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20
论著
肿瘤抗原肽的HLA限制性确认和诱导反应性T细胞杀瘤能力评估*
杨颖, 李子涵, 丁旭苹, 张嘉敏, 李勤, 郭忠慧, 赵俸涌, 杨启修, 王晨, 路丽明,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33-4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1
摘要 ( 5420 )   HTML ( 9)   PDF(388KB) ( 175 )  
目的 了解肿瘤抗原肽的HLA限制性以及其诱导的T细胞能否杀伤肿瘤细胞,探索无关供者来源细胞用于过继性抗肿瘤T细胞治疗。方法 使用16个肿瘤抗原肽诱导18名无关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化为反应性T细胞,并分析HLA型别;利用NetMHC数据库预测肽和HLA分子亲和力;选择HLA-A2限制性的肿瘤抗原肽诱导第二组17名无关供者的PBMC进行杀瘤实验,反应性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T2细胞及肿瘤抗原肽同源的肿瘤细胞作为靶细胞,测量LDH(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或者RTCA(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效应细胞杀瘤效率,比较HLA-A2+和A2-T细胞杀瘤效率。结果 筛出和HLA-A2具有高亲和力的肿瘤抗原肽LM7,可诱导5/11 HLA-A2+为反应性T细胞,其中HLA-A2+纯合子则为3/3,而HLA-A2-者则为2/7。LM7诱导反应性T细胞杀伤肿瘤百分比A2+组明显强于A2-组(60.72±11.28 vs 47.2±4.46,P=0.03)。结论 本研究显示NetMHC预测对于纯合子样品更有帮助,肿瘤抗原肽LM7具有HLA-A2限制性,可诱导部分HLA-A2+PBMC分化为反应性T细胞,可杀伤肿瘤,应对供者进行HLA筛选并分析其细胞功能,其诱导的反应性T细胞可作为过继性T细胞抗肿瘤治疗的细胞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藻糖基转移酶1敲除的DAMI细胞系的N-糖基化组学分析*
朱慧君, 陆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40-4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2
摘要 ( 229 )   HTML ( 2)   PDF(391KB) ( 175 )  
目的 糖蛋白对血小板的功能至关重要,最近发现组织血型抗原Lewis y在血小板中有表达。由于血小板无核,不能直接操纵其基因,我们在先前的研究中构建了岩藻糖基转移酶1(FUT1)敲除的人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DAMI细胞系。通过对FUT1敲除的DAMI细胞系进行全范围的N-糖基化组学分析以研究FUT1对DAMI中糖蛋白表达及功能的影响,为研究其在血小板中的功能提供思路和Lewis y修饰的候选蛋白。方法 FUT1敲除的DAMI细胞和野生型DAMI细胞各三个复样,提取蛋白质并消化成肽段,使用混合凝集素富集后用N-糖酰胺酶F处理切除糖蛋白上的糖链,随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亚定位分析、基因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对FUT1敲除及野生型DAMI细胞进行静态和流动粘附实验,以验证前述分析中差异化糖肽富集的功能。结果 在FUT1敲除和野生型DAMI细胞中共鉴定到1 110个N连接的糖基化位点、792个N-糖肽,以及592个糖蛋白。相比于野生型DAMI细胞,FUT1敲除细胞中有59个N-糖肽的表达量有显著变化,其中20个显著下调(log2(倍数变化)<-1)而39个显著上调(log2(倍数变化)>1)。对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UT1敲除显著影响的这些糖肽主要包含在粘附相关的通路和生物学过程。粘附实验显示FUT1敲除的DAMI细胞粘附能力显著低于野生型细胞。结论 N-糖基化组学分析揭示FUT1对DAMI细胞的粘附功能有影响,为后续在血小板中功能的研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小板裂解物体外抑菌活性及其与抗生素的协同效应研究*
冯慧慧, 林丹, 俞露, 邓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46-4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3
摘要 ( 146 )   HTML ( 3)   PDF(293KB) ( 152 )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血小板裂解物(PL)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与抗生素的协同效应。方法 选取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采用微孔板法与牛津杯打孔法进行PL体外抑菌实验,微孔板法中设置庆大霉素(GM)、富血小板血浆(PRP)阳性对照,贫血小板血浆(PPP)阴性对照,测定OD值,计算抑菌率,牛津杯打孔法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 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GM>PL>PRP>PPP(P<0.05),且随着PL浓度的降低,抑菌率逐渐降低;PL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在4小时达到高峰,随着时间的延长,抑菌率逐渐降低。PL与庆大霉素的联用增强了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PL+GM抑菌圈直径>GM抑菌圈直径。PL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抑菌作用GM+PL>GM>PL。结论 PL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弱于抗生素,其抑菌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弱,并具有协同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细胞滤器中的NK及T细胞回收数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李然, 孙丽艳, 陈婷婷, 曾劲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51-45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4
摘要 ( 4781 )   HTML ( 6)   PDF(342KB) ( 226 )  
目的 为了探索白细胞滤器中NK及T细胞回收数量及其相关因素,本项目将分析来源于白细胞滤器及全血的NK细胞及T细胞的数量,并进一步分析白细胞滤器来源的与全血来源的细胞数量是否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方法 2023年7月—2024年6月于深圳市血液中心共收集51名重复献血者的全血样本及白细胞滤器(400 mL)。通过PBS缓冲液冲洗白细胞滤器得到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对来源全血及白细胞滤器来源的细胞进行计数,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来源的CD3-CD56+NK、CD3+CD4+T、CD3+CD8+T细胞的比例,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在一定量的冲洗液范围内,白细胞滤器来源的总淋巴细胞数量随着冲洗液体积的增多而增多,但细胞密度随着冲洗液的增多而降低。且白细胞滤器中的总淋巴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献血者中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数量与细胞比例的结果通过计算可知,来源于白细胞滤器的CD3-CD56+NK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P<0.05),而在性别分组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来源全血的男性CD3-CD56+NK细胞数量要明显高于女性(P>0.05)。无论是来源白细胞滤器还是全血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数量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中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一定量的冲洗液范围内,来源白细胞滤器的总淋巴细胞数量与冲洗液的体积相关,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数量与献血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而CD3-CD56+NK细胞数量与献血者年龄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LRP3炎性小体对THP-1细胞吞噬老化红细胞后亚类分化的调控*
李勤, 赵俸涌, 张嘉敏, 杨颖, 郭忠慧, 王晨, 杨启修,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57-4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5
摘要 ( 4051 )   HTML ( 8)   PDF(495KB) ( 153 )  
目的 明确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可调节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能力,调控巨噬细胞的亚类分化。方法 以NLRP3低表达的THP-1细胞(ID3 THP-1),转空载体的THP-1细胞(shNC THP-1)及野生型THP-1细胞模拟巨噬细胞,与未处理红细胞、水浴老化红细胞、IgG致敏红细胞分别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对不同红细胞的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亚类指标CD16和CD86,M2亚类指标CD163和CD206在THP-1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NLRP3低表达的ID3 THP-1对红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下调。老化红细胞具有诱导THP-1向M1亚类分化,抑制THP-1向M2亚类分化的能力。当THP-1的NLRP3炎性小体表达下降时,吞噬红细胞后,其向M1亚类分化的能力下调,而向M2亚类分化的能力增强。结论 NLRP3炎性小体可作为一个靶向调节位点,调控巨噬细胞对红细胞吞噬,及其自身的亚类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ED白光的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研究*
莫琴, 黄宇闻, 刘鸿, 伍晓菲, 贾尧, 马荣钠, 王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63-4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6
摘要 ( 4684 )   HTML ( 5)   PDF(434KB) ( 69 )  
目的 探讨LED白光的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中的病毒灭活效果。方法 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的亚甲蓝,以LED白光为光源,比较不同处理方式(10 cm/5 cm照射间距、单侧/双侧照射)、不同照射强度(30 000 lx、35 000 lx、40 000 lx、45 000 lx、50 000 lx)和不同处理时间点(10 min、20 min、30 min)的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及Sindbis病毒的灭活效果。结果 在50 000 lx照射强度下,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血浆温度逐渐升高,升温幅度为5 cm间距>10 cm间距,双侧照射>单侧照射。5 cm/10 cm间距、单侧/双侧照射对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的影响均没有显著差异。以10 cm间距、双侧照射的处理方式作为病毒灭活装置条件参数,用30 000 lx、35 000 lx、40 000 lx、45 000 lx和50 000 lx的光照强度分别照射5 min后,血浆中Sindbis病毒被灭活,滴度下降均>4 LogTCID50/0.1 mL;照射20 min后,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70%、FIB活性>60%。光照强度与凝血因子损失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光照强度与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损失没有相关性,光照的强度对FIB的影响表现在照射的20 min以内,照射强度越大FIB活性下降越严重,但照射30 min后不同的光照强度对FIB的影响已没有显著性差异。照射时间与凝血因子的损失高度相关,不同光照强度下凝血因子都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而损失。结论 LED白光可以作为亚甲蓝病毒灭活方法的新光源,在合适的条件下有效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并保留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 ℃冷藏保存血小板输注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致急性肾损伤的影响研究
谯铭铭, 贡觉顿珠, 陈元锋, 于媛, 叶辉, 庄云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70-47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7
摘要 ( 4027 )   HTML ( 7)   PDF(401KB) ( 62 )  
目的 研究4 ℃冷藏保存血小板(cold storage platelets,CSP)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 HS/R)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20只用以制备血小板制剂,剩余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空白组)、HS/R模型组(模型组)、CSP输注组、22 ℃±2 ℃振荡保存血小板输注组(RTP输注组)。容量复苏后24 h处死动物,采集血和肾组织标本。检测各组血清中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及肾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损伤因分子1(KIM-1)表达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①四组大鼠基线状态体质量、MAP、SCr、BUN 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②复苏后24 h,模型组大鼠SCr(P<0.05)、BUN(P<0.01)、CysC(P<0.01)水平均高于其他三组;CSP输注组BUN(P<0.01)、SCr(P=0.037)、CysC(P=0.020)水平低于RTP输注组。③与模型组比较,CSP输注组和RTP输注组血清IL-1β和IL-18 水平均显著降低。较于RTP输注组,CSP输注组血清IL-1β水平有所降低(P=0.041)。④与模型组相比,CSP输注组NGAL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CSP输注组和RTP输注组KIM-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肾组织病理学结果示,CSP输注可减轻肾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结论 较于RTP,CSP输注可减轻SD大鼠HS/R急性肾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青少年无偿献血科普工作实践研究*——结合广州市近五年“献血健康”宣教项目的案例分析
傅钰斌, 汤静儿, 张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75-4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8
摘要 ( 134 )   HTML ( 2)   PDF(233KB) ( 240 )  
无偿献血是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本文通过对献血宣教和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得出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其开展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18岁成人后参加无偿献血、保障社会面临床用血、促进全民健康,做好血源开发系统性基础性健康促进工作的结论。并回顾了广州血液中心2020—2024年“献血健康”青少年科普项目,总结了青少年献血科普若干“青”字号服务品牌的实践成果,提出了构建“市-区-社区”三级联动的青少年无偿献血宣教工作队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省ABO亚型等位基因的分析研究*
冯智慧, 卜祥茂, 浑守永, 于淑红, 庄文华, 宿军, 张韦, 耿微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79-48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09
摘要 ( 126 )   HTML ( 3)   PDF(268KB) ( 131 )  
目的 对山东省内医疗机构及血站送检的疑似ABO亚型的标本进行血清学、ABO基因测序及单倍型序列测定,分析山东省人群ABO亚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分子机制。方法 血清学检测疑似为ABO亚型的无偿献血者标本239例及临床就诊患者标本701例,共940例采用PCR-SBT方法进行ABO基因序列分析;采用单克隆测序方法检测单体型;软件分析比对测序结果,确定该标本的等位基因型。结果 分子测序发现山东省A基因亚型等位基因12种,以ABO*A2.05最为常见;B基因亚型等位基因15种,以ABO*BW.03最为常见;复合型ABO糖基转移酶基因6种,以ABO*BA.04最为常见;嵌合体血型6例。结论 山东省B亚型的数量和种类均多于A亚型;A亚型以ABO*A2.05和ABO*A3.07最为常见;B亚型以ABO*BW.03和ABO*BW.27多见;ABO*BA.04ABO*cisAB.01等位基因是最常见的复合型ABO糖基转移酶等位基因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酶应用于抵抗红细胞氧化损伤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王雨婧, 马海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84-49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0
摘要 ( 120 )   HTML ( 1)   PDF(482KB) ( 139 )  
目的 探究纳米酶在血液制品中的应用方向及可能性。方法 通过水热法等方式合成具备应用潜质的无机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表征;通过对过氧化氢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评估纳米粒子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光学显微镜以及光谱测定等方法分析纳米酶对血液中红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通过探索实验合成了六种纳米粒子并进行了形态学表征。其中普鲁士蓝、空心普鲁士蓝、超小铱、氧化钌纳米粒子1 mg/mL浓度下具有大于75%的过氧化氢清除率;空心普鲁士蓝、普鲁士蓝氧化锰、超小铱、氧化钌纳米粒子1 mg/mL浓度下具有大于65%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铱纳米酶和血红蛋白共孵育后,荧光光谱未发生波形改变。铱纳米酶和红细胞共孵育后,红细胞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结论 合成的六种纳米酶具有过氧化氢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其中超小铱纳米酶粒径在1~2 nm,对血红蛋白结构及红细胞的完整性均没有影响,初步判断超小铱纳米酶具备应用于抵抗红细胞氧化损伤的潜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人群特征回顾性分析*
刘妍妍, 黄霞, 陈敏, 许敬, 李伍升, 徐华, 侯玲华, 王林, 李莹, 卢长春, 张珩, 薛双林, 韩文丽, 吴南, 徐晓珺, 呼娜, 梁华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91-4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1
摘要 ( 173 )   HTML ( 3)   PDF(1298KB) ( 93 )  
目的 统计2017—2022年全国17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人群基本特征参数,分析不同年度间献血人群参数变化,为持续完善采血预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国大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组甲组成员单位中17家省级血液中心,将2017—2019年设为对照组,2020—2022年设为观察组,采用F检验和 χ2检验,对两组数据的15个献血人群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10个参数变化较大(占比66.7%),即年轻初次献血者(18~24岁)比例、初次献血者(≥25岁)比例、初次献血者占全部献血者的比例、年轻献血者(18~24岁)参加率、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献血者流失比例、延迟献血率、年度固定献血者数量、前来参加献血的人数、完成捐献的献血者人次数等。结论 2017—2022年,我国17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人群具有初次献血者占全部献血者的比例高、流失比例高、献血者全面参与率低等特征,较往年有一定延续关系,其中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延迟献血率等参数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呈现特征互有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阳性细菌筛查结果评估
杨剑豪, 邱颖婕, 章舜玮, 杜祎, 胡天彦, 徐蓓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499-50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2
摘要 ( 182 )   HTML ( 5)   PDF(429KB) ( 157 )  
目的 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 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采血小板从母袋中取样至留样袋,并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内,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筛查,统计分析阳性细菌数据。结果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使用3种培养系统共检测到423例初始阳性标本,通过统计分析,初始阳性率为10.43×10-4、确认阳性率为1.95×10-4、不确定阳性率为1.33×10-4、不一致阳性率为0.12×10-4、取样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率为0.32×10-4、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为6.71×10-4,3种培养系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MALDI-TOF MS质谱共检测出32种,151株细菌。其中确认阳性结果中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确定结果中短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一致阳性结果中主要是解淀粉芽孢杆菌、星座链球菌、自溶菌、坚韧类芽孢杆菌;在假阳性(取样污染)结果中短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莫哈维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确认阳性结果中初始报阳时间在12 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蜡样芽胞杆菌、加氏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 在(12~24)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泛血败菌属、停乳链球菌。确认阳性细菌中,皮肤条件致病菌组的数量明显高于环境条件致病菌和常见致病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查,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污染的发生,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献血者皮肤消毒流程优化及有效性评估措施的标准或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献血者HEV感染合并HBV感染的特征分析*
李素萍, 胡晓玉, 方烨, 陈志超, 蒋菲菲, 王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05-51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3
摘要 ( 160 )   HTML ( 5)   PDF(292KB) ( 137 )  
目的 探讨合肥地区献血者中戊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与特征分析,分析其与HBsAg/HBV DNA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2021年7月1日—2023年2月25日无偿献血者标本1 301份纳入研究对象,根据HBsAg和HBV DNA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3组,HBsAg阳性组169份标本、HBsAg阴性组102份标本、合格组1 030份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HEV Ag、抗HEV-IgM和抗HEV-IgG。依据抗HEV抗体检测结果采用RT-PCR法对合格组标本100份、HBsAg阳性组标本20份、HBsAg阴性组标本30份进行HEV RNA检测。分析3组献血者中抗HEV-IgM和抗HEV-IgG检测阳性献血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1 301份标本HEV Ag检测均为阴性。HBsAg阴性组检出抗HEV阳性率为22.55%,与HBsAg阳性组相比(22.55% vs 1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合格组相比(22.55% vs 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和合格组均检出抗HEV-IgG+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和0.29%,且合格组检出抗HEV-IgM抗体阳性率为0.39%。留取3组150份标本未检出HEV RNA。HBsAg阴性组随着献血者年龄的增长检出抗HEV抗体阳性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和合格组抗-HEV抗体阳性率在41~50岁人群最高,分别为27.27%和27.04%,其次是51~55岁人群。1 301份标本检出抗HEV抗体阳性男性献血者151人,阳性率16.74%,女性45人,阳性率11.28%,检出抗HEV阳性男女人数之比为 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肥地区献血者中存在HEV感染合并HBV感染,多为既往感染,也存在急性感染,HBV隐匿感染状态中HEV感染者居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小板自身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
温玉洁, 范成艳, 张丹, 李冬妹, 孙铁成, 贾延军, 刘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11-51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4
摘要 ( 169 )   HTML ( 2)   PDF(282KB) ( 190 )  
目的 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3年9月在本实验室完成血小板抗体鉴定的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20例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为观察组,86例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值及输注有效率的差异,并对观察组自身抗体变化情况进行追踪。结果 观察组的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及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与随机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均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01),对照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后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比观察组高(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输注随机血小板后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多数患者的自身抗体强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小板自身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比同种抗体小。血小板自身抗体强度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下降乃至消失的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自身抗体患者的治疗,应当首先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需要输注血小板,可以选择输注随机血小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庄金木, 周世乔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16-5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5
摘要 ( 4151 )   HTML ( 10)   PDF(231KB) ( 176 )  
目的 研究紧急情况下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4年1月我院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271例,符合纳入标准128人。设不相合输注为ABO血型不相合实验组(B亚组),之前ABO同型血小板输注设为ABO同型对照组(A亚组),之后ABO同型血小板输注设为ABO同型实验组(C亚组)。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变化值(△PLT)和24 h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CCI)评估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以是否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评估血小板输注安全性。结果 主次侧不相合组中A亚组、B亚组、C亚组之间△PLT和CCI无明显差异(P>0.05);主侧不相合组中,B亚组△PLT和CCI明显低于A亚组和C亚组(P<0.05),但A亚组和C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次侧不相合组中,A亚组、B亚组、C亚组之间△PLT和CCI无明显差异(P>0.05)。ABO血型不相合输注均未出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 ABO主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明显低于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但不影响后续ABO同型血小板输注效果。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与ABO同型血小板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有可能影响后续ABO同型血小板输注效果。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均未发生明显溶血性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两广地区新献血浆者的血尿酸和血脂水平调查分析
黄耀敬, 陈正康, 陆爱红, 陆柏桦, 朱怡宽, 黄俊立, 叶兰, 周玉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21-53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6
摘要 ( 155 )   HTML ( 2)   PDF(462KB) ( 162 )  
目的 调查中国两广地区法定单采血浆区域新献血浆者的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完全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2021年4月—2022年8月来自广西内陆地区(巴马和平果)和广东沿海地区(遂溪和廉江)4家单采血浆公司的合计11 485名新献血浆者,检测其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 485名新献血浆者中血尿酸异常者占比为22%,血脂异常率为57.6%;其中UA、LDL-C、TC及TG水平与新献血浆者年龄显著相关(UA: r全部=-0.291,r男性=-0.138,r女性=-0.170;rLDL-C=0.300,rTC=0.340,rTG=0.234;P<0.001);UA、HDL-C、LDL-C、TC及TG水平与新献血浆者BMI显著相关(UA: r全部=0.201,r男性=0.243,r女性=0.241; rHDL-C=-0.273,rLDL-C=0.316,rTC=0.275,rTG=0.335; P<0.001);不同献浆区域间的新献浆者血尿酸(UA)和血(HDL-C,LDL-C, TC,TG)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01);不同血型新献血浆者间的HDL-C、LDL-C和TC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P<0.001);新献血浆者中男性的UA和TG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UA: 366 μmol/L vs 262 μmol/L, TG: 1.4 mmol/L vs 1.4 mmol/L; P<0.001),女性新献血浆者的HDL-C和TC水平显著高于男性(HDL-C: 1.1 mmol/L vs 0.9 mmol/L, TC: 3.7 mmol/L vs 3.6 mmol/L; P<0.001);汉族和少数民族新献血浆者间的UA、HDL-C和TC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地区、性别、血型和民族的新献血浆者间血尿酸和血脂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新献血浆者的浆站区域、血脂异常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及身高是其血尿酸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新献血浆者的浆站区域、血尿酸异常、性别、血型、年龄、体重及身高是其血脂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新献血浆者的浆站区域、性别、体重及身高是其血尿酸和血脂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结论 中国两广地区新献血浆者的血尿酸和血脂异常率较高,其中广东沿海地区的新献血浆者上述指标异常率较广西内陆地区比例高。推测这可能与两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能配血系统助力Rh血型相容性输注的效果评价
范瑞, 施芳芳, 马云静, 尚玮玮, 唐文飞, 张晓影, 马海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31-5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7
摘要 ( 142 )   HTML ( 2)   PDF(276KB) ( 157 )  
目的 评估智能配血系统在提高Rh血型相容性输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红细胞输注情况,2022年与2023年患者作为实验组,运用智能配血系统对Rh五抗原进行了最大程度的配合性输注,2020年与2021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BO血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Rh(D、C、E、c、e)抗原。解析本院患者Rh抗原表型与抗原频率的分布特征,总结献血者与患者之间的Rh表型相容性输注比例变化,分析不规则抗体及Rh抗体构成情况。结果 在RhD阳性患者最常见的表型是CCee,RhD阴性患者最常见的表型是ccee。对抗原频率分析揭示D抗原频率最高99.55%,E抗原频率最低49.30%。基因频率中D基因频率为99.55%,E基因频率为28.66%。总结历年不同分数区间Rh五抗原配合性输注情况,90分以上的相合匹配率逐年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分数区间呈下降趋势。在不规则抗体的构成中,Rh抗体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以抗-E最常见,其次为抗-Ce。结论 利用智能配血系统实现Rh血型五抗原配合性输注,不仅降低了Rh血型系统抗体产生的几率,提升了输血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减少输注无效,提高了输血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地区献血者精准招募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陈娟, 赵作彦, 田金玥, 张子涵, 周春, 蔡丽娜, 马宇驰, 周青杨, 薛晖, 梁文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35-5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8
摘要 ( 157 )   HTML ( 3)   PDF(571KB) ( 146 )  
目的 通过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南京地区献血者精准招募模型并开展应用,以提高献血招募的效率和质量,招募更多的献血者,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性和充足性。方法 对江苏省血液中心2017—2022年的献血和短信招募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极端梯度提升、支持向量机、K近邻算法、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多层感知机等模型,并使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下采样等多种采样技术,结合代价敏感方法(MFE、MSFE损失函数)进行训练,通过网格搜索选择性能较佳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 研究发现,机器学习模型对高意愿献血者招募成功率提升57.79%,机器学习模型可减少40.05%的短信发送数量,每条短信招募效率较常规方法平均提升12.26%,减少了短信发送数量,提高了每条短信的招募效率。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献血者进行精准识别,提高招募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短信发送,降低招募成本,为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性和充足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感性工学的献血场所设计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武汉为例
陈虹, 张智, 项征国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44-5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19
摘要 ( 126 )   HTML ( 1)   PDF(253KB) ( 234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技术进步以及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无偿献血对于临床医疗救治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献血场所作为连接献血者和临床病患的生命纽带,是落实无偿献血制度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血脉延续不可取代的重要基础设施。献血场所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建设关乎血液采集效能、城市规划布局和文明形象展示,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城市医疗卫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和医疗之都,献血场所的规划建设尤为重要。武汉血液中心将“感性工学”理念引入献血场所规划建设,构建与市民共鸣、与城市共生、与未来共振的城市献血空间,有助于优化献血体验、保障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质感温度,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无偿献血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多人文底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供血机构采购管理体系化建设的探索
王永嘉, 陈诗妤, 蒋晓波, 袁华, 孙蕴华, 王俊, 马庆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49-5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20
摘要 ( 112 )   HTML ( 1)   PDF(335KB) ( 179 )  
目的 为进一步有效保障采购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开展采供血机构采购管理体系化建设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以国家政策为基础,根据行业的采购特性,通过试点、多阶段推行的方式建立并实施符合规范的采购管理体系,并从提升工作效率、采购方式选择及信息公开、采购文件优化完善情况3个方面分析了体系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设立“实施-审核-控制”权力分层分级的组织架构、建立全过程采购内控制度(采购过程内控机制、绩效评价及改进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形成持续改进、不断自我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采购管理体系化实施后(2019—2023年),与实施前(2015—2017年)比较,年度采购环节项目处理效率提高了23.64%,采购工作效率显著提升。采用外送招标方式采购的项目占比由(23.18±6.10)%上升到(62.79±2.31)%,采用采购审核小组审议方式采购的项目占比由(76.82±6.10)%下降到(16.39±3.39)%,采购方式的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购评审越来越专业化。发布公告的项目占比由(23.18±6.10)%上升到(99.3±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息公开越来越透明化。采购管理体系化建立后,采购文件修改率达(36.31±12.19)%,采购工作越来越规范。结论 采购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控制了采购权利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保障采供血机构的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采购过程的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构建廉洁、合规、风清气正的采购环境,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运营模式分析与改进*
程颖, 陈鹏, 王芳, 吴强, 田耘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56-5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21
摘要 ( 118 )   HTML ( 1)   PDF(317KB) ( 138 )  
目的 调研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及运营模式,提出改进策略,为优化献血志愿服务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选取了2024年1月—6月期间,重庆和成都各500名共1 000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评分量表两部分,后者采用李克特量表对行为方式、主观意识、服务动机、生活幸福感及持续服务意向进行评分。数据通过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模型拟合度评估。结果 研究发现,年轻(如18~25岁)、高学历(如本科及以上)和高收入(如月收入8 001元以上)群体在服务动机(得分分别为3.38,3.40,3.47,P<0.05)和生活幸福感(得分分别为3.53,3.57,3.63,P<0.05)上得分显著较高;成都志愿者在主观意识(得分3.59,P<0.01)、服务动机(得分3.35,P<0.01)和持续服务意向(得分3.57,P<0.05)上显著高于重庆志愿者(得分分别为3.51,3.28,3.39);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生活幸福感(偏回归系数=0.214,P<0.001)、服务动机(偏回归系数=0.200,P<0.001)、主观意识(偏回归系数=0.117,P=0.013)和行为方式(偏回归系数=0.130,P=0.019)对持续服务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拟合度评估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卡方自由度比(χ2/df)=1.844,GFI=0.933,RMSEA=0.006,CFI=0.919,NFI=0.958,NNFI=0.942,均满足拟合优度标准。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影响无偿献血志愿者行为及态度的关键因素,并发现成都和重庆地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差异。建议通过增强社会责任感、优化招募与培训策略、提升服务动机和主观意识、关注生活幸福感、建立激励机制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全血输注的过去、现状与展望
张玲玲, 刘二雄, 刘志新, 安群星,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63-5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22
摘要 ( 3469 )   HTML ( 10)   PDF(250KB) ( 355 )  
全血是有史以来最早使用的血液制品,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成分输血治疗的出现,全血几乎从血库清单中消失了。近年来,在成功军事经验的基础上,全血用于出血性创伤患者复苏又重新引起了输血界的关注,并逐渐将其由军事领域引入到民用救治环境中。本文基于国内外全血输注指南以及发表的相关研究,就全血的分类、全血使用历史、全血储存及血小板保护、全血白细胞去除、全血病原灭活及科学精准输注全血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广泛地重新认识引入全血,推动输血医学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血因子XIII检测的研究进展*
赵娅菲, 黄雨薇, 李长清, 蒋鹏, 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4):  570-5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23
摘要 ( 212 )   HTML ( 10)   PDF(309KB) ( 183 )  
凝血因子XIII(FXIII)作用于凝血过程的末端,能够稳定纤维蛋白,避免凝块过早降解,对于维持止血至关重要。FXIII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因此FXIII的检测方式对于遗传性和获得性FXIII缺乏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常规的凝血试验无法检测并诊断FXIII缺乏,故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一步评估。目前国内可用于FXIII缺乏症的实验室诊断的测定大致包括凝块溶解度测定、FXIII活性测定、FXIII抗原测定、分子遗传分析、凝胶电泳(SDS-PAGE)、FXIII自身抗体检测。其中,灵敏度较差的凝块溶解度测定方式,目前仍在我国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常见的FXIII检测方式及检测原理,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介绍了国际推荐的检测流程,有助于临床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科学的检测方式,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