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0
Select
X射线与γ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冯娜, 兰静, 曹鑫, 丁谨, 景媛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594-5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03
目的 对比分析经过X射线辐照与γ射线辐照后悬浮红细胞相关质控指标与理化指标的变化,以评估X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留取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其他检测均合格的2 U悬浮红细胞共49袋,分成两组,按照辐照源分别命名为γ组(21袋)与X组(28袋)。将γ组与X组在采集后第13天进行相应的辐照处理,并将辐照后的血液置于2~6℃血液冷藏冰箱中保存,分别于辐照后第1天、第22天取样测定相应的质量指标。结果 辐照后第1天,X组与γ组的溶血率、K+ 浓度、Na+ 浓度、Cl- 浓度与Ca2+ 浓度分别为(0.10±0.03)% vs.(0.09±0.06) % 、(46.50±7.94)mmol/L vs.(45.03±4.65)mmol/L、(99.44±3.86)mmol/L vs.(100.83±4.79) mmol/L、(68.35±2.79)mmol/L vs.(67.59±1.26)mmol/L、(0.40±0.11)mmol/L vs.(0.43±0.08) mmol/L。辐照后第22天,X组与γ组的溶血率、K+ 浓度、Na+ 浓度、Cl- 浓度与Ca2+ 浓度分别为(0.29±0.07)% vs.(0.27±0.06) %、(64.22±4.58)mmol/L vs.(63.05±3.57)mmol/L、(81.50±5.56)mmol/L vs.(81.76±3.91)mmol/L、(68.72±1.97)mmol/L vs.(68.28±1.36)mmol/L、(0.39±0.10)mmol/L vs.(0.41±0.04)mmol/L。对X组与γ组同一保存时间的同一质量指标进行比较,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X组与γ组的溶血率与K+ 浓度均明显增大,Na+ 浓度均显著降低,而Cl- 浓度与Ca2+ 浓度则无变化。结论 悬浮红细胞经X射线与γ射线辐照后的质控指标与理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基于安全性考虑,X射线辐照仪可完全替代γ射线辐照仪用于制备辐照血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吴茱萸碱通过调节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乔剑, 刁春红, 于洋, 张娜, 常梦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599-60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04
目的 探究吴茱萸碱通过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Bl(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的机制。方法 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组、空载组、吴茱萸碱高剂量+HMGB1过表达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联合输注人血浆的方法制备TRALI模型。分组处理后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吸气阻力(Ri)、每分钟通气量(MV)、呼气峰流速(PEF);检测各组大鼠肺湿干比,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内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聚集情况;检测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BALF及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吴茱萸碱低剂量组、吴茱萸碱高剂量组大鼠肺功能指标MV、PEF均升高(P<0.05),Ri、肺湿干比、肺组织病理评分、肺组织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合光密度、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BALF及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水平、肺组织HMGB1、TLR4蛋白表达与p-NF-κB p65/NF-κB p65均降低(P<0.05)。HMGB1过表达可减弱吴茱萸碱对TRALI大鼠肺功能的改善作用。结论 吴茱萸碱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激活而抑制TRALI大鼠体内炎症,进而减轻其急性肺损伤,修复其肺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检测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中的应用
王笑欢, 郭凯, 刘倩, 牛子健, 王孟键, 郭婧, 马曙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07-6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05
目的 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century clot)[ 激活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血小板功能指数(platelet function,PF)、凝血速率(clot rate,CR)]和常规凝血实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评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7月—10月收治的38例KD患儿样本,分析患儿的century clot、CCT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评价患儿凝血状态。同时,通过Kappa一致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KD患儿的ACT(s)亚急性期(148.50±37.18 )与急性期(184.23±39.2)相比明显缩短,PLT(×109 /L)亚急性期(491.50±126.91)与急性期(374.35±105.70)相比明显增高,(P均<0.05),其余检测指标两期无明显差异;PF值,与对照组(3.54±0.89)相比,急性期(4.34±0.8)和亚急性期(4.21±0.92)均明显增强(P<0.05)。CR值(凝结信号/min),与对照组(21.59±4.45)相比,急性期(45.03±15.99)和亚急性期(48.19±7.79)均明显增强(P<0.05)。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均明显增强(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Century clot与CCT检测KD患儿凝血功能的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均较差。结论 KD患儿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功能及含量升高、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增多的高凝状态;亚急性期比急性期血小板含量增多,凝血因子功能增强。Century clot与CCT检测KD患儿凝血功能一致性差,两者互相不可替代,可结合两种方法以提高KD患儿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ABO不同血型在不同保存期内CD38的表达
陈婷婷, 赵丽坤, 卓海龙,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13-61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06
目的 探讨ABO不同血型、不同保存期内红细胞表面CD38的表达,以明确其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应用了达雷妥尤单抗后的血液选择问题。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5日—2022年6月30日全军采供血中心采集的供者血液标本,A型、B型、O型、AB型四个血型自血液采集之日起分为5个保存周期,四个血型不同保存期内的正常标本各15个,共300个标本。每一个保存周期、不同血型随机5人份混匀后为一组,分为三组标本。将含量为100 mg/5 mL的CD38单抗注射液原液用生理盐水稀释,确定了CD38单抗浓度梯度。采用标准输血技术检测,将红细胞和不同含量的CD38抗体按比例(红细胞50 μL、CD38抗体25 μL)加入抗人球蛋白卡中,孵育15 min,离心10 min后观察结果。结果 A型、B型、O型、AB型四个血型,红细胞与CD38单抗凝集强度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8单抗浓度为256 ng时与不同保存周期的红细胞均为2+凝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CD38单抗浓度为128 ng及64 ng时五个保存周期的红细胞凝集有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O不同血型的CD38表达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不同保存期的红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不会引起溶血的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长春地区疑难血型的血清学检测和序列分析
王涵, 王晓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19-6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07
目的 分析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8月的疑难血型标本情况,探究长春地区常见的疑难血型,对其中29例疑难血型的血清学和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89例标本患者的临床信息,血清学检测所有标本,其中29例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着重分析此29例样本。结果 289例疑难血型中260例使用血清学方法即可判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的29例血型,A型8例,B型13例,AB型5例,O型1例,B(A)2例,其中A亚型2例,A1型抗原减弱4例,A1型抗体缺失2例,B亚型7例,B型抗原减弱4例,B型抗体缺失2例,A1B亚型4例,A1B抗原减弱1例,O型抗体缺失1例。15例与血型学表型相一致,14例不一致。两个新突变位点分别为Exon1:1A>C杂合突变,Exon1:5delC。结论 基因分型技术克服了血清学局限性,发现两个新的突变位点,为精准输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HLA-I类抗体特性分析*
刘铮, 孙亚敏, 邵树军, 康轶青, 王子清, 李建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31-63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09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HLA-I类抗体特性。方法 本研究以6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为对象。采用Luminex平台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筛查和HLA-I类抗体特异性鉴定。计算不同等位基因对应抗原的相对免疫原性。结果 65例标本有50例检出HLA-I类抗体,且均包括HLA-A抗体和HLA-B抗体。河南汉族人群中HLA-A、B位点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A* 11:01和B* 13:02对应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33、0.65,相对免疫原性为0.113 0和0.183 8。而A* 34:01在河南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仅为0.000 4,其对应抗原的相对免疫原性高达48.795 3;同样,B* 44:02的等位基因频率仅为0.000 1,其对应抗原的相对免疫原性高达127.420 4。结论 HLA-I类抗体对应抗原的免疫原性存在差异。通过分析抗体特性及抗原相对免疫原性可为患者选择合适供者,提高输注效果,预防新的抗体产生时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浆采集机及配套管路融合多项血液治疗的技术研发*
马印图, 王凤红, 杨晓亚, 赵义曼, 刘晓娣, 董书文, 李莉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36-64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0
目的 改进现有血浆采集机管理程序和配套使用的一次性管路,将血液采集、三氧治疗、血浆病毒灭活以及回输有效融合于一体,为临床多种疾病提供一种多功能融合的血液治疗技术。方法 在现有国产XJC-2000型血浆采集程序的基础上,将单片机控制方案改进为“控制系统+交互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原采集管路的前端连接一个全血采集袋,用于收集血液进行三氧免疫治疗,在血浆收集袋后面连接一套血浆病毒灭活袋,用于自体血浆病毒灭活,最终将处理后的全血和血浆回输给患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结果 经过模拟试验测试,血浆采集机成功实现了由原来单一血浆采集(去除)功能延伸至多功能血液治疗一体机,扩展了血浆采集机的功能。结论 改进后的血浆采集机和配套管路应用效果良好,提高了血液治疗时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新冠疫情对我国地市级血站单采血小板采集供应的影响
华敏玉, 丁月平, 王振兴, 李丽, 赵冬梅, 刘伟, 严婷婷, 温珊, 沈有华, 朱丽莉, 赵兰青, 杨崇, 胡秀兰, 胡官林, 任素玲, 史亚平, 潘阳春, 徐爱华, 高宏, 张涵雪, 夏晶晶, 王文志, 范丽莉, 马学超, 邱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41-64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1
目的 了解我国地市级血站在新冠疫情下单采血小板的采供能力变化,为地市级血站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确保单采血小板供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27家地市级血站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活跃献血者人数、单采血小板采集总量、初次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占所有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的百分比、单采血小板贮藏前去除白细胞率、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占全部血小板供应量的百分比、过期单采血小板总量数据;将统计年度分为疫情暴发前(2018—2019年)、疫情期(2020—2021年)2个统计时段,应用SPSS软件t检验方法分别比对疫情前后及各年度单采血小板相关数据统计差异。结果 27家地市级血站疫情暴发前后单采血小板活跃献血者人数合计分别为73 866人、89 021人,采集总量合计为438 573.4 U、527 174.2 U,发放总量合计分别为425 799 U、515 451.5 U,比较结果皆有显著性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初次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血液所占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68%、5.37%,除1家血站外其余26家血站单采血小板储存前去除白细胞率范围在55.06%~100%,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占全部血小板供应量的百分比在91.48%~100%,有12家血站有过期单采血小板且疫情暴发期与疫情期过期单采血小板分别为24 U、53 U,疫情暴发前后比较结果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冠疫情对我国地市级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采集及供应基本不存在持续不良影响,各血站不断调整应急措施,保证了临床血小板供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附加侧板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股骨骨折髓内固定后骨不连*
周振宇, 黄象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48-6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附加侧板联合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PRP)与更换髓内钉改行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骨折髓内固定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患者30名,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0~58岁,平均为(36.8±7.1)岁。实验组13例患者保留髓内钉,骨折端附加侧板固定,术中自体髂骨混合PRP植于骨缺损部位,术后14 d、28 d于骨不连部位注射自体PRP 10 mL/(人)次。对照组17例患者取出髓内钉,改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中自体髂骨植骨。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骨折临床愈合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5.2±3.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分别为95.7±47.2 vs. 167.6±71.5、292.3±147.2 vs. 686.9±238.9、102.8±67.5 vs. 166.2±87.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d)为10.3±5.2 vs. 12.5±6.8,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月)为 5.36±1.27 vs. 7.63±1.57(P<0.05);术后6、9个月时愈合率分别为92.3%(12/13) vs. 52.9%(9/17)(P<0.05),100%(13/13) vs. 82.4%(14/17)(P>0.05)。结论 附加侧板联合术中及术后使用自体单采PRP治疗股骨骨折髓内固定后骨不连操作简便、术程短、出血少,且愈合快,是可供临床选择的理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低血红蛋白密度对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的诊断价值分析*
钟馨, 邱浩川, 陈斯亮, 李朝晖, 毛怀东, 章俊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54-66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3
目的 观察低血红蛋白密度(low hemoglobin density,LHD)对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和铁缺乏(iron deficiency,ID)的诊断价值,明确LHD在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病因贫血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0年1月—2022年1月龙岗中心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75人,依据是否贫血及缺铁分为:血透非贫血组、肾性贫血并缺铁性贫血组、肾性贫血并铁正常组、肾性贫血并绝对性铁缺乏组、肾性贫血并功能性铁缺乏组。同时选取龙岗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人群157人、缺铁性贫血人群65人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与缺铁性贫血组(阳性对照组)。分析各组间红细胞参数指标LHD及铁代谢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ROC曲线分析LHD在血液透析贫血人群中IDA和ID的诊断效能。结果 LHD指标在血透贫血人群的IDA筛查中,诊断值>23.05(P<0.05),灵敏度100%,特异度99.49%。在血透贫血人群功能性铁缺乏的筛查中,诊断值>7.705(P<0.05),灵敏度61.11%,特异度58.67%。结论 LHD在血液透析贫血患者中对IDA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诊断阈值>23.05。LHD对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的ID的诊断能力较弱。 LHD对肾性贫血并功能性铁缺乏与绝对性铁缺乏并未见明显的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前S1抗原检测阴性的HBV感染孕妇血清学和前S1基因特征分析*
姜天琪, 孙可望, 王皓, 黄象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62-6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4
目的 分析前S1抗原(Pre-S1Ag)检测阴性的HBV感染孕妇血清学特征和前S1基因测序结果,为正确解释HBV感染孕妇中Pre-S1Ag检测无反应性和预防HBV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7月—2022年12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检测乙肝五项和Pre-S1Ag,选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而Pre-S1Ag阴性的标本为实验组共14例,随机选取HBsAg和Pre-S1Ag均阳性的标本为对照组20例,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并扩增PreS/S基因和测序。结果 HBV感染孕妇中Pre-S1Ag阴性仅在HBsAg、抗-HBe、抗-HBc三者均阳性的乙肝五项血清学模式中发现,占比4.17%,其他HBV感染血清学检测模式中未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HBeAg、抗-HBe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HBsAg检测结果分别为(29±91) IU/mL和(2 070.6±714.8) IU/mL,HBV DNA定量结果分别为:(1.63±0.05) lgIU/mL和(5.79±1.53) lg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测序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有3例B基因型,17例C基因型;实验组14例标本均为C基因型;两组前S1蛋白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中Pre-S1Ag无反应性与PreS基因变异并无相关性,而是与HBV DNA载量低导致Pre-S1Ag表达水平低于检测限有关。不能忽视Pre-S1Ag检测阴性的HBV感染孕妇发生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安徽铜陵地区首例血流感染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及溯源分析*
潘恺, 陈继中, 王中新, 胡志军, 朱娟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67-67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5
目的 报道安徽铜陵地区首例血流感染耳念珠菌一例,并对该菌株的耐药性和来源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质谱和基因测序技术,对安徽省某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一名血液感染患者的耳念珠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菌种来源和毒力。结果 药敏试验提示本例耳念珠菌对唑类及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均耐药,对5-氟胞嘧啶敏感。全基因组测序检出ERG11基因和CDR1基因发生了突变,前者132号位由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者709号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麦角甾醇通路相关基因ERG1、ERG2、ERG6、ERG13未检测出突变。通过比较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得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与我们分离的菌株关系最密切的菌株是印度菌株。结论 本例耳念珠菌造成的血流感染为安徽省内首次报道,质谱和基因测序能够准确鉴定耳念珠菌。此外,全基因组测序能够深入分析耳念珠菌的高度耐药性、菌种来源和高毒力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抗-D效价评分和MCA-PSV监测的RhD阴性孕妇全周期妊娠管理1例*
赵亚玲, 蒋宇林, 马斯禹, 江欣, 张媛媛, 王艳侠, 邵伟, 王子夜, 周希亚, 甘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73-67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6
目的 持续监测1例RhD阴性孕妇孕期抗-D效价评分和MCA-PSV水平,指导临床制定合适的妊娠管理方案,探讨效价评分及MCA-PSV对新生儿溶血病风险预测与干预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1例RhD阴性孕妇进行血型、抗体筛查和鉴定等免疫血液学评估,利用柱凝集及盐水介质抗球蛋白技术评估孕妇抗-D效价,记录效价积分,采用多普勒超声评估胎儿的MCA-PSV水平,对孕期抗体效价评分与胎儿MCA-PSV的MOM值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该孕妇血浆中检出抗-D抗体,且孕期监测抗-D效价评分与MCA-PSV呈相似的上升趋势,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柱凝集抗球蛋白法R2 =0.668 3,盐水介质抗球蛋白法R2 =0.791 8),综合评估抗-D效价评分、MCA-PSV及胎儿情况后,孕妇于孕33周行胎儿宫内输血,孕34+4 周分娩一活女婴,新生儿溶血三项阳性,出生6 h后胆红素持续升高行换血治疗,后结合光疗及药物治疗,新生儿平安出院。结论 对于已筛查出抗-D抗体的RhD阴性孕妇,应密切监测其抗-D效价积分变化,相比于效价,效价评分更能反应胎母免疫情况,同时应定期监测胎儿MCA-PSV变化,判断胎儿溶血情况,此外,还需综合考虑临床和其他超声结果,全面评估孕妇及胎儿情况,制定适当的妊娠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例RhCE抗原缺失型个体的分子机制研究
李小薇, 赵明明, 雷慧芬,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78-68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7
目的 探讨RhCE血型抗原缺失型的血清学和基因型的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患者及其父亲ABO和Rh血型,检测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情况;通过PCR技术特异性扩增患者及其父亲RHCE基因第1~10外显子,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患者血清学结果为O型Rh缺失型D--,缺失C/c、E/e抗原,抗体筛查阴性;患者的父亲血清学结果为O型RhccDEE,缺失C、e抗原。RHCE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基因型为RHCE*Ccee,RHCE基因的第8外显子发生纯合缺失;其父亲基因型为RHCE*CcEe,推测其父RHCE基因的第8外显子为杂合缺失。结论 本文首次发现RHCE基因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导致RhCE血型抗原缺失,即Rh缺失型D--,通过血型基因检测方法可辅助鉴别血清学疑难血型,对于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例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在直肠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
赵丽坤, 陈婷婷, 梁峰, 卓海龙,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85-68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8
目的 分析1例应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封堵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PRP,依次由盆腔引流管冲洗管注入30 mL PRP、2 mL葡萄糖酸钙、30 mL PRP,在近吻合口处形成PRP凝胶;借用导尿管以同样剂量和顺序经肛门近直肠管腔内吻合口处注入PRP。隔天注射第二次,观察疗效。结果 两次PRP治疗后,患者Hb回升,血压回稳,WBC指标恢复正常,体温正常,恢复肠内营养,大便每天3~4次,无肉眼可见出血。根据AL分级达到A级标准愈合。结论 PRP直肠吻合口内外双侧封堵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效果明显,可明显加速愈合,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个新的ABO等位基因及其家系研究
赵佳, 赵倩, 苏蔓, 胡光磊, 郭霞, 王振雷, 陈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88-69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19
目的 对1种新的ABO等位基因变异组合进行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对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了解该变异组合在家系中的传递情况。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对1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采用PCR-SBT法对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基因测序,确定突变点及突变类型。结果 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其父亲的血清学结果为A亚型,ABO基因检测结果与ABO*A1.01序列比对显示两个样本均存在c.1A>G、c.467C>T、c.903C>T变异,ISBT数据库中暂未检索到此种突变型组合的基因型。结论 发现1种新的ABO等位基因变异组合c.1A>G、c.467C>T、c.903C>T,并且能在家系中稳定遗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疗进展
江峰锦, 白乐, 余泽波, 王菡, 兰炯采, 胡雪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92-6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20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自身红细胞抗体介导的,以红细胞加速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溶血性疾病。AIHA的诊断主要依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和溶血相关指标。AIHA的治疗方案由疾病的分型和病因决定,包括输血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温抗体型AIHA一线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二线治疗药物为利妥昔单抗,三线治疗方案为脾切除和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冷抗体型AIHA的一线治疗以利妥昔单抗为主,二线治疗为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等方案,三线治疗为补体抑制剂。目前的治疗方案特异性不强,治疗效果欠佳,具有副作用。更多的新药包括福他替尼、Orilanolimab(SYNT 001)、Rozanolixizumab(UCB 7665)、Nipocalimab(M281)、PI3K抑制剂、维奈托克、奥法木单抗、阿仑单抗和达雷木单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此外,中药治疗可能为AIHA的治疗带来新的潜在突破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献血者铁缺乏研究进展*
李波, 曾祥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699-70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21
献血者及其捐献的各种血液成分,是保障医疗服务的关键。每次献血(尤其是捐献全血)均会丢失部分铁储备,两次献血之间,若铁摄入不足或是献血间隔时间不够,因重复献血导致的铁丢失会逐渐累积,进而出现铁缺乏,甚至贫血。此外,铁缺乏还可能影响献血者的健康,产生诸如疲劳、认知能力改变等症状,阻碍献血者坚持长期献血。为及时发现并预防献血者的铁缺乏,采供血机构可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包括及时调整献血者的献血间隔和频率,检测铁营养状况和补铁疗法等。本文将对献血者铁缺乏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m6A修饰对于肿瘤在传统化疗和新型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郑思晴, 王昊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5 ):
706-7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5.022
近年来,癌症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然而,肿瘤耐药一直是影响癌症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其复杂的机制仍然难以捉摸。N6-甲基腺苷(m6A)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克服耐药的潜在靶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最常见的RNA修饰方式,m6A参与了RNA剪接、核输出、翻译、稳定性等RNA代谢的各个环节。m6A甲基转移酶(writer),去甲基化酶(eraser)和RNA结合蛋白(reader)这三类调控分子共同协调m6A修饰的动态和可逆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m6A修饰在肿瘤化疗和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并探讨m6A修饰在克服肿瘤化疗耐药和优化癌症治疗方面的临床潜力,同时展望了m6A修饰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