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LA抗体筛查分析
蔡茵, 陈至颖, 蒋苓, 任亚娜, 郑岚, 周国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77-78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1
摘要2525)   HTML27)    PDF (1632KB)(171)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LA抗体发生率,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研究提供数据。 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的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HLA抗体发生率。 结果 在9 797例无偿献血者样本中发现HLA抗体阳性1 715例(17.51%),其中男性、女性HLA抗体发生率分别为4.81%、28.08%。排除输血史,无妊娠史女性、有妊娠史女性HLA抗体发生率分别为12.10%、36.62%,分组比较妊娠1次、2次、3次及以上人群,HL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97%、40.70%、44.80%。多次妊娠史女性献血者HLA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次妊娠献血者( P<0.05)。 结论 血站开展女性献血者孕产史征询和HLA抗体检测,可预防TRALI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
刘卿, 王宗奎, 徐俊, 程露, 李长清, 杜晞, 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577-5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1
摘要2519)   HTML107)    PDF (956KB)(454)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方法 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HUVEC细胞添加不同来源HSA处理,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来源HSA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管形成实验分析比较不同来源HSA处理对HUVEC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酵母来源rHSA1对HUVEC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 P=0.49,q=1.601),其他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显著促进HUVEC细胞增殖的活性,且不同来源HSA处理组间的HUVEC增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P<0.001,F=10.84)。所有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抑制HUVEC细胞凋亡的作用( P<0.001),不同处理组间活细胞( P=0.07,F=2.415)、凋亡细胞( P=0.2,F=1.624)和坏死细胞( P=0.28,F=1.376)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无血清对照组,在HSA处理组中除pHSA2和pHSA6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P<0.001)、S期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P<0.01)外,其他HSA处理组各细胞周期比例均无明显改变。在划痕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经过12 h( P<0.001)、24 h( P<0.001)、36 h( P<0.001, P=0.002)后划痕愈合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管形成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的节点数量( P=0.001、 P=0.005)、管状分支( P<0.001)及网状结构( P<0.001)均显著增多,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不同来源HSA均能够显著抑制无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血(医学)科基于离心分离技术建立单采/血液净化治疗体系的探索
庄远,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21-7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1
摘要2446)   HTML314)    PDF (1595KB)(561)   
非输血血液疗法(Non-transfusional hemotherapy, NTH)的主要承担者应为输血(医学)科,而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是承担此类治疗的技术基础。血浆分离可有两种技术方式实现:离心式和膜滤过式,而两者的技术各有特点。以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单采治疗/血液净化显示了血浆分离效率高、治疗用时短、血小板损耗低、红细胞不易破坏及使用枸橼酸抗凝利于重症患者非持续性临床治疗的优势。适合输血(医学)科离心技术使用的二级柱可以实现免疫吸附、人工肝支持系统、离心-膜滤过血浆置换及炎性因子吸附等治疗,从而以越来越精细的血浆二级处理技术实现传统血浆置换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浆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差异与意义 *
沈倩云, 程文国, 侯书宁, 姚根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44-74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5
摘要2321)   HTML25)    PDF (1618KB)(382)   
目的 检测ABO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HDN)患儿的血浆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水平,预测ABO-HDN患儿内皮受损程度及体内溶血情况。 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27例ABO-HDN患儿一般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3个亚组;设127例母婴血型匹配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及非溶血性黄疸对照组41例。通过溶血三项试验明确ABO-HDN诊断,检测所有样本血型以及不规则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VCAM-1浓度,并获取其一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 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ABO-HDN组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血型、其母亲的分娩方式、有无胎膜早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儿胎龄、母亲年龄及妊娠次数存在差异( P<0.05);比较三实验组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VCAM-1水平存在差异( P<0.05),且VCAM-1水平与LDH、IBIL、Ret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水平呈负相关( P<0.05)。ABO-HBN组VCAM-1水平与Hb、Ret、IBIL、LDH水平呈现独立相关性( P<0.05);三个亚组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VCAM-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高胆红素血症组( P<0.05)。 结论 ABO-HDN患儿VCAM-1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相关,并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溶血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创胎儿游离DNA血型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任道菊,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835-84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20
摘要2311)   HTML35)    PDF (1108KB)(492)   
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存在于孕妇妊娠期外周血中,其为携带胎儿相关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可以进行胎儿染色体、基因相关疾病筛查。因其操作风险低、无副作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无创cff-DNA血型检测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cff-DNA血型相关基因,得出胎儿血型结果。以此在妊娠期即可检测出胎母血型是否一致,判断胎儿有无发生血型不合所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TOR通路在调控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研究进展 *
王嘉琪, 肖军,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818-8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8
摘要2153)   HTML23)    PDF (1116KB)(255)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TOR复合体通过磷酸化激活下游底物S6K1、4E-BP等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蛋白质代谢等等,同样mTOR信号通路在造血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其整合多种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的静止、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三个过程起调节作用,本文系统介绍相关信号分子及蛋白如何通过影响mTOR信号通路并进一步影响造血干细胞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小板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
杨华月, 娄璨, 雷航, 蔡晓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709-7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2
摘要2056)   HTML29)    PDF (447KB)(1251)   
近年来,血小板衰老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能够对健康个体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年龄分层研究,揭示了血小板衰老过程中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的广泛改变。病理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血小板在多种疾病中的关键角色,这些疾病与血小板的年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血小板的衰老特征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阐明。因此,了解生理状态下衰老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是研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健康条件下血小板衰老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血小板周转变化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讨血小板衰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化应激通过细胞自噬促进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
肖军, 邓江,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35-7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3
摘要1883)   HTML25)    PDF (3005KB)(206)   
目的 通过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对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作用,为人巨细胞病毒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利用PCR扩增LC3B编码片段,构建细胞自噬表达载体,观察细胞自噬的形成;收集感染HCMV(AD169)72 h后的细胞,用RT-qPCR方法检测细胞中UL122 mRNA水平和病毒颗粒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病毒蛋白表达;并利用TCID 50法检测自噬对感染性病毒增殖的情况。 结果 成功构建细胞自噬载体,可用于指示细胞自噬的形成;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并通过此途径促进病毒UL122基因表达水平、pp65蛋白水平和病毒载量升高;同时,病毒滴度实验也显示细胞自噬可以促进HCMV在细胞中的复制。 结论 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同时促进HCMV复制增殖,而自噬抑制剂3-MA可以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的HCMV复制,结果证实细胞自噬是氧化应激促进HCMV复制增殖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细胞免疫相关表面抗原及其功能 *
齐畅, 孟祥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855-8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23
摘要1804)   HTML28)    PDF (4032KB)(237)   
近年来,对红细胞免疫物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不仅是运氧的主要载体,同时也作为固有免疫细胞发挥多种免疫和调节功能。红细胞可通过增强免疫黏附、促进吞噬作用、调节补体活性、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等机制执行免疫调控功能,其表面的免疫物质如TOLL受体9、补体受体1、CD58等可作为桥梁参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探索具有免疫特性的红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机体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小板衍生制品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王淑君, 李兆杰, 杨奕, 栾建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825-8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9
摘要1771)   HTML26)    PDF (4851KB)(2926)   
血小板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止血和创面愈合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以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裂解液等血小板衍生制品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一种颇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血小板衍生制品通过释放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诱导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趋化,刺激多种细胞有丝分裂和新血管形成,增加内皮细胞对促血管生成因子反应,促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等作用。本文通过对血小板衍生制品的分类、来源、主要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多种创面愈合疗效进行综述,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注异基因耐受性DC产生的外囊泡体引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风险的研究 *
高跞, 杨懿铭, 蒋雪玉, 谢如锋, 孙娟, 杨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592-5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3
摘要1571)   HTML26)    PDF (539KB)(228)   
目的 探讨利用耐受性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干预感染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策略的风险。 方法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细胞用雷帕霉素处理诱导成耐受性DC,收集其培养上清,通过梯度离心法收获EVs。利用LPS和抗H2Kd抗体诱导Balb/c小鼠为TRALI疾病模型,并尝试用同基因的雷帕霉素-DC或者异基因的雷帕霉素-DC分泌的EV对TRALI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并记录发病小鼠的一系列数据。 结果 与TRALI发病组相比,使用雷帕霉素处理后的同基因耐受性DC对TRALI发病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当用异基因耐受性DC(雷帕霉素处理后)产生的EVs进行干预组的肺湿/干比率、胸腔积液和体温与仅用LPS和H2Kd抗体处理组小鼠没有显著性差异。来源于耐受性细胞异基因EVs与LPS联合后不诱发小鼠的TRALI,但是EVs干预后的死亡率与注射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 雷帕霉素处理后的同基因DC对感染后TRALI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该耐受细胞的异基因细胞外囊泡联合LPS后本身并不引起呼吸窘迫现象,当这种异基因外囊泡体输注联合抗白细胞抗体时,却加重了TRALI的死亡风险。本研究数据提示,异基因外囊泡体的应用与输血同时进行时,也许可能会加重TRALI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红细胞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分析与研究
范亮峰, 丁蔚, 陆琼, 刘曦, 龚国琴, 王中英, 向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51-6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2
摘要1549)   HTML34)    PDF (369KB)(405)   
目的 近年来,实验室临床样本的检测中,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以下简称“类抗体”)样本检出率不断增加。抗球蛋白微柱凝集卡技术逐渐普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类抗体检出率。为了研究类抗体实验室检测特点,探讨类抗体输血原则,本文进行了回顾性数据分析,为产生类抗体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建议。 方法 对160名产生类抗体的受检者进行详细的性别、年龄、诊断、血清学试验等回顾性分析。分析实验所得数据,找寻相关规律。 结果 类抗体最常见特异性为RH血型类抗体,包括类抗-Ce,类抗-Ec和类抗-D等占94.48%。CCDee分型是类抗体受检者最常见分型。血清微柱凝集卡法检测类抗体反应性较强(类抗体计分值最高:7.16分)。血清试管抗球蛋白法反应强度差异性最为显著,鉴别类抗体特异性较好。 结论 鉴定类抗体特异性比较困难,建议选择多种鉴定方法。微柱凝集卡法检测类抗体的反应性较强,抗球蛋白法鉴别类抗体特异性较好,建议此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输血治疗时应尽量避开类抗体特异性,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芩苷预治疗对小鼠红细胞输注模型中IgG和IgM抑制作用的研究 *
蒋雪玉, 杨懿铭, 孙娟, 谢如锋, 高跞, 杨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04-6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5
摘要1446)   HTML24)    PDF (537KB)(245)   
目的 探讨采用黄芩苷预治疗对红细胞免疫的预防性效果。 方法 采用人类红细胞与佐剂脂多糖(LPS)联合输注C57BL/6小鼠建立红细胞输注模型。设立(1)红细胞输注模型组;(2)未处理对照组:仅注射PBS;(3)黄芩苷预治疗组:在红细胞输注模型建立前一周每天给予小鼠黄芩苷(250 mg/(kg·day))治疗;(4)地塞米松(DEX)对照组:在红细胞输注模型建立前一周每天给予地塞米松(5 mg/(kg·day))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和IgM 的表达量,并监测小鼠脾脏中的CD4 T细胞和B细胞变化。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预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IgG(24 823.0±1 452.2 vs 15 180.0±1 172.5, P<0.05)和IgM(194 206±2 868.6 vs 112 287±9 741.5, P<0.05)的生成。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预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25表达明显下降(1 006.0±206.1 vs 548.4±19.1, P<0.05),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31.16%±6.06% vs 15.69%±4.59%, P<0.05),脾脏大小无显著差异[平均长度:(10±0.5)mm vs (12±0.5)mm, P>0.05]。 结论 黄芩苷能够抑制红细胞免疫,表现为抑制小鼠血清中IgG和IgM的生成,同时抑制脾脏中B细胞增殖和降低CD4 T细胞活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红外低能量激光调节血小板活性氧水平对防止冷藏损伤的研究 *
谢如锋, 张景怡, 杨懿铭, 高跞, 蒋雪玉, 孙娟, 杨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17-62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7
摘要1417)   HTML16)    PDF (422KB)(253)   
目的 探究近红外低能量激光(Low Level Laser, LLL)照射处理对冷藏血小板保存期间活性氧的调节作用,进而对减少被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识别吞噬的影响。 方法 将白膜来源的浓缩血小板分为室温保存组(RTP)、冷藏保存组(CSP)和LLL照射组(CSP-L)。LLL照射组为血小板冷藏12 h后,采用1 J、5 J、10 J不同辐照强度的LLL单次照射并继续冷藏保存。各组保存5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ROS生成、活化指标表达、糖基蛋白及其残基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佛波酯诱导的THP-1细胞和HepG2肝细胞用于检测对各组血小板的吞噬作用。 结果 保存5 d后,CSP组血小板胞内ROS(cyto-ROS)水平较RTP组显著升高(RTP vs. CSP,3 960±259.6 vs. 5 846±757.4, P<0.01),而线粒体ROS(mito-ROS)水平则低于RTP组(RTP vs.CSP,595±47.1 vs. 416±50.2, P<0.05)。经低强度LLL(1 J)照射后,CSP-L1组血小板较CSP组显著降低了cyto-ROS水平(5 846±757.4 vs. 3 945±459.4, P<0.01),CD62P、PS表达和GPⅠb/ɑ糖蛋白残基的暴露程度均显著减少( P<0.05),且与RTP组均无显著性差异。THP-1和HepG2对CSP-L1组血小板的吞噬率也显著低于CSP组( P<0.05)。同时,LLL照射对冷藏血小板的计数、pH值和MPV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 低强度LLL照射处理可显著降低冷藏血小板胞内ROS水平并维持线粒体ROS的低水平生成,并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GPⅠb/ɑ去唾液酸化,减轻冷藏损伤,进而减少冷藏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识别吞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对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初步研究
王静, 罗景艳, 张洁, 张涵奕, 张洪为, 黄远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24-62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8
摘要1335)   HTML19)    PDF (299KB)(317)   
目的 研究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在红细胞储存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收集红细胞悬液样本,制备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鉴定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red blood ce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BC-EVs)直径和蛋白种类;检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变形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1)随着红细胞悬液储存时间的增加,RBC-EVs的主要颗粒的直径逐渐减小,但在7~11 d RBC-EVs的主要颗粒直径存在异常增大的状况。(2)RBC-EVs中具有来自亲本细胞的蛋白质,CD63、TSG101、Gly-A的表达均呈阳性。(3)随着体外储存时间的增加,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升高,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耐受性减弱。(4)随着体外储存时间的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指数以及刚性指数升高,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5)以红细胞的储存时间作为自变量,RBC-EVs与红细胞的物理性状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红细胞会发生储存损伤,导致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标增大和变形性指标的降低。RBC-EVs能够显著影响红细胞的理化性质,通过监测RBC-EVs的变化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红细胞体外储存的生理状况,评估红细胞的储存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D36抗原缺失Ⅰ型4种碱基突变及蛋白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王超, 吕蓉, 胡晓玉, 赵娜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26-7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2
摘要531)   HTML19)    PDF (23538KB)(93)   
目的 研究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Ⅰ型基因突变对其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了解CD36抗原缺失Ⅰ型基因突变与蛋白结构、功能的关系。 方法 对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Ⅰ型的DNA进行PCR扩增exon3~14等12个外显子的片段并测序。整理获得的DNA序列与CD36基因野生型序列比对,确认12个外显子的起止点并拼接成exon3~14外显子的cDNA序列。用MEGA5.04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错义突变或同义突变;利用SOPMA进行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结合JPred4的辅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揭示蛋白质的构象特征。而借助SWISS-MODEL的空间结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有效推断出氨基酸链的三维构型。Mupro、SDM、CUPSAT、mSCM、DUET、Dynamut预测蛋白突变前后稳定性变化,PROVEAN预测对蛋白功能的影响,PyMOL和LigPlot+修饰蛋白空间结构预测图。 结果 共检出4种基因突变E4(275).E12(1156).E14(1409) C>T和E6(538)T>C碱基突变,4种突变均导致蛋白结构改变,稳定性降低,3种c.T92M, c.W180R, c.R386W突变对功能有不良影响,5LGD模型和突变后蛋白的配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基本无变化。 结论 CD36抗原缺失Ⅰ型碱基突变通过改变蛋白结构进而降低蛋白的稳定性,其中c.T92M, c.W180R, c.R386W突变对蛋白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医疗机构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现状调查报告
刘晓敏, 庄远,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40-7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4
摘要512)   HTML17)    PDF (5052KB)(308)   
目的 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医疗机构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现状,探讨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发展方向。 方法 通过线上问卷调研法面向全国医疗机构输血科人员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其中325份问卷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已经开展了输血治疗的业务,占比68.0%。开展输血治疗5年以上的输血科有186家(57.2%)。开展输血治疗的项目种类共计24种,其中开展单位数量较多的前三位治疗项目是自体全血采集(223,68.6%)、自体富血小板血浆采集(180,55.4%)和离心式血浆置换(125,38.5%)。50.5%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年均治疗量少于50人次,7.1%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年均治疗量超过1 000人次。从事输血治疗的人员包括医师、技师和护士,其中医技组合占比最高为34.2%,医护组合占比仅为7.7%。参与调查的人员中认为输血科开展治疗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是其他临床科室已开展相关治疗项目。 结论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在积极拓展输血治疗业务,但整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距形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输血治疗体系仍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浆制品中凝血因子Ⅷ含量及抽检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郝梦玲, 汤龙海, 金一鸣, 肖琦, 方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30-6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9
摘要466)   HTML8)    PDF (396KB)(329)   
目的 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 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 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128袋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监测数据,并利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ANOVA、LSD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冷沉淀与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质控项目。冷沉淀中AB型的FⅧ含量最高,O型最低;新鲜冰冻血浆中O型FⅧ含量同样最低。冷沉淀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最低,中老年组最高;新鲜冰冻血浆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显著低于中年组与中老年组。血型与年龄均独立影响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含量,血型、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冷沉淀中AB型及年龄的增长是FⅧ含量的正向影响因素,而O型为负向影响因素;新鲜血浆中O型同样表现为负向影响,中年及老年组为正影响因素。此外,O型血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的不合格风险显著相关。 结论 FⅧ含量的不合格率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中最高,血型和年龄是影响FⅧ含量的关键因素,其中O型血显著增加了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FⅧ不合格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探讨及临床意义分析
王丹婷, 龙红惠, 牛迎迎, 黄春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50-7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6
摘要453)   HTML21)    PDF (1147KB)(415)   
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本院开展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且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患者标本,开展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DAT阳性者进行酸放散试验,并对放散液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DAT阴性者做献血者抗体筛查或复查次侧配血。部分DAT阳性输血患者作为实验组和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筛选交叉配血主次侧均相合且DAT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并评估输血疗效。 结果 380例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患者中,患者DAT阳性372例(占97.89%),酸放散试验后放散液抗体筛查结果为364例全阴(占97.85%),6例全阳(占1.61%)且无格局,抗体鉴定仍为全阳无格局,2例疑似有反应格局(占0.54%),但经抗体鉴定后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P<0.05),与对照组相比未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和输血疗效。DAT阴性中献血者抗筛阳性4例(占1.05%),凝胶卡异常1例(占0.26%)。人为操作错误2例(占0.52%),假凝集1例(占0.26%)。 结论 微柱凝胶法次侧配血不合对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几乎无影响,绝大多数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在于患者DAT阳性,少量由人为操作错误、假凝集或凝胶卡异常等导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蒲有为, 胡雪, 罗金莲, 余泽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715-7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3
摘要450)   HTML19)    PDF (243KB)(546)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成分输血是AA患者改善贫血和维持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长期输血易导致输血依赖性,且当前血液供应紧缺,满足AA患者的输血需求亦愈加困难。因此,对AA进行“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应用各种非输血方法改善贫血,减少异体血的输注,提高AA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AA患者的贫血症状,减少异体输血需求,有利于AA患者的血液管理。本文对治疗AA的中医药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中医药在AA患者血液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