红细胞应特别关注辐照时机及辐照后的保存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莞地区CD36抗原缺失型血小板献血者资料库的建立与分析*
何子毅, 胡应明, 贝孟辉, 刘静, 揭小梅, 陈少彬, 钟炽辉, 梁华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92-4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09
摘要 ( 29 )   PDF(645KB) ( 2 )  
目的 建立东莞地区CD36抗原缺失型血小板献血者资料库并进行特点分析。方法 对565名纳入建库标准的献血者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血小板CD36抗原检测,对13例CD36抗原缺失型和187例纳入建库标准的献血者血样本采用三代基因测序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序列检测。结果 流式细胞术共检出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型13例,缺失型率为2.30%(13/565),其中Ⅰ型缺失型2例,占15.38%(2/13),Ⅱ型缺失型11例,占84.62%(11/13);CD36抗原缺失型率在性别、民族和ABO血型分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3例CD36抗原缺失型和187例CD36正常型血样本经三代基因序列测序,13例CD36缺失型中有7例发生基因突变,其中5例在外显子,2例在内含子区域,2例Ⅰ型未检出基因突变,发生基因突变均为Ⅱ型缺失型,且均为杂合子。187例CD36正常纳入建库标准献血者共检出27例CD36基因突变,CD36缺失型基因突变率(53.85%,7/13)高于CD36正常型基因突变率(14.44%,27/187)(P<0.05)。结论 本地区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型频率除高于重庆地区外,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基本一致,适合采用血清学方法在本地区建立一支CD36抗原缺失型血小板献血者资料库,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
献血对人体健康的长期效应—基于45岁、50岁和55岁人群的队列研究*
苏舒, 谷孝云, 张磊, 马婷, 宋奥微, 牛佳萌, 武文杰, 谢昕昕, 王文华, 王李秦, 程谦克, 虢玲侠, 杨江存, 孙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499-5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0
摘要 ( 30 )   PDF(662KB) ( 15 )  
目的 献血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迟发性慢性病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在随访期内调查了献血对45岁以上人群住院率及共病模式,探索献血对人群健康的长期效应。方法 从陕西省血液中心获取175 715名献血者信息,按照1:1比例从陕西省电子健康记录档案(EMR)中按照出生年份、性别、居住地等人口学指标匹配非献血者信息。该队列从2012年1月开启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Cox回归计算慢性疾病住院的校正风险比(adjusted hazard ratio, AHR)。采用多病网络分析评估住院患者共病模式。结果 共有175 715名献血者和等量非献血者参与了1 246 130人年的随访,平均年龄为50.0±4.4岁。45岁以上、献血4次以上和5次以上的参与者癌症住院率较低(AHR为0.894和0.872,P<0.001)。50岁以上患者的癌症(AHR为0.783和0.748,P<0.001)和呼吸系统疾病(调整AHR为0.883和0.845,P<0.001)发生风险均较低。55岁以上的献血者4次以上和5次以上的献血者患病风险降低(AHR为0.915和0.890,P<0.001)。多发病网络显示非献血者的复杂网络是男性献血者的1.77倍,是女性献血者的2.03倍。结论 献血可能通过降低慢性病住院风险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结果,提示随年龄增长献血可能带来健康益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骨关节炎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辉, 陈立力, 龚瑾, 黄永莉, 张进进, 邢颜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09-51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1
摘要 ( 24 )   PDF(905KB) ( 3 )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PRP治疗骨关节炎相关文献,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的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28篇文献,自2018年起研究热度显著增长,研究热点集中于软骨修复和抗炎机制,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PRP联合干细胞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 PRP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正向机制探讨和临床应用深化方向发展,未来需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个性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ABO血型主要及双向不合对757例非血缘脐血移植结局的影响分析*
张咏, 耿良权, 强萍, 范倩, 刘会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18-5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2
摘要 ( 27 )   PDF(587KB) ( 1 )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主要及双向不合对非血缘脐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CBT)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4年10月收治的757例非血缘CBT的患者临床资料,按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合分为ABO主要/双向不合组(312例)、相合/次要不合组(445例),比较主要/双向不合组和相合/次要不合组移植结果。结果 ABO主要/双向不合组与ABO相合/次要不合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 d vs. 15 d(P=0.790)、37 d vs. 36 d (P=0.101)、25 d vs. 21 d(P<0.05),两组均无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发生;与ABO相合/次要不合组相比,Ⅱ-Ⅳ、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GVHD)100 d累积发生率和中重度慢性GVHD(Chronic GVHD, cGVHD)2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5% vs. 28.9%(P=0.996)、20.3% vs. 14.7%(P=0.275)及3.39% vs. 4.14%(P=0.831);两组1年临床显著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率分别为73.5% vs. 69.3%(P=0.316),两组2年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TRM)、2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分别为15.3% vs. 13.2%(P=0.791)、76.9% vs. 78.3%(P=0.743)。结论 ABO血型主要及双向不合对CBT患者移植后植入、aGVHD、cGVHD、CMV感染的发生、TRM及OS等无显著影响,尽管ABO血型主要/双向不合组红细胞植入明显延缓,但是未观察到移植相关PRCA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例报告
ABO基因c.213-217delC单碱基缺失导致O表型的分析*
梁爽, 马雅琳, 吴凡, 刘通, 孙丽艳, 汤戎, 曾劲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26-52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3
摘要 ( 22 )   PDF(512KB) ( 2 )  
目的 探讨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23年3月8日于深圳市血液中心献血的1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鉴定受试者的ABO表型;用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定其血清中B糖基转移酶(GTB)的活性;扩增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采用TA克隆技术分离单倍体并进行测序,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ABO血型血清学鉴定显示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O型(价差≥2);体外酶活性试验未检测到GTB活性。单倍体克隆测序分析发现受试者的ABO等位基因型为c.213-217delC in ABO*B.01/ABO*O.01.02ABO*B.01等位基因上存在c.213-217delC单碱基缺失,可导致GTB第73位的谷氨酰胺替换为丝氨酸(p.Gln73Ser),并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73fs+3aaX),此变异既往未见报道。结论 ABO*B.01等位基因上的c.213-217delC单碱基缺失引起的移码突变可导致B抗原缺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弱抗-Jka抗体导致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例分析*
徐明菊, 孙章贝, 王康, 阳娅玲, 何欣, 何鸣镝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30-5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4
摘要 ( 32 )   PDF(489KB) ( 7 )  
目的 分析1例患者在输血过程中产生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探讨易消减及效价低的血型抗体在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检测方法及应对策略。方法 对患者进行ABO、Rh、Kidd血型鉴定、血清及红细胞放散液意外抗体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检测患者体内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意外抗体类型。结果 患者血型为A型、CCDee、Jka(a-b+),血清中检出抗-E抗体。第5次输血后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采用PEG增强法检测患者输血反应前标本中出现新的抗-Jka抗体,而所输供者红细胞为CCDee、Jk(a+b+),采用PEG法及CCDee、Jk(a+b-)纯合子供者红细胞与患者输血前标本交叉配血,主侧均不相合,导致患者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 Kidd血型系统抗体在体内外常快速消减且效价低,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易漏检,且该抗体存在剂量效应,导致交叉配血漏检不配合的杂合子红细胞而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建议实验室针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警惕血清中产生Kidd血型系统抗体,配备完善的检测方法提高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同时对已产生的同种抗体,应记录存档,并告知患者及临床医师下次输血前提前告知输血科,可通过抗原规避的方式避免患者产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淋巴血浆置换辅助治疗成人Still病1例*
周水梅, 黄小星, 汪聪, 付有荣, 沈长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35-5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5
摘要 ( 28 )   PDF(48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头孢唑肟钠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学习
高明, 曾群娟, 杨贺才, 沈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40-5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6
摘要 ( 24 )   PDF(1200KB) ( 6 )  
目的 探讨头孢唑肟钠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临床诊断。方法 选取2024年4月我院1例使用头孢唑肟钠药物后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血清抗体筛查、药物依赖性抗体检测及体外溶血试验等血清学技术鉴定药物抗体。结果 患者DAT显示抗-IgG和抗-C3d阳性,血清抗体筛查呈宽反应性,放散试验阴性,药物抗体检测证实存在头孢唑肟钠依赖性IgM(效价32)及IgG(效价16)抗体。体外实验表明,该药物抗体在钙离子与补体共同参与下可导致红细胞溶血。结论 头孢唑肟钠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机制激活补体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快速识别药物诱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 immune hemolytic anemia, DIIHA),建立合适的实验室各种药物抗体检测的流程和方法,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是治疗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Cys247Arg纯合错义变异致凝血因子Ⅻ缺陷症1个家系遗传学分析*
吴可, 贾文浩, 宋静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46-55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7
摘要 ( 21 )   PDF(706KB) ( 2 )  
目的 探讨1例近亲婚配家庭中因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 FⅫ)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826T>C(p.Cys247Ar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的FⅫ缺陷症,及其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初步分析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以2023年10月13日因捐献干细胞体检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的1例遗传性FⅫ缺陷症男性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F12基因进行了全面检测,并对家系成员中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我们对变异位点进行了潜在致病性评估。结果 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明显延长,为158.4 s,APTT纠正试验可纠正。先证者的FⅫ活性(FⅫ activity, FⅫ:C)和FⅫ抗原(FⅫ antigen, FⅫ:Ag)分别为0%和2%。F12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826T>C(p.Cys247Arg)纯合错义突变;其父亲和母亲均携带该变异的杂合子。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结果:Cys247显示出高度的进化保守性,并且该变异位点被鉴定为具有致病性。结论 该家系F12基因第8外显子c.826T>C错义变异可能与该家系FⅫ水平减低有关;c.826T>C错义变异为国际上首次报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Dia和抗-Wra混合抗体检出报告一例
赵小琳, 张成鑫, 王秋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52-55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8
摘要 ( 25 )   PDF(684KB) ( 4 )  
目的 对一例6个月前有输血史,体内存在意外抗体的患者进行意外抗体鉴定。方法 应用2组筛选细胞及2组谱细胞对患者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利用毛细管超高速离心分离新老细胞技术确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类型,对酸放散液再次进行抗体鉴定,结合患者抗原分型确定抗体特异性。结果 患者游离血浆中检出抗-Dia和抗-Wra抗体,远心端DAT分型为抗-IgG1阳性,抗-C3d阴性,近心端DAT分型为抗-IgG阴性,抗-C3d阴性,放散液检出抗-Dia和抗-Wra抗体。结论 患者体内存在抗-Dia和抗-Wra抗体,放散液也检出抗-Dia和抗-Wra抗体,该患者产生了同种抗-Dia和抗-Wra抗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脂肪酸合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赵贤贤, 孙茂允, 李丹丹, 王志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57-56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19
摘要 ( 27 )   PDF(588KB) ( 0 )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是催化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关键酶,其传统功能主要涉及能量储存和生物膜构建。近年研究表明,FASN通过调控细胞信号转导、调节炎症反应及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FASN的结构、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以FASN为靶点的潜在治疗策略,旨在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LA-DRB1HLA-DQ基因多态性与红细胞同种免疫的关联性
宋文倩, 余婉珍, 梁晓华, 周世航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63-57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20
摘要 ( 23 )   PDF(1171KB) ( 2 )  
红细胞同种免疫是临床输血重要的免疫学问题,其本质为机体识别外源红细胞抗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严重时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症。该免疫反应可能依赖于HLA-Ⅱ类分子介导的抗原呈递机制,涉及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CD4+ T细胞识别并激活、辅助B细胞产生IgG类抗体等环节。个体在暴露同种抗原后是否产生抗体与其接受剂量、免疫状态、炎症环境及遗传背景密切相关。HLA-Ⅱ基因的高度多态性决定了个体对特定红细胞抗原的应答差异,部分等位基因如HLA-DRB1*04HLA-DRB1*15可增强肽段呈递能力,显著提高抗体生成风险,而某些HLA-Ⅱ类等位基因则表现出保护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以HLA-DRB1HLA-DQ为代表的HLA-Ⅱ类基因与红细胞同种免疫抗体生成的关联及可能机制,旨在为临床个体化输血策略和免疫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朱鑫方, 孙菲, 钟瑶, 夏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4):  571-5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4.021
摘要 ( 16 )   PDF(545KB) ( 1 )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肝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方法,可用于肝衰竭疾病进程的任何阶段。由于肝衰竭患者病程进展时常伴随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进行改善功能、纠正凝血功能的同时,可能同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如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调节等。本文从肝衰竭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对免疫系统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将来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发展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