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4-20
|
|
|
|
紧急情况红细胞ABO不同型输注及效果分析*
马会敏, 燕备战, 刘景汉, 兰炯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07-11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02
摘要
(
585 )
PDF(711KB)
(
1165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本院临床红细胞紧急不同型输注情况及输血效果,进而分析《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对紧急输血的适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近一年半住院患者不同型输注红细胞的病例,并与同类疾病进行同型输注效果的比较。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36例共52次输血、急性白血病致抗原减弱7例共12次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同型洗涤红细胞或O型洗涤红细胞输血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致抗原减弱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或O型洗涤红细胞输血效果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紧急输血时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即可,血液病抗原减弱正反定型不一致患者紧急输血时可先输多联袋O型洗涤红细胞,血型确定后应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从本院紧急不同型输血情况来看,《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对于紧急情况下安全用血具有指导意义,但细节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非动员异基因捐献者粒细胞的采集和效果分析
徐丽娟, 韩丽霞, 赵欣欣, 奚铭远, 张美婷,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10-11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03
摘要
(
502 )
PDF(714KB)
(
1072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非动员情况下捐献者粒细胞采集和输注的效果,是否可以支持血液病患者在化疗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抗感染治疗。方法 采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14例捐献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细胞计数仪计数产品中粒细胞数量;分别将捐献者粒细胞输注给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观察其输注后白细胞数是否升高和或体温是否正常。结果 产品中粒细胞计数能够达到1×1010/L的要求,与文献中提到的经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的(10.3-14.4)×1010/L相差较大,但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输注后有效率达到85.7%。结论 非动员的捐献者粒细胞采集可以支持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规格全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的最佳离心条件研究*
王淑君, 赵广超, 栾建凤, 朱培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19-12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06
摘要
(
870 )
PDF(767KB)
(
2097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不同规格全血分离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最佳离心条件。方法 共采集54例健康献血者的新鲜全血,根据离心次数和离心条件分为两次离心组(A、B、C三种分离方法)和三次离心组(D、E、F三种分离方法)共6组,每组含200、300和400 ml全血各6袋。检测每组制备PRP的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混入量,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次离心法所制备PRP的血小板回收率最高,但红细胞混入量较多,其中200 ml全血采用方法A最佳(即初次850 g离心8 min,第2次4 650 g离心5 min),300 ml全血为方法B(初次1 000 g离心6 min,第2次4 650 g离心5 min),400 ml全血为方法C(初次1 220 g离心5 min,第2次4 650 g离心6 min)。三次离心法与二次离心法相比,红细胞混入量明显减少(P<0.05),但血小板回收率有所降低。结论 不同规格全血制备PRP应采用不同的离心条件,两次离心法适用于制备新鲜PRP或血小板胶,而三次离心法更适合冰冻或冻干PRP或血小板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20例分析
孙国栋, 尹志柱, 刘景汉, 兰炯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23-1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07
摘要
(
1594 )
PDF(724KB)
(
1516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紧急抢救输血情况,追踪评价《推荐方案》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统计邯郸地区2014年6月~2016年5月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紧急抢救输血情况,对遵循《推荐方案》的病例,分析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病例(以下称“紧急抢救组”)20例,输血31次,输注红细胞126 U,平均输注4 U,总有效率77.4%;鉴定出抗体特异性后再输血病例(以下称“正常程序组”)83例,共输血137次,有效率86.9%,紧急抢救组和正常程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05)。结论 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采用与患者ABO、RhD/C/c/E/e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或O型、RhD/C/c/E/e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回顾性调查显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紧急抢救组与正常程序组的输注有效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推荐方案》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模式汇集白膜层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王舒莹, 李晓明, 杨涛, 孙志强, 刘震岳, 王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27-12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09
摘要
(
497 )
PDF(702KB)
(
1042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不同模式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20例患者使用3种不同模式PBC法制备PC,依据患者输入不同模式制备的PC分为3组:A组(即时PBC组)、B组(白膜法室温过夜组)和C组(全血室温过夜组),对输注3组PC后患者的止血效果和过敏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保存期5 d内,A组、B组和C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后止血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不同模式制备的血小板后止血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膜法室温过夜PBC法和全血室温过夜PBC法均能达到临床止血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广西中北部地区不规则抗体筛选分析
唐玉杰, 施丽, 唐生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32-13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1
目的 通过本院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选的分析,探讨其对安全输血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输血的患者38 722例,根据患者不规则抗体筛选的分析,筛选出阳性患者并做特异性分析,交叉配血使其能够安全有效的输血。结果 ①38 722例患者作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278例,占0.717%。其中男性患者阳性率为0.214%,低于女性患者(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无输血史及无妊娠史的不规则抗体患者阳性率为0.114%,低于有输血史或有妊娠史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1.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78例不规则抗体患者中,特异性抗体患者128例(46%),其中RH患者98例(35.3%),MNS患者20例(7.2%)及其他特异性抗体患者10例(3.6%);非特异性抗体患者150例(54%,150/278),其中冷自身抗体患者68例(24.5%),其他非特异性抗体患者82例(29.5%)。结论 ①广西中北部地区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分析与全国其他各地相差不大,属于正常情况。②通过输血前不规则筛选指导患者输血配血,对阳性患者进行特异性分析和交叉配血,在安全输血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0~2014年泉州地区不同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分析
陈惠民, 吴丽惠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36-13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2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泉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阳性情况,为尽可能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提供参考,降低献血者可能存在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窗口期”。方法 对5年来泉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泉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IV阳性35例,阳性率0.012%,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0.389,P<0.05);特别是自愿互助献血者阳性率为0.027%,是计划献血者0.013%阳性率的2倍多(χ2=14.950,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分别为0.017%和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50,P<0.05)。33例男性HIV阳性献血者中,有28例年龄18~40岁,且不同年龄男性献血者HIV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P<0.05),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35例HIV阳性献血者中,初次献血阳性有22例,阳性率为0.024%;且随着献血次数增加HIV阳性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χ2=12.669,P<0.05)。13例HIV阳性多次献血者中,有7例献血者末次献血HIV阳性距上次献血的间隔时间小于24个月,其中1例的间隔时间仅有7个月。结论 泉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40岁以上、多次献血者是HIV低危人群,而初次、40岁以下男性及互助自愿献血者是HIV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5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核酸和ELISA检测结果分析
林诗雅, 王淏, 李仲平, 梁浩坚, 谢君谋, 肖韶英, 郑优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37-14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3
摘要
(
622 )
PDF(821KB)
(
1291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2015年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NAT)和ELISA的筛查结果,探讨NAT和ELISA并行的血液筛查模式下,两种检测方法在降低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平行应用的血液筛查模式,对2015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病毒核酸进行筛查。核酸初检阳性标本取其血袋血浆进一步做核酸鉴别实验。对HIV-1 RNA鉴别阳性、ELISA阴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本中心2015年核酸检测标本合计300 250例,其中初检阳性2 874例,总阳性率0.96%;核酸初检单阳性628例,单阳性率0.21%;鉴别阳性数129例,总阳性率20.58%,鉴别阳性中127例HBV、2例HIV,未发现HCV阳性,其中1例HIV-1 RNA单阳性随访标本送广州市疾控中心经确证为阳性。酶免HBV、HCV和HIV与核酸检测结果比较显示:核酸与酶免HBV、HCV和HIV检测均为阳性共2 204例,2 333例HBV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中78%(1 829/2 333)核酸阳性;343例HCV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中66%(226/343)核酸阳性;92例HIV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中全部为核酸阳性。酶免单试剂阳性标本中6%(57/901)为核酸阳性,94%(844/901)为核酸阴性。酶免双试剂阳性中核酸阳性比例大于酶免单试剂阳性(P<0.05)。结论 核酸检测能更进一步缩短输血传播疾病的检测“窗口期”,发现隐匿性病毒感染,核酸和酶免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皖南地区5家血站集中化血液核酸筛查结果分析
吴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42-1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4
目的 统计皖南5家血站(芜湖、安庆、铜陵、池州及黄山)在2015年12月~2016年6月开展集中化核酸检测的数据,分析并评价现阶段核酸检测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两种国产核酸筛查系统(系统A和系统B)检测,混样检测阳性的进行拆分,按标准判定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集中化检测期间对39 524例核酸标本进行筛查,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39例,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阳性样本。②5家血站(芜湖、安庆、铜陵、池州及黄山)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0.58‰、1.91‰、0.62‰、1.65‰、1.35‰(χ2=12.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2种检测系统(系统A和B),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81‰和1.38‰,总检出率为0.99‰。结论 集中化血液核酸筛查的实施有效防止了病毒经血液传播,保证了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血液核酸筛查会有假反应性风险产生,须做好核酸实验室污染防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新疆地区血友病患者HBV、HCV和HIV感染调查
聂玉玲, 安利, 毛敏, 富玲, 郎涛, 王晓敏, 陶玲, 芮海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46-1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5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血友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情况。方法 对2008年5月 ~ 2014年6月新疆血友病诊疗中心确诊或治疗的 210例血友病患者进行 HBsAg、 抗-HCV 和抗-HIV 检测,并根据年龄段进行分组。结果 210例血友病患者 HBsAg、 抗-HCV 和抗-HIV 阳性率分别为 2.86% ( 6/210) 、 4.29%( 9/210) 和 0.48%( 1/210) ,总感染率为 7.63%,不同年龄段患者 HBsAg 和抗-HCV 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地区血友病患者HBV感染率低于一般人群,而HCV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HIV感染有上升趋势,HBV和HCV感染与年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97 835例献血者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不重合性分析
王文婷, 胡兴斌, 孙文利, 张辉洁, 尤海菲, 杜姣,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48-1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6
目的 分析和探讨无偿献血者标本中传染性指标的2次ELISA法检测结果不重合的情况,为试剂选择及献血者筛选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血站2013年1月~ 2015年11月97 835例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四项传染性指标,对2次检测不合格标本中由单试剂检测不合格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 835例标本中,抗-HIV(1+2)和抗-HCV的不重合率最高,抗-TP的不重合率最低。结论 试剂选择应进行筛选与组合,将不同试剂间不重合率的比对纳入试剂筛选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免疫抑制法测定深圳地区13岁以下健康儿童CK-MB水平及分析*
雷永革, 曹巧林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51-1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7
目的 了解免疫抑制法测定深圳地区5个月~13岁不同年龄健康儿童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含量水平,并分析其与方法学提供的参考区间的差异性,为本地区建立健康儿童CK-MB参考区间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3~6月来医院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1 062例,依据年龄分为3组:5个月~3岁的学龄前组、4~6岁的幼儿组和7~13岁的小学组,并选择同期健康成人390例,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CK-MB含量,与方法学提供的参考区间比较,对含量超出范围的标本同时进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心电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62例健康儿童检出CK-MB含量异常率为66.20%(703/1 062),其中学龄前组、幼儿组和小学组CK-MB含量异常率分别为81.02%(239/295)、66.23%(251/379)和54.90%(213/388),各组CK-MB含量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71~15.95,P<0.01~0.05),而390例健康成人血清CK-MB含量均<24 U/L;703例CK-MB含量异常标本中cTnI含量均<0.034 ng/ml,有3例标本MYO结果稍有增高>61.5 ng/ml,但随后的心电图跟踪检查均未见异常;学龄前组、幼儿组及小学组儿童血清CK-MB含量(U/L)分别为41.52±19.38、35.09±14.37及28.15±7.86,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清CK-MB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4.13,P<0.05);健康儿童血清CK-MB含量为34.97±10.64 U/L,与健康成人血清CK-MB含量(16.05±7.13 U/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P<0.01)。结论 免疫抑制法检测深圳地区5个月~13岁健康儿童血清CK-MB含量异常率较高,临床上不能直接引用方法学提供的参考区间,应及时建立本地区健康儿童CK-MB免疫抑制法的正常参考区间,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降低误诊和不必要的确诊项目检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一种处理脂血标本的脂蛋白脂肪酶方法
崔晓蕾, 位冒冒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54-15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8
摘要
(
722 )
PDF(712KB)
(
1528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肪酶处理脂血标本的效果,及其对关键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分别向健康人混合血清(A组)中加入一定比例脂肪乳,制备成轻(B组)、中(C组)、重(D组)度脂血标本,使用脂蛋白脂肪酶(LPL)处理4组标本,测定各组标本7项生化指标(TG、AST、ALT、TP、TBil、LDH、CK-MB),比较组间和脂肪酶处理前后差异;并用临床高脂血症患者(E组)混合血清验证该方法。结果 脂肪乳会干扰C组和D组的生化指标检测,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C组与D组经LPL处理后,除TG外生化指标均较直接测定组降低(P<0.05);LPL对D组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稀释法(P<0.05);LPL使E组脂血标本处理前后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蛋白脂肪酶处理脂血标本,能有效消除脂血对标本生化指标的干扰,且不影响甘油三酯的测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脂血标本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 nesfatin-1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韩静, 苏胜偶, 李亚伟, 翟书梅, 刘宏, 田俊芝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58-1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19
摘要
(
539 )
PDF(751KB)
(
103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老年2 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nesfatin-1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老年T2DM患者32例(T2DM组)、T2DM合并NAFLD患者32例(T2DM-NAFL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NC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nesfatin-1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结果 T2DM组和T2DM-NAFLD组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低于NC组,T2DM-NAFLD组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低于T2DM组(P<0.05或P<0.01)。血清nesfatin-1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HOMA-β呈正相关(P<0.01)。TG、WC是nesfatin-1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 老年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nesfatin-1降低可能参与IR及NAFLD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孙峰, 张静, 张永娟, 梅倩, 昝丽娜, 刘广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62-1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20
摘要
(
590 )
PDF(740KB)
(
1045
)
可视化
 
目的 探究呼吸道病原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4月住院4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8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痰培养细菌学鉴定。结果 患者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总感染率为78.0%(373/478),病原体分类感染组合以单类病原体感染为主占41.2%(197/478),病毒类感染居多(占58.4%),病原体多重感染占58.7%(219/373),较单一感染多,其中流感病毒B、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流感病毒A和念珠菌位于总阳性率和单一病原体感染者的前列;感染者中男性占54.7%(204/478),男性以单一感染为主63.0%(97/154),女性以2个或以上病原体的多重感染为主51.1%(112/219),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感染在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P=0.03;χ2=19.83,P=0);真菌在不同季度间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P=0.008),其余病原体在不同季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病原体感染主要由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引起,以流感病毒B、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A、嗜肺军团菌和念珠菌的单一或混合感染常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细胞质胸苷激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韩媛媛, 佘亚辉, 周光庭, 贾芳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67-1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21
摘要
(
713 )
PDF(721KB)
(
121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细胞质胸苷激酶(TK1)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6月收住本院的肺癌患者50例,其中腺癌23例、鳞癌27例,门诊良性肺疾病患者50例以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中TK1、Cy211、NSE、CEA水平及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标志物的水平。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TK1、Cy211、NSE、CEA检测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其敏感度分别为66%、58%、30%、23%,特异度分别为82%、86%、93%、89%。但是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清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无差异。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结论 TK1对肺癌诊断的敏感度较Cy211、NSE、CEA高,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应用在肺癌早期筛查及疗效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36例不规则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分析
洪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76-1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24
摘要
(
634 )
PDF(704KB)
(
1205
)
可视化
 
目的 对引起非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诊疗意义。方法 收集2010~2015年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的相关实验样本,采用凝胶卡式抗球蛋白法筛查不规则抗体,Liss-IAT(低离子液间接抗球蛋白法)试管法鉴定不规则抗体;分析不规则抗体的种类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2 311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实验样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36例,其中28例不规则抗体为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3例为Lewis血型系统,4例为Kidd血型系统,1例为Dieg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中,2例抗-D,占7.1%(2/28);8例抗-E,占28.6%(8/28);11例抗-cE,占39.3%(11/28);2例抗-C,占7.1%(2/28);5例抗-Ce,占17.9%(5/28);36例新生儿溶血病例中,有26例进行了换血治疗。结论 不规则抗体易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在检测中应采用敏感的方法,避免漏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ABO血型基因变异体引起正反定型不合1例
赵领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78-18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25
摘要
(
630 )
PDF(822KB)
(
1105
)
可视化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合1例,为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ABO血型血清学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法。提取全血DNA,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ABO基因分型;用PCR法扩增ABO基因1~7号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A101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血型表现为正反定型不符,正向鉴定为O型,反向鉴定仅发现有抗-B凝集素,结果为A型。患者红细胞和抗-AB单克隆抗体有微弱的凝集。ABO PCR-SSP基因分型表明患者为杂合O1/A基因型,进一步对外显子扩增测序发现ABO第6外显子存在248A>G误义突变,导致糖基转移酶83位天冬氨酸被甘氨酸替代(Asp83Gly)。用自行设计的引物采用PCR-SSP法对350例献血者进行248A>G突变频率调查,未发现阳性。结论 ABO基因248A>G变异体和缺乏抗-A 凝集素以及A抗原极低水平表达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Rh血型配合性输注的重要性
史恩祥, 鲁传东, 丁秀丽, 王茹燕, 徐然, 门蓓蕾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82-18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26
摘要
(
565 )
PDF(709KB)
(
1200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对患者输血前Rh血型抗原(C、c、D、E、e)鉴定,有条件地配合性输血,解决患者因不完全抗体导致的配血和输血难题。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2月有输血史、妊娠史、需要多次输血及血型抗体筛查阳性或Rh(D)阴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Rh血型抗原鉴定、不完全抗体筛查。选择Rh血型抗原相同或高频高原(D、E、C)相合的血液相容性输注。结果 3 547例患者Rh血型抗原检出12种表型,以CCDee(40.18%)和CcDEe(34.96%)表型居多,其次为CcDee(7.87%)、ccDEE(6.71%)、CcDEE(4.17%)、ccDEe(3.58 %)表型,少见ccdEe(0.03%)表型。不完全抗体检测阳性180例,其中抗-D 23例、抗-E 56例、抗-C 44例、抗-c28例、抗-e 20例,有9例患者同时存在2种Rh系统的抗体。结论 患者输血前应常规鉴定Rh血型抗原,尽量选择Rh血型抗原配合的红细胞制品输注,以免产生Rh抗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惠州市假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检测策略探讨
李雪群, 严凤好, 钟展华, 万小春, 蓝建崇, 李康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94-19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30
摘要
(
505 )
PDF(846KB)
(
1029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对假反应性献血者的追踪检测,探讨灰区保留意义以及适用于基层血站的归队检测策略。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单试剂反应(含灰区)无偿献血标本712例,按ELISA检测结果把标本分成灰区组及单试剂反应组。经过6个月以上的屏蔽期,对召回的献血者标本进行ELISA双试剂检测,NAT单检及确证试验确认。结果 初次ELISA检测中,经NAT(或TPPA)确认后,HBsAg、抗-TP的灰区组与单试剂反应组之间假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HCV在两组间假反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以上屏蔽期的拟归队检测中,灰区组213例中的1例NAT反应但不被确证试验证实,单试剂反应组268例中的3例NAT反应性且确证试验阳性。结论 在当前普遍开展核酸检测的检测模式下,仍保留灰区设置,致使假反应性标本比例增高,导致血液浪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核酸检测系统应用于血站血液筛查的使用前确认*
李莉华, 何路军, 马印图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198-20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31
摘要
(
861 )
PDF(705KB)
(
1507
)
可视化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华益美核酸检测 (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系统应用于血站实验室血液筛查的使用前确认的内容和方法,为采供血单位顺利开展核酸检测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指南》的要求进行使用前确认,主要包括检测设备的安装、运行、性能确认,实验人员资质和能力、试剂性能、核酸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信息系统的确认,以及标本处置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结果 通过对华益美核酸检测系统使用前的确认,为后续NAT有效、平稳开展提供了文件化的证据,提高了血站实验室核酸检测的工作质量。结论 有效开展核酸检测系统使用前确认活动是常规核酸检测的前提,是降低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
邱丽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2):
205-20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2.034
摘要
(
1346 )
PDF(714KB)
(
1263
)
可视化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指输入血制品6 h内发生的急性肺损伤,是输血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TRALI的发病机制有抗体介导和非抗体介导两种,同时较为认可的“二次打击学说”和阈值模型也得到许多动物模型试验的支持。在TRALI的发病机制中中性粒细胞的激活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临床制定严格的输血策略是预防TRALI的最有效方法,供血机构排除高风险献血者(如有多次妊娠史的女性献血者)也会有效降低TRALI的发生发展。同时,临床和供血机构仍在探讨“量身输血”、血浆汇集等策略对降低TRALI发生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