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0
|
|
|
|
我国大陆采供血机构开展执业比对工作的现状*
郭成城, 邱艳, 张娟, 张莉, 赵冬雁, 田甜, 刘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4-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2
执业比对是通过分享血液管理和业务数据,确认重要的执业程序和高效率的管理措施,以持续改进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国内采供血机构总结APBN经验,在执业比对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的介绍和经验总结,为采供血机构开展执业比对工作的可行性和探索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亚太血液联盟执业比对范围和指标解析*
赵冬雁, 邱艳, 郭成城, 张莉, 侯玉香, 郭瑾, 刘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8-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3
摘要
(
667 )
PDF(775KB)
(
1004
)
可视化
 
亚太血液联盟(Asia Pacific Blood Network,APBN)执业比对工作是在联盟成员之间开展的一项涉及血液采集、分离、制备、检测、供应等采供血执业指标比对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APBN从2008-2015年执业比对的范围和指标,并期望通过分析APBN执业比对指标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我国大陆采供血机构开展执业比对工作提供经验,以促进我国输血医学的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和成本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
田甜, 邱艳, 郭成城, 刘江, 戴云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13-1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4
摘要
(
508 )
PDF(922KB)
(
1459
)
可视化
 
我国大陆地区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通过开展采供血执业比对工作,实现标杆化管理的目的。庞大的数据给执业比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建立专业的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思路、系统架构和功能实现。从执业比对实际工作出发,借助一系列保障措施,建立了全国采供血机构的指标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平台,为采供血机构持续改进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的可视化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我国大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指标的选择定义和意义*
郭瑾, 邱艳, 王东梅, 赵玥, 郭成城, 赵冬雁, 刘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17-2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5
摘要
(
471 )
PDF(836KB)
(
1128
)
可视化
 
执业比对是亚太血液联盟(Asia Pacific Blood Network,APBN)在输血领域推进标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借鉴APBN的成熟经验,将执业比对工作延伸至我国血液行业。本文介绍了国内执业比对指标的建立依据和基本情况,对指标定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ABO交叉配血不合的血小板输血临床回顾性分析
赵刚, 李清, 刘景汉, 兰炯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23-2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6
摘要
(
1117 )
PDF(852KB)
(
1065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ABO主侧、次侧配血不合的血小板在特殊紧急情况抢救用血时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特殊紧急情况抢救用血患者295例,依照ABO主侧、次侧配血是否相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数据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止血效果与交叉配血相合的关系。结果 特殊紧急情况抢救用血时ABO主侧、次侧配血不合和配血相合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2.45%,输血有效率分别为63.63%和68.1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殊情况紧急抢救可输ABO血型不合的血小板,但疗效低于ABO同型输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分级联控和分层推进在规范临床用血中的应用*
周庆林, 王莉, 高尚仁, 刘海涛, 汪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26-2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7
目的 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市级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以及各医疗机构的三级联控、分层推进,不断促进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方法 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各医疗机构医务科和输血科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监控并对输血病历进行自查;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病历考评标准,对全市9家医疗机构2 865份病历逐一进行考评并每月通报,市卫计委每年组织2次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输血科建设和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督导检查。结果 临床输血病历的合格率从2013年1月的 47.33 %上升到2014年12月的92.94%;输血病历质量不断提高; 2014年红细胞使用量同比下降6.2%;血浆使用量同比下降35.9 % ;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同比分别上升12.1%、 15.7%,增长在合理范围内,临床用血趋于合理。结论 通过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三级管理,提升了医务人员规范输血执行制度的能力,规范了医疗机构输血流程,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了输血病历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减少了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滨海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特征及影响其再次献血的因素分析*
胡艳文, 于晶, 徐传国, 王希林, 赵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30-3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8
目的 探讨滨海新区无偿献血者的人群结构特征及影响其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为改进献血者招募策略、提高对献血者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年度在滨海新区献血的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献血者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感受从可靠性、响应性、有形性、保证性及移情性5个维度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可能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 本区无偿献血者的年龄主体为20-35岁,占调查总数的64.24%(14 637/22 786);职业以工人和自由职业者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5.15%(10 288/22 786)和35.24%(8 030/22 786);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最高,达到总献血人群的49.09%(11 185/22 786);献血动机以“奉献爱心”者占30.67%,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途径主要以街头宣传、电视和报纸为主,分别为22.94%、22.37%及12.14%;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最主要因素是怕影响身体健康,占受调查者的24.24%。献血过程中的满意度水平: 被调查者对献血点的工作环境干净、卫生及宣传资料简单易懂两项最为满意,最不满意的是工作人员着装不整齐、解决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问题不积极和服务态度有欠热情。而这些要求关系到献血者服务满意度和无偿献血者队伍的稳定。结论 滨海新区的无偿献血工作应着力加强工作人员对献血服务方面的培训,积极工作,热情服务,改善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提高人群献血率,以确保临床血液供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3~2015年南京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调查及分析
石洁, 贾璐, 骆莺, 段志倩, 董瑞萍, 郑建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34-3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09
目的 了解南京市2013~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为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2013~2015年无偿献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样共240 890例,HIV抗体检测呈反应性样本233例;其中HIV确证阳性样本36例(男性占91.97%),阳性检出率为 0.0149%,90后年龄段HIV确证阳性者占66.67%,未婚HIV确证阳性者占75%。结论 南京市无偿献血HIV确证阳性者以未婚男性年轻为主,应加强未婚男性青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人免疫球蛋白对血液病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影响
王晓伟, 靳丽丽, 邵春燕, 卓海龙,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40-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1
摘要
(
934 )
PDF(800KB)
(
2839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前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的变化,为临床检验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试剂检测人免疫球蛋白血液病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S/CO>0.5标本52例,其中42例输注人免疫球蛋白,采用两种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复查,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进行确认。追踪9例血液病患者停止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的变化。为将人免疫球蛋白(PH4)用生理盐水和AB型血浆倍比稀释,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比较体内外人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结果 10例患者经TPHA确证为阳性。42例输注人免疫球蛋白的血液病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经强生、万泰和索林试剂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6%、88.1%和66.7%,TPHA确认均为阴性。9例患者停止输注人免疫球蛋白一段时间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转为阴性。人免疫球蛋白用生理盐水和AB型血浆稀释前、后经3种试剂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会引起血液病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呈假阳性,有人免疫球蛋白输注史且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反应低的患者,建议停止输注3个月后复查梅毒螺旋体抗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一种提高献血者手臂消毒时间依从性的新方法
郑春玲, 李小洲, 刘义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44-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2
目的 提高献血者手臂消毒时间的依从性,确保消毒效果。方法 结合采血工作性质和特点,用统筹学方法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消毒工作流程,将献血者沟通、贴标签等过程整合到献血者手臂2次消毒的等待时间中,对每步操作进行合理布局。结果 随机选择60例献血者,以左右手臂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常规组,使用新老方法分别用秒表计算2次消毒作用时间,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方法不但可以显著提高献血者手臂消毒时间依从性,确保消毒效果,而且在减少献血反应和贴标签差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快速筛查阳性人群结构分析
李涛, 文伟, 李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49-5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4
摘要
(
623 )
PDF(850KB)
(
1175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快速筛查情况,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BsAg/TP双联金标进行献血者初筛,对TP初筛阳性人群的一般情况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长沙地区2014年5月~2015年4月无偿献血者146 753例,梅毒快速筛查阳性701例。其中男性424例,占60.49%;献血年龄在26~45岁的429例,占61.2%;职业以不详多见(97例,占56.63%);高中以下学历及其他共488例,占69.61%;汉族651例,占92.87%,本地居住者569人,占81.17%。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梅毒快速筛查阳性人群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分布均不同,研究结果对日后招募低危献血人群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31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跟踪调查
孙海英, 范恩勇, 许守广, 黄文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53-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5
摘要
(
666 )
PDF(756KB)
(
1379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扬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的跟踪调查情况。方法 对22518例献血者先经ELISA法两次检测及NAT一次检测;对本血站HBsAg ELISA法双试剂阴性或单试剂阳性而NAT检测为阳性的标本,再送江苏省血液中心进行罗氏核酸检测和乙肝“两对半”跟踪检测。对ELISA法HBsAg双试剂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献血者6个月后再进行跟踪检测。结果 ELISA法双试剂阴性标本中上海科华NAT检测为阳性26例,占0.12%;OBI感染22例,HBV窗口感染期4例。OBI献血者的血液学特征以HBcAb为主,占100.0%,其次为HBeAb,占63.6%。31例送检标本乙肝“两对半”均出现HBsAg、HBsAb、HBeAb、HbcAb单项或合并阳性。结论 核酸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ELISA方法学的局限性,有效缩短窗口期,减少漏检的发生,降低经输血途径传播疾病的风险,从而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邢台地区血小板志愿捐献者HPA基因资料库的建立
吕冉, 刘郁, 王朋蕊, 高秀俊, 王志森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55-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6
摘要
(
538 )
PDF(803KB)
(
1018
)
可视化
 
目的 对邢台地区血小板志愿捐献者进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基因分型,建立已知HPA基因型的血小板捐献者资料库。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50例血小板捐献者进行HPA-1~6和HPA-15抗原系统共14个抗原基因分型。结果 邢台地区血小板志愿捐献者HP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HPA-1a 0.953,1b 0.010;2a 0.953,2b 0.086;3a 0.596,3b 0.394;4a 1.000,4b 0;5a 0.967,5b 0.015;6a 0.986,6b 0.010;15a 0.475,15b 0.506。结论 邢台地区血小板志愿捐献者HPA-1~6和HPA-15抗原系统的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同类资料相比显示出种族和地域性差异,应建立邢台地区已知HPA基因型的血小板捐献者资料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栓弹力图法和光学比浊法监测PCI术后氯吡格雷疗效的对比研究*
李广华, 李阳华, 范小斌, 谢年谨, 李正康, 刘长钰, 古俊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59-6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7
摘要
(
661 )
PDF(1019KB)
(
89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光学比浊法(LTA)和血栓弹力图法(TEG)检测氯吡格雷抵抗(CPGR)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11月心内科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25例,对ADP诱导的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LTAADP)与血栓弹力图法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TEGADP)检测氯吡格雷抵抗(CPGR)进行一致性和相关性分析,结合CYP2C19基因表达的酶活性程度,分析其与LTA和TEG法检测CPGR的关系。结果 LTA和TEG法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CPGR分别为12.0%和11.8%,两者存在负相关(r=-0.351,P<0.01);CYP2C19基因酶活性程度与LTA法检测CPGR存在一定的等级相关(r=0.239,P<0.01),与TEG法检测CPGR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r=-0.088,P=0.70),且在两法检测CPGR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GE与LTA法在监测氯吡格雷疗效上有很好的一致性,CYP2C19基因酶活性程度与这两种方法检测CPG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IL-22、IL-27、VEGF、TF及TFPI对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鉴别价值*
赖馨, 李小峰, 陈丽芳, 胡琴, 万彦彬, 林建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63-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8
目的 评估浆膜腔积液中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IL-2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水平在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1例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41例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浆膜腔积液中IL-22、IL-27、VEGF、TF和TFPI水平,并加以分析。结果 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浆膜腔积液中IL-22、IL-27、VEGF、TF和TFPI水平明显高于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表明,恶性浆膜腔积液中IL-22、IL-27、VEGF、TF和TFP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8、0.750、0.687、0.568和0.657。而联合这5个指标建立的预测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结论 浆膜腔积液中IL-22、IL-27、VEGF、TF和TFPI水平对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分析*
鲁真真, 童书青, 栾芳, 鞠瑛, 张炳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67-7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19
目的 探讨戊型肝炎对老年人肝功能的损害。方法 收集戊型肝炎患者208例,根据年龄、性别分组,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并与100例健康人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戊肝患者的AST、ALT、GGT、TBA、TBIL、DBIL检测均值明显高于健康人,PA、ALB低于健康人;50岁以上戊型肝炎患者AST、ALT、PA、ALB检测均值明显低于50岁以下戊肝患者,TBIL、DBIL检测均值明显高于50岁以下戊肝患者,且P<0.05,GGT、TB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男性戊肝患者的AST、ALT、GGT、PA、TBIL、DBIL检测均值明显高于老年女性戊肝患者,TBA、AL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损害严重,老年人比青壮年肝损害严重、黄疸程度重且易发生瘀胆,老年男性患者相对较多且对肝脏损害比老年女性严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四指标联合检测在儿童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刘爱玲, 雷永革, 刘爱胜, 曹巧林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71-7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20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联合检测对儿童手足口病(HFMD)合并心肌损害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取2015年3~12月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就诊并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276例,最终确诊合并心肌炎57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集患者入院后不同时刻的静脉血分别测定患儿血清中h-FABP、cTnI、Mb和CK-M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水平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含量在不同时间内的动态变化。结果 276例HFMD患儿中确诊合并心肌炎57例,心肌炎并发率为20.65%(57/276),于0~3 h内检测276例HFMD患儿血清中h-FABP、cTnI、Mb和CK-MB的异常率分别为20.29%(56/276)、1.81%(6/276)、14.86%(41/276)和2.90%(8/276),h-FABP和Mb的异常率明显高于cTnI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3~37.06,P<0.01),h-FABP异常率也高于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P<0.05);HFDM合并心肌炎患儿血清中h-FABP、cTnI、Mb和CK-M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6~37.63,P<0.01);HFMD合并心肌炎发生后0~3 h h-FABP和Mb浓度开始上升,4~9 h达到峰值,12 h后开始下降,20~36 h基本降至正常;cTnI和CK-MB浓度在HFDM合并心肌炎发生后4~9 h才开始上升,10~12 h达到峰值,12~72 h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72 h后开始下降,7 d基本降至正常。结论 HFMD患儿合并心肌炎有较高的发病率,h-FABP是早期诊断最敏感的指标,可作为早期诊断HFMD患儿合并心肌炎的理想标志物,其次为Mb;cTnI和CK-MB是HFMD患儿合并心肌炎中晚期诊断敏感指标。联合检测h-FABP、cTnI、Mb和CK-MB对HFMD患儿合并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率和减少漏检率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4年某院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黄萍, 袁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75-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21
目的 了解本院2014年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 采用珠海迪尔公司DL-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2014年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1 221株条件致病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21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球菌440株(占36.04%),革兰阴性杆菌781株(占63.96%);革兰阳性球菌中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9株(12.2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3株(10.07%)、肠球菌124株(10.16%);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排列前2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45株(20.06%)、肺炎克雷伯菌162株(13.27%);非发酵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分别为143株(11.71%)和122株(9.99%)。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6.71%和81.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葡萄球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占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77.2%和26.0%,均对碳青霉烯类具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 2014年度院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且细菌多重耐药日趋严重,因此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握细菌耐药变迁动态,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经骨髓活检的应用价值
徐瑞琴, 胡可妮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79-8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22
目的 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经骨髓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8例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初次化疗后、化疗后12、24、36及48个月,对患者实施骨髓涂片和活检,比较骨髓细胞学和骨髓活检结果。结果 本组78例患者共实施骨髓活检290次,化疗后12个月与24个月、36个月、48个月相比,微小残留病灶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2个月和24个月时复发病例均存在微小残留病灶,2例患者停止化疗后复发,其中无微小残留病灶1例为髓外复发,有微小残留病灶1例。持续缓解组微小残留病灶呈阳性。结论 骨髓活检安全、方便,对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钠离子水平在重症脑卒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卢月月, 谢琼, 易宏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 (1):
82-8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1.023
目的 探索钠离子水平在重症脑卒中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本院进行重症脑卒中治疗的(2012年1月~2014年12月)300例患者,从入院开始检测患者在不同时段的电解质和肾功能,并进行APACHEⅡ评定,经相关分析后采取对症治疗。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并发高钠血症,占20.0%;有AKI的44例,占14.67%。60例高钠血症患者中,急性脑梗死18例,急性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APACHEⅡ评定分数为(24.5±6.4)分;AKI有17例,占28.33%,血钠浓度越高发生可能性越高。结论 在重症脑卒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产生高钠血症一般在病后3~7 d;若高钠血症在脑卒中发病后7 d前后,其治疗效果差,死亡可能性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