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Select
CD36抗原缺失Ⅰ型4种碱基突变及蛋白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超, 吕蓉, 胡晓玉, 赵娜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26-7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2
目的 研究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Ⅰ型基因突变对其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了解CD36抗原缺失Ⅰ型基因突变与蛋白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Ⅰ型的DNA进行PCR扩增exon3~14等12个外显子的片段并测序。整理获得的DNA序列与CD36基因野生型序列比对,确认12个外显子的起止点并拼接成exon3~14外显子的cDNA序列。用MEGA5.04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错义突变或同义突变;利用SOPMA进行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结合JPred4的辅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揭示蛋白质的构象特征。而借助SWISS-MODEL的空间结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有效推断出氨基酸链的三维构型。Mupro、SDM、CUPSAT、mSCM、DUET、Dynamut预测蛋白突变前后稳定性变化,PROVEAN预测对蛋白功能的影响,PyMOL和LigPlot+修饰蛋白空间结构预测图。结果 共检出4种基因突变E4(275).E12(1156).E14(1409) C>T和E6(538)T>C碱基突变,4种突变均导致蛋白结构改变,稳定性降低,3种c.T92M, c.W180R, c.R386W突变对功能有不良影响,5LGD模型和突变后蛋白的配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基本无变化。结论 CD36抗原缺失Ⅰ型碱基突变通过改变蛋白结构进而降低蛋白的稳定性,其中c.T92M, c.W180R, c.R386W突变对蛋白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氧化应激通过细胞自噬促进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肖军, 邓江,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35-7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3
目的 通过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对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作用,为人巨细胞病毒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利用PCR扩增LC3B编码片段,构建细胞自噬表达载体,观察细胞自噬的形成;收集感染HCMV(AD169)72 h后的细胞,用RT-qPCR方法检测细胞中UL122 mRNA水平和病毒颗粒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病毒蛋白表达;并利用TCID50 法检测自噬对感染性病毒增殖的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细胞自噬载体,可用于指示细胞自噬的形成;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并通过此途径促进病毒UL122基因表达水平、pp65蛋白水平和病毒载量升高;同时,病毒滴度实验也显示细胞自噬可以促进HCMV在细胞中的复制。结论 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同时促进HCMV复制增殖,而自噬抑制剂3-MA可以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的HCMV复制,结果证实细胞自噬是氧化应激促进HCMV复制增殖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我国医疗机构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现状调查报告
刘晓敏, 庄远,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40-7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4
目的 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医疗机构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现状,探讨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发展方向。方法 通过线上问卷调研法面向全国医疗机构输血科人员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其中325份问卷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已经开展了输血治疗的业务,占比68.0%。开展输血治疗5年以上的输血科有186家(57.2%)。开展输血治疗的项目种类共计24种,其中开展单位数量较多的前三位治疗项目是自体全血采集(223,68.6%)、自体富血小板血浆采集(180,55.4%)和离心式血浆置换(125,38.5%)。50.5%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年均治疗量少于50人次,7.1%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年均治疗量超过1 000人次。从事输血治疗的人员包括医师、技师和护士,其中医技组合占比最高为34.2%,医护组合占比仅为7.7%。参与调查的人员中认为输血科开展治疗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是其他临床科室已开展相关治疗项目。结论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在积极拓展输血治疗业务,但整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距形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输血治疗体系仍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浆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差异与意义*
沈倩云, 程文国, 侯书宁, 姚根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44-74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5
目的 检测ABO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HDN)患儿的血浆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水平,预测ABO-HDN患儿内皮受损程度及体内溶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27例ABO-HDN患儿一般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3个亚组;设127例母婴血型匹配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及非溶血性黄疸对照组41例。通过溶血三项试验明确ABO-HDN诊断,检测所有样本血型以及不规则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VCAM-1浓度,并获取其一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ABO-HDN组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血型、其母亲的分娩方式、有无胎膜早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生儿胎龄、母亲年龄及妊娠次数存在差异(P <0.05);比较三实验组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Ret)、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VCAM-1水平存在差异(P <0.05),且VCAM-1水平与LDH、IBIL、Ret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水平呈负相关(P <0.05)。ABO-HBN组VCAM-1水平与Hb、Ret、IBIL、LDH水平呈现独立相关性(P <0.05);三个亚组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VCAM-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高胆红素血症组(P <0.05)。结论 ABO-HDN患儿VCAM-1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相关,并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溶血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探讨及临床意义分析
王丹婷, 龙红惠, 牛迎迎, 黄春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50-7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6
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本院开展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且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患者标本,开展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检测,DAT阳性者进行酸放散试验,并对放散液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DAT阴性者做献血者抗体筛查或复查次侧配血。部分DAT阳性输血患者作为实验组和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筛选交叉配血主次侧均相合且DAT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并评估输血疗效。结果 380例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患者中,患者DAT阳性372例(占97.89%),酸放散试验后放散液抗体筛查结果为364例全阴(占97.85%),6例全阳(占1.61%)且无格局,抗体鉴定仍为全阳无格局,2例疑似有反应格局(占0.54%),但经抗体鉴定后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未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和输血疗效。DAT阴性中献血者抗筛阳性4例(占1.05%),凝胶卡异常1例(占0.26%)。人为操作错误2例(占0.52%),假凝集1例(占0.26%)。结论 微柱凝胶法次侧配血不合对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几乎无影响,绝大多数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在于患者DAT阳性,少量由人为操作错误、假凝集或凝胶卡异常等导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不同种类血浆输注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车扬, 刘铮, 周小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55-76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7
目的 比较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恢复是否有着明显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因原发性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住院患者394例,按照输注的血浆种类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新鲜冰冻血浆组(n =128)及病毒灭活血浆组(n =266),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并对匹配后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输注血浆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出院评估)来评估其血浆输注的疗效。结果 PSM后共有88对患者纳入统计,分别为新鲜冰冻血浆组(n =88)及病毒灭活血浆组(n =88),与术前结果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与凝血功能均有明显受损;血浆输注后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新鲜冰冻血浆组输浆后的ALT,AST,CHE,TBIL指标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输浆后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前后差值比较法我们发现,新鲜冰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TP差值5.75(2.96,8.15)与ALB差值5.01(3.20, 9.20)大于病毒灭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TP差值1.20(0.75,3.12)与ALB差值3.35(0.50,5.98)(P <0.05),新鲜冰冻血浆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血浆蛋白水平;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可以明显缩短APTT与PT延长时间,新鲜冰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PT差值3.60(2.40,10.10)与APTT差值12.00(4.10,18.67)大于病毒灭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PT差值1.10(0.10,3.30)与APTT差值1.70(0.20,6.38)(P <0.05);与病毒灭活血浆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新鲜冰冻血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较长(26.07±1.92天)(P <0.05),但两组出院评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39)。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切除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均可促进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对改善患者预后无明显优势,但是对于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升高患者血浆蛋白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8例RhD变异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基因序列分析
郑妍, 王文婷, 杨龙飞, 王琼, 穆士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62-76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8
目的 探讨RhD变异型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对拟输血患者进行ABO及RhD血型检测,对RhD抗原减弱及阴性标本进行盐水试管法复查和RhD阴性确认试验,对检出的D变异型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726例RhD抗原减弱及阴性标本经RhD阴性确认试验共检出8例D变异型,该8例样本经基因测序共检出7种基因型分别为RHD*01W.72/RHD*01N.01、RHD*15/RHD*D-CE(2)-D、RHD*01EL.01/RHD*15、RHD*D-CE(3-9)-D/RHD*01N.01、RHD*15/RHD*01N.01、RHD-496G/RHD*01N.01 和RHD*01EL.01/RHD*01W.71。 其中,2例RHD*15/RHD*01N.01 为弱D15型;1例RHD*01W.72/RHD*01N.01 为弱D72型;2例RhD和RhCE基因重组,分别为RHD*15/RHD*D-CE(2)-D 和RHD*D-CE(3-9)-D/RHD*01N.01 ;1例RHD-496G/RHD*01N.01 的c.496C>G为新的RHD 变异位点,已向GenBank数据库提交确认申请;3例两条配子基因均出现突变,其中2例为新的组合方式:RHD*15/RHD*D-CE(2)-D 和RHD*01EL.01/RHD*01W.71 。6例样本进行了RhCE表型检测,其中5例样本含有C抗原,占83.3%,以Ccee表型居多,3例,占50%。结论 血清学检测联合基因测序有助于发现血型表现型和基因型特点,为了解RhD变异型及指导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联合函数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
方超, 刘磊, 曹媛, 马超, 刘会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66-77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9
目的 探究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构建的联合函数在基层医院筛查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DN)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生并住院新生儿的标本及病历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分为HDN组和非HDN组,统计分析血常规、生化及溶血三项等检查结果,并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逻辑回归构造的联合函数对于HDN的诊断效能。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母婴血型为O-A型发生HDN的可能性更高。通过对单一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发现与非HDN患儿相比,HDN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糖(GLU)、球蛋白(GLO)以及新生儿胆红素(NBIL)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显著降低(P <0.05)。为了得出更便捷高效的辅助诊断方式,利用逻辑回归构造函数联合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将反映HDN诊断效能的AUC提升至0.77(0.72~0.78,P <0.05)。结论 联合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构建函数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HDN,为基层医院HDN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住院患者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梁春艳, 段莉, 刘友迎, 刘方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71-7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0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ACO的模型,并验证其预测能力。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期间进行输血的547例患者,依据有否出现TACO分成TACO组和非TACO组。回顾性收集17项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住院输血患者TACO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据预测指标构建预测TACO的模型,并利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获益情况)做出评价。结果 547例患者TACO发生率为8.04%(44/547)。TACO组、非TACO组年龄、合并心功能不全、输血原因、输血量及液体正平衡量等5项资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年龄≥65岁(OR =2.480)、合并心功能不全(OR =2.716)、血容量不足(OR =3.564)、输血量≥800 mL(OR =3.371)、液体正平衡量(OR =2.806)对输血患者TACO发生有显著影响。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CI :0.748~0.905),校准曲线拟合较佳,拟合优度HL检验χ 2 =7.737,P =0.356,阈值概率处于3%~78%时模型净获益率较高。结论 根据年龄、合并心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输血量、液体正平衡量构建的模型可对输血患者TACO的发生予以有效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LA抗体筛查分析
蔡茵, 陈至颖, 蒋苓, 任亚娜, 郑岚, 周国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77-78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1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LA抗体发生率,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研究提供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的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HLA抗体发生率。结果 在9 797例无偿献血者样本中发现HLA抗体阳性1 715例(17.51%),其中男性、女性HLA抗体发生率分别为4.81%、28.08%。排除输血史,无妊娠史女性、有妊娠史女性HLA抗体发生率分别为12.10%、36.62%,分组比较妊娠1次、2次、3次及以上人群,HL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97%、40.70%、44.80%。多次妊娠史女性献血者HLA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次妊娠献血者(P <0.05)。结论 血站开展女性献血者孕产史征询和HLA抗体检测,可预防TRALI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采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分析2018—2022年国内21家采供血机构输血传播HBV检测残余风险*
郭瑞, 侯云, 苏常山, 钟建玲, 甄志军, 何燕琴, 鲍琳, 崔立晔, 孙俊艳, 张剑, 李浩, 王振兴, 张微, 李晶, 付恒, 蔡晓波, 卢然然, 沈有华, 王登峰, 胡官林, 刘洋, 邱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81-7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2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21家采供血机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残余风险(RR)。方法 通过中国大陆采供血执业比对平台收集重复献血者HBsAg ELISA不合格率,HBsAg ELISA合格但HBV DNA不合格率、初次献血者比例等相关数据,利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对2018—2022年21家采供血机构HBV RR进行评估和趋势分析。结果 2018—2022年21家采供血机构总体献血者RR分别为(358.36~2 816.56)/(百万人·年)(106 py)、(69.56~1 794.90)/106 py、(50.75~1 153.05)/106 py、(55.72~1 745.93)/106 py和(52.27~2 133.95)/106 py,总体趋势卡方检验 χ 2 =0.663,P =0.416;每家HBV RR趋势变化分析,其中14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1家采供血机构之间HBV RR差异较大,但整体水平平稳无明显趋势性波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5例B亚型/AB亚型的ABO 基因序列分析*
李艳, 周丽玲, 马肇泽, 祝凯捷, 王辰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87-79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3
目的 探讨25例B亚型/AB亚型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PCR-SSP对血型血清学确认为B抗原减弱的标本进行ABO*B 基因检测或应用Sanger一代测序技术对ABO 基因的第6-7外显子或第1-7外显子测序;对最终无法定型的标本进一步用PacBio:SMRT三代测序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25例B亚型/AB亚型标本均经过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7种已知的ABO*B 等位基因,分别为ABO*BW .27(3/25,12.00%)、ABO*BW .03(5/25,20.00%)、ABO*B 3.03(2/25,8.00%)、ABO*BEL .03(1/25,4.00%)、ABO*BW .07(7/25,28.00%)、ABO*B 3.05(1/25,4.00%)、ABO*BW. 12(1/25,4.00%);5种未知的ABO*B 等位基因,其中已发表但未被ISBT收录的2例,分别为ABO*B .01 with c. 28+5885C>T 、ABO*B .01 with c. 28+5875C>T ,另外3例为本研究首次报道的ABO*B 新等位基因,分别为ABO*B. 01(with c .3G>C )、ABO*B .01(with c. 28+ 5862A>G )、ABO*B .01(with c. 204-3C>G ),均已被Genebank收录并公布。结论 研究阐释了25例B亚型/AB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发现了5例ABO*B 新等位基因。该研究丰富了ABO*B 等位基因基因库,为更好地制定输血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PacBio三代测序技术鉴定cisAB亚型及利用分子对接探究其分子机制
夏悦昕, 邵林楠, 李宁, 周世航, 刘志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92-7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4
目的 利用血清学及PacBio三代测序技术鉴定1例罕见cisAB亚型,利用分子对接探讨糖基转移酶氨基酸突变导致亚型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免疫血清学试验鉴定ABO表型,利用PacBio三代测序方法鉴定其基因型。突变后的糖基转移酶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后,与野生型α1,3-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α1-3-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GTA)进行结构叠加和比对,探究关键位点氨基酸突变后糖基转移酶的结构变化。结果 免疫血清学试验鉴定表型为AB型,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结果显示该患者基因型为cisAB.01/O.01.02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isAB01糖基转移酶p.Pro156Leu和p.Gly268Ala突变导致临近氨基酸结构朝向改变,催化口袋凹槽结构改变,出现双功能酶活性。结论 p.Pro156Leu和p.Gly268Ala突变是形成cisAB01糖基转移酶双功能活性的关键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WOS核心数据库进行CiteSpace全球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
刘志青, 王冬梅, 王一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797-80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5
目的 在WOS核心数据库通过CiteSpace对近三十年全球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方法 通过WOS核心数据库检索1995—2023年间全球发表的hBMMSC相关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国家、机构、学科、作者、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 280篇文章,美国1 194篇发文最多,哈佛大学95篇是发文最多机构,Chen Guoping和Tuan Rocky S分别发文25篇是发文最多的作者,高频关键词经聚类后最多的是组织工程。结论 过去近三十年,hBMMSC相关研究持续增长,研究重点从早期的基础研究包括分子机制、病生特点、发育生物学等方向向临床应用研究转化,侧重组织工程研发、hBMMSC微泡研究、hBMMSC与癌症关系等方向,本研究可以为hBMMSC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在恶性血液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明静, 丁凯阳, 胡茂贵, 王馨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812-81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7
目的 观察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血小板(PLT)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 AVA)联合rhTPO升血小板治疗为观察组,36例rhTPO单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LT水平、PLT植入时间、PLT输注数量、PLT谷值及Ⅳ级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PLT植入时间短于对照组[(11.15±1.08)d vs. (12.61±2.65)d,(P <0.05)],且PLT输注单位数少于对照组[2(1.00,2.75)U vs. 3(2.00,4.00)U,(P <0.001)];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促血小板治疗的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小板计数均高于相应单药对照组,药物干预后的第5天及第10天血小板植入率有所提高(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阿伐曲泊帕是影响PLT植入时间的独立因素(P <0.001),其使用可将植入时间缩短1.598天。两组患者均观察到出血事件,以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为主,出血发生率无差异。两组均无血栓形成及凝血障碍发生。结论 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能有效升高ASCT患者PLT计数,促进PLT植入,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且耐受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小板衍生制品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王淑君, 李兆杰, 杨奕, 栾建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825-8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9
血小板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止血和创面愈合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以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裂解液等血小板衍生制品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一种颇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血小板衍生制品通过释放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诱导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趋化,刺激多种细胞有丝分裂和新血管形成,增加内皮细胞对促血管生成因子反应,促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等作用。本文通过对血小板衍生制品的分类、来源、主要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多种创面愈合疗效进行综述,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无创胎儿游离DNA血型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任道菊,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835-84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20
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存在于孕妇妊娠期外周血中,其为携带胎儿相关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可以进行胎儿染色体、基因相关疾病筛查。因其操作风险低、无副作用,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无创cff-DNA血型检测是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cff-DNA血型相关基因,得出胎儿血型结果。以此在妊娠期即可检测出胎母血型是否一致,判断胎儿有无发生血型不合所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王祖华, 周国均, 范金波, 刘久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6 ):
849-8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22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为临床最常见的腰痛类型,是导致残疾和生产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中,各种生物活性成分比例最接近自身,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取材方便,费用低廉,近年有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椎间盘内细胞和组织的增殖,有显著的促椎间盘再生作用。本文通过DLBP发病机制、PRP治疗DLBP的原理和PRP在临床中的应用加以分析,为临床治疗DLBP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