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20
临床输血
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对围手术期输血与临床结局的影响
潘雪, 宋英伟, 林洁, 张晓娟, 张婷, 刘丽, 汪德清,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09-41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1
摘要 ( 695 )   HTML ( 12)   PDF(951KB) ( 684 )  
目的 调查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对围手术期输血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接受骨科手术的33 379名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 matching,PSM)将术前贫血作为独立因变量进行比较,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术前不同程度贫血对围手术期输血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PSM后,术前轻度、中重度贫血患者住院天数延长(LOS≥; 12 d)者分别占34.5%、41.75%;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率分别为58.24%、73.34%;ICU入住率分别为2.84%、4.97%;住院费用中位数分别为74 035.26元、74 589.56元,以上结果均显著高于非贫血患者(P<0.001);术前轻度、中重度贫血患者并发症发病率5.18%、5.98%,均显著高于非贫血患者(P<0.05)。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可导致其住院天数延长、围手术期输血率与输血量增高、ICU入住率与住院费用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和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周琳, 慈璇,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高凤威, 朱培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16-42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2
摘要 ( 542 )   HTML ( 5)   PDF(1085KB) ( 766 )  
目的 研究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和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6月行结直肠肿瘤手术且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病例,对患者围手术期是否输血以及血液检测结果、改良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体积大小、肿瘤部位、TNM分期、住院天数、术后是否有感染并发症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643例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中术前贫血201例(31.3%),非贫血442例(68.7%);围手术期输血156例(24.3%),未输血487例(75.7%);术后115例(17.9%)发生感染并发症。倾向评分匹配后对围手术期输血组(81例)和未输血组(81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输血组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分别为32.1%、17.3%,P=0.029),且中位住院天数更长(分别为23、20.5 d,P=0.0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输血是术后感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2,95% CI 1.078~4.747,P=0.031)。结论 在接受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并发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el亚型基因多态性研究
李晓菲, 张烨, 刘婷婷, 苗天红, 许志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22-4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3
摘要 ( 586 )   HTML ( 3)   PDF(1069KB) ( 934 )  
目的 研究Ael亚型基因多态性及对应的突变机制。方法 利用试管法检测出9例疑似为Ael/AelB亚型的血液标本,分别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ABO血型。通过对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Ael亚型等位基因的突变机制。结果 9例标本的血清学结果和基因检测结果一致。通过序列分析与比对,共发现Ael02、Ael04、Ael05和Ael10 4种等位基因,分别以基因重组、剪切拼接错误、点突变以及移码突变的方式发生突变。结论 Ael亚型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态性,并通过不同的突变机制影响A型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形成Ael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胎母输血综合征预测模型*
范可欣, 朱鹏汇, 王云, 王勇军, 张宁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27-4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4
摘要 ( 410 )   HTML ( 5)   PDF(1208KB) ( 1172 )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 hemorrhage syndrome,FMH)预测模型,以辅助临床医生早期发现、诊断FMH并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本院产科进行产检的1 933例孕妇(孕6~42周)进行分析,使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对FMH预测中的关键特征变量进行筛选,采用包括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模型等8种机器学习算法和传统回归方法构建FMH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比较,择优选出最佳预测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XGBoost模型表现出明显的预测优势,其训练集AUC为0.827,测试集AUC为0.808,准确率达0.76,其性能明显优于AUC仅为0.681的传统逻辑回归模型和其他7个机器学习模型。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一款基于XGBoost算法的FMH预测模型,其预测性能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不同Rh表型细胞与一种抗CD47单克隆抗体TJC4结合的血清学特征
权军辉, 张明刚, 吴姣姣, 赵景杰, 韩梅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32-4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5
摘要 ( 466 )   HTML ( 4)   PDF(975KB) ( 824 )  
目的 1)探索不同Rh表型细胞与抗CD47的IgG4单克隆抗体TJC4结合的血清学特征;2)明确TJC4对输血相容性试验干扰消除的处理策略。方法 抽取EDTA-K2抗凝非肿瘤且无急慢性基础疾病A型Rh表型分别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患者静脉血各5 mL,运用微柱凝胶法、盐水法、聚凝胺法分别做DAT(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交叉配血等输血相容性试验,检测TJC4体外致敏、独特型抗体ID-ab中和、Immucor AHG干扰去除情况。结果 1)该研究纳入所有Rh表型细胞被TJC4致敏后盐水、聚凝胺、微柱凝胶三种方法DAT、IAT、交叉配血试验均呈不同凝集强度的阳性反应,且该干扰均能够通过Immucor AHG LISS增强剂法消除;2)独特型抗体ID-ab中和试验去除CD47单抗对ccDEe和ccdee表型血清学实验的干扰需加大剂量。结论 1)不同Rh表型细胞与TJC4结合后不同输血相容性试验方法呈现不同的血清学差异;2)独特型抗体ID-ab中和试验及缺乏IgG4亚型检测功能的Immucor AHG LISS增强剂法均可消除CD47单抗所致的血清学干扰,但不同Rh表型细胞前者存在剂量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9例临床分析*
高丹, 田昌军, 刘芳平, 覃大卫, 张伟, 田文军, 谷秀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38-44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6
摘要 ( 535 )   HTML ( 2)   PDF(1073KB) ( 1123 )  
目的 探讨湖南张家界地区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转归预后。方法 收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9例足月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测特点、基因学诊断、原发病预后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9例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最终通过全外显子测序诊断,发现6个编码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均为错义突变,其中单纯纯合突变10例(52.6%)、单纯杂合突变5例(26.3%)及复合杂合突变4例(21.1%),汉族、土家族分别达2例及1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重度黄染最常见,14例患儿出现重度及以上高胆红素血症(>342 μmol/L)。7例患儿同时接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及间歇性双面蓝光疗法,接受换血疗法中位时间为生后7.2 d(四分位数间距:5.9,7.3 d),接受光疗时间平均(34.7±17.0)h。12例患儿行间歇性双面蓝光疗法,接受光疗时间平均(38.3±12.7)h。治疗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过程中3例患儿出现胆汁淤积症,其中1例病情反复。随访发现19例患儿基本生长发育均尚可,短期内出现典型胆红素脑病1例,2月龄后症状逐渐好转。结论 本组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例血清胆红素值大部分超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水平,且发病主要与c.211G>A、c.1091C>T、c.1318A>G、c.1348C>T、c.686C>A、c.1456T>G突变相关,以c.211G>A单纯纯合突变多见;通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及间歇性双面蓝光疗法可缓解先天性非溶血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原发病症状,但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仍需警惕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胆汁淤积性肝炎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Rh(CcEe)同种免疫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帅, 李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43-44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7
摘要 ( 695 )   HTML ( 6)   PDF(974KB) ( 772 )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Rh(CcEe)同种免疫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病例为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本院肝胆病区拟输血治疗的肝硬化患者301例,男性206例,女性95例,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和首次入院已检出Rh(CcEe)同种抗体者。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Rh(CcEe)同种免疫影响因素。结果 (1)301例患者Rh(CcEe)同种抗体检出率为6.6%(20/301例),其中抗-E占70.0%(14/20例),抗-Ec复合抗体占5.0%(1/20例), 抗-Ec混合抗体占10.0%(2/20例),抗-C抗占10.0%(2/20例),抗-Ce复合抗体占5.0%(1/20例)。(2)不同病因、不同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不同血型间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Rh(CcEe)同种免疫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5~9次、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10次和O型是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发生RhCcEe同种免疫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6.888(95%CI:2.022~23.461)、14.444(95%CI:2.980~70.024)、30.469(95%CI:6.380~145.508)、12.444(95%CI:1.597~97.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5~9次、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10次和O型是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发生Rh(CcEe)同种免疫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6.909(95%CI:2.402-119.021)、22.311(95%CI:3.496~142.387)、36.527(95%CI:5.758~231.718)、10.160(95%CI:1.061~97.281)。结论 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后Rh(CcEe)同种抗体发生风险较高,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O型、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是肝硬化患者ABO和Rh(D)同型随机配合性输血发生Rh(CcEe)同种免疫的危险因素,尤其输注异体红细胞成分血次数5~9次和≥10次者更显著。建议对肝硬化患者采取ABO,RhD(DCcEe)同型输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温加压输血仪器核心性能检测的实验研究*
李艳辉, 施琳颖, 周谋, 许京菁, 谢婷婷, 单桂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48-4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8
摘要 ( 353 )   HTML ( 4)   PDF(1147KB) ( 1191 )  
目的 检测自主研发加温加压输血仪器(输血/输液速度和温度可控)的核心性能。方法 使用透析参考仪表检测并比较室温下生理盐水和悬浮红细胞实际流速;检测生理盐水(初始温度为(10±0.5)℃和(20±0.5)℃)在36℃、38℃、40℃和42℃预设加温条件下,流速达50 mL/min、100 mL/min、150 mL/min和200 mL/min时的输出温度;检测2~6℃冷藏悬浮红细胞在42℃预设加温条件下,流速为50 mL/min、100 mL/min、150 mL/min和200 mL/min时的输出温度,比较加温加压前后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含量、钾离子浓度及血常规差异。结果 生理盐水和悬浮红细胞的实际流速无明显差异(P>0.05);加温加压输血仪器可使起始温度为(10±0.5)℃和(20±0.5)℃的生理盐水输出温度达到31~34℃。在42 ℃不同流速条件下,4℃冷藏悬浮红细胞的输出温度分别为(40.8±0.3)℃、(36.4±0.2)℃、(34.7±0.9)℃和(32.8±0.4)℃,高于初始温度(F=878.641,P=0.000,P<0.05)。加温加压后悬浮红细胞上清中FHb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仍符合国家标准(≤0.72 g/L);钾离子浓度无明显升高;HGB、HCT、MCV、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温加压输血仪器显示了较佳的加温加压效果,对悬浮红细胞的溶血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度评估研究*
黄敏, 李燕, 张立波, 傅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54-4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09
摘要 ( 437 )   HTML ( 4)   PDF(982KB) ( 831 )  
目的 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及不同筛查策略和模式对其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探讨。方法 本文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21年3月1日~2021年8月31日南京地区的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进行评估,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的筛查策略和筛查模式对残余风险度的影响。结果 HBV血筛残余风险度卡方检验法结果:2种筛查策略[“2+1”和“1+1”]相比,χ2=1.412,P>0.05。6种筛查模式相比,χ2=7.883,P>0.05;其中[(E1+E2)+ID-NAT]和[(E1+E2)+MP-NAT]比较,χ2=0.063,P>0.05;E1+ID-NAT、E1+MP-NAT、E2+ID-NAT、E2+MP-NAT相比较,χ2=6.229,P>0.05。提示不同的筛查策略和筛查模式对HBV残余风险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南京地区献血人群中,不同的血筛策略和血筛模式对HBV血筛的残余风险度在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用手臂皮肤碘伏消毒方式对不同献血人群消毒效果的研究
杨剑豪, 徐蓓, 邱颖婕, 章舜玮, 周燕, 何智纯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59-46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0
摘要 ( 564 )   HTML ( 4)   PDF(1162KB) ( 938 )  
目的 评价现用手臂皮肤消毒方式对不同献血人群消毒前与消毒后表面微生物分布特征和变化特点,为制定合适的消毒方式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接触皿采样法采集200名献血者手臂消毒前后的皮肤表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纯化后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分析。结果 200名献血者皮肤消毒监测结果符合标准;消毒前样本中共检测到49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分别为75.51%(37/49)和24.49%(12/49),在消毒后样本中共检测到19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占比分别为84.21%(16/19)和15.79%(3/19);室内组消毒后细菌残留率明显低于室外组,P<0.05,室内组消毒后残留率最高是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腐生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弯曲芽孢杆菌、疮疱丙酸杆菌。室外组消毒后残留率最高是环状芽孢杆菌、头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组间比较表明,室外组皮肤消毒后头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残留率明显高于室内组,P均<0.05。结论 尽管现用手臂皮肤消毒方式能获得符合标准的消毒效果,但消毒后仍有细菌残留,细菌残留率及残留微生物种类可能与献血者的工作环境相关,本研究也可为相关标准或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A20在调节性T细胞IL-2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研究*
陈富强, 曲莉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64-46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1
摘要 ( 477 )   HTML ( 2)   PDF(1645KB) ( 1109 )  
目的 研究A20(ubiquitin E3 ligase A20)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中白细胞介素2(IL-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A20flox/flox小鼠与CD4-cre小鼠杂交,得到在CD4+ T细胞中A20基因条件敲除的CD4-cre A20flox/flox小鼠作为实验组,A20flox/flox小鼠作为对照组。体外实验分别分离实验组和对照组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表面标记分子CTLA-4、CD73、FR4、 GITR表达水平,加入IL-2刺激体外培养的Treg细胞,分别使用pStat5, pERK1/2和pAKT抗体标记,检测磷酸化水平。体内实验尾静脉注射实验组和对照组Treg和正常效应T细胞组合,观察体重变化,探讨不同组Treg的功能变化,尾静脉分别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追踪Treg的增殖来源,膜联蛋白V (AnmeXin V)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A20基因条件敲除小鼠的T细胞发育没有明显缺陷,胸腺和外周淋巴组织Treg的比例和数量显著增加,并在体内表现出正常的抑制作用,IL-2信号通路中的Stat5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A20在Treg增殖中起重要负调控作用,主要通过抑制IL-2信号通路中Stat5的磷酸化,抑制IL-2分泌和Treg细胞增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对比*
陈娟娟, 孙岩, 何丽莉, 王宇静, 周小艳, 钟育祥, 李兆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69-4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2
摘要 ( 679 )   HTML ( 5)   PDF(1078KB) ( 1215 )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30例,其中2.5%和4%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分别在透析器前泵入2.5%、4%枸橼酸钠;2.5%和4%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组分别在透析器前及静脉壶处泵入2.5%、4%枸橼酸钠。治疗结束时比较5组抗凝效果,测定治疗前(T0)、治疗后第1 h(T1)、2 h(T2)、3 h(T3)、4 h(T4)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电解质指标[碳酸氢根(HCO3-)、钙离子(Ca2+)、钾离子(K+)、pH]、游离钙离子(iCa2+)[动脉端(A)、滤器后(V)],并比较5组患者透析充分性(尿素氮清除率、尿素清除量/体积),统计治疗期间,5组不良反应。结果 4%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组抗凝效果优于无肝素组、2.5%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4%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且抗凝总有效率高于无肝素组、2.5%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4%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组与4%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组抗凝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T0、T1、T2、T3、T4时的PT、T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T0时的PT、TT、APTT、FIB与T1、T2、T3、T4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T0时的K+、HCO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5组间的K+、HCO3-、Ca2+、p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组低于无肝素组、2.5%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4%枸橼酸钠一段式抗凝组、4%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组(P<0.05);5组T0时的K+、HCO3-与T1、T2、T3、T4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T0、T1、T2、T3、T4时的Ca2+、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T1、T2、T3、T4时的A iCa2+、V iCa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组T0时的A iCa2+、V iCa2+与T1、T2、T3、T4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透析充分性(尿素氮清除率、尿素清除量/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器前及静脉壶处泵入2.5%和4%枸橼酸钠均有较高的抗凝效果,其中透析器前及静脉壶处泵入2.5%枸橼酸钠可有效调节患者的电解质水平,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早期PlGF联合PAPP-A、MAP、UtPI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纪君, 李雪蕾, 陈红波, 韩保良, 邵坤, 赵雪芬, 刘静, 晏艳, 许晓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76-48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3
摘要 ( 965 )   HTML ( 5)   PDF(1136KB) ( 1495 )  
目的 探讨孕早期胎盘生长因子(PlGF)联合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平均动脉压(MAP)、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PI)对子痫前期的预测效果,对筛查阳性率、发病率和筛查效率进行分析,为安徽省子痫前期筛查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方法 2019年~2021年,组织安徽省6家单位开展多中心课题研究,收集11~13+6孕周范围内符合入组条件的孕妇及其临床信息,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PlGF和PAPP-A指标,采用子痫前期风险评估软件,联合母体因素、PlGF、PAPP-A、MAP和UtPI进行多指标联合风险计算,并追踪孕妇的妊娠发展和妊娠结局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该种筛查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共收集到9 400例孕妇样本,其中妊娠相关高血压疾病有243例,包括子痫前期128例,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6例,妊娠期高血压101例,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8例,子痫前期发病率约为1.43%。剔除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和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病例,剩余9 285例孕妇纳入本次研究。将子痫前期128例作为研究组,其余9 15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研究组PAPP-A、Pl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AP、UtPI均高于对照组(P<0.05);将收集到完整四联指标(PlGF+PAPP-A+MAP+UtPI)的6 139例样本单独进行统计分析,当截断值为1/137时,假阳性率为15%,在PE<32周,PE<34周,PE<37周时的筛查阳性率分别为1.16%,3.31%和15.08%,检出率分别可达到90%,80%和63.64%。结论 孕早期PlGF联合PAPP-A、MAP、UtPI检测对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FKBIZ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吴军营, 王凌霞, 吴茜茜, 朱志宸, 王波, 杨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82-48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4
摘要 ( 501 )   HTML ( 1)   PDF(1176KB) ( 740 )  
目的 研究NFKBIZ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对乳腺癌细胞系、组织中的NFKBIZ基因进行检测;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对乳腺癌细胞系、组织中的IκBζ蛋白进行检测;构建siRNA并转染乳腺癌细胞后进行平板克隆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NFKBIZ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NFKBIZ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诊断效能;用统计学方法分析NFKBIZ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qPCR结果显示,MDA-MB-231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F-7(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内NFKBIZ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中IκBζ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病组织;NFKBIZ基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810,cutoff值为1.418,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90.9%。NFKBIZ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和患者年龄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NFKBIZ基因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临床诊断的新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γ-干扰素释放试验联合FadD9重组蛋白对重症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及死亡预后的预测价值
刘静, 李龙, 马喜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88-4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5
摘要 ( 515 )   HTML ( 4)   PDF(1425KB) ( 682 )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联合FadD9重组蛋白对重症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及死亡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27例重症肺结核患者(重症肺结核组),74例非重症肺结核患者(非重症肺结核组),选取同期与结核病患者有1年以上密切接触史的患者36例(密接组)及我院体检健康者92例(对照组)。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上获取fadD9基因序列(基因ID:888574),制备和鉴定FadD9重组蛋白,评估其免疫原性、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临床血浆样本中的细胞免疫水平。记录并统计重症肺结核患者预后,并依据预后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93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出影响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纳入并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分别使用ROC、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对Nomogram预测模型进行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与阳性参照抗原Ag85A蛋白相比,FadD9重组蛋白的A值变化与其基本一致,且均高于阴性对照组。FadD9重组蛋白的血清抗体滴度达1∶12 800。FadD9免疫组IL-2、TNF-α和IFN-γ水平分别为126.95、225.87、395.92 pg/mL,三者比例为1.00∶1.78∶3.12。重症肺结核组抗FadD9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密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I、APACHE Ⅱ、呼吸衰竭、COPD、肺心病、器官损害、肺部感染、多重耐药结核菌、低血清白蛋白浓度、IGRA、FadD9重组蛋白抗体水平均是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Nomogram模型的C-index为0.742(95%CI:0.684~0.845)。Nomogra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0.764~0.840),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5.42%、74.05%和0.595,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整体上看Nomogram模型预测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均较好。FadD9重组蛋白诊断重症肺结核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最佳临界值为0.352,敏感性为97.33%,特异性为72.51%。结论 IGRA可有效诊断重症肺结核,FadD9重组蛋白可作为IGRA新型抗原组合的候选成分,用于诊断重症肺结核的敏感性较高。本研究构建的Nomogram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临床重症肺结核患者死亡预后辅助预测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检验
血小板光学检测技术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纠正性能分析
王利民, 丁宁, 臧思思, 刘善凤, 王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497-50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6
摘要 ( 570 )   HTML ( 8)   PDF(1098KB) ( 1149 )  
目的 探讨BC6800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光学检测技术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PTCP)的纠正性能。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53例EDTA-PTCP标本作为实验组,另选25例无血小板聚集标本作为对照组。标本采集20 min后,将EDTA-K2抗凝的静脉血用迈瑞BC6800 CDR模式进行检测,分别得到血小板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counts, PLT-I)和血小板光学法(optical platelet counts,PLT-O)的计数值;同时用未抗凝的静脉血进行人工显微镜计数,记为PLT-M;将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再根据镜下血小板的聚集颗粒数又将实验组分成5组:PLT<6颗、PLT 6颗~10颗、PLT 11颗~15颗、PLT16颗~20颗、PLT>20颗,以PLT-M值为靶值,CV≤12.5%为判断标准,统计各组PLT-O纠正计数合格率,并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另随机选取10份纠正合格的标本,分别放置40 min、60 min后再统计仪器纠正计数合格数及涂片镜检。结果 对照组PLT-M与PLT-O、PLT-I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PLT-I与PLT-M有统计学差异(P<0.05),PLT-O与PLT-M无统计学差异(P=0.317)。5组不同聚集颗粒数标本PLT-O纠正计数的合格率分别为:88.7%、88.7%、81.8%、80%、22.2%。与纠正合格标本相比,PLT≤20颗纠正计数不合格标本镜下血小板之间聚集更致密,呈块状,各血小板界限模糊。放置40 min、60 min后,纠正合格率分别为70%、50%,新增纠正失败标本血小板聚集颗粒数均>20颗。结论 BC6800血液分析仪光学检测技术可以用来纠正患者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标本的计数,但要结合血涂片镜下血小板聚集的大致颗粒数及血小板之间黏附的致密程度来确定纠正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与教育
国内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开设输血医学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刘峰, 周吉成, 刘榕孜, 谭彬宾, 谢春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01-50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7
摘要 ( 381 )   HTML ( 2)   PDF(1137KB) ( 897 )  
输血医学已于2016年正式成为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但至今在国内高等医药院校中对输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仍存诸多问题和困难。现通过调查院校官网资源和部分数据库文献,收集部分国内高等医药院校开设临床输血医学相关课程及学时等情况,总结出当前国内高等医药院校输血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国内高等医药院校精准把握当前输血医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社会需求,进而完善并落实输血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计划目标,最终推动输血医学学科实现健康、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例报告
换血成功治疗抗-Jra导致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肖洁, 杨俊龙, 高守曦, 宋辉, 朱晓艳, 丁汀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07-5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8
摘要 ( 663 )   HTML ( 5)   PDF(1091KB) ( 826 )  
目的 探讨Jr(a-)母亲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DFN)的围产期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对孕妇进行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抗体效价监测、血型基因测序分析和家系调查,对胎儿进行围产期胎儿监测管理和新生儿换血治疗,并查阅文献总结Jra同种免疫引起的HDFN临床特征和围产儿治疗结局。结果 孕妇血型为A型、RhD(+)、Jr(a-)、产生抗-Jra抗体,基因测序显示其因携带来自父亲的c.717DelC单碱基缺失和来自母亲的c.706C>T点突变基因导致Jr(a-),在孕32周因抗-Jra抗体效价上升到128、胎儿中-重度贫血提前分娩。新生儿为A型、RhD(+)、Jr(a+),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均阳性,Hb降低,TBIL升高,换血治疗后新生儿贫血症状明显好转,抗-Jra抗体效价降低,最终治愈出院。结论 抗-Jra抗体会导致胎儿新生儿贫血或HDFN,可通过孕妇抗体效价和胎儿贫血监测管理,采取提前分娩、新生儿输血/换血治疗等方法改善胎儿/新生儿结局,避免围产儿死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抗-D、抗-C、抗-G导致的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黄予, 王媛, 丁权, 张瞻, 王俊, 丁恒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11-5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19
摘要 ( 381 )   HTML ( 6)   PDF(969KB) ( 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D-L抗体检测辅助诊断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
王莉, 王立新, 秦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15-51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20
摘要 ( 348 )   HTML ( 7)   PDF(937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白细胞血症导致ABO血型鉴定困难1例
闻才李, 程晓文, 张慧, 杨吉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18-5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21
摘要 ( 394 )   HTML ( 5)   PDF(1024KB) ( 10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血液成分中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康澜, 李世林, 杨春晖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21-52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22
摘要 ( 483 )   HTML ( 7)   PDF(994KB) ( 1444 )  
从1982年发现HIV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后,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输血的风险,输血传播疾病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血液成分进行病原体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PI)可以大大降低由输血传播而引起感染的风险。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人们已经开发出许多血液病原体灭活技术,如光化学方法、有机溶剂/去污剂法、THERAFLEX UV 、S-303法、PEN110法。此外,具有潜力的低温等离子技术、飞秒激光/超短脉冲激光及高静水压技术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用于减少血液中的病原体。我们将在下文中对现有的病原体灭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诊断国际专家共识再认识*
高宗帅, 李志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28-5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23
摘要 ( 412 )   HTML ( 7)   PDF(947KB) ( 749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反应,也是导致输血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死亡率6%~12%。到目前为止,TRALI无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本文通过阐述TRALI诊断相关国际专家共识,涉及到加拿大共识、柏林共识以及2019年新的国际共识,涵盖了TRALI的标准化定义、危险因素和鉴别诊断等内容,为提高TRALI的诊断水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双向关系的研究进展*
谭小春, 曹莉, 潘卫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32-53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24
摘要 ( 441 )   HTML ( 18)   PDF(992KB) ( 784 )  
除了引起重症肺炎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能够引起胰腺损伤,最终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糖尿病又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恶化的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综合理解这种双向关系,有助于指导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用药,该文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糖尿病之间的双向关系进行简单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肿瘤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梁颖, 伍仕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4):  539-54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4.025
摘要 ( 485 )   HTML ( 11)   PDF(997KB) ( 806 )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降低肿瘤病死率的主要途径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对肿瘤相关物质进行准确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石墨烯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对肿瘤相关指标的检测,且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简要介绍石墨烯的理化特性和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合近几年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肿瘤相关指标检测中的文献报道,重点综述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常见肿瘤标志物、相关癌基因、肿瘤细胞、肿瘤相关microRNA和其他肿瘤相关指标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