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0
Select
2025年AABB和ICTMG国际临床实践指南——《血小板输注指南》和要点解读*
蔡晓红, 雷航, 王学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577-58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1
2025年5月,美国血液和生物治疗促进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Blood and Biotherapies, AABB)与国际输血医学指南协作组(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for Transfusion Medicine Guidelines, ICTMG)联合发布新版《血小板输注指南》。该指南基于21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和13项高质量观察性研究,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进行证据分析,将“限制性血小板输注策略”确立为核心,旨在推动全球血小板输注实践的规范化与同质化。指南适用范围广泛,涵盖成人、儿童、新生儿等不同群体,包括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干细胞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患者、登革热患者及接受有创操作的患者等。指南设置了死亡率(2%)、2~4级出血(20%)、3~4级出血(5%)三类关键结局的最小重要差异(MIDs)阈值,用于证据确定性分级。在重要推荐方面,明确了高度/中度可信的强烈推荐(如化疗或异体干细胞移植的非出血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10×109 /L时输注、无严重出血的新生儿消耗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计数<25×109 /L时输注、登革热无大出血患者不输注等)及低度/极低度可信的有条件推荐(如自体干细胞移植成人患者有条件不推荐预防性输注、中心静脉置管成人患者计数<10×109 /L时条件性输注等),同时阐述了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常见血小板输血反应及其风险。该指南通过降低输注阈值、细化风险分层,可减少不必要输注及相关不良反应,缓解血小板资源短缺;未来需进一步补充体外循环、放射介入等领域的循证证据,并探索体外诱导分化血小板、通用工程血小板等技术以优化输血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红细胞储存损伤释放的游离血红素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NETosis加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冯子阳, 黄韦华, 唐河山, 查占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585-59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储存损伤释放的游离血红素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中,通过内质网应激(ERS)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NETosis)加重炎症反应的机制,进一步评估ERS抑制对NETosis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实验分组包括假手术组、新鲜红细胞悬液复苏组、储存损伤红细胞复苏组以及游离血红素+ERS抑制组,每组10只。对各组体温、血压和病理组织进行评估,并检测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阳性细胞和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细胞的比例。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和激活转录因子4(ATF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游离血红素、MPO-DNA复合物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采用PicoGreen荧光染料法测定细胞外DNA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储存损伤红细胞复苏组小鼠体温和血压显著降低(P <0.01),ERS相关蛋白PERK、eIF2α和ATF4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 均<0.01),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浓度及血浆游离血红素水平升高(P 均<0.01),外周血中NE和MPO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 <0.01),MPO-DNA复合物和细胞外DNA水平显著升高(P <0.01)。与储存损伤红细胞复苏组相比,新鲜红细胞悬液复苏组和游离血红素+ERS抑制组小鼠体温和血压明显升高(P <0.05),ERS相关蛋白PERK、eIF2α和ATF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均<0.01),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浓度及血浆游离血红素水平降低(P 均<0.01),外周血中NE和MPO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01),MPO-DNA复合物和细胞外DNA水平显著下降(P <0.01)。与新鲜红细胞悬液复苏组相比,游离血红素+ERS抑制组小鼠体温和血压、ERS相关蛋白PERK、eIF2α和ATF4的表达水平、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浓度及血浆游离血红素水平、外周血中NE和MPO阳性细胞比例、MPO-DNA复合物和细胞外DNA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病理显示储存损伤红细胞复苏组器官炎症和细胞凋亡显著,而其他组较轻微。结论 红细胞储存损伤释放的游离血红素在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可通过诱导ERS显著加剧NETosis和炎症反应。ERS干预能够有效阻断游离血红素的这一效应,减轻NETosis、降低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浓度及游离血红素水平,并抑制PERK/eIF2α/ATF4信号通路的激活。这为靶向游离血红素-ERS-NETosis轴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炎性损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潜在新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METTL3介导ITGB3的m6 A甲基化修饰促进巨核细胞分化*
侯晓宇, 夏文军, 陈睿驰, 孙登莲, 吴煌, 文爱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594-6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3
目的 探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hyltransferase-like 3, METTL3)通过m6 A修饰调控整合素β3(ITGB3)表达促进巨核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本研究以人成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MEG-01)为模型,结合20 nM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 PMA)诱导分化体系。首先,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实验检测METTL3 在MEG-01细胞中的表达。其次,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shMETTL3 )构建METTL3 敲低的MEG-01巨核细胞系。WB和RT-qPCR检测METTL3 在MEG-01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巨核细胞表面分化成熟标志物CD41a和CD61的表达水平。转录组测序筛选METTL3 的下游靶标分子,并通过RT-qPCR和WB检测其表达水平。继而,在过表达METTL3 的细胞中,采用RT-qPCR和WB检测METTL3 表达水平,流式检测CD41a、CD61。另外,在敲低METTL3 的MEG01细胞中过表达METTL3,采用RT-qPCR和WB检测METTL3表达水平,流式检测CD41a、CD61。最后,生物信息学预测ITGB3 mRNA上的m6 A结合位点。m6 A-RIP联合Me-PCR实验检测m6 A富集信号。结果 METTL3 在MEG-01中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表达;成功构建METTL3 敲低的MEG-01细胞系,METTL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01);shMETTL3 组MEG-01细胞表面巨核细胞分化成熟标志物CD41与CD6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0.001);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靶分子为ITGB3 (CD61编码基因),RT-qPCR与WB证实,shMETTL3 组中ITGB3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METTL3 过表达组CD41a和CD61显著上调;METTL3 敲低后回补组CD41a和CD61显著恢复(P <0.01);生物信息学预测及m6 A-RIP联合Me-PCR实验证实:(1)ITGB3 mRNA的m6 A富集程度显著高于对照GAPDH mRNA(P <0.001);(2)shMETTL3 组ITGB3 mRNA的m6 A甲基化修饰水平明显降低(P <0.001)。结论 RNA甲基转移酶METTL3的下调导致ITGB3 mRNA的m6 A甲基化修饰水平降低,进而抑制ITGB3表达,最终抑制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及血小板生成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hTERT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巨核细胞中的作用*
岳伟, 杨玥, 周梅, 李津杞, 杨怡, 李彦欣, 钱宝华, 何啸, 顾海慧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04-6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4
目的 建立多西环素(Dox)诱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稳定过表达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探讨hTERT对iPSCs向巨核细胞(MK)分化及巨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Dox诱导型hTERT双载体转染人iPSCs,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和单克隆扩增获得稳定细胞系后,利用荧光显微镜、RT-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hTERT过表达水平。采用Spin-EB方法体外培养人iPSCs诱导分化生成巨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细胞计数和显微观察评估hTERT-iPSCs的分化效率及增殖能力,通过透射电镜、瑞氏-吉姆萨染色及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生成巨核细胞的成熟度、形态与功能。结果 成功建立Dox诱导型hTERT-iPSCs稳定株,iPSCs体外培养添加Dox诱导后,hTERT-iPSCs细胞的GFP阳性率、hTERT mRNA(P <0.05)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hTERT-iPSCs体外培养分化的细胞可持续培养至35天,但GFP阳性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将Dox诱导时间提前至体外培养分化第8天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 <0.001),并维持hTERT表达(P <0.01)。形态学和功能评估显示,hTERT-iPSCs生成的巨核细胞的大小、典型细胞器及血小板样颗粒释放无显著差异。结论 hTERT促进iPSCs体外培养巨核系分化,于分化第8天启动Dox诱导可有效促进iPSCs来源巨核细胞的长期增殖,同时维持其成熟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该策略为体外大规模制备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标志物流行率的Meta分析
郭巍, 张婷, 王蕊, 刘丽, 冯丽梅, 肖艳, 张宏飞,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13-6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5
目的 系统评估我国各地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标志物的流行率,为无偿献血人群的CMV筛查必要性及制定筛查策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共8个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4年3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StataMP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2篇文献,累计检测中国无偿献血人群抗-CMV-IgG抗体(CMV-IgG)、抗-CMV-IgM抗体(CMV-IgM)和CMV-DNA的样本量分别为30 388例、27 273例、12 934例;CMV-IgG、CMV-IgM、CMV-DNA和抗-CMV-(IgG+IgM)抗体[CMV-(IgG+IgM)]的合并流行率分别为88%[95%置信区间(CI )(81%,94%)]、3%[95%CI (2%,5%)]、6%[95%CI (3%,9%)]和1%[95%CI (1%,2%)]。分层分析:中国南方地区无偿献血人群CMV-IgG、CMV-IgM和CMV-DNA的合并流行率分别为91%[95%CI (84%,96%)]、4%[95%CI (2%,7%)]和3%[95%CI (1%,6%)];北方地区上述指标的合并流行率分别为83%[95%CI (72%,94%)]、2%[95%CI (1%,3%)]和4%[95%CI (1%,10%)];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的CMV-IgG和CMV-IgM的合并流行率分别为85%[95%CI (69%,96%)]和3%[95%CI (2%,5%)],其他方法检测上述指标的合并流行率分别为88%[95%CI (87%,89%)]和3%[95%CI (2%,4%)]。结论 我国无偿献血人群CMV感染率较高,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为了避免输血传播性巨细胞病毒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CMV, TT-CMV)的发生,应该加强对CMV筛查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泌尿外科手术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王翔, 孙俊波, 吴庆四, 陈礼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21-62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6
目的 系统评价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在泌尿外科开放手术中减少异体输血需求的有效性及对术后并发症与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搜集IOCS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队列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估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队列研究(2 5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使用IOCS组相比,IOCS显著降低异体输血率[OR =0.37,95%CI (0.14~0.98),P =0.04],但与预存式自体输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66,95%CI (0.35~1.24)),P =0.20]。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OR =0.98,95%CI (0.57~1.68),P =0.93]。IOCS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 =0.49,95%CI (0.33~0.71),P =0.000 2],前列腺切除术亚组效应更显著[OR =0.37,95%CI (0.23~0.61),P <0.000 1]。结论 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有效降低泌尿外科手术的异体输血需求,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受限于纳入研究的异质性,IOCS的长期肿瘤学安全性仍需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MOLP8细胞系用于消除达雷妥尤单抗对输血前相容性检测造成的干扰*
魏华, 赵静雅, 富文达, 凤琼, 穆士杰, 杨龙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43-6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09
目的 CD38是临床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有效靶点,由于红细胞膜上CD38的表达,导致其与CD38单抗结合,对用药后患者的输血前相容性检测产生干扰,影响输血安全和时效。因此,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解决输血前相容性检测中抗-CD38单抗药物干扰的新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数据库及流式细胞术筛选出高表达CD38的MOLP8细胞系,然后建立使用MOLP8细胞吸附去除干扰方法,优化吸附所需细胞量及吸附时间。通过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验证细胞吸附是否影响其他意外不规则抗体及血型抗体的检出。最后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探究MOLP8细胞系保存时间对消除干扰效果的影响。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OLP8细胞上高表达CD38。经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检测分析显示,临床标本30 μL与2×106 /个MOLP8细胞在37 ℃共孵育5 min能够有效消除干扰,且未对不规则抗体中的抗D,抗K,抗Fyb ,抗Jka 抗体检测产生影响。MOLP8细胞经4%多聚甲醛保存14 d消除干扰效果依然良好。结论 本研究首次将MOLP8细胞用于解决输血前相容性检测中的抗-CD38单抗药物干扰。MOLP8细胞易于大批量制备,也可短期保存作为一种试剂使用,方法简单快捷,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液及其衍生物在抗衰老疗法中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陈梦柯, 夏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49-6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10
衰老是一种多因素驱动的系统性功能退化过程,是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众多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血液及其衍生物作为潜在的抗衰老疗法的使用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年轻血液成分中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小分子代谢物具有显著的组织修复和抗衰老效果,可促进神经发生、增强细胞再生、调节代谢稳态,从而改善老年个体的健康状态。年轻血浆已被发现可逆转神经系统衰退、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肝纤维化、增强肾功能,并在其他多种器官中表现出抗衰老潜力。目前,年轻血浆的临床试验集中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并已在小规模试验中展现出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然而,该疗法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待验证,且伦理与资源问题需谨慎考量。本文综述了血液及其衍生物在抗衰老疗法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在神经、心血管、肝、肾等系统/器官的恢复作用,并总结了相关临床试验成果,以期为其在抗衰老领域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创新型输血替代策略:纳米血红蛋白氧载体的研究进展
侯雪佳, 杨欣, 党盼玉, 尹文, 顾顺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55-66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11
氧气作为维持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的必需物质,在生理稳态调节和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临床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血液供应短缺和输血相关感染风险等挑战,这促使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安全高效的人工氧载体(artificial oxygen carriers, AOCs)作为红细胞替代品。其中,基于血红蛋白的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 HBOCs)因其与天然红细胞具有相似的携氧能力,已成为当前输血替代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传统HBOCs因其具有血管收缩活性、氧化应激毒性以及较短的循环半衰期,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挑战。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通过血红蛋白的纳米封装、表面功能化修饰、生物分子偶联等创新策略,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新一代纳米材料HBOCs系统。这些新型载体不仅显著改善了传统HBOCs的局限性,还在创伤急救、缺血性疾病治疗、肿瘤氧合调控等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综述了HBOCs及纳米材料相关HBOCs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小板中细菌病原体检测技术的进展*
马静斯, 赵宁, 邓江, 张艳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67-67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13
血小板制品是临床输血的重要成分,但常规(22±2)℃储存易致细菌污染,引发败血症风险,是输血安全的核心挑战之一。本综述旨在梳理血小板中细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文章剖析了以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为代表的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劣,以及对核酸扩增技术、免疫分析法、流式细胞术、质谱技术、宏基因组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纳米生物传感器等各类技术的性能优劣,解析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建立更为完善的血小板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减弱或缺失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欣蕊, 杨洪燕, 秦冉冉, 高雨菡, 侯瑞琴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689-69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16
ABO血型系统是临床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细胞ABO血型抗原减弱或缺失现象时有发生,给血型鉴定造成一定困难,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涉及生理、遗传及疾病等因素。ABO血型抗原减弱或缺失的原因及机制错综复杂,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涉及ABO 基因编码区、启动子区、5'和3'非翻译区和内含子区等区域的变异。本文针对ABO血型抗原减弱或缺失的可能原因及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为疑难血型的精准鉴定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持,丰富中国人群ABO疑难血型研究,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血源性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王嘉欣, 王海莹, 陈立力, 黄永莉, 李卓豫, 邢颜超, 张进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717-7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20
干眼症(dry eye disease, DED)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干燥性角结膜炎,其主要症状为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灼烧感等,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可伴剧烈疼痛甚至失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血源性滴眼液(blood-derived eye drops)来源于血液,内含多种生物活性因子,能够模拟天然泪液的生物活性,可润滑眼球表面、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并改善眼表炎症,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眼部疾病。现有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血源性滴眼液可通过减轻角膜上皮损伤、促进角膜神经和细胞修复、增加泪液分泌和杯状细胞活性有效治疗干眼症。本文通过系统性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5年7月。采用“干眼症”、“血源性滴眼液”、“自体血清”、“富血小板血浆”等中英文关键词进行检索。纳入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如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排除动物实验、综述、会议摘要及非单一疗法研究。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龚瑾, 王海莹, 陈立力, 王辉, 张进进, 邢颜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5 (5 ):
736-7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5.05.022
组织再生是再生医学领域的核心目标之一,目前正面临移植细胞存活率低、功能受限、微环境失衡等关键瓶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通过多途径协同作用,提供优化微环境,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策略。PRP富含的生长因子能显著提高MSCs的存活率、并使其生物学功能得以增强,在多种组织损伤修复中展现协同效应。本文将从PRP调控MSCs功能的分子机制、联合疗法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组织再生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