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023年度输血医学科研新进展 *
贺敏威, 周欠欠, 张珂, 詹林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399-4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7
摘要468)   HTML21)    PDF (1091KB)(2648)   
输血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和多组学等前沿科学不断交叉融合,我们对输血医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本文就2023年度输血医学基础及临床治疗领域的主要科研进展,特别是血细胞的“生”、“老”、“病”、“死”、“治”等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作简要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
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适用范围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289-2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1
摘要1306)   HTML40)    PDF (1386KB)(1646)   
红细胞同种抗体会增加交叉配血的难度,导致患者红细胞输注延迟,甚至发生输注无效或急性溶血反应。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概率大约在0.38%~2.38%,一些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包括血液病等)抗体产生概率则更高,极大地增加了筛选到相合血液的难度及检测成本。如何有效预防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产生,实现快速选择相合血液成分且能同时兼顾输注疗效与安全,一直是困扰临床输血工作者的难点问题之一。红细胞血型抗原拓展匹配是减少红细胞同种免疫机率的有效策略。本共识经国内输血医学和血液病学领域167位专家共同深入探讨后完成,旨在进一步规范红细胞输注时血型抗原拓展匹配的适用范围,为实现红细胞精准输注,提高输注疗效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小板衍生制品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王淑君, 李兆杰, 杨奕, 栾建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825-8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19
摘要1679)   HTML8)    PDF (4851KB)(1390)   
血小板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止血和创面愈合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以血小板为主要成分的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血小板裂解液等血小板衍生制品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一种颇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血小板衍生制品通过释放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诱导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趋化,刺激多种细胞有丝分裂和新血管形成,增加内皮细胞对促血管生成因子反应,促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等作用。本文通过对血小板衍生制品的分类、来源、主要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多种创面愈合疗效进行综述,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母输血综合征检测方法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
王国美, 杨佶军, 刘铁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426-4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21
摘要286)   HTML11)    PDF (1149KB)(588)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 hemorrhage,FMH)是指分娩前或分娩过程中,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母亲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结合红细胞表面抗原使胎儿红细胞发生不同程度溶血的一系列反应。准确定量胎母出血的量对预防包括新生儿溶血病在内的新生儿出生缺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分析了FMH的新型和传统检测方法,阐明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同时对FMH和各种围产期胎儿临床疾病的相关性作出了简要概述,为胎母输血综合征检测技术的标准规范化以及进一步预防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小板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
杨华月, 娄璨, 雷航, 蔡晓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709-7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2
摘要1909)   HTML9)    PDF (447KB)(524)   
近年来,血小板衰老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能够对健康个体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年龄分层研究,揭示了血小板衰老过程中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的广泛改变。病理生理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血小板在多种疾病中的关键角色,这些疾病与血小板的年龄变化密切相关。然而,血小板的衰老特征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阐明。因此,了解生理状态下衰老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是研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健康条件下血小板衰老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血小板周转变化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讨血小板衰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吸烟对红细胞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
吴常睿, 黄远帅, 王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411-41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19
摘要357)   HTML19)    PDF (1249KB)(523)   
吸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烟草烟雾携带生物活性物质和有毒化合物,影响人体健康,缩短寿命。吸烟产生的氧化应激对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质量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破坏红细胞膜和增加异常血红蛋白,长期吸烟会导致各红细胞检测指标异常,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围绕吸烟对红细胞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加强管控吸烟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分析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
范成艳, 温玉洁, 张丹, 廉雪, 刘娜, 孙铁成, 王东梅, 贾延军, 李冬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353-3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9
摘要290)   HTML10)    PDF (1099KB)(505)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HPA抗体特异性分布特征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以86例免疫性PT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配血次数、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资料,通过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并分析抗体特性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结果 86例PTR患者中,单独HLA抗体、单独HPA抗体、HLA+HPA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为72例(83.72%)、8例(9.30%)、6例(6.98%)。HLA抗体在各位点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抗体对应等位基因分别为A*25:01、B*15:12、C*02:02(和C*17:01),检出率分别为81.48%、87.04%、48.15%;而对应抗原表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为163LG、97V、71ATD,检出率分别为87.04%、77.78%、74.07%。仅存在HLA抗体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有效情况均明显优于随机血小板(P<0.01)。在血小板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中,HLA抗体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强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差(P<0.01)。HLA抗体强度为中、低等水平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均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5)。 结论 本研究所得到的PTR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的结果,可为血小板库建立时供者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对临床PTR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应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治疗综合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
赵楠, 陆江涛, 贺玲, 陈晓玲, 张文杰, 张大发, 唐宗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332-3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6
摘要282)   HTML9)    PDF (1427KB)(456)   
目的 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应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125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APP)与回输,将患者分为APP组59例和non-APP组66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24 h(T1)、术后48 h(T2)及术后72 h(T3)凝血指标及肝肾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患者血小板(PLT)水平、异体血输注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纵隔引流量、ICU住院时长、住院总花费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在T1-T3时,APP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non-APP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non-APP组(P<0.05);观察术后肝功能参数,与non-APP组相比,APP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在T1、T2时相对较低(P<0.05),乳酸脱氢酶(LDH)在T1、T2、T3时均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在T1时较non-APP组低(P<0.05);观察术后肾功能参数,APP组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在T1、T2、T3时均显著低于non-APP组(P<0.05);从血液保护角度考虑,相比于non-APP组,T1时APP组PLT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且APP组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相对较少(P<0.05);观察术后转归情况,与non-APP组相比,APP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长缩短,住院总费用更低,术后24 h纵隔引流量更少(P<0.05);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APP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non-APP组(P<0.05)。 结论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技术能有效改善ATAAD患者凝血功能,对术后肝肾功能保护、血液保护作用明显,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和转归。另外,此项技术的开展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年与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蛋白组学差异浅析 *
肖潘, 刘瑜琳, 薛晓楠, 薛英娜, 刘羿, 孙莉萍,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315-3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4
摘要870)   HTML15)    PDF (1624KB)(387)   
目的 外泌体作为细胞信使,在体液循环中运输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本研究初步对比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性状特征和内含蛋白质的差异,为探索血浆外泌体内对机体有影响的蛋白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方法 收集青年(19.33岁±1.16岁)与中年(50.33岁±2.52岁)男性的外周血,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对其表征进行检测。液相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血浆外泌体蛋白,对比分析两个年龄层来源的血浆外泌体蛋白种类与功能差异。 结果 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平均直径和蛋白质浓度与中年男性的血浆外泌体相近,但外泌体的平均浓度略低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低表达CD9,而中年男性则呈现高表达。在两组人群的血浆外泌体中共鉴定到110个差异蛋白;相较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有36个蛋白表达上调,74个蛋白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生物学过程差异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和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因子、铜离子结合和核酸结合。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抗原处理、呈递和内吞作用等13条通路。在仅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表达的21个蛋白中,Drebrin-like protein(DBNL)同时具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关功能。 结论 尽管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在形态、粒径和浓度上无明显差异,但其表面标志物和内含蛋白质却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hD阴性孕产妇与HDFN发生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陈婷婷, 黄蓉, 凌玉, 胡文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338-3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7
摘要368)   HTML25)    PDF (1492KB)(355)   
目的 通过对RhD阴性孕产妇腹中胎儿和分娩的新生儿发生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HDFN)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为预防和治疗HDFN提供参考和指导。 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分娩的RhD阴性孕产妇737名,比较新生儿是否发生RhD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导致的HDFN及其影响因素,发生RhD-HDFN和发生ABO-HDFN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发生RhD-HDFN和发生ABO-HDFN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IgG抗-D效价≤16和≥32的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RhD-HDFN的实验室指标差异。 结果 737名RhD阴性孕产妇中,发生RhD-HDFN的母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者比率88.89%(40/45)显著高于母婴ABO血型不相容者11.11%(5/45)。母体二次妊娠及以上发生RhD-HDFN比率93.33%(42/45)显著高于ABO-HDFN 60.66%(37/61)者。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最低值低于母体IgG抗-D效价≤16者(χ 2=5.61,P<0.05),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峰值高于IgG抗-D效价≤16者(χ 2=4.471,P<0.05)。 结论 RhD阴性孕产妇中,母婴ABO血型相同或相容及孕产次≥2者,相应新生儿更易发生RhD-HDFN,母体IgG抗-D效价≥32者发生新生儿溶血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抗-D效价≤16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血输注的过去、现状与展望
张玲玲, 刘二雄, 刘志新, 安群星,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4): 563-5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4.022
摘要3469)   HTML10)    PDF (250KB)(355)   
全血是有史以来最早使用的血液制品,但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成分输血治疗的出现,全血几乎从血库清单中消失了。近年来,在成功军事经验的基础上,全血用于出血性创伤患者复苏又重新引起了输血界的关注,并逐渐将其由军事领域引入到民用救治环境中。本文基于国内外全血输注指南以及发表的相关研究,就全血的分类、全血使用历史、全血储存及血小板保护、全血白细胞去除、全血病原灭活及科学精准输注全血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广泛地重新认识引入全血,推动输血医学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输血(医学)科基于离心分离技术建立单采/血液净化治疗体系的探索
庄远,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721-7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01
摘要2337)   HTML292)    PDF (1595KB)(345)   
非输血血液疗法(Non-transfusional hemotherapy, NTH)的主要承担者应为输血(医学)科,而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是承担此类治疗的技术基础。血浆分离可有两种技术方式实现:离心式和膜滤过式,而两者的技术各有特点。以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单采治疗/血液净化显示了血浆分离效率高、治疗用时短、血小板损耗低、红细胞不易破坏及使用枸橼酸抗凝利于重症患者非持续性临床治疗的优势。适合输血(医学)科离心技术使用的二级柱可以实现免疫吸附、人工肝支持系统、离心-膜滤过血浆置换及炎性因子吸附等治疗,从而以越来越精细的血浆二级处理技术实现传统血浆置换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血小板血浆与间充质干细胞的联合应用在再生医学中的前景 *
赵子悦, 黄韦华, 查占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420-4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20
摘要857)   HTML9)    PDF (1192KB)(343)   
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联合应用在再生医学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治疗各种疾病和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有力工具。该联合应用结合了PRP中丰富的生长因子和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产生协同作用,有助于加速组织再生和修复过程。在不同医学领域,如整形美容、骨科、心血管和不孕症治疗等,PRP与MSCs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此外,个体化医疗也得以实现,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然而,联合应用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其中不受控制分化、出血和血栓等风险需要特别注意。此外,长期安全性、效果的持续性以及治疗方案的标准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大规模研究来验证。综上所述,PRP与MSCs的联合应用为再生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前景,但在应用时需要谨慎权衡其优势与风险,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蒲有为, 胡雪, 罗金莲, 余泽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715-7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3
摘要279)   HTML4)    PDF (243KB)(34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成分输血是AA患者改善贫血和维持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长期输血易导致输血依赖性,且当前血液供应紧缺,满足AA患者的输血需求亦愈加困难。因此,对AA进行“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应用各种非输血方法改善贫血,减少异体血的输注,提高AA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AA患者的贫血症状,减少异体输血需求,有利于AA患者的血液管理。本文对治疗AA的中医药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中医药在AA患者血液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BV、HCV、HIV血筛多中心研究免疫学灰区的核酸检测分析与临床特征研究
胡俊华, 韩剑峰, 王鹏, 夏荣, 刘凤华, 杨江存, 桂嵘, 刘娟, 秦莉, 杜春红, 李喜莹, 吕先萍, 殷鹏, 宫济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75-67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6
摘要206)   HTML7)    PDF (237KB)(338)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灰区标本的临床特征及核酸检测对化学发光灰区标本结果判断的指导性意义。 方法 收集2021年7月—12月全国不同地区的5家综合医院入院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源性传播疾病样本检测结果,对化学发光灰区检测结果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分析。 结果 5 723例样本中总计检出HBV免疫灰区样本28例(占比0.49%),HCV 灰区样本20例(占比0.35%)。经核酸检测验证,28例HBV灰区样本中,15例HBV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占比53.5%),其HBcAb也均为阳性;13例HBV样本核酸检测为阴性(占比46.5%),其中HBcAb阳性4例。HBV与HCV免疫检测灰区在临床各个科室均有发现,出现HBV灰区样本最多的前三科室为骨科、妇科、泌尿科,灰区样本核酸验证假阳性最多的临床科室为妇科与骨科。HCV灰区样本最多的前三科室为泌尿、肾内、外科,且均为假阳性。HBV灰区样本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有35.7%(10/28)为肿瘤类疾病,HCV灰区样本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有40%(8/20)为肿瘤类疾病。 结论 化学发光法容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应注意复检验证,且设置灰区并非必要。灰区样本可见于多个临床科室,具有一定的临床分布特征。核酸检测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并且更大限度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能够验证免疫检测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ma7a促进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粘附的机制研究 *
赖冬娣, 董涵, 魏亚明, 苑召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299-3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2
摘要945)   HTML21)    PDF (2503KB)(33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Sema7a蛋白促进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之间粘附的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和巨核细胞系MEG01在体外模拟肺部血管和巨核细胞的粘附,使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4D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技术,检测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之间的粘附、HUVECs表面的Sema7a蛋白结合情况,及与Sema7a蛋白结合后的HUVECs蛋白质表达差异及相关生物学信息的变化,预测潜在的信号通路。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UVECs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表达。 结果 Sema7a蛋白与HUVECs结合后,激活了HUVECs细胞MAPK信号通路,并上调了HVUECs的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促进了巨核细胞MEG01与HUVECs的粘附。 结论 Sema7a蛋白通过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MA-1的表达,促进了巨核细胞MEG01与内皮细胞HUVECs间的粘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及其应用进展 *
杨俊鸿, 代华友, 杨冬燕, 黄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6): 843-8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6.021
摘要240)   HTML5)    PDF (1041KB)(331)   
近年来,随着献血者安全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献血不良反应作为献血者安全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明确、统一的定义是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监测的基础,也是不同单位、地区、国家之间进行数据比对的必要条件。其中严重程度分级是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国内外输血医学界对于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指标的设定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展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我国完善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指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对ABO血型不容肾移植受者术前血型抗体去除效果单中心对比研究 *
杨昊, 董树岭, 杨乾坤, 韩月, 王书亚, 靳慧芳, 郑露, 唐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3): 325-33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3.005
摘要893)   HTML11)    PDF (1105KB)(320)   
目的 对比研究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对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ABO 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BOi-KT)术前血型抗体去除效果。 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2023年12月ABOi-KT术前36例单纯DFPP和27例单纯PE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每次治疗前后抗体效价,并对其进行差异化分析。 结果 DFPP组和PE组分别进行了98次和82次治疗;DFPP和PE治疗后血型抗体效价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FPP和PE均显示出对高效价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DFPP对效价≥32组IgG抗-A、IgG抗-B和IgM抗-B抗体去除效果优于效价≤16组(P<0.05),PE治疗对效价≥32组IgM抗-A和IgM抗-B抗体去除效果优于效价≤16组(P<0.05);整体上,DFPP和PE对不同类型抗体去除效果均无显著差异,但当效价≥32时,DFPP和PE均显示出对IgM类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E更为明显;PE对抗-A抗体去除效果优于DFPP,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当效价≤16时,PE较DFPP表现出对IgG抗-A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当效价≥32时,PE较DFPP表现出对IgM抗-A抗体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两种方法对其他血型抗体的去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FPP和PE均可显著降低血型抗体效价,两种方法均对高效价抗体去除效果较好。除PE对低效价IgG抗-A和高效价IgM抗-A抗体去除效果较DFPP好外,两种方法对其他血型抗体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红细胞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分析与研究
范亮峰, 丁蔚, 陆琼, 刘曦, 龚国琴, 王中英, 向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651-6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12
摘要1464)   HTML15)    PDF (369KB)(319)   
目的 近年来,实验室临床样本的检测中,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以下简称“类抗体”)样本检出率不断增加。抗球蛋白微柱凝集卡技术逐渐普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类抗体检出率。为了研究类抗体实验室检测特点,探讨类抗体输血原则,本文进行了回顾性数据分析,为产生类抗体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建议。 方法 对160名产生类抗体的受检者进行详细的性别、年龄、诊断、血清学试验等回顾性分析。分析实验所得数据,找寻相关规律。 结果 类抗体最常见特异性为RH血型类抗体,包括类抗-Ce,类抗-Ec和类抗-D等占94.48%。CCDee分型是类抗体受检者最常见分型。血清微柱凝集卡法检测类抗体反应性较强(类抗体计分值最高:7.16分)。血清试管抗球蛋白法反应强度差异性最为显著,鉴别类抗体特异性较好。 结论 鉴定类抗体特异性比较困难,建议选择多种鉴定方法。微柱凝集卡法检测类抗体的反应性较强,抗球蛋白法鉴别类抗体特异性较好,建议此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输血治疗时应尽量避开类抗体特异性,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供血机构开展医学伦理审查的探索与思考
刘紫娟, 王婷, 张立波, 傅强, 何成涛, 张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4, 26 (5): 702-7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4.05.021
摘要199)   HTML2)    PDF (248KB)(312)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采供血机构陆续开展涉及人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这就要求机构设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伦理审查,以确保医学研究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合乎道德和法律,同时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健康、隐私等权益。本研究结合采供血机构的性质与特点,以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为例,探索采供血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规范化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采供血机构以献血者血液样本及相关信息开展医学研究和采供血机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提出思考,从而更好地保护受试者权益,促进采供血机构输血医学研究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