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导航切换
临床输血与检验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期刊历史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投稿介绍信及版权转让协议
编委会
在线期刊
优先出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文章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道德声明
行业动态
科技政策
学术会议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English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
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关于本刊
»
期刊介绍
»
期刊历史
»
获奖情况
»
被收录情况
作者中心
»
投稿指南
»
论文模板
»
投稿介绍信及版权转让协议
»
杂志稿约及投稿要求
在线期刊
»
优先出版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文章引用排行
»
E-mail Alert
»
Rss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肿瘤抗原肽的HLA限制性确认和诱导反应性T细胞杀瘤能力评估
*
杨颖, 李子涵, 丁旭苹, 张嘉敏, 李勤, 郭忠慧, 赵俸涌, 杨启修, 王晨, 路丽明,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433-4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1
摘要
(
5420
)
HTML
(
9
)
PDF
(388KB)(
175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肿瘤抗原肽的HLA限制性以及其诱导的T细胞能否杀伤肿瘤细胞,探索无关供者来源细胞用于过继性抗肿瘤T细胞治疗。
方法
使用16个肿瘤抗原肽诱导18名无关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化为反应性T细胞,并分析HLA型别;利用NetMHC数据库预测肽和HLA分子亲和力;选择HLA-A2限制性的肿瘤抗原肽诱导第二组17名无关供者的PBMC进行杀瘤实验,反应性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T2细胞及肿瘤抗原肽同源的肿瘤细胞作为靶细胞,测量LDH(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或者RTCA(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效应细胞杀瘤效率,比较HLA-A2+和A2-T细胞杀瘤效率。
结果
筛出和HLA-A2具有高亲和力的肿瘤抗原肽LM7,可诱导5/11 HLA-A2+为反应性T细胞,其中HLA-A2+纯合子则为3/3,而HLA-A2-者则为2/7。LM7诱导反应性T细胞杀伤肿瘤百分比A2+组明显强于A2-组(60.72±11.28
vs
47.2±4.46,
P
=0.03)。
结论
本研究显示NetMHC预测对于纯合子样品更有帮助,肿瘤抗原肽LM7具有HLA-A2限制性,可诱导部分HLA-A2+PBMC分化为反应性T细胞,可杀伤肿瘤,应对供者进行HLA筛选并分析其细胞功能,其诱导的反应性T细胞可作为过继性T细胞抗肿瘤治疗的细胞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白细胞滤器中的NK及T细胞回收数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
李然, 孙丽艳, 陈婷婷, 曾劲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451-45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4
摘要
(
4781
)
HTML
(
6
)
PDF
(342KB)(
226
)
可视化
目的
为了探索白细胞滤器中NK及T细胞回收数量及其相关因素,本项目将分析来源于白细胞滤器及全血的NK细胞及T细胞的数量,并进一步分析白细胞滤器来源的与全血来源的细胞数量是否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
方法
2023年7月—2024年6月于深圳市血液中心共收集51名重复献血者的全血样本及白细胞滤器(400 mL)。通过PBS缓冲液冲洗白细胞滤器得到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来源全血及白细胞滤器来源的细胞进行计数,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来源的CD3-CD56+NK、CD3+CD4+T、CD3+CD8+T细胞的比例,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在一定量的冲洗液范围内,白细胞滤器来源的总淋巴细胞数量随着冲洗液体积的增多而增多,但细胞密度随着冲洗液的增多而降低。且白细胞滤器中的总淋巴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献血者中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05)。细胞数量与细胞比例的结果通过计算可知,来源于白细胞滤器的CD3-CD56+NK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
P
<0.05),而在性别分组中未见明显差异(
P
>0.05)。而来源全血的男性CD3-CD56+NK细胞数量要明显高于女性(
P
>0.05)。无论是来源白细胞滤器还是全血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中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05)。
结论
在一定量的冲洗液范围内,来源白细胞滤器的总淋巴细胞数量与冲洗液的体积相关,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数量与献血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而CD3-CD56+NK细胞数量与献血者年龄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LED白光的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研究
*
莫琴, 黄宇闻, 刘鸿, 伍晓菲, 贾尧, 马荣钠, 王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463-4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6
摘要
(
4684
)
HTML
(
5
)
PDF
(434KB)(
6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LED白光的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中的病毒灭活效果。
方法
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的亚甲蓝,以LED白光为光源,比较不同处理方式(10 cm/5 cm照射间距、单侧/双侧照射)、不同照射强度(30 000 lx、35 000 lx、40 000 lx、45 000 lx、50 000 lx)和不同处理时间点(10 min、20 min、30 min)的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及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
结果
在50 000 lx照射强度下,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血浆温度逐渐升高,升温幅度为5 cm间距>10 cm间距,双侧照射>单侧照射。5 cm/10 cm间距、单侧/双侧照射对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的影响均没有显著差异。以10 cm间距、双侧照射的处理方式作为病毒灭活装置条件参数,用30 000 lx、35 000 lx、40 000 lx、45 000 lx和50 000 lx的光照强度分别照射5 min后,血浆中Sindbis病毒被灭活,滴度下降均>4 LogTCID
50
/0.1 mL;照射20 min后,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70%、FIB活性>60%。光照强度与凝血因子损失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光照强度与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损失没有相关性,光照的强度对FIB的影响表现在照射的20 min以内,照射强度越大FIB活性下降越严重,但照射30 min后不同的光照强度对FIB的影响已没有显著性差异。照射时间与凝血因子的损失高度相关,不同光照强度下凝血因子都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而损失。
结论
LED白光可以作为亚甲蓝病毒灭活方法的新光源,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效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并保留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庄金木, 周世乔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516-5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5
摘要
(
4151
)
HTML
(
10
)
PDF
(231KB)(
176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紧急情况下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4年1月我院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271例,符合纳入标准128人。设不相合输注为ABO血型不相合实验组(B亚组),之前ABO同型血小板输注设为ABO同型对照组(A亚组),之后ABO同型血小板输注设为ABO同型实验组(C亚组)。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变化值(△PLT)和24 h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CCI)评估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以是否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评估血小板输注安全性。
结果
主次侧不相合组中A亚组、B亚组、C亚组之间△PLT和CCI无明显差异(
P
>0.05);主侧不相合组中,B亚组△PLT和CCI明显低于A亚组和C亚组(
P
<0.05),但A亚组和C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05);次侧不相合组中,A亚组、B亚组、C亚组之间△PLT和CCI无明显差异(
P
>0.05)。ABO血型不相合输注均未出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结论
ABO主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明显低于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但不影响后续ABO同型血小板输注效果。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与ABO同型血小板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有可能影响后续ABO同型血小板输注效果。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均未发生明显溶血性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NLRP3炎性小体对THP-1细胞吞噬老化红细胞后亚类分化的调控
*
李勤, 赵俸涌, 张嘉敏, 杨颖, 郭忠慧, 王晨, 杨启修,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457-4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5
摘要
(
4051
)
HTML
(
8
)
PDF
(495KB)(
153
)
可视化
目的
明确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可调节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能力,调控巨噬细胞的亚类分化。
方法
以NLRP3低表达的THP-1细胞(ID3 THP-1),转空载体的THP-1细胞(shNC THP-1)及野生型THP-1细胞模拟巨噬细胞,与未处理红细胞、水浴老化红细胞、IgG致敏红细胞分别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对不同红细胞的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亚类指标CD16和CD86,M2亚类指标CD163和CD206在THP-1细胞上的表达。
结果
NLRP3低表达的ID3 THP-1对红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下调。老化红细胞具有诱导THP-1向M1亚类分化,抑制THP-1向M2亚类分化的能力。当THP-1的NLRP3炎性小体表达下降时,吞噬红细胞后,其向M1亚类分化的能力下调,而向M2亚类分化的能力增强。
结论
NLRP3炎性小体可作为一个靶向调节位点,调控巨噬细胞对红细胞吞噬,及其自身的亚类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冷藏保存血小板输注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致急性肾损伤的影响研究
谯铭铭, 贡觉顿珠, 陈元锋, 于媛, 叶辉, 庄云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470-47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7
摘要
(
4027
)
HTML
(
7
)
PDF
(401KB)(
62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4 ℃冷藏保存血小板(cold storage platelets,CSP)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 HS/R)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20只用以制备血小板制剂,剩余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空白组)、HS/R模型组(模型组)、CSP输注组、22 ℃±2 ℃振荡保存血小板输注组(RTP输注组)。容量复苏后24 h处死动物,采集血和肾组织标本。检测各组血清中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及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因分子1(KIM-1)表达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①四组大鼠基线状态体质量、MAP、SCr、BUN 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P
>0.05)。②复苏后24 h,模型组大鼠SCr(
P
<0.05)、BUN(
P
<0.01)、CysC(
P
<0.01)水平均高于其他三组;CSP输注组BUN(
P
<0.01)、SCr(
P
=0.037)、CysC(
P
=0.020)水平低于RTP输注组。③与模型组比较,CSP输注组和RTP输注组血清IL-1β和IL-18 水平均显著降低。较于RTP输注组,CSP输注组血清IL-1β水平有所降低(
P
=0.041)。④与模型组相比,CSP输注组NGAL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P
<0.01),CSP输注组和RTP输注组KIM-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P
<0.01)。肾组织病理学结果示,CSP输注可减轻肾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结论
较于RTP,CSP输注可减轻SD大鼠HS/R急性肾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全血输注的过去、现状与展望
张玲玲, 刘二雄, 刘志新, 安群星,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4
): 563-5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22
摘要
(
3469
)
HTML
(
10
)
PDF
(250KB)(
355
)
可视化
全血是有史以来最早使用的血液制品,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成分输血治疗的出现,全血几乎从血库清单中消失了。近年来,在成功军事经验的基础上,全血用于出血性创伤患者复苏又重新引起了输血界的关注,并逐渐将其由军事领域引入到民用救治环境中。本文基于国内外全血输注指南以及发表的相关研究,就全血的分类、全血使用历史、全血储存及血小板保护、全血白细胞去除、全血病原灭活及科学精准输注全血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广泛地重新认识引入全血,推动输血医学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24 (
5
): 545-5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5.001
摘要
(
3124
)
HTML
(
27
)
PDF
(1475KB)(
2331
)
可视化
非心脏外科是外科的主体,其手术用血占外科用血的多数。非心脏外科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是外科PBM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临床输血等领域的专家,分析非心脏外科的特点并结合输血医学的进展情况,制订了《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PBM专家共识(2022版)》。该共识明确了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PBM的策略,提出了术前贫血、血液成分输注、自体输血及抗血栓药物等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PBM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游离血红素直接致肝细胞损伤的研究
*
吴晓双, 安宁, 陈要臻, 王雅芬, 刘志新, 胡兴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25 (
4
): 444-44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4.003
摘要
(
2684
)
PDF
(1707KB)(
396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溶血发生时游离血红素是否可以直接损伤肝细胞而致肝细胞功能异常。
方法
建立溶血性输血反应小鼠模型,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分析肝功能水平;在体外,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红细胞裂解液上清和血红素刺激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通过检测ALT、AST等生化指标分析肝功能,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情况,通过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形态与骨架结构。
结果
在溶血性输血反应小鼠模型上可明显观察到肝脏功能异常;体外实验证实,随着游离血红素浓度升高,LO2细胞活力下降、细胞死亡比例增加,ALT、AST等生化指标显著性增高,肝细胞骨架结构被明显破坏。
结论
游离血红素可以直接破坏肝细胞骨架结构、抑制细胞活力,导致肝细胞功能异常,并且损伤程度与游离血红素浓度成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水凝胶负载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
王自林, 刘宏杰, 张娅, 祝丽丽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25 (
4
): 564-57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4.027
摘要
(
2588
)
PDF
(1179KB)(
541
)
可视化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严峻难题。尽管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治疗已被广泛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传统的PRP体外激活后在短时间内会释放全部的生长因子,并且因激活后胶体与上清液分离,富含因子的上清液容易流淌丢失,难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影响了其治疗效果。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水凝胶作为PRP的载体,以改善传统PRP治疗的缺陷。因此本文综述了水凝胶搭载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机采血小板成分输注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
*
罗婧菱, 杨磊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25 (
4
): 456-46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4.005
摘要
(
2572
)
PDF
(1322KB)(
39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不同储存天数及数量的血小板(PL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收集南宁中心血站发往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机采O型PLT辫子12份,根据存放天数不同分为新鲜PLT组与陈旧PLT组,其中新鲜PLT组为储存1 d的PLT;陈旧PLT组则为储存4 d的PLT。两组PLT分别与人肝癌细胞Huh-7进行共培养,通过划痕实验观察各组Huh-7细胞48 h内汇合度变化,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各组24 h内Huh-7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
结果
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uh-7细胞在与PLT共培养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加入相同数量PLT时,陈旧性PLT能够更强地促进Huh-7细胞增殖;当加入存储天数相同的PLT时,PLT数量越多,则普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刺激细胞增殖的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与划痕结果相似,当PLT数量相同时,陈旧PLT刺激Huh-7细胞发生侵袭的细胞数较新鲜PLT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Huh-7细胞中共培养的PLT数量越多,新鲜PLT组和陈旧PLT组发生侵袭的细胞数越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LT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能力强弱,与PLT存储时间和PLT数量成正相关,PLT制品的应用细则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肿瘤性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陈旧性PLT的应用,在不得不应用PLT治疗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PLT的输注,以达到减缓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LA抗体筛查分析
蔡茵, 陈至颖, 蒋苓, 任亚娜, 郑岚, 周国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6
): 777-78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1
摘要
(
2428
)
HTML
(
7
)
PDF
(1632KB)(
92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LA抗体发生率,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研究提供数据。
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的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HLA抗体发生率。
结果
在9 797例无偿献血者样本中发现HLA抗体阳性1 715例(17.51%),其中男性、女性HLA抗体发生率分别为4.81%、28.08%。排除输血史,无妊娠史女性、有妊娠史女性HLA抗体发生率分别为12.10%、36.62%,分组比较妊娠1次、2次、3次及以上人群,HL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97%、40.70%、44.80%。多次妊娠史女性献血者HLA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次妊娠献血者(
P
<0.05)。
结论
血站开展女性献血者孕产史征询和HLA抗体检测,可预防TRALI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
刘卿, 王宗奎, 徐俊, 程露, 李长清, 杜晞, 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5
): 577-5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01
摘要
(
2409
)
HTML
(
24
)
PDF
(956KB)(
250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方法
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HUVEC细胞添加不同来源HSA处理,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来源HSA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管形成实验分析比较不同来源HSA处理对HUVEC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酵母来源rHSA1对HUVEC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
P
=0.49,q=1.601),其他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显著促进HUVEC细胞增殖的活性,且不同来源HSA处理组间的HUVEC增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P
<0.001,F=10.84)。所有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抑制HUVEC细胞凋亡的作用(
P
<0.001),不同处理组间活细胞(
P
=0.07,F=2.415)、凋亡细胞(
P
=0.2,F=1.624)和坏死细胞(
P
=0.28,F=1.376)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无血清对照组,在HSA处理组中除pHSA2和pHSA6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
P
<0.001)、S期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P
<0.01)外,其他HSA处理组各细胞周期比例均无明显改变。在划痕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经过12 h(
P
<0.001)、24 h(
P
<0.001)、36 h(
P
<0.001,
P
=0.002)后划痕愈合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管形成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的节点数量(
P
=0.001、
P
=0.005)、管状分支(
P
<0.001)及网状结构(
P
<0.001)均显著增多,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不同来源HSA均能够显著抑制无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输血(医学)科基于离心分离技术建立单采/血液净化治疗体系的探索
庄远,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6
): 721-7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1
摘要
(
2337
)
HTML
(
292
)
PDF
(1595KB)(
345
)
可视化
非输血血液疗法(Non-transfusional hemotherapy, NTH)的主要承担者应为输血(医学)科,而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是承担此类治疗的技术基础。血浆分离可有两种技术方式实现:离心式和膜滤过式,而两者的技术各有特点。以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单采治疗/血液净化显示了血浆分离效率高、治疗用时短、血小板损耗低、红细胞不易破坏及使用枸橼酸抗凝利于重症患者非持续性临床治疗的优势。适合输血(医学)科离心技术使用的二级柱可以实现免疫吸附、人工肝支持系统、离心-膜滤过血浆置换及炎性因子吸附等治疗,从而以越来越精细的血浆二级处理技术实现传统血浆置换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浆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差异与意义
*
沈倩云, 程文国, 侯书宁, 姚根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6
): 744-74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5
摘要
(
2257
)
HTML
(
7
)
PDF
(1618KB)(
146
)
可视化
目的
检测ABO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HDN)患儿的血浆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水平,预测ABO-HDN患儿内皮受损程度及体内溶血情况。
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27例ABO-HDN患儿一般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3个亚组;设127例母婴血型匹配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及非溶血性黄疸对照组41例。通过溶血三项试验明确ABO-HDN诊断,检测所有样本血型以及不规则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VCAM-1浓度,并获取其一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
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ABO-HDN组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血型、其母亲的分娩方式、有无胎膜早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新生儿胎龄、母亲年龄及妊娠次数存在差异(
P
<0.05);比较三实验组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VCAM-1水平存在差异(
P
<0.05),且VCAM-1水平与LDH、IBIL、Ret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水平呈负相关(
P
<0.05)。ABO-HBN组VCAM-1水平与Hb、Ret、IBIL、LDH水平呈现独立相关性(
P
<0.05);三个亚组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VCAM-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高胆红素血症组(
P
<0.05)。
结论
ABO-HDN患儿VCAM-1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相关,并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溶血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无创胎儿游离DNA血型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任道菊,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6
): 835-84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20
摘要
(
2075
)
HTML
(
6
)
PDF
(1108KB)(
149
)
可视化
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存在于孕妇妊娠期外周血中,其为携带胎儿相关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可以进行胎儿染色体、基因相关疾病筛查。因其操作风险低、无副作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无创cff-DNA血型检测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cff-DNA血型相关基因,得出胎儿血型结果。以此在妊娠期即可检测出胎母血型是否一致,判断胎儿有无发生血型不合所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mTOR通路在调控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研究进展
*
王嘉琪, 肖军,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6
): 818-8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8
摘要
(
2025
)
HTML
(
6
)
PDF
(1116KB)(
167
)
可视化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TOR复合体通过磷酸化激活下游底物S6K1、4E-BP等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蛋白质代谢等等,同样mTOR信号通路在造血系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其整合多种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的静止、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三个过程起调节作用,本文系统介绍相关信号分子及蛋白如何通过影响mTOR信号通路并进一步影响造血干细胞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血小板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
杨华月, 娄璨, 雷航, 蔡晓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5
): 709-7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2
摘要
(
1909
)
HTML
(
9
)
PDF
(447KB)(
524
)
可视化
近年来,血小板衰老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能够对健康个体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年龄分层研究,揭示了血小板衰老过程中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的广泛改变。病理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血小板在多种疾病中的关键角色,这些疾病与血小板的年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血小板的衰老特征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阐明。因此,了解生理状态下衰老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是研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健康条件下血小板衰老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血小板周转变化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讨血小板衰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肿瘤新抗原肽诱导献血者PBMC特异反应性T细胞
*
杨颖, 路丽明, 李勤, 郭忠慧, 杨启修, 张嘉敏, 赵俸涌, 王晨,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24 (
5
): 565-57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5.004
摘要
(
1812
)
HTML
(
12
)
PDF
(2284KB)(
1665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异基因献血者来源PBM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是否可被来自于肿瘤患者测序来源的新抗原肽诱导为特异反应性T细胞。
方法
取健康献血者新鲜外周血白膜层,分离获得PBMC后,粘附获得单核细胞,同时冻存PBL(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单核细胞以每三天加入细胞因子GM-CSF和IL-4进行细胞诱导培养,7天后收获成熟DC(dendritic cells),24孔铺板后分别装载16条肿瘤新抗原肽,其中13条为本项目组前期研究所得,5 h后加入4~10倍细胞数量已复苏的PBL共培养,每三天加入IL-2,对照为不加抗原肽(DC/PBL),加入PHA(Phytohemagglutinin,植物血凝素)PBL孔作为阳性对照;第14天、第21天分别再行新抗原肽脉冲刺激,第22天留取上清液用ELISA方法测量IFN-γ浓度,剩余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3
+
IFN-γ
+
/CD8
+
IFN-γ
+
T细胞占比。
结果
发现10/13中的每条多肽至少可诱导3份PBL分化为分泌IFN-γ反应性CD3
+
或CD8
+
T细胞,同步ELISA测得上清液中IFN-γ浓度也升高,以上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D3
+
或CD8
+
T细胞r值分别为0.66、0.58,P<0.05)。
结论
我们成功地建立了用来自肿瘤患者的肿瘤新抗原肽诱导健康献血者的PBMC分化为肿瘤新抗原肽特异性的T细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氧化应激通过细胞自噬促进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
肖军, 邓江,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
6
): 735-7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3
摘要
(
1796
)
HTML
(
9
)
PDF
(3005KB)(
85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对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作用,为人巨细胞病毒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利用PCR扩增LC3B编码片段,构建细胞自噬表达载体,观察细胞自噬的形成;收集感染HCMV(AD169)72 h后的细胞,用RT-qPCR方法检测细胞中UL122 mRNA水平和病毒颗粒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病毒蛋白表达;并利用TCID
50
法检测自噬对感染性病毒增殖的情况。
结果
成功构建细胞自噬载体,可用于指示细胞自噬的形成;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并通过此途径促进病毒UL122基因表达水平、pp65蛋白水平和病毒载量升高;同时,病毒滴度实验也显示细胞自噬可以促进HCMV在细胞中的复制。
结论
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同时促进HCMV复制增殖,而自噬抑制剂3-MA可以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的HCMV复制,结果证实细胞自噬是氧化应激促进HCMV复制增殖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