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8-20
|
|
|
|
患者血液管理在临床输血实践中的应用*
孙洁,陆韬宏,王春燕,刘渊,周蓉,孟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37-3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1
摘要
(
686 )
PDF(878KB)
(
119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患者血液管理这一输血新模式在临床输血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调查2016年1月~2017年1月上海市三家综合性医院232例输血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科室、住院天数、出院诊断、输血前后血常规、手术前后是否使用干预措施。结果 11个手术科室中10个科室(90.91%)采取1种以上干预措施,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相对较短,血红蛋白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大。结论 目前患者血液管理在医院临床输血实践中的应用有限,但可以减少输血,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三种方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效果比较
李玉秋,李建民,孟趁桥,郭敏,李文策,程菲,王庆明,杨宁,李蓓,马红丽,张晶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44-3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3
摘要
(
1071 )
PDF(879KB)
(
1826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采用手工法和全自动分离机,以及使用ACP-215自动红细胞处理系统分别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控指标,比较3种方法采集红细胞质量效果的差异。方法 各取ACP-215红细胞洗涤机制备的2 U洗涤红细胞产品120例和手工洗涤制备的同类产品60例及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洗涤制备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ACP-215红细胞洗涤机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产品质量经检测,其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含量及溶血率分别为48.85±6.44、0.15±0.07、0.16±0.05,优于其他两种制备方法,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结论 使用ACP-215红细胞洗涤机制备洗涤红细胞产品质量更加优越,可进一步保证临床输注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采集参数修改对改善血小板冲红的研究*
王伟,薛丽,周群刚,王明元,李俊婕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47-3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4
摘要
(
644 )
PDF(884KB)
(
1045
)
可视化
 
目的 探索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冲红时参数修改对血小板冲红的改善情况。方法 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发生冲红或提示血小板峰值低时,调整设置单采机采集参数,监测血小板后续采集情况。结果 经过参数修改设置后,26例有冲红风险的血小板采集中18例采集成功,成功率为69.2%,但仍有8例出现冲红。结论 采集参数修改可以部分改善血小板冲红现象,进而提升血小板采集成功率,减少血小板浪费、人力及血小板采集耗材的损耗,降低采集成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亳州地区2010~2017年无偿献血者感染HIV情况分析
贾夫峰,张峰,罗港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51-3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5
摘要
(
965 )
PDF(914KB)
(
2147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在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提供依据,保证输血安全。方法 选取亳州地区2010~2017年无偿献血者共计200 463例,根据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实验结果,将HIV确证实验结果阳性的献血者分别按年度、性别、学历、年龄、献血种类和献血频次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HIV确证实验,200 463例无偿献血者中共发现35例感染者,感染率为17.46/10万;男性献血者感染率为28.16/10万(占82.86%),女性献血者感染率为6.15/10万(占17.14%);大专及以上学历献血者感染率为9.22/10万(占8.57%),高中及以下学历献血者感染率为19.06/10万(占91.43%);18~35岁献血者感染率为21.56/10万(占60%),36~45岁献血者感染率为15.53/10万(占31.43%),46~60岁献血者感染率为9.32/10万(占8.57%);全血献血者感染率为17.92/10万(占100.00%);初次献血者感染率为36.98/10万(占60.00%),重复献血者感染率为14.20/10万(占34.29%),固定献血者感染率为3.38/10万(占5.71%)。结论 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感染HIV具有一定的性别、学历和年龄分布特征,应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原则,选择更加灵敏的试剂及更加灵敏的病毒核酸扩增检测(NAT)方法,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3~2017年北京某医院无偿献血者构成及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潘雪,关晓珍,潘纪春,张婷,郭邦胜,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54-35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6
摘要
(
661 )
PDF(930KB)
(
1106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本院近5年无偿献血者构成及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血源阳性检出率、变化特点和制定无偿献血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无偿献血者(由街头、军队、患者亲友三类无偿献血者构成)共158 027例,采集全血后的血液标本进行初检、复检,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TP),并对无偿献血者的构成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8 027例无偿献血者中街头、军队、患者亲友三类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为1∶2.7∶4.4,总不合格率为4.1%,其中街头与军队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低于患者亲友献血者,三类无偿献血者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29,P<0.05);不同年份总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22,P<0.05),以2013年最高;各项不合格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BsAg>ALT>TP>HCV>HIV,除HCV外,其他不同年份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298.798、41.849、23.547、34.582,P<0.05);HIV/HBV合并阳性9例,HIV/TP合并阳性29例,HIV/TP/HCV合并阳性1例,其他项目合并阳性共64例,三类无偿献血者合并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07,P<0.05)。结论 加强血液检测工作及持续关注血源性传染病的阳性检出率变化规律是提高血液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大量输血后血钙的变化及输血后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
李思萌,李碧娟,张志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58-36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7
摘要
(
3245 )
PDF(889KB)
(
2389
)
可视化
 
目的 对大量输血前后血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输血后低钙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近1年来收治的75例大量输血患者,对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后测定的血钙浓度进行观察,同时分析输血前后血清酸碱度变化,探究低钙血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输血后的血清钙离子浓度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24 h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输血前水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oncentrates,CRCs)、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量,输血后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是导致输血后低钙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输血后AG是输血后发生重度低钙血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输血后低钙血症的发生与输入血制品的量有直接关系,且大量输血患者发生低钙血症的概率较高。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血钙水平及血液酸碱度的变化,有助于减少输血后低钙血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临床276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龚道方,龙海波,刘昭国,谭云洪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65-36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09
摘要
(
624 )
PDF(913KB)
(
1011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有效提高或临床出血症状有否改善,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276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中有效194例次,有效率为70.29%,性别、年龄及血型对输注效率无影响(P>0.05),不同输注次数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脾肿大患者较脾正常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脾脏肿大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控制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掌握患者情况并在输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无效输注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早产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凝血指标的变化
梁晓浏,林正明,江建锋,杨园园,王圆圆,缪燕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74-3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12
摘要
(
845 )
PDF(887KB)
(
144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71例住院早产患儿,统计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范围,对其中36例实施输血治疗的早产儿分析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71例早产儿凝血指标的范围分别为PT(16.34±3.49)s、INR 1.46±0.31、APTT(78.20±20.56)s、Fbg (1.78±0.91)g/L、TT (20.24±3.06)s、DD (5.79±10.28)mg/L,其中实施输血治疗的36例早产儿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PT、INR、APTT、Fbg、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缩短,INR、DD降低,Fbg升高。结论 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明显异于成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儿内科患者输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危急值探索
王孟键,马曙轩,赵地,张慧敏,邱立娟,邵华,刘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77-37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13
摘要
(
920 )
PDF(896KB)
(
1225
)
可视化
 
目的 探索内科患儿及新生儿输注红细胞血红蛋白(Hb)危急值,用于临床输血危急值管理。方法 分别收集本院的白血病、肿瘤、组织细胞病、骨髓移植前后患者,以及来自儿童重症病房、急诊内科、其他内科(共计657例)及新生儿内科(共计45例)等内科患儿,启动输注红细胞的Hb阈值,进行统计分析,据此分别制定全院内科患儿及新生儿输注红细胞危急值。结果 8个内科组输注红细胞平均Hb为(76.39±8.53)g/L(n=657例),新生儿组输注红细胞的平均Hb为(101.30±40.1)g/L(n=45例)。经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将儿童内科输注红细胞Hb危急值定为75 g/L,新生儿输注红细胞Hb危急值定为100 g/L,将该危急值发布到全院各科室执行。发布前后患儿人均输注红细胞下降0.2 U,新生儿人均输注红细胞下降0.1 U。结论 通过制定红细胞输注危急值,并在全院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红细胞输注量,节约血液资源,提高患儿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屈柯暄,宝福凯,柳爱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84-3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15
摘要
(
898 )
PDF(987KB)
(
1197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儿童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09~2014年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医院连续6年成分输血30 51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人次,发生率为0.54%;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占80.73%(134/166),其次为发热反应,占12.65%(21/166)。儿童常用的血液成分中,机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无关;1岁以上年龄组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0~1岁儿童(P<0.05);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血液肿瘤病区、肾脏和风湿免疫病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区(均为P<0.05)。结论 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输血存在风险,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对儿童输血患者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血液肿瘤病区和肾脏、风湿免疫病区,年龄大于1岁、有3次及以上输血史的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时,应加强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广东省某三甲级医院2010~2015年临床用血情况分析
林淼雄,顾向明,彭明,吴为强,杜国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87-39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16
摘要
(
459 )
PDF(980KB)
(
1304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对某院临床输血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了解临床用血情况,为提高合理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中山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2015年临床输血总量、成分用血情况、临床主要科室用血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本院6年来住院人数大幅增加,临床用血总量和人均用血量逐年减少,输血例数基本持平,输血比率逐年减少。各血液成分中,红细胞和血浆用量最多,血小板次之,冷沉淀最少,分别占成分输血的43.21%、36.76%、17.46%、2.57%,无使用全血病例。结论 由于本院安全输血管理制度的落实,临床用血逐渐趋向合理化,成分输血得到很好的开展,但仍需更合理地使用血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某三甲综合医院2012~2016年临床用血情况分析
江晓明,杜平,陈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93-39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18
摘要
(
601 )
PDF(981KB)
(
2004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了解临床用血情况,评估现行临床输血管理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本院2012~2016年临床各种血液成分使用情况、人均用血量以及总用血量和出院人数进行分析总结。将临床用血分为内科、外科、急诊ICU三大部分,分别对其用血情况对比分析。结果 近五年,我院临床总用血量较为平稳,年增减幅度均在10%左右,人均用血量稳中有降,成分血使用率100%,红细胞/血浆比值为(1.79-2.43)∶1,不存在搭配全血使用情况,血浆使用基本合理。结论 我院通过行政-临床-输血三管齐下管控临床用血,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冷沉淀、血小板的合理使用以及输血科积极参与临床会诊、疑难案例讨论等措施使得我院在出院人数及输血人次递增的情况下,临床用血总量能够保持小幅度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贮存温度和不同贮存时间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含量及合格率变化分析
张春鸣,邓金枝,卢素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396-3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19
摘要
(
859 )
PDF(880KB)
(
1190
)
可视化
 
目的 比较冷沉淀在不同保存温度和不同保存时间凝血因子Ⅷ含量及合格率变化情况,探讨影响变化的原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0日我站制备1 U冷沉淀80袋,分成两组各40袋,分别于–80℃ SANYO冰箱和–30℃海尔冰箱贮存90、180、270、360 d后测量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含量并计算合格率。结果 在不考虑冻存温度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冻存时间因素主效应存在差异:F=3.50 P<0.05,保存时间为90、180、270、360 d的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平均含量分别96.67、91.75、89.88、84.69 IU/袋,即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相应的凝血因子Ⅷ平均含量下降,但不同保存时间其凝血因子Ⅷ含量合格率不存在差异,F=9.28 P>0.05。在不考虑冻存时间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冻存温度因素主效应是存在着差异:F=4.43 P<0.05,在–80℃和–30℃保存冷沉淀的凝血因子Ⅷ平均含量分别为93.77 IU/袋和88.03 IU/袋,相差5.74 IU/袋,且在–80℃和–30℃冻存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含量合格率分别为87.5%和82.5%,存在差异,F=15.00 P<0.05。不同冻存温度和不同冻存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0.50 P>0.05,即在不同温度和不同保存时间两因素作用下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平均含量下降的速率不存在差异。结论 随冻存时间的延长,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平均含量会下降。保存温度的变化对冷沉淀凝血因子Ⅷ的影响更为主要更为直接,因此如果是保存时间超过180 d冷沉淀,最好能超低温保存,才能更好地保证冷沉淀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自制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参考物质的评价与初步应用*
谷晓争,周文宾,李臣宾,宋真真,彭明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02-40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1
摘要
(
642 )
PDF(937KB)
(
2051
)
可视化
 
目的 对自制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参考物质进行评价,并试用于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以新鲜动物血为原料,对红细胞进行洗涤和固定,与模拟血浆混合配制成6个批号(ESR01~ESR06)不同沉降率水平的参考物质。参照ISO Guide 35和CNAS-GL03的要求,对自制参考物质和2个批号进口质控物(QC01~QC02)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并选择3个批号的自制参考物质应用于不同检测系统的室内质量控制,整个过程同时检测进口质控物并进行比较。结果 均匀性评价结果显示,各批号自制参考物质和进口质控物均匀性良好,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沉降率相近的自制物质和进口质控物瓶间均匀性不确定度分别是0.2~1.0 mm/h和0.8~1.5 mm/h。参考物质检测后分别置于室温和冷藏条件,4周内多次重复检测的结果均无趋势性变化(P>0.05),在室温放置时,沉降率随时间变化偏差均在评价标准允许范围内,但在冷藏条件放置时,ESR02、ESR03,ESR04和QC02批号物质沉降率变化的相对偏差分布范围均超出评价标准。自制物质在冷藏条件长期保存,在观察期25周内,自制参考物质和进口质控物检测结果无趋势性变化(P>0.05),沉降率相近的自制和进口质控物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分别是0.1~3.0 mm/h和1.0~2.9 mm/h,沉降率随时间变化的偏差均在评价标准允许范围内。室内质量控制应用结果显示,自制参考物质与沉降率相近的进口质控物检测结果的CV接近。结论 自制血沉参考物质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室内质量控制试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尿肾脏损伤因子-1与产后出血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关系及诊断价值
李平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07-4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2
摘要
(
539 )
PDF(1081KB)
(
1042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尿肾脏损伤因子-1(KIM-1)与产后出血所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185例产后出血孕产妇临床资料,按照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46例和非AKI组139例,采用尿试纸试验检查患者尿隐血和尿蛋白含量,碱性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KIM-1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KI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KIM-1及其他指标对AKI的诊断价值。结果 AKI组SCr、尿KIM-1、产后出血量、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妊娠高血压发生率、胎盘早剥发生率、先兆子痫发生率、尿蛋白阳性率、尿隐血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AKI患者尿KIM-1水平与产后出血量、尿蛋白、尿隐血、SCr呈明显正相关(r=0.798,0.630,0.600,0.887,均P<0.05),与其余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尿蛋白、尿隐血、SCr、尿KIM-1是影响AKI患者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KIM-1诊断AKI的最佳临界值为5.21 ng/mL,敏感度为78.4%,特异度为82.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95%CI:0.649~0.929,P<0.05),尿KIM-1诊断AKI的AUC高于尿蛋白(AUC:0.732,95%CI:0.600~0.864,P<0.05)、尿隐血(AUC:0.758,95%CI:0.634~0.882,P<0.05)、SCr(AUC:0.676,95%CI:0.539~0.813,P<0.05)。结论 尿KIM-1是影响AKI的危险因素,检测尿KIM-1能够为诊断AKI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长春市绿园区2~<7岁儿童红细胞系列参数及贫血情况调查*
贾亚男,杨爽,郭雯佳,周琪,许建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12-4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3
摘要
(
565 )
PDF(881KB)
(
1127
)
可视化
 
目的 调查长春市绿园区2~<7岁儿童红细胞系列参数及贫血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9月于长春市绿园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的2~<7岁儿童共计7 626名。使用Sysmex XE-1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检测。分析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红细胞系列参数与性别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长春市绿园区2~<7岁男童、女童贫血总患病率分别为2.6%(102/3 902)、2.3%(85/3 724)。不同性别儿童RBC、HCT、MCV、MCH、MCHC和RDW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孩RBC及MCHC水平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孩,而女孩MCV及MCH水平在各年龄段均高于男孩。男孩及女孩的RBC、HGB、HCT、MCV及MCH水平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 长春市绿园区2~<7岁儿童贫血患病率较低,红细胞系列参数有性别及年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张春素,魏玉芳,张素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15-41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4
摘要
(
597 )
PDF(925KB)
(
110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DNF)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以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实验组予以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高压氧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血清VEGF、MMP-9、BDNF水平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43/46)高于对照组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较低,生理功能、精力、精神状态、健康状况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血清VEGF、BDNF水平较高,MMP-9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19.57%(9/46)与对照组15.22%(7/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血清MMP-9水平,有效提高VEGF、BDNF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AMPK磷酸化及介导的脂联素抵抗对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的作用
杨广龙,周会霞,杨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19-4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5
摘要
(
714 )
PDF(1046KB)
(
146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AMPK磷酸化及介导的脂联素抵抗对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47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心脏瓣膜病组,33例心脏外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正常组,抽取肘静脉血3 m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水平;心脏瓣膜病组、对照组术中取少量心肌组织样本,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APN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APN蛋白、AMPK蛋白、磷酸化AMPK(pAMPK)蛋白表达。结果 心脏瓣膜病组血清APN、TNF-α、BN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对照组血清APN、TNF-α、BNP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对照组心肌组织纤维排列有序整齐,心脏瓣膜病组心肌纤维走向杂乱无章,心肌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心脏瓣膜病组心肌组织AP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瓣膜病组pAMP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AMPK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APN、TNF-α、BNP显著升高,但患者AMPK磷酸化程度受到抑制,心肌组织出现APN抵抗现象,导致APN无法发挥正常的心肌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
马黎丽,王卫国,张夏,王伟伟,黄传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25-42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6
摘要
(
1093 )
PDF(883KB)
(
1536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异常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血凝仪检测46例初诊APL患者(其中高危18例、中低危28例;12例随后并发DIC)、157例非APL患者和30例对照的PT、APTT、FIB、TT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PL和非APL组的PT和D-二聚体升高(均P<0.05),且APL组的PT和D-二聚体高于非APL组(均P<0.05),而APL组FIB低于对照组和非APL组(均P<0.05)。APL患者高危组的PT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而APTT、TT、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并发DIC的APL患者的PT、D-二聚体水平高于,而FIB低于未并发DIC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L患者PT与FIB呈负相关(r=–0.43,P<0.05),与WBC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 APL患者PT升高与病情有关,高水平的PT、D-二聚体和低水平的FIB对APL合并DIC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王钢,陈涛,卢峰,李甫罡,郭晓兰,罗志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28-43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7
摘要
(
787 )
PDF(935KB)
(
103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原发性肝癌(HCC)(91例)、乙肝后肝硬化(217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30例)和健康人群(62例)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GP73、AFP含量,并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GP73最高,其次分别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人群不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9%、79.5%)与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74.6%)基本一致,但AFP与GP73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84.6%和90.1%);并且HCC患者血清GP73含量与其TBIL、DBIl、TBA、ALT、AST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 GP73在肝癌筛查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GP73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准确性与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41例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测结果分析*
陈莉,常文娇,戴媛媛,刘家琴,聂正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4):
434-43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4.029
摘要
(
935 )
PDF(919KB)
(
1440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梅毒患者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脑脊液检查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1例梅毒患者脑脊液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以及常规、生化和免疫球蛋白IgG检查的结果。结果 确诊神经梅毒13例,神经梅毒疑似4例,排除神经梅毒24例。41例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查中, TRUST阳性9例;TPPA阳性17例;白细胞升高(>10×106/L)3例(3/13);蛋白异常(>0.6 g/L)7例(7/13),IgG升高(>34 mg/L)11例(11/13);葡萄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神经梅毒组与非神经梅毒组比较,脑脊液检查相关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梅毒发病隐匿,症状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对疑似病例应尽早做脑脊液相关检查,可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