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20
Select
亲体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的分析与探讨
王文婷, 刘启旺, 张嵘, 党盼玉, 顾顺利, 胡兴斌, 刘杨,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51-5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2
目的 分析亲体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探讨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的输血策略,评估患者输血后疗效,初步制定我院关于子宫移植患者的输血方案,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方法 通过回顾性查阅临床病例资料,对我院2016年1月及2018年1月实施的2例亲体子宫移植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凝血紊乱的原因及术后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分析,复查输血相容性相关检查项目,红细胞均采用同型配合型输注治疗,非红血液制品均采用同型输注,观察移植前后患者血常规、凝血、血液生化等指标变化,并对子宫移植患者输血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 经分析,2例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血常规、凝血指标变化明显系多方面因素所致,术后给予同型配合型辐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支持性治疗,结合多学科的临床救治,患者最终康复出院。结论 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发生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凝血紊乱的原因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完善输血相关血清学检查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给予正确的临床输血策略及临床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肺移植患者围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文静, 刘希曦, 芦宏凯, 王琪, 王璐璐, 郭伟洁, 曹永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56-56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3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的实验室检查、手术和出凝血情况,找出肺移植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用血和合理备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20年7月完成的260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输注异体血,将患者分为无输血组(n=46)和输血组(n=21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实验指标及体外膜肺氧合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在病程>7年(P<0.05)、ASAⅣ级(P<0.01)、双肺移植(P<0.001)、供体冷缺血时间>340 min(P<0.05)、肺移植手术时长>250 min(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P<0.001)、术前Hb降低(P<0.05)、术前Hct降低(P<0.05)、术前PT>15 s(P<0.05)、术后PT>15 s(P<0.05)、术后PTA<80%(P<0.05)、术后APTT>43.5 s(P<0.001)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把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一次APTT>43.5 s、双肺移植、术中出血量>400 mL、使用ECMO、病程年>7年是肺移植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第一次APTT>43.5 s、双肺移植、术中出血量>400 mL、围术期使用ECMO循环支持、病程超过7年会增加肺移植患者输血风险。充分评估手术方式,改善术前凝血功能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临床科学合理备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低氧诱导因子HIF-2α调控红细胞生成的研究进展*
高瞻, 肖军, 李小薇,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61-56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4
氧气(O2 )是有氧生物生存的必需品,在低氧条件下细胞激活许多适应性反应使O2 供应满足生物代谢、能量和氧化还原需求,其中红细胞生成增加就是全身缺氧典型反应之一。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s)是低氧应激调控机制的核心,由功能亚单位α亚基(包括1α、2α、3α)和结构亚单位β亚基构成。研究表明,HIF-2α是调控红细胞生成的主要HIFs,这不仅源于其最重要的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红细胞成熟的关键因子,也因其对造血器官正常发育以及机体铁代谢平衡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上述方面对HIF-2α调控红细胞生成的研究进行梳理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筛选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李翠莹, 李小薇, 肖军, 雷慧芬, 孟方园, 高瞻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64-5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5
目的 以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3、7天)、高原低氧习服训练(30、90天)、久居高原汉族人群(>10年)以及世居高原藏族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筛选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测定不同分组人群血常规及血氧饱和度Sp O2 数据,qRT-PCR技术检测不同分组人群低氧诱导因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蛋白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分组人群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F(HbF)的差异。结果 进入高原后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平原汉族为146.12±15.5 g/L,入高原3天为173.05±11.7 g/L、7天为173.57±11.2 g/L、30天为175.86±10.4 g/L、90天为181.98±16.6 g/L及久居高原汉族为195.46±22.4 g/L,P<0.05),Sp O2 显著降低(平原汉族97.28±1.46%、入高原3天87.6±3.1%、30天90.4±2.6%,P<0.05);世居高原藏族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平原,Sp O2 略降低(P<0.05);进入高原7天、90天、久居高原汉族及藏族EPAS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平原(P<0.05);平原汉族急进高原3天EPAS1基因表达未升高人员进入高原后RBC、Hb及Hct变化高于基因表达升高人员(P<0.05);世居高原藏族HbF电泳阳性率(54.5%)明显高于久居高原汉族(27.3%)及平原汉族(14.3%)。结论 平原汉族可筛选进入高原3天EPAS1基因mRNA高表达及高携氧能力HbF人群,为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藏、汉族EPAS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差异研究*
李小薇, 肖军, 雷慧芬, 白晓莹, 孟方园,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69-57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6
目的 对比世居高原藏族、世居平原汉族及久居高原汉族中EPAS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分析EPAS1基因DNA甲基化在高原低氧适应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世居高原藏族、世居平原汉族及久居高原汉族健康男性志愿者各10例,采集EDTA抗凝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Agena MassArray核酸质谱技术定量检测平原汉族、久居高原汉族及高原藏族3组人群中DNA甲基化程度的差异。提取上述分组血液样本总RNA,反转录为cDNA,qRT-PCR技术检测不同组EPAS1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平原汉族、久居高原汉族及高原藏族人群中EPAS1基因启动子区整体DNA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87%±10.31%、7.17%±10.12%、9.32%±13.07%,3组人群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PAS1基因启动子区部分CpG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在3组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EPAS1基因rs13419896、rs1868092及rs4953354位点序列突变与3组人群的DNA甲基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久居高原汉族EPAS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平原汉族,世居高原藏族略高于平原汉族。结论 EPAS1基因启动子区部分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在藏、汉族中存在差异,久居高原汉族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的改变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高原适应人群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肖军, 李小薇, 高瞻, 孟方园, 卢江敏, 候杜娟,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74-57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7
目的 建立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预测模型。方法 在平原对需要急进高原的98名人员测定血红蛋白,P50 ,身体质量指数,EPAS1基因和EGLN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急进高原后,按照急性高原反应(AMS)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是否发生AMS,然后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AMS疾病诊断预测模型。结果 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结果正确百分比为88.0%,用所构建的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实际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8.9%。对预测模型诊断能力进行检验,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结论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可为早期AMS诊断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人群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6例文献回顾性分析*
马铭梓, 王秋实,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85-59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09
目的 分析中国人群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FNAIT)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死亡高危因素,总结中国人群FNAIT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支持。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和百度学术收录的1985年1月~2021年1月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个案病例报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使用SPSS 21.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36例患儿,其中27例患儿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患儿在排除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后,根据临床症状及血小板数量确诊。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缺失2例数据),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天。患儿母亲中,单胎33例,双胎3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19例;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患儿血小板计数中位数27.5×109 /L;临床主要表现为瘀点瘀斑、消化系统出血及颅内出血;经过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输血治疗,死亡/胎死宫内2例(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母亲的孕产史、胎儿血小板数量及胎儿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症状不构成影响患儿是否存活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低,患儿经常规治疗存活率较高,不推荐对孕产妇进行常规血小板抗体筛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全国住院输血新生儿疾病谱前五名疾病的血液检测指标分析*
马婷, 孙杨, 邢莉莉, 牛佳萌, 王秋实, 杨江存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593-59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0
目的 通过分析全国住院输血新生儿疾病谱及前五名疾病患儿入院后进行干预治疗前的血液检测指标,比较不同疾病血液指标特征,为新生儿精准医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全国46家三级公立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5 669例住院新生儿相关诊疗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的疾病主要诊断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住院输血新生儿疾病谱。对入院后干预治疗前患儿的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分析,获得不同疾病干预前血液检测指标的区间范围。结果 导致新生儿住院输血前五名疾病依次为早产儿(25.44%)、新生儿肺炎(15.8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65%)、新生儿溶血病(6.4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07%)。前五名疾病各组间的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血常规指标(RBC、HGB、HCT、WBC)、凝血指标(PT、APTT、INR)、肝功能指标(ALT、TBIL、TP、ALB)、血气指标(PO2 及SO2 )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常规指标(RBC、HGB、HCT、WBC)、凝血功能指标(APTT、FIB)、肝功能指标(TBIL、TP)、血气指标(PH、PO2 、HCT)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我国输血新生儿疾病主要以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为主,不同疾病血液检测指标存在差异,提示针对新生儿诊治要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精准化个体性诊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浙江地区12月龄内婴儿的ABO血型抗体检出变化初探
蔡晟阳, 徐军, 陈学军, 尹明伟, 周超, 马继华, 李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00-6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1
目的 初步探索12月龄内婴儿的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抗-A和抗-B)产生的变化趋势,分析婴儿开展血型正反定型检测的适宜月龄。方法 应用微柱凝胶法对824例12个月内的婴儿患者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通过病历查询新生儿母亲的ABO血型,分析比较不同血型母亲的新生儿其ABO血型抗体的产生情况。结果 824例婴儿中,A型242例(29.4%),B型238例(28.9%),O型282例(34.2%),AB型62例(7.5%)。762例婴儿根据月龄从小到大依次分为12个组,其ABO血型抗体检出率依次为42.4%、25.5%、20.0%、34.6%、38.1%、40.9%、72.7%、75.0%、80.8%、94.7%、81.0%、95.1%;0~6月与6~12月的婴儿血型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9.0%和84.1%,差异有显著性(P<0.01)。383例新生儿的ABO血型抗体检出率为43.3%,其中母亲为A型、B型、O型和AB型的新生儿血型抗体检出率依次为12.2%、33.3%、85.7%、5.3%,O型母亲的新生儿ABO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AB型母亲者(P<0.01)。762例A、B、O型婴儿中,A型与O型的抗-B检出率分别为:31.0%和60.6%,B型与O型的抗-A检出率分别为:56.3%和72.7%。结论 婴儿产生ABO血型抗体在6月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6月龄后的婴儿抗体检出率明显跃升,推荐>6月龄婴儿ABO血型鉴定进行正反定型。婴儿抗-A检出率高于抗-B。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量输血方案在严重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探讨
耿文艳, 罗冰, 李晓丹, 肖晴, 黄小亭, 毛曼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04-60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2
目的 探讨产后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液制剂的最佳应用比例。方法 对2018年5月~2021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实行大量输血方案的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产后出血病因、出血量、输注的血液制剂品种和数量,以及患者转归等资料。结果 胎盘因素是导致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84%),其中69%因胎盘植入所致。10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接受了大量输血方案,其中84例患者的出血情况得到很好控制。纳入研究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2 778±1 253)mL,分别输注红细胞(8.6±4.7)U、新鲜冰冻血浆(543±334)mL、普通冰冻血浆(352±343)mL。5组接受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第1组(即红细胞:血浆=1∶1)与第3组(即红细胞∶血浆=6∶4)输血有效率较高,分别为96.88 %与94.12 %。结论 合理的大量输血方案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重要手段,首先推荐红细胞与血浆为1∶1方案,其次是红细胞与血浆为6∶4方案,有条件应尽早搭配使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淋巴血浆置换术在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中的应用
胡艳, 朱帮强, 闻慧琴, 卫玉芝, 刁玉洁, 卞茂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08-6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3
目的 探讨淋巴血浆置换术(Lymphoplasmapheresis,LPE)对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ABOi-KT)患者的疗效。方法 8例ABOi-KT患者手术前共接受LPE治疗57次,比较LPE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血浆蛋白含量差异;监测患者围手术期血型抗体效价变化;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LPE治疗前后比较,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E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相比较无明显变化(P> 0.05),治疗后球蛋白较治疗前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患者经数次LPE治疗,保证ABOi-KT手术当天血型抗体效价≤1∶16,且术后2周效价无反弹;LPE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结论 ABOi-KT患者术前应用LPE治疗,有助于手术更安全、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负载PRP壳聚糖-明胶复合敷料止血和促愈合效果的初步评价*
杨菁, 周谋, 林放, 施琳颖, 李艳辉, 李文丹, 单桂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12-61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4
目的 通过建立兔肝脏出血模型,研究负载PRP壳聚糖-明胶复合敷料(CMC/ GMs/PRP敷料)的止血和促愈合效果。方法 将2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实验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创口敷普通纱布)、阳性对照组(D组,创口敷术益纱敷料)。建立兔肝脏出血模型后,记录每只兔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并于术后第1、2、3、4 周时进行主要血液学指标检测及组织学评价。结果 CMC/GMs/PRP复合敷料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其它三个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观察愈合过程中实验组白细胞变化最小,实验组肝损伤后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其它组。结论 负载PRP壳聚糖-明胶复合敷料具有良好的止血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国内外抗体鉴定谱细胞抗原谱质量对比分析
陈荣华, 冯文斌, 周清, 李洁, 张雪睿, 兰炯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17-62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5
目的 分析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国产与进口抗体鉴定用谱红细胞(以下简称谱细胞),研究对比其抗原格局、抗原覆盖面、分析判定鉴定结果的注意事项。方法 收集国内市场上采用的国产谱细胞20个批次(G1~G20)与进口谱细胞11个批次(J1~J11),从抗原组成格局、抗原覆盖率、抗原阴阳性比例和是否纯合子等多项指标进行质量评价,用Fisher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进行抗原可靠性分析。结果 国产谱细胞20个批次共覆盖29种抗原,覆盖率为76.00%±34.3%,进口谱细胞11个批次共覆盖28种抗原,覆盖率为83.00%±21.9%。比较两组谱细胞,进口谱细胞缺乏抗原:Mur、Dia 、Dib 、Doa 、Dob 、Yta 、Ytb ,国产谱细胞缺乏抗原:Cw 、V、f、Jsa 、Jsb 、Xga ;国产谱细胞20个批次鉴定不规则抗体的不可靠抗原比例为49.16%±7.78%,进口谱细胞11个批次比例为27.61%±5.48%;国产谱细胞中12种纯合子抗原占比70.50%±4.62%,进口谱细胞中12种纯合子占比为73.15%±4.59%。结论 国产谱细胞的抗原覆盖率与进口谱细胞相差不大,而抗体鉴定的可靠性低于进口谱细胞,应增加谱细胞份数或改变抗原组成格局以提高不规则抗体鉴定的可靠性。进口谱细胞未包含Dia 抗原和Mur抗原等中国汉族人群中频率特有的抗原,并不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由于血型抗原具有民族多态性和地域多态性,不规则抗体分布也具有民族多态性和地域多态性,建议根据民族集居的地区设计适用于筛查该民族不规则抗体的谱细胞,在临床安全有效输血和预防新生儿溶血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免疫沉淀法与质谱联用检测RHD蛋白序列方法学的建立*
钟福铃, 梁延连, 苏宇清, 吴凡, 梁爽, 张海璇, 洪文旭, 徐筠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23-62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6
目的 建立人类红细胞RHD蛋白序列分析的方法,为检测RhD血型基因在红细胞膜上抗原量的表达奠定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10例无偿献血者的抗凝血5 mL,均为已知RhD阳性,对标本中的Rh血型抗原蛋白进行免疫沉淀。采用蛋白酶解法从红细胞膜中提取RH蛋白并定量。经蛋白酶切割后,利用LC-MS质谱平台对Rh蛋白序列进行鉴定。结果 建立了检测RHD蛋白序列的方法,制定出适合检测RHD蛋白的标准曲线,得到10例样本的RHD蛋白浓度,鉴定到的RHD目标蛋白序列与Blast平台检索到的RHD蛋白片段序列吻合度达100%,获得红细胞膜RHD蛋白肽段二级图谱。结论 免疫沉淀法与质谱联用可以鉴定红细胞RH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检测RhD抗原在红细胞上的表达量奠定基础,为精确鉴定RhD血型提供可行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艾地苯醌对血小板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林俊填, 麦志周, 杨富燕, 伍伟健, 刘运芝, 余玉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28-63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7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艾地苯醌对血小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在血小板保存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体外实验中,富小板血浆加入终浓度为10 μg/mL艾地苯醌作为实验组,检测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血浆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以及血小板膜表面CD62p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的粘附率和聚集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血浆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而谷胱甘肽水平升高(P<0.05);CD62p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变化,但JC-1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 10 μg/mL艾地苯醌有利于血小板线粒体的代谢,但是对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38例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检测情况分析*
吴凡, 梁爽, 彭龙, 苏宇清, 梁延连, 庄乃保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32-63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8
目的 研究深圳地区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特点。方法 收集38例献血者血液样本,抗-D抗体(IgM/IgG)检测RhD抗原。采用IgM抗-C、抗-c、抗-E、抗-e抗体检测RhCcEe抗原。利用PCR-SSP方法分析RHD基因10个外显子,必要时对RHD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统计学方法分析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8例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中发现8种已报道的等位基因,RHD*weak partial 15(15/38)、RHD*DEL1(11/38)、RHD*DVI.3(5/38)、RHD*weak D type 61(1/38)、RHD*weak D type 95(1/38)、RHD*DCC(1/38)、RHD*DFR1(1/38)、RHD*weak D type 50(1/38)、RHD*weak partial 15 / RHD*DEL1杂合(1/38)。其中RHD*weak D type 50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首次报道。另外,发现了1例新的RHD等位基因RHD*IVS9-1C(c.1228-1G>C)。该等位基因的序列数据已提交GenBank,登记号为MT755965。经相关性分析,RHD*weak partial 15与RhE抗原相关系数为0.727(P<0.01),RHD*DEL1与RhC抗原相关系数为0.645(P<0.01)。结论 深圳地区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呈现多态性,主要为RHD*weak partial 15、RHD*DEL1、RHD*DVI.3,并存在其他稀有的基因型;RHD*weak partial 15与RhE抗原、RHD*DEL1与RhC抗原存在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探讨*
任亚娜, 周国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39-6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19
目的 为减少血液报废,探讨可行的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方法 筛选2012年~2017年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中核酸反应性且其他血液筛查标志物无反应性的献血者,召回42人进入归队流程。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归队检测标志物(HBV、HCV、HIV和TP)的检测,设计核酸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流程。结果 第一轮归队检测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无反应性核酸检测反应性的15人;两者均为无反应性的27人。此27例再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9例为Anti-HBc、Anti-HBe两项都是反应性,14例为Anti-HBc反应性。第一轮检测Anti-HBc、Anti-HBe一项或两项反应性的献血者,第二轮检测仍为反应性,建议在第一轮永久屏蔽。4位献血者召回检测的所有项目均无反应性,建议可以回归献血者队伍。结论 探讨了核酸检测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方案的可行性,初步确定核酸反应性献血者归队判断规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ABO亚型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张震, 洪俊, 徐钰茜, 钱惠忠, 许友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44-64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20
目的 调查并分析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ABO亚型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6月,有19例无偿献血者标本经血型血清学初步判定为ABO亚型。14/19例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11例同时采用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及DNA测序方法进行ABO基因检测,另3例仅采用了DNA测序方法检测。结果 120 118名无偿献血者中,用血型血清学方法检出ABO亚型的频率约为1.6/万,且B亚型数量多于A亚型;分子生物学检测获得Ael02、A201、Bw27、Bel03、Bw22、B310、A217、CisAB01、B(A)02九种ABO突变等位基因;3例标本在第1-7号外显子未见异常,发现1例新等位基因(GenBank:MT281528)。结论 用血型血清学、PCR-SSP和DNA基因测序三种方法结合更能准确地鉴定ABO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临床HCV血清及其纯化核酸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
王嫣, 王海滨, 徐东平, 许友山, 夏卫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48-65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21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及其纯化核酸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使用血站HCV阴性献血者血清作为稀释液,将从临床收集的107 IU/mL HCV血清稀释成105 IU/mL、103 IU/mL,提取并纯化核酸,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稀释后三种血清核酸浓度即为实验初始浓度,剩余血清及其核酸分装成45份分别储存在25 ℃、4 ℃、-20 ℃条件下。按储存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18天、21天、28天、35天、42天、49天、56天、63天、70天分别取出血清与核酸监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实验重复3次,计算其均值及标准差。结果 HCV载量与时间、储存温度、初始浓度均相关(P<0.05);HCV载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P<0.05);107 IU/mL、105 IU/mL、103 IU/mL三者在相同储存时间不同温度下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与-20 ℃储存的血清HCV载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25 ℃储存的血清HCV载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3 IU/mL、105 IU/mL、107 IU/mL初始浓度的HCV纯化核酸在25 ℃、4℃与-20 ℃存放70天,其浓度变化与初始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4℃或-20℃储存血清能很好的保持其HCV病毒核酸的稳定性,病毒载量越高稳定性越好。HCV纯化核酸在25℃、4 ℃与-20 ℃条件下储存70天其浓度变化与初始浓度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间隔14~16天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廖红梅, 毛伟, 向宇培, 李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52-6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22
目的 研究捐献20次且间隔14~16天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2例,均为男性,年龄25~54岁,捐献间隔时间为14~16天。分为三组:第1次捐献前留取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第10次和第20次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生化检测项目包括:ALT、Alb、TP、Ca、P、Fe和SF。结果 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ALT、Alb、TP、Ca、P和Fe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1和观察组2样本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20次且间隔14~16天单采血小板的男性献血者外周血ALT、ALB、TP、Ca、P和Fe无明显变化,但捐献10次以上存在铁存储下降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标准话术在献血者沟通中的应用*
王克成, 王小芹, 严峰, 张良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55-6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23
目的 对标准话术在献血者沟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为规范、温馨、精准献血者沟通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采供血工作的需求,制订合理的沟通目标,及时更新常见问题知识库,分析献血者个人或群体的期望、需求、动机等心理特征,运用有效的心理策略,设计标准话术,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结果 新进、转岗人员沟通培养周期由3个月缩短为1个月,2017~2020年分别成功招募单采献血者3 593、4 131、4 440、4 375人次,与2014~2016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0,P<0.05),献血者服务满意度提升到99.2%,实现献血者沟通服务零投诉。结论 标准话术的应用促进人员培养,缩短成长周期,规范献血者沟通服务,保证沟通质量,促进献血者招募,提升献血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首都成分献血新媒体平台运营探讨
周倩, 米振兴, 刘志永, 刘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59-6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24
血站作为公益机构也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适时地建立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与保留。由于成分献血者的献血频次和人群相对固定的特性,决定了多次献血者较多。在保留多次献血者的同时,向不熟悉成分献血的普通大众宣传成分献血知识,吸引更多的大众加入成分献血者队伍。本文详述了互联网新媒体应用的发展历程,从首都成分献血所在行业属性、新媒体平台属性、目标用户属性三个角度分析,确定了首都成分献血采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小程序”为主的新媒体宣传阵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找准目标用户的聚集阵地,洞悉用户心理,抓住以微信为核心的线上渠道才是最大的宣传机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英美两国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比较与启示*
杨俊鸿, 许茜, 黄霞, 何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5 ):
671-67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5.028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献血者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做好献血不良反应管理,保障献血者健康,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系统性地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提升献血者安全。英国的严重献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美国AABB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本文通过系统性地研究英美两国献血者安全监测报告的内容,比较两个体系的差异,为我国建立国家层面的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