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临床输血与检验 ›› 2016, Vol. 18 ›› Issue (1): 18-20.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6.01.005

• 临床输血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凝血筛选及常规检测评估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治疗

陈妙婵,蔡葵   

  1.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
  • 收稿日期:2015-07-24 出版日期:2016-02-20 发布日期:2016-10-10
  • 作者简介:陈妙婵(1973-),女,广东顺德人,副主任技师,学士,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Tel)13690359591。

  • Received:2015-07-24 Online:2016-02-20 Published:2016-10-10

摘要: 目的探讨凝血筛选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b)检测用于评估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分输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9例,观察组根据上述检测结果输注血制品;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并估计渗血情况给予成分输血。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分别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前5 minT0、鱼精蛋白充分结抗肝素化后T1、成分输血后T2、术后24 h 和T3, 并监测以下凝血相关指标: APTT、PT、TT、FIB、和PLT、Hb,记录不同时间点:关胸期间,术后1、6、12、24 h的出血量和总量,记录成分输血品种和用血量。结果体外循环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较肝素化前延长(P<0.05), 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P<0.05),输血后两组凝血功能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出血量和总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血液常规监测能有效指导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治疗,避免滥用血,能降低患者的输血风险, 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

关键词: 凝血功能,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输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