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当期目录 More>>
2024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20
上一期   
专家共识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289-2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1
摘要 ( 881 )   HTML ( 12)   PDF(1386KB) ( 423 )  
红细胞同种抗体会增加交叉配血的难度,导致患者红细胞输注延迟,甚至发生输注无效或急性溶血反应。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概率大约在0.38%~2.38%,一些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包括血液病等)抗体产生概率则更高,极大地增加了筛选到相合血液的难度及检测成本。如何有效预防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实现快速选择相合血液成分且能同时兼顾输注疗效与安全,一直是困扰临床输血工作者的难点问题之一。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是减少红细胞同种免疫机率的有效策略。本共识经国内输血医学和血液病学领域167位专家共同深入探讨后完成,旨在进一步规范红细胞输注时血型抗原拓展匹配的适用范围,为实现红细胞精准输注,提高输注疗效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Sema7a促进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粘附的机制研究*
赖冬娣, 董涵, 魏亚明, 苑召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299-3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2
摘要 ( 685 )   HTML ( 5)   PDF(2503KB) ( 42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Sema7a蛋白促进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之间粘附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和巨核细胞系MEG01在体外模拟肺部血管和巨核细胞的粘附,使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4D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技术,检测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之间的粘附、HUVECs表面的Sema7a蛋白结合情况,及与Sema7a蛋白结合后的HUVECs蛋白质表达差异及相关生物学信息的变化,预测潜在的信号通路。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UVECs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结果 Sema7a蛋白与HUVECs结合后,激活了HUVECs细胞MAPK信号通路,并上调了HVUECs的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促进了巨核细胞MEG01与HUVECs的粘附。结论 Sema7a蛋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MA-1的表达,促进了巨核细胞MEG01与内皮细胞HUVECs间的粘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降低对红细胞携氧/释氧能力的影响研究*
孟炜程, 陈要臻, 王雅芬, 安宁, 刘志新, 吴晓双, 王斐, 胡兴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08-3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3
摘要 ( 650 )   HTML ( 2)   PDF(1719KB) ( 55 )  
目的 分析致敏红细胞的携氧/释氧能力并初步探讨出现异常的原因。方法 用微柱凝胶卡检测致敏红细胞,用携氧/释氧功能评价装置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新生儿溶血病(HDN)患者的致敏红细胞的携氧/释氧能力。使用健康成人的血浆构建输血性溶血反应小鼠模型,对照组给予PBS,记录小鼠负重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分离小鼠红细胞并分析其携氧/释氧能力,利用蛋白组学对小鼠溶血组与正常组血浆中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和2,3-DPG含量。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相比,AIHA、HDN和输血性溶血反应模型小鼠的红细胞的氧解离曲线均发生左移和P50下降。溶血模型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明显缩短,蛋白组学筛选结果发现红细胞BPGM异常,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降低且细胞内2,3-DPG含量下降。结论 致敏红细胞BPGM酶活性降低导致红细胞释放氧气能力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
青年与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蛋白组学差异浅析*
肖潘, 刘瑜琳, 薛晓楠, 薛英娜, 刘羿, 孙莉萍,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15-3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4
摘要 ( 654 )   HTML ( 7)   PDF(1624KB) ( 76 )  
目的 外泌体作为细胞信使,在体液循环中运输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本研究初步对比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性状特征和内含蛋白质的差异,为探索血浆外泌体内对机体有影响的蛋白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青年(19.33岁±1.16岁)与中年(50.33岁±2.52岁)男性的外周血,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对其表征进行检测。液相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血浆外泌体蛋白,对比分析两个年龄层来源的血浆外泌体蛋白种类与功能差异。结果 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平均直径和蛋白质浓度与中年男性的血浆外泌体相近,但外泌体的平均浓度略低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低表达CD9,而中年男性则呈现高表达。在两组人群的血浆外泌体中共鉴定到110个差异蛋白;相较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有36个蛋白表达上调,74个蛋白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生物学过程差异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和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因子、铜离子结合和核酸结合。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抗原处理、呈递和内吞作用等13条通路。在仅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表达的21个蛋白中,Drebrin-like protein(DBNL)同时具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关功能。结论 尽管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在形态、粒径和浓度上无明显差异,但其表面标志物和内含蛋白质却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对ABO血型不容肾移植受者术前血型抗体去除效果单中心对比研究*
杨昊, 董树岭, 杨乾坤, 韩月, 王书亚, 靳慧芳, 郑露, 唐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25-33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5
摘要 ( 716 )   HTML ( 4)   PDF(1105KB) ( 64 )  
目的 对比研究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对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ABO 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BOi-KT)术前血型抗体去除效果。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2023年12月ABOi-KT术前36例单纯DFPP和27例单纯PE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每次治疗前后抗体效价,并对其进行差异化分析。结果 DFPP组和PE组分别进行了98次和82次治疗;DFPP和PE治疗后血型抗体效价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FPP和PE均显示出对高效价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DFPP对效价≥32组IgG抗-A、IgG抗-B和IgM抗-B抗体去除效果优于效价≤16组(P<0.05),PE治疗对效价≥32组IgM抗-A和IgM抗-B抗体去除效果优于效价≤16组(P<0.05);整体上,DFPP和PE对不同类型抗体去除效果均无显著差异,但当效价≥32时,DFPP和PE均显示出对IgM类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E更为明显;PE对抗-A抗体去除效果优于DFPP,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当效价≤16时,PE较DFPP表现出对IgG抗-A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当效价≥32时,PE较DFPP表现出对IgM抗-A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两种方法对其他血型抗体的去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FPP和PE均可显著降低血型抗体效价,两种方法均对高效价抗体去除效果较好。除PE对低效价IgG抗-A和高效价IgM抗-A抗体去除效果较DFPP好外,两种方法对其他血型抗体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应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治疗综合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赵楠, 陆江涛, 贺玲, 陈晓玲, 张文杰, 张大发, 唐宗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32-3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6
摘要 ( 68 )   HTML ( 2)   PDF(1427KB) ( 24 )  
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应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125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APP)与回输,将患者分为APP组59例和non-APP组66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24 h(T1)、术后48 h(T2)及术后72 h(T3)凝血指标及肝肾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患者血小板(PLT)水平、异体血输注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纵隔引流量、ICU住院时长、住院总花费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T1-T3时,APP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non-APP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non-APP组(P<0.05);观察术后肝功能参数,与non-APP组相比,APP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在T1、T2时相对较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在T1、T2、T3时均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在T1时较non-APP组低(P<0.05);观察术后肾功能参数,APP组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在T1、T2、T3时均显著低于non-APP组(P<0.05);从血液保护角度考虑,相比于non-APP组,T1时APP组PLT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且APP组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相对较少(P<0.05);观察术后转归情况,与non-APP组相比,APP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长缩短,住院总费用更低,术后24 h纵隔引流量更少(P<0.05);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APP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non-APP组(P<0.05)。结论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能有效改善ATAAD患者凝血功能,对术后肝肾功能保护、血液保护作用明显,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和转归。另外,此项技术的开展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hD阴性孕产妇与HDFN发生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婷婷, 黄蓉, 凌玉, 胡文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38-3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7
摘要 ( 139 )   HTML ( 13)   PDF(1492KB) ( 76 )  
目的 通过对RhD阴性孕产妇腹中胎儿和分娩的新生儿发生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为预防和治疗HDFN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分娩的RhD阴性孕产妇737名,比较新生儿是否发生RhD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导致的HDFN及其影响因素,发生RhD-HDFN和发生ABO-HDFN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发生RhD-HDFN和发生ABO-HDFN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IgG抗-D效价≤16和≥32的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RhD-HDFN的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737名RhD阴性孕产妇中,发生RhD-HDFN的母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者比率88.89%(40/45)显著高于母婴ABO血型不相容者11.11%(5/45)。母体二次妊娠及以上发生RhD-HDFN比率93.33%(42/45)显著高于ABO-HDFN 60.66%(37/61)者。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最低值低于母体IgG抗-D效价≤16者(χ2=5.61,P<0.05),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峰值高于IgG抗-D效价≤16者(χ2=4.471,P<0.05)。结论 RhD阴性孕产妇中,母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及孕产次≥2者,相应新生儿更易发生RhD-HDFN,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发生新生儿溶血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抗-D效价≤16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基于PSM法
李佩华, 苏焕正, 沙夏珺, 罗文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45-35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8
摘要 ( 68 )   HTML ( 1)   PDF(1338KB) ( 28 )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196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n=68)、存活组(n=128)。采用1∶1 PSM法匹配两组一般人口学变量。基于匹配后数据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影响因素与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关系。结果 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率为34.69%。匹配前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共成功匹配64对,两组间所有匹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匹配因素分布均衡性好,匹配效果良好。匹配后,死亡组合并肝肾综合征构成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存活组(P<0.05),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及治疗依从构成比低于存活组(P<0.05)。Cox回归模型经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MELD-Na评分(HR=2.889,95% CI:1.431~5.836)、合并肝肾综合征(HR=3.048,95% CI:1.332~6.975)、RDW(HR=2.166,95% CI:1.340~3.502)是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显示,高MELD-Na评分、合并肝肾综合征、高RDW患者的死亡率均高于低MELD-Na评分、无肝肾综合征、低RDW患者(P<0.05)。结论 基于PSM法发现MELD-Na评分、合并肝肾综合征、RDW是ACLF血浆置换治疗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分析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范成艳, 温玉洁, 张丹, 廉雪, 刘娜, 孙铁成, 王东梅, 贾延军, 李冬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53-3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9
摘要 ( 96 )   HTML ( 5)   PDF(1099KB) ( 251 )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HPA抗体特异性分布特征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86例免疫性PT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配血次数、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资料,通过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并分析抗体特性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 86例PTR患者中,单独HLA抗体、单独HPA抗体、HLA+HPA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为72例(83.72%)、8例(9.30%)、6例(6.98%)。HLA抗体在各位点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抗体对应等位基因分别为A*25:01、B*15:12、C*02:02(和C*17:01),检出率分别为81.48%、87.04%、48.15%;而对应抗原表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为163LG、97V、71ATD,检出率分别为87.04%、77.78%、74.07%。仅存在HLA抗体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有效情况均明显优于随机血小板(P<0.01)。在血小板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中,HLA抗体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强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差(P<0.01)。HLA抗体强度为中、低等水平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均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5)。结论 本研究所得到的PTR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的结果,可为血小板库建立时供者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对临床PTR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单分子实时测序在HLA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初探*
储玉霜, 肖彦琳, 望喆, 冯青青, 李亭亭, 卞茂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59-36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0
摘要 ( 78 )   HTML ( 0)   PDF(1256KB) ( 29 )  
目的 分析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技术判断HLA基因型、单体型的准确性,以探讨该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留取19例需行肾移植的患者血液标本,提取DNA后利用SMRT测序技术检测样本基因序列,并利用PCR-SBT方法验证其准确性。结果 SMRT技术可鉴定出19例样本的HLA基因型和基因单体型,且结果与PCR-SBT方法相符。1和14号样本PCR-SBT方法的C位点结果存在模棱两可现象,结果为HLA-C*03:02/04;03:03/132,SMRT技术可直接区分,结果为HLA-C*03:02:02,03:03:01。另外,SMRT方法在1号样本的B位点发现新的HLA等位基因。结论 SMRT测序技术应用于HLA高分辨率分型具有高度准确性,在HLA单体型分析具有精准定位多个长间距突变位置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在HLA-DPB1模棱两可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初探
廉雪, 张丹, 温玉洁, 范成艳, 王东梅, 刘娜, 张荣芳, 贾延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65-37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1
摘要 ( 74 )   HTML ( 0)   PDF(1113KB) ( 40 )  
目的 通过对比PCR-SBT、NGS、TGS三种测序试剂在HLA-DPB1基因分型的结果,分析基于ONT平台的TGS测序技术在处理HLA-DPB1基因分型模棱两可情况时的效率、优势及原因。方法 采用PCR-SBT、NGS(Illumina平台)、TGS(ONT平台)三种测序试剂分别对48例样本进行HLA-DPB1检测分型。NGS测序和TGS测序以HLA-DPB1命名*后三个区域数字作为高分辨结果进行统计,SBT测序以HLA-DPB1命名*后二个区域数字作为高分辨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48例样本中,TGS没有出现模棱两可结果,全部为唯一结果,而PCR-SBT测序共有45个样本出现模棱两可结果,占比93%(45/48),NGS共有5个样本出现模棱两可结果,占比10%(5/48)。结论 与NGS测序和PCR-SBT测序技术相比,TGS测序可以解决HLA-DPB1基因分型的绝大部分模棱两可情况,提高了测序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采供血机构双轨用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胡晓玉, 刘婷婷, 李克松, 尹鲲, 刘伟峰, 周冬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71-3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2
摘要 ( 126 )   HTML ( 2)   PDF(1275KB) ( 92 )  
目的 探析采供血机构双轨用工的问题,为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运用专用调查表,对全国229家采供血机构进行调研,统计编制与非编制人员的数量、流动量等信息,并使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全国采供血机构普遍存在编制配比变动迟滞、人员新进量存在差异、自因型人员流失量差异明显、薪酬管理体系复杂且多样化的问题。结论 加强对双轨用工所带来的管理复杂性的认识,规划人员编制标准的动态机制,创新编制内外人员管理,优化人员配置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血液运输车消毒效果的观察
邱颖婕, 章舜玮, 马庆, 傅剑敏, 徐郁阳, 聂晓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76-38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3
摘要 ( 84 )   HTML ( 1)   PDF(1082KB) ( 35 )  
目的 评估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血液运输车车厢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车厢内部进行消毒,检测车厢内部自然环境空气菌落、嗜热脂肪杆菌(ATCC12980)芽孢菌片和车厢内左右两侧和靠近驾驶室内壁的中心点、车厢内部门把手位置、内置制冷机组四周中心的表面菌落数的检测,评价消毒效果。结果 消毒后车厢内部自然环境空气菌落和物体表面菌落数均合格且灭杀对数值均>1.00,嗜热脂肪杆菌(ATCC12980)芽孢菌片的灭杀率为100%,消毒后仅内门把手和内置制冷机组靠近驾驶室(前)检测到细菌,菌落中位数分别为4.21 CFU/cm2(范围为0 CFU/cm2~6.84 CFU/cm2)和6.84 CFU/cm2(范围为0 CFU/cm2~8.42 CFU/cm2),其余检测位置均无菌生长。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人工操作时间的中位数为45 s(范围为40 s~51 s),常规消毒喷雾所需人工操作时间的中位数为610 s(范围为605 s~613 s)。结论 采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消毒能满足空气菌落及车厢内部物体表面的消毒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CAR-T细胞治疗老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王楣艳, 蔡梦洁, 朱明清, 仇惠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81-3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4
摘要 ( 63 )   HTML ( 1)   PDF(1250KB) ( 57 )  
目的 探讨CAR-T细胞疗法治疗老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接受CAR-T治疗的21例老年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探讨CA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1例老年B-ALL患者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38.1%(8/21),42.9%(9/21)和28.6%(6/21);与CAR-T回输前相比,CAR-T后一周白细胞绝对计数无显著差异,一个月后显著升高(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在CAR-T后一周和一个月均无显著差异(P>0.05),C反应蛋白在CAR-T后7天显著升高,30天后显著降低(-3 d vs 7 d,P=0.007;30 d vs 7 d,P=0.000 6);首次输注CAR-T后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85.7%(18/21),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CAR-T后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81.0%,与性别、CAR-T细胞类型、费城染色体、高肿瘤负荷、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次数、LDH值以及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中位PFS为13个月;R/R B-ALL患者CAR-T治疗后CR率为75%(6/8),PFS率为67.5%,中位PFS时间为12个月;回输CAR-T后复发时间平均为10.2个月。结论 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老年B-ALL患者具有较好的缓解率,为预后差的老年B-ALL患者提供有潜能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白蛋白减低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感染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程杰, 陈天平, 高姗, 汪俭, 屈丽君, 刘洪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87-39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5
摘要 ( 50 )   HTML ( 1)   PDF(1150KB) ( 18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初次诱导治疗期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减低对发生严重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0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初诊并接受治疗的202例ALL患儿,收集其基线资料,化疗过程中体质指标及ALB变化和感染发生情况,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情况等。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2例患儿发生严重感染51例(25.24%),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第15天血清ALB降低及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50×109/L是发生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第15天血清ALB水平及多因素联合作用预测发生严重感染效能高,死亡病例中大多数(55.55%)死于初次诱导缓解期严重感染,诱导化疗第33天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未转阴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ALL在初次诱导缓解期易发生严重感染,化疗第15天ALB水平是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严重感染是早期化疗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诱导治疗33天MRD未转阴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支持尤其是ALB供给,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例报告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和探讨——附2例报道
陈思怡, 卢云, 高明, 魏晴, 吴东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94-3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6
摘要 ( 65 )   HTML ( 1)   PDF(1323KB) ( 40 )  
目的 探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PCC)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方法 分析2例肝移植患者围术期使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治疗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内容探讨PCC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应用。结果 2例患者在肝移植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和术后曾多次联合或单独输注血浆、PCC和冷沉淀。2例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凝血功能有所好转,腹部彩超移植肝内未见血栓。患者1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患者2肝功能好转但因多种并发症,病情逐渐恶化。结论 PCC在肝移植受者围术期的运用可能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但肝移植受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复杂易变,应充分考虑PCC可能导致的血栓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2023年度输血医学科研新进展*
贺敏威, 周欠欠, 张珂, 詹林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399-4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7
摘要 ( 173 )   HTML ( 3)   PDF(1091KB) ( 113 )  
输血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多组学等前沿科学不断交叉融合,我们对输血医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本文就2023年度输血医学基础及临床治疗领域的主要科研进展,特别是血细胞的“生”、“老”、“病”、“死”、“治”等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作简要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红细胞的疫苗载体研究进展*
甘丽, 易平, 赵勤俭, 张馨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404-4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8
摘要 ( 568 )   HTML ( 0)   PDF(1281KB) ( 32 )  
红细胞在机体内含量丰富,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成熟哺乳动物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且比表面积大、易于修饰,是理想的递送载体,已被广泛用于药物递送。红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红细胞能够结合循环中的病原体并与趋化因子相互作用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衰老的红细胞通过调节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与脾脏中的吞噬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使衰老红细胞最终以非炎症途径被清除。基于红细胞在递送和免疫调节方面的优势,红细胞载体开始用于新型疫苗中传统疫苗佐剂的替代。基于红细胞载体的合成方法多样,生物安全性良好且易于修饰,能够满足不同疫苗的需求。处于不同阶段的红细胞载体通过设计能够发挥不同的免疫调节功能。基于正常红细胞的载体能够诱导免疫激活,而基于衰老红细胞的载体可用于诱导免疫耐受,在肿瘤、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有良好效果。本文从红细胞作为疫苗载体的生物学优势、基于红细胞的疫苗载体与抗原的作用形式及其免疫效果、红细胞载体的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烟对红细胞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吴常睿, 黄远帅, 王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411-41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9
摘要 ( 82 )   HTML ( 1)   PDF(1249KB) ( 42 )  
吸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烟草烟雾携带生物活性物质和有毒化合物,影响人体健康,缩短寿命。吸烟产生的氧化应激对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质量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破坏红细胞膜和增加异常血红蛋白,长期吸烟会导致各红细胞检测指标异常,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围绕吸烟对红细胞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加强管控吸烟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血小板血浆与间充质干细胞的联合应用在再生医学中的前景*
赵子悦, 黄韦华, 查占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420-4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20
摘要 ( 650 )   HTML ( 2)   PDF(1192KB) ( 48 )  
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联合应用在再生医学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治疗各种疾病和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有力工具。该联合应用结合了PRP中丰富的生长因子和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产生协同作用,有助于加速组织再生和修复过程。在不同医学领域,如整形美容、骨科、心血管和不孕症治疗等,PRP与MSCs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此外,个体化医疗也得以实现,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然而,联合应用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其中不受控制分化、出血和血栓等风险需要特别注意。此外,长期安全性、效果的持续性以及治疗方案的标准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大规模研究来验证。综上所述,PRP与MSCs的联合应用为再生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前景,但在应用时需要谨慎权衡其优势与风险,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胎母输血综合征检测方法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国美, 杨佶军, 刘铁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3):  426-4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21
摘要 ( 60 )   HTML ( 0)   PDF(1149KB) ( 40 )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 hemorrhage,FMH)是指分娩前或分娩过程中,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母亲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结合红细胞表面抗原使胎儿红细胞发生不同程度溶血的一系列反应。准确定量胎母出血的量对预防包括新生儿溶血病在内的新生儿出生缺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分析了FMH的新型和传统检测方法,阐明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同时对FMH和各种围产期胎儿临床疾病的相关性作出了简要概述,为胎母输血综合征检测技术的标准规范化以及进一步预防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