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肖光林,周巧灵,王娅,等.我国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发生率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11):1139-1144. [2] 宋晓远. 基于视频刺激的脑电信号特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2-3. [3] 赵沛喆,李玲,周源,等.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9):1055-106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256. [5]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6] 张旭. 皮肤电信号在社交焦虑情感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4. [7] 胡潇柔. 焦虑心境的神经生理模式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22:10-11. [8]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和处置指南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9] 马原啸,陈旭.焦虑易感群体焦虑识别与消退中催产素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3,31(1):10-19. [10] 雷沛. 基于多生理信号的焦虑情绪识别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1. [11] 唐海波,邝春霞,姚树桥.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应激发展观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222-224. [12] 马辛,赵旭东.医学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116. [13] 李浩,马清杰.高校大学生初次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5):555-557. [14] 刘开创,曾德志.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焦虑状况的回归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6):522-524. [15] 邱斌,何博,曾祥凤,等.3983例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6):686-687. [16] 李鹏,袁玉荣,张敏,等.初次和重复献血者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8):817-820. [17] 郑春玲,喻致鹏,嘉玉成.标准化沟通方式在献血者健康征询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4):402-403. [18] 吴大奎,邹秀玲,刘恒.献血者健康征询有关问题的思考[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12):1079-1080. [19] 毛小玲,向往,欧阳明昆,等.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脑电信号焦虑情绪量化识别[J].广西科学,2022,29(2):269-276. [20] 赵晓宇. 不同焦虑敏感性个体对于医疗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2-5. [21] 赵冬梅. 动态刺激下模态对情绪诱发的影响[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1-6. [22] 曾嘉,陈辉,叶丽琴,等.肌肉收缩与舒张练习对预防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10):1029-1032. [23] 吕绍昆,孙伟,吕梅芬,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态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7):3330-3335. [24] 肖凡,李莹,赵芳,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干预联合睡眠卫生知识教育对焦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6):100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