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当期目录 More>>
2025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临床输血
4 ℃冷藏保存血小板在外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项随机对照可行性研究*
孙杨, 牛佳萌, 邢莉莉, 马婷, 杜工亮, 李学文, 王亚琴, 王李秦, 陈萍, 王文华, 杨颖群, 宋奥微, 谢昕昕, 宋耀军, 王妙妮, 常婧妍, 田芬芳, 杨江存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45-1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1
摘要 ( 131 )   HTML ( 37)   PDF(2967KB) ( 50 )  
目的 观察冷藏保存血小板(cold stored platelets, CSP)在外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伴有外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以评估CSP与室温保存血小板(room temperature platelets, RTP)的止血功能。主要结局是评价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和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thromboelastography, maximum amplitude, TEG-MA)。次要结局包括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医疗花费。结果 共有62例患者完成了最后的临床观察,CSP组和RTP组各31例。血小板输注以后1~12 h,13~24 h,25~48 h,49~72 h的引流量分别为:8.5 mL/h vs 20.83 mL/h,0.52 mL/h vs 5.0 mL/h,3.5 mL/h vs 5.0 mL/h,0.63 mL/h vs 4.1 mL/h。血小板计数:58×109/L vs 79×109/L,54×109/L vs 77×109/L,63×109/L vs 75×109/L,66×109/L vs 79×109/L。TEG-MA:50.1 mm vs 52.0 mm,50.1 mm vs 54.8 mm,53.0 mm vs 56.6,56.0 mm vs 53.2 mm。根据广义估计方程,两组在不同时间的Pdrainage=0.933,PPLT计数=0.473,PTEG-MA=0.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出院结局在CSP组与RT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P与RTP在外科大出血治疗中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为临床应用CSP提供了可信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浆置换联合抗B细胞治疗药物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DSA阳性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张媛媛, 王慧茹, 应美爱, 潘健, 刘磊, 刘会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56-1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2
摘要 ( 45 )   HTML ( 8)   PDF(6129KB) ( 18 )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阳性患者脱敏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7月—2023年7月本院30例行血浆置换联合抗B细胞治疗方案脱敏的DSA阳性患者,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前后DSA平均荧光强度值的变化对移植过程中细胞植入和移植后GVHD发生率的影响,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0名患者共行64次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治疗前后DSA平均荧光强度值为7 182.9±5 535.3 vs 2 311.8±2 835.9(P<0.001)。25/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其中非亲缘脐血移植(UCBT)19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6例,23例患者(23/25,92%)实现了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4(9~60)天和31(10~64)天。两例患者植入失败行二次移植。5例患者未移植或数据删失。23例患者移植后30天内Ⅱ~Ⅳ 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41%。血浆置换过程中共发生24次轻度低钙和过敏不良反应,经处理后缓解,不影响执行。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抗B细胞治疗是造血干细胞移植DSA阳性患者脱敏治疗的有效方法,增加了HLA抗体阳性患者的移植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孕妇外周血cff-DNA检测胎儿RHD血型基因的方法学研究*
任道菊, 杨金华, 李小薇, 肖军,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63-16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3
摘要 ( 47 )   HTML ( 3)   PDF(4907KB) ( 22 )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应用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cell free fetal DNA, cff-DNA)检测胎儿RHD血型基因的无创检测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以2023年8月—2024年8月本医学中心建档的RhD阴性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5~8 mL外周血,首先对母亲RHD基因型进行检测,采用吸附柱法提取孕妇外周血中的基因组DNA,用PCR-SSP法检测母亲RHD基因分型,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然后采用磁珠法提取孕妇血浆中的cff-DNA,对提取得到的cff-DNA先进行质控检测,使用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处理cff-DNA,酶切后扩增RASSF1A基因及β-actin基因,以确保提取到胎儿来源的cff-DNA;再进行胎儿RHD血型基因检测,运用巢式结合荧光探针的qPCR方法,扩增RHD第4、7、10外显子,确定胎儿RhD血型;最后对胎儿cff-DNA RHD血型基因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验证,追踪出生后新生儿血型,以其为金标准,判断孕妇外周血cff-DNA RHD血型基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收集到4例RhD阴性孕妇样本,进行母亲RHD基因分型,结果3例为RHD全缺失,1例为RHD-CE(2-9),均符合纳入标准;对孕妇外周血中提取得到的cff-DNA,酶切后质控验证,RASSF1A基因均为阳性,β-actin基因均为阴性,均提取到cff-DNA;运用cff-DNA检测胎儿RHD血型基因,结果显示4例RHD第4、7、10外显子均为阳性,判断胎儿RhD血型为RhD阳性;追溯4例新生儿,新生儿血型血清学结果为RhD阳性。结论 这种新的孕妇外周血cff-DNA检测胎儿RHD血型基因的方法可行,检测结果与出生后的新生儿血型结果一致,其对早期诊断RhD相关HDFN及指导RhD阴性孕妇应用抗D免疫球蛋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意外抗体阳性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付丽辉, 马春娅, 罗圆圆, 沈伟, 向东,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69-17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4
摘要 ( 63 )   HTML ( 6)   PDF(3871KB) ( 41 )  
目的 研究抗-E意外抗体阳性患者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E阳性抗原后血清学变化特点、实验室检测方法及输血策略。方法 采用血清学常规方法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意外抗体筛查试验,使用PEG增强技术及酸放散试验进行意外抗体鉴定;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分群检测,分析血型抗原转换及抗体转归规律。结果 患者移植前血型为AB型,Rh分型为CCDee,存在抗-E意外抗体。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供者为B型,Rh分型为ccDEE,亲缘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为AB型,Rh分型为CcDEe。患者处于血型转型期,意外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但通过PEG增强试验及红细胞酸放散试验均检出IgG抗-E抗体。结论 对于移植前存在同种抗体的患者,在移植转型期,建议采用PEG增强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手段作为常规血清学检测的补充,监测同种抗体水平的变化,预防溶血反应,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水介质试管法与柱凝集法在红细胞意外抗体检测中的比对分析*
高城燕, 龚国琴, 蔡晓红, 向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75-1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5
摘要 ( 55 )   HTML ( 4)   PDF(1330KB) ( 28 )  
目的 通过对比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与传统的盐水介质试管法在红细胞意外抗体检测中的效能,探索在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进行抗体筛查的同时,进行盐水介质试管法抗筛的价值。方法 研究分析了2014年1月—2024年12月上海血液中心进行意外抗体筛查的样本2 518例。对盐水介质试管法中检出阳性的抗M、抗Lea、抗Mur、抗Leb、抗P1、抗Dia、抗Fyb以及抗S等八种抗体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盐水介质试管法及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平行检测的案例进行比对研究,采用Mcnemar检验(配对卡方检验)评估差异性。结果 抗体检出率:抗M,盐水介质试管法96%,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62%;抗Lea,盐水介质试管法60%,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97%;抗Mur,盐水介质试管法60%,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97%;抗Leb,盐水介质试管法84%,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70%;抗P1,盐水介质试管法89%,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40%;抗Dia,盐水介质试管法10%,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99%;抗Fyb,盐水介质试管法4%,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88%;抗S,盐水介质试管法16%,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99%。结论 抗人球蛋白微柱凝集法在多数意外抗体的检出上优于传统的盐水介质试管法,尤其是在自动化程度高和操作简便性方面。盐水介质试管法仅在某些特定抗体(如抗M和抗P1)时仍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idd血型抗原弱表达三代基因测序(TGS)与血清学结果对照分析*
李菲, 古丽米热·买买提吐尔干, 孔朝明, 邱进, 王儒彬, 赵铁锁, 陈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79-18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6
摘要 ( 35 )   HTML ( 3)   PDF(1948KB) ( 13 )  
目的 探讨三代基因测序技术(TGS)在Kidd血型抗原弱表达样本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样本并收集患者信息,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Jka、Jkb抗原,对结果弱表达样本9例进行Kidd血型基因全长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第三代高通量测序)获得其基因多态性并统计分析。结果 获得此次检测Kidd血型基因主要突变位点:c.588A>G、c.838G>A、c.130G>A;此外还发现5例样本带有新的基因突变类型,其中2例为纯合子,3例为杂合子,新的突变基因型为:c.499A>G、c.588A>G、c.838G>A,主要见于Jk(b+)表型,等位基因名称为JK*02.NEW,9例样本中有7例基因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结果不同,且均带有ISBT记录或未记录的基因突变位点,同时汇总并分析了突变基因位点特异性及其对应氨基酸改变情况。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新疆人群红细胞血型Kidd基因的突变、剪切、折叠以及氨基酸序列,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血型特异性奠定基础,为今后构建三维蛋白模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例A抗原表达减弱样本的血清学特点及基因序列分析*
田稳, 徐宁, 吴天鸽, 史鸣昊, 李峣, 裴笑仙, 于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86-19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7
摘要 ( 37 )   HTML ( 3)   PDF(2863KB) ( 13 )  
目的 对4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为患者的血型做出准确判断。方法 血清学方法检测疑似A亚型的样本,对样本基因序列进行Sanger双向测序,软件分析对比,应用血清学联合基因检测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结果 4例样本中2例基因序列分别与ABO*AEL.08/ABO*O.01.01ABO*AEL.03/ABO*B.02相符,表型为Ael型;1例基因序列符合ABO*AW.37/ABO*B.01,表型为AweakB型;1例在外显子6上发生287G>T杂合突变,在ISBT数据库中未检索到此突变,怀疑是发生在ABO*A1.02链上新的突变位点。结论 血清学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对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做出进一步判断,从而保障临床患者输血安全、有效。本文所总结的A抗原表达减弱样本的血清学特点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为A亚型的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马春娅, 张敏, 付丽辉, 朱建玲, 罗圆圆, 关晓珍,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91-19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8
摘要 ( 54 )   HTML ( 3)   PDF(1951KB) ( 25 )  
目的 建立针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的检测流程,为临床及时诊断DITP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固相凝集法完成血小板抗体筛查检测,通过在固相凝集法检测体系中加入待检药物,完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和奥美拉唑依赖的血小板药物抗体检测。通过体外红细胞致敏方法,应用抗人球蛋白法完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依赖的红细胞药物抗体检测。对患者停药后1天、2天、5天和8天进行跟踪监测,以研究体内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依赖的血小板药物抗体强度和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结果 患者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3天后,检出其体内存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依赖的血小板药物抗体,该抗体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合并出血。结论 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筛查检测体系加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可用于该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的快速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全血置换治疗低体重儿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溶血危象1例
王刚, 高旖鑫, 吴林燕, 杨明会, 何苏英, 彭永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196-19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09
摘要 ( 45 )   HTML ( 2)   PDF(5537KB) ( 18 )  
目的 探讨半全血置换治疗低体重儿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溶血危象的安全性、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1例经半全血置换治疗成功的低体重儿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病例资料,选用3~4 U红细胞和600~700 mL血浆作置换液,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红蛋白、胆红素、乳酸指标变化来评估疗效,分析治疗前置换液的选择、治疗中不良反应、治疗后的药物治疗以评估半全血置换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 该患者经连续2次半全血置换后血红蛋白由20 g/L升高至103 g/L,血压由67/34 mmHg上升至116/46 mmHg,胆红素下降至正常,乳酸基本正常,两次治疗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换血治疗7天后转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10天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溶血控制,步行出院。结论 半全血置换可用于抢救低体重并发溶血危象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具备启动快速、治疗时间短、起效快、安全性好等优势,值得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小板中lncRNA在结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李秀丽, 车舒平, 曹荣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00-20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0
摘要 ( 30 )   HTML ( 3)   PDF(4236KB) ( 6 )  
目的 分析血小板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结肠癌(colon cancer, CC)早期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R语言中“limma”包对包含C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小板lncRNA数据的GSE68086和GSE183635数据集做差异分析,取交集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 DElncRNA)。使用R语言中Wilcoxon rank sum tes统计学方法分析DElncRNA在CC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织中的的差异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检测60名健康对照者和66名CC患者中血小板LINC00926的表达水平,研究采用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评判诊断效能。结果 GSE68086数据集差异分析得到341个DElncRNA,GSE183635数据集差异分析得到21个DElncRNA,取交集后获得关键DElncRNA LINC00926。R语言Wilcoxon rank sum test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血小板LINC00926在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qRT-PCR验证了血小板LINC00926在CC患者和早期CC患者中下调(P均<0.001)。血小板LINC00926对C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81,特异度为80.0%,敏感度为74.2%;对早期CC诊断的AUC为0.761,特异度为78.3%,敏感度为70.8%;血小板LINC00926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构成的联合诊断模型对CC诊断的AUC为0.864,特异度为91.7%,敏感度为69.7%;对早期CC的AUC为0.851,特异度为75.0%,敏感度为85.4%。(P<0.05)。在CC及早期CC中,血小板LINC00926联合CEA对AUC的检测优于单独检测(z分别=-2.619,2.388,P均<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小板中LINC00926表达下调,血小板LINC00926可能提高结肠癌早期筛查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蛋白质组学分析蕨麻胶囊对低温低氧下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清蛋白差异表达*
董伟, 张改英, 刘瑞, 王振华, 曹忠平, 代二庆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07-21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1
摘要 ( 34 )   HTML ( 4)   PDF(12391KB) ( 4 )  
目的 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DIA)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观察蕨麻胶囊对低温低氧下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蛋白差异表达的影响。方法 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治疗组(n=6)。3组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在造模前每日给予治疗组蕨麻胶囊稀释剂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天。假手术组在另2组造模成功后同一时间段内搜集血清样本。所有血液样本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蛋白质,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以确定其生物学功能,同时进行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分析以探索它们所涉及的生物途径。结果 共鉴定到3 502个蛋白点。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共196个,包含上调蛋白110个,下调蛋白86个。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共104个,包括上调蛋白68个,下调蛋白36个。模型组与治疗组之间,Slfn2、Tex52、Fmod、Fabp5、Exoc3蛋白表达差异显著。通过差异蛋白的GO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过程、生物调节、应激反应、含蛋白复合物、催化活性、分子功能活性调节等。KEGG通路分析涉及核糖体、血小板活化、肌醇磷酸盐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等通路。结论 研究证实蕨麻胶囊可明显改变低温低氧下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相关免疫及炎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核糖体代谢、血小板活化等代谢途径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中国无偿献血人群2013—2023年献血者归队合格率的Meta分析*
李尚武, 康甜, 袁媛, 陈静, 罗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17-22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2
摘要 ( 46 )   HTML ( 3)   PDF(8949KB) ( 26 )  
目的 系统评价2013—2023年中国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归队合格率。方法 检索读秀、CNKI、VIP、WanFang Data、SinoMed、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2014年1月—2024年8月发表的有关我国献血者归队合格率的横断面研究。两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参加归队献血者10 693人,归队6 796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3年我国献血者归队合格率为63.5%[95%CI(59.3%,67.8%)],献血者归队响应率为18.3%[95%CI(10.1%,26.6%)],HBsAg、HCV、HIV和TP献血者归队合格率分别为57.5%[95%CI(48.8%,66.2%)]、62.1%[95%CI(55.0%,69.2%)]、65.0%[95%CI(55.3%,73.8%)]和64.0%[95%CI(57.3%,70.6%)],再次献血率和再次献血合格率分别为57.2%[95%CI(49.5%,64.8%)]和91.7%[95%CI(86.7%,96.7%)],均存在异质性,P均<0.05。结论 中国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者归队合格率较高,可为其他采供血机构开展献血者归队程序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贝林妥欧单抗与CD19 CAR-T细胞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比较分析*
徐慧, 张全诚, 许倩文, 薛磊, 王兴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24-23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3
摘要 ( 28 )   HTML ( 3)   PDF(3225KB) ( 4 )  
目的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接受贝林妥欧单抗和CD19 CAR-T细胞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预后,并识别在不同基线特征的患者群体中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21—2023年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21例患者和2016—2020年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80例患者,先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再通过亚组分析,在不同基线特征的患者中进行安全性、疗效和短期随访的比较,最后比较两种治疗后桥接移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贝林妥欧单抗组中,52.4%(11/21)的患者出现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无重度CRS及神经毒性发生,90.5%达到了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疾病缓解(CR)。相比之下,CAR-T组中有95.5%(64/67)的患者出现CRS,其中38.9%(26/67)为严重病例,86.7%实现了MRD阴性CR。根据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治疗前肿瘤负荷或复发次数,贝林妥欧单抗组CRS反应较轻(P<0.05),并且两组疗效相当。贝林妥欧单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12个月的PFS和OS率分别为70.7%和88.1%。CAR-T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2.3个月和19.0个月,12个月的PFS和OS率分别为52.0%和62.4%。接受治疗后脐带血移植(UCBT)的患者PFS显著改善(贝林妥欧单抗组P=0.010,CAR-T组P<0.001)。结论 在不同肿瘤负荷和复发次数的B-ALL患者中,贝林妥欧单抗疗效与CD19 CAR-T细胞治疗相当,而CRS反应较低。治疗后进行脐带血移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贝林妥欧单抗组的样本量和随访时间有限,需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以确认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Sema7a蛋白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赖冬娣, 钟明璐, 董涵, 彭伟康, 魏亚明, 苑召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34-2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4
摘要 ( 35 )   HTML ( 4)   PDF(5140KB) ( 3 )  
信号素家族成员Sema7a,也称为CDw108、JMH抗原,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GPI)锚定的糖蛋白,广泛表达在全身多种组织细胞膜上。Sema7a蛋白可以受酶、血液应切力、缺氧等多种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从细胞膜上裂解下来,其中来源于红细胞膜表面的Sema7a蛋白是体内游离Sema7a的主要来源。Sema7a蛋白与两种已知的受体——整合素和丛蛋白C1(Plexin C1)结合或以游离方式参与全身多种生物活动过程,在细胞分化、神经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炎症调节及肿瘤进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系统疾病分类,对Sema7a蛋白参与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叙述和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子宫内膜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晓一, 史鸣昊, 李峣, 赵丽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47-2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5
摘要 ( 36 )   HTML ( 3)   PDF(4845KB) ( 14 )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一种血小板浓缩物,激活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在促进组织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PRP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很多疾病治疗和预后方面已取得显著临床效果,被应用于骨科、疼痛科、皮肤科等多个学科,近几年PRP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简要综述宫内灌注PRP对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为应用PRP治疗女性不孕症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匿性乙肝感染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易萌, 樊斌, 段晓琼, 陈利民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54-26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6
摘要 ( 42 )   HTML ( 3)   PDF(988KB) ( 16 )  
隐匿性乙肝感染(OBI)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已有有效的乙肝疫苗,乙型肝炎仍然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OBI患者通常无症状,但其血液中可能存在活性HBV DNA,这使得在输血或器官移植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增加了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尽管中国在血液筛查技术方面已有所进步,OBI依然是输血安全的重要隐患。因此,在血液筛查和输血过程中,加强对OBI的监测和管理,是确保血液安全和保护公共健康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6PD缺乏症在输血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卿芸, 黄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61-2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7
摘要 ( 35 )   HTML ( 3)   PDF(1025KB) ( 5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会导致红细胞在氧化应激反应中遭受破坏。尽管目前对健康献血者进行G6PD缺乏的筛查并不是常规做法,但有文献报道输入G6PD缺乏症红细胞可导致溶血和其他不良事件。此外,一些特殊的患者群体可能更容易出现与G6PD缺陷红细胞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本文就G6PD缺乏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在输血实践中的临床挑战进行综述,以期提高相关人群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浆拓展性应用及相关成分研究进展*
李津杞, 钱宝华, 许硕贵, 顾海慧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67-27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8
摘要 ( 34 )   HTML ( 4)   PDF(1113KB) ( 12 )  
血浆是临床输血的常用成分,主要适应症是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血浆置换和康复期血浆治疗已经扩展了血浆输注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血浆输注还可缓解皮肤病,促进角膜再生等。动物实验发现年轻血浆可以通过恢复自噬,抑制凋亡,减少氧化应激和抗炎等途径抗衰老和缓解衰老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本文总结已发表的除康复期血浆治疗以外的血浆拓展性应用及相关成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探讨血浆拓展性应用及可能分子作用机制,为推动血浆内成分药品化和输血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沈汉影, 汤宝林, 强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74-28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19
摘要 ( 27 )   HTML ( 2)   PDF(5139KB) ( 3 )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不断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及免疫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尽管大部分患者采用了预防策略,但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IFD的临床症状常缺乏特异性,其诊断具有挑战性,通常依赖于微生物学、影像学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望提高IFD的诊断效能。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以降低IF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此外,准确把握启动治疗的时机及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至关重要;IFD的治疗策略中,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和目标治疗占据核心地位。本文对恶性血液病患者IFD的流行病学、病原学、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肿瘤患者ABO血型抗原表达减弱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峣, 史鸣昊, 沈忠军, 王欣, 赵丽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2):  283-28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2.020
摘要 ( 33 )   HTML ( 3)   PDF(5689KB) ( 11 )  
ABO血型抗原在许多肿瘤细胞膜上表达,但在一些肿瘤患者中可观察到肿瘤细胞上A和B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与肿瘤进展相关。ABO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的现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出现的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的研究表明,ABO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可能与ABO血型抗原的表达有关。本文旨在对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肿瘤患者发生ABO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现象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