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20
免疫血液学专题
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同种免疫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1
摘要 ( 667 )   HTML ( 24)   PDF(1117KB) ( 2394 )  
虽然产生血型抗原同种免疫应答的首要因素是输入不相合抗原的免疫能力,但并非所有抗原不相合的输血都能诱导出血型同种抗体。每位患者都具有一组独特的基因,并处于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疾病状态。特定的HLA-Ⅱ分子表达可能对患者是否产生应答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有一部分导致红细胞同种免疫反应的临床和生物学因素已得到了阐明,包括微生物中与血型抗原同源的短肽和血型分子非外表多态性对免疫反应的影响,脾脏中边缘区B细胞和特定树突状细胞亚群在输血反应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由血型抗体诱导的抗原丢失所产生的免疫抑制。通过小鼠模型,研究者们探索了控制同种免疫反应的部分机制,这些知识将有助于识别最有可能对红细胞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患者,从而可以实施适当的资源和策略来预防输血诱导的同种免疫,或减轻其有害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自身抗体掩盖下血型同种抗体检测的研究*
赵俸涌, 张玉宇, 王中英, 徐婷, 李勤, 张嘉敏, 向东,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6-1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2
摘要 ( 575 )   HTML ( 173)   PDF(1527KB) ( 923 )  
目的 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免溶贫)患者血样的检测中,自身抗体往往易被同种抗体掩盖,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流式细胞术与传统血清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对自身抗体中混合同种抗体的检测能力差异,为自免溶贫患者输血前检测提供更敏感可靠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使用5例人源抗-D及4例抗-E分别与经验证不具血型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按比例梯度混合,配制模拟自免溶贫患者血浆,使用凝胶卡法与流式细胞术分别对上述模拟血浆进行检测。结果 三个效价组中(16,32,64),流式方法可检测出效价为自身抗体1/8~1/16的同种抗体,灵敏度均明显强于凝胶卡方法,且检出下限为凝胶卡方法的4倍(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较传统血清学方法对自身抗体掩盖下同种抗体的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采用该方法用于自免溶贫患者输血前检查可降低已有同种抗体介导的输血免疫风险,提高此类患者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00例分析*
向东, 范亮峰, 刘曦, 沈伟, 郑皆炜, 谢军华, 王中英, 金沙, 陆琼, 姜跃勤, 张玉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1-1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3
摘要 ( 701 )   HTML ( 173)   PDF(1368KB) ( 1650 )  
目的 近年来,临床样本的检测中,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IHTR)样本检出率不断增加。同时,毛细管离心技术、PEG增强技术、微柱凝集卡技术等逐渐普及应用,这些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影响IHTR检出率。为了减少IHTR漏检,有必要对以往IHTR样本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造成临床漏检的可能原因,以及实验室及时发现IHTR的检测技术关键。方法 回顾2011年3月~2021年3月,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检出的IHTR案例。纳入案例需同时符合:有近期输血史;检出同种抗体;检出或确认输入了与该同种抗体反应的红细胞。所有入组样本中,不包括新生儿及检出自身抗体的案例,以防止来自产妇的被动免疫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的干扰。对所有纳入的案例,统计抗体特异性、效价、直抗、患者诊断、血红蛋白及性别年龄分布、输血至检出溶血反应的时间等特征。结果 IHTR样本共100例,患者诊断以肿瘤、MDS(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居多;其中Rh系统抗体造成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占78%,Kidd系统造成的输血反应占11%,涉及抗体大多效价较低80%≤4;患者直抗可持续阳性超过8周;年龄分布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使受血者产生溶血,可能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IHTR样本中抗体大多为Rh系统抗体,通过Rh同型输注可有效降低IHTR的发生率。通过统计还发现,造成溶血的抗体普遍较弱,且输入的不配合红细胞在体内迅速代谢,使IHTR容易被漏检,造成反复输入不配合红细胞,危及患者生命。在检测技术上,有必要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应用毛细管离心分离技术对IHTR的检测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部分D表型献血者RhD抗原表位及分子机制研究*
李明浩, 杨佳璇, 李艾静, 朱自严, 叶璐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6-2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4
摘要 ( 587 )   HTML ( 165)   PDF(1435KB) ( 1317 )  
目的 研究1例RhD抗原表型为部分D的献血者RhD抗原和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血清学方法对1例初筛为RhD阴性样本进行RhD阴性确认并进行CE分型;采用D-screen检测该样本RhD抗原表位。利用Sanger测序法对RH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测序。建立数字PCR鉴定RHD基因型的方法并分析该例样本RHD基因合子型。采用Robetta同源建模方法比较该例样本与野生型RhD蛋白的构象。结果 经血清学鉴定为部分D表型,CE分型为CcEe。基因测序发现,RHD基因4号外显子存在c.492C>G突变。数字PCR鉴定该例样本的RHD基因型为D+/D-。同源建模结果提示天冬氨酸被谷氨酸替换影响RhD蛋白第3个胞外环的构象。结论 RHD*492G导致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表现为部分D表型,属于国内首次报道。数字PCR技术用于RHD基因合子型检测,相比于实时定量PCR技术重复性和准确性均有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K562细胞中的SMIM1基因*
杨佳璇, 李明浩, 李艾静, 叶璐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22-2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5
摘要 ( 790 )   HTML ( 9)   PDF(2223KB) ( 1565 )  
目的 利用慢病毒介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K562细胞系中敲除编码Vel血型抗原的SMIM1基因。方法 设计5条sgRNA序列,构建Cas9-sgRNA共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初步筛选切割效率较高的sgRNA序列。将筛选后的sgRNA通过第二代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慢病毒并感染K562细胞,提取细胞基因组DNA,进行Sanger测序和TA克隆检测。结果 使用易转染的293T细胞建立sgRNA的初步筛选平台,筛选出切割效率较高的sgRNA4序列。CRISPR/Cas9系统成功在K562细胞中SMIM1基因的sgRNA4识别位点发挥基因编辑活性。结论 证实了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K562细胞中敲除SMIM1基因的可行性,为构建Vel抗原表型阴性的细胞模型奠定基础,也为后续编辑其他血型抗原的基因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妇产科儿科输血专题(三)
低分子量肝素对子痫前期产妇产后凝血指标的影响*
徐畅, 王秋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28-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6
摘要 ( 422 )   HTML ( 4)   PDF(1232KB) ( 576 )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9年1~4月290例子痫前期患者,根据产后1 d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肝素组(190例)及对照组(10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凝血指标差异。结果 肝素组的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1 min)低于对照组(P<0.05)。肝素组与对照组在产前仅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有差异,产后1 d肝素组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低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3 d仅D-二聚体有差异。结论 在产后1 d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有助于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凝血状态向正常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换血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指标的影响和不良反应观察
唐雀美, 王梦雅, 陈学军, 尹明伟, 沈月芳, 徐军, 金小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33-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7
摘要 ( 586 )   HTML ( 15)   PDF(1121KB) ( 956 )  
目的 探讨换血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液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9月进行换血治疗的9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并记录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换血前后血液检验指标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94例换血治疗患儿,均是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其中ABO溶血病28例(29.8%),颅内出血和头皮血肿14例(14.9%),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13例(13.8%),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7例(7.4%),Rh溶血病4例(4.3%),红细胞增多症3例(3.2%),其他综合因素高胆红素血症25例(26.6%)。换血后常规生化指标TBIL、IBIL、DBIL、TP、ALB、ALT、AST、GGT、ALP、CREA、UREA、CysC、LDH、CK、CK-MB水平均较换血前有显著下降(P<0.05);血常规指标WBC、Hct、Hb、Plt较换血前有显著下降(P<0.05);血气、电解质和凝血指标pH、HCO3-、BE、Na+、Cl-、Ca2+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pO2、K+、Glu、Lac、PT、INR水平较换血前有显著上升(P<0.05);而URIC、pCO2、RBC计数和APTT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4例患儿换血后,发现低钙血症33例、血小板减少症55例、高血糖83例、代谢性酸中毒41例、高钾血症5例。结论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可快速清除血清胆红素,但会引起部分血液指标的显著变化和出现一定的换血后不良反应,应在换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和临床表现,以保障换血安全与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胎儿宫内输血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
刘成义, 陈源, 李欢, 何薇, 陈泽仪, 穆小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38-4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8
摘要 ( 556 )   HTML ( 9)   PDF(1107KB) ( 788 )  
目的 探讨胎儿宫内输血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宫内输血治疗与短期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并进行宫内输血治疗的病例,分为胎儿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比较两组宫内输血的原因、输血量、输血次数、首次宫内输血孕周及宫内输血前后胎儿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容(HCT)和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MCA-PSV)的变化情况。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34例宫内输血治疗病例,其中胎儿存活19例,非存活15例;共进行了63次宫内输血,主要输血原因为:原因不明性贫血、双胎输血综合征、母胎血型不合和胎盘血管瘤;输血后两组胎儿的Hb和HCT都显著升高,MCA-PSV较输血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宫内输血孕周(OR=1.49,P=0.041)和宫内输血次数(OR=6.72,P=0.025)是胎儿存活的保护因素。结论 宫内输血应用范围广,可显著改善胎儿贫血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hD阴性孕妇的产前同种免疫分析及围产期新生儿溶血病的监测和预防
陈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42-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09
摘要 ( 767 )   HTML ( 18)   PDF(1064KB) ( 1095 )  
目的 分析RhD阴性孕妇发生同种免疫的情况,探讨产生抗-D抗体的原因,对围产期孕妇RhD新生儿溶血病进行监测和预防。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血型及RhD抗原鉴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RhD抗原阴性确证和抗体筛选,抗体筛选阳性的进一步做抗体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亚洲型DEL(RHD*01EL.01)。结果 596例孕妇样本中,70例血清学确认RhD阴性,6例产生抗-D抗体。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亚洲型DEL,6例产生抗-D抗体孕妇排除DEL型。初次妊娠的RhD阴性孕妇和亚洲型DEL孕妇未发生抗-D同种免疫,8.57%多次妊娠发生抗-D同种免疫。结论 RhD阴性孕妇产生抗-D同种免疫受多种因素影响,围产期定期监测抗-D水平,对未产生抗-D孕妇建议给予RhIG治疗,已产生抗-D孕妇的新生儿出生给予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PE联合药物治疗低体重儿童慢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葛东梅, 张少强, 杨元铭, 刘姣, 鞠强, 王海燕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46-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0
摘要 ( 441 )   HTML ( 5)   PDF(1188KB) ( 8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检出抗-E孕妇围产期输血策略及其不同血型双胎新生儿免疫血液学检测结果比较*
郭淦平, 吴远军, 李见群, 吴树杰, 温妙珍, 袁千荃, 谢钟莹, 曾嘉俊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48-5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1
摘要 ( 476 )   HTML ( 6)   PDF(1117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
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肝移植等待期接受血浆置换的疗效分析*
刘业, 毛家玺, 刘聪, 宋晨梦, 陈蕾宇, 郭闻渊, 滕飞, 唐晓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52-5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2
摘要 ( 491 )   HTML ( 7)   PDF(1178KB) ( 649 )  
目的 研究肝移植等待期接受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的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等待肝移植期间接受PE的HBV-ACLF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血型)、PE的次数、用量、PE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PE相关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51例在肝移植等待期接受PE的HBV-ACLF患者纳入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PE前后血氨差值(blood ammonia,ΔBA)是影响PE治疗等待肝移植的HBV-ACLF患者90天及长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E前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影响患者长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E前后BA降低4%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结论 血浆置换前后血氨的变化幅度是预测血浆置换疗效以及HBV-ACLF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对于血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移植患者术中用血及相关指标综合分析*
周璐洁, 陈绍恒, 张琦, 夏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58-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3
摘要 ( 656 )   HTML ( 9)   PDF(1115KB) ( 728 )  
目的 分析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和相关指标,以期获得最好的肝移植术中血液保障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我院因各种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输注血液制剂分为输血组(n =153)与非输血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根据其术前诊断将肝移植患者分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及其他肝脏疾病组,观察肝移植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各类血液制剂输注量(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分析肝移植手术前后PT、APTT、FIB、INR值。结果 比较输血组和非输血组的检验指标发现,输血组患者的AST、TBIL、Cr、INR和术中出血量高于非输血组(P<0.05),但输血组患者的Hb低于非输血组(P<0.05),两组之间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患者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诊断组(P<0.05),且肝衰竭患者输血率、血液制剂输注量以及不良预后率均高于其他组(P<0.05);各疾病诊断分组患者的术前PT、APTT、FIB、INR数值差异明显(P<0.05),且肝衰竭组术前PT、APTT、FIB数值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 围术期 PT和APTT等实验室指标对肝移植患者术中备血具有指导作用,且血液制剂的输注率可影响肝移植患者的预后与转归,输血科应针对肝移植术患者术前不同的基础疾病及不同的血液检测指标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抗体效价检测技术鉴定自免溶贫患者的抗体特异性
高明, 金沙, 向东, 杨佳璇, 雷棽, 宋晨梦, 沈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63-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4
摘要 ( 454 )   HTML ( 11)   PDF(1078KB) ( 1033 )  
目的 应用抗体效价检测技术检测自免溶贫患者血样中的同种抗体和类同种抗体。方法 收集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2021年3月~4月临床上直抗阳性患者血液样本,使用血清、放散液原液和抗体效价标定的放散液稀释液进行抗体鉴定。结果 血清检出4例有特异性抗体,放散液原液检出3例有特异性抗体,放散液稀释液检出9例有特异性抗体。结论 直抗阳性患者的放散液稀释液检出特异性的抗体比例高于患者的血清和放散液原液,而抗体效价的检测对于稀释放散液的具体倍数起到决定的作用。抗体效价检测可提高自免溶贫患者类抗体的检出率,可减少由于类抗体特异性导致的输血效果降低,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乙二醇对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增强作用分析
刘晓骅, 罗圆圆, 赵嫚, 李族军, 汪德清, 练正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67-7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5
摘要 ( 507 )   HTML ( 13)   PDF(1098KB) ( 967 )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微柱凝胶法(PEG-MGT)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增强作用,及其对不规则抗体鉴定的适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4月低离子强度盐溶液-微柱凝胶法(LISS-MGT)凝集弱造成抗体鉴定不明确而加做PEG-MGT的70例标本,比较两种方法的16系谱细胞反应格局和实验结果。结果 PEG-MGT检出不规则抗体29例(41.4%):Rh系统相关抗体20例(69%),Duffy系统相关抗体5例(17.2%),Kidd系统相关抗体3例(10.3%)和Lewis系统相关抗体1例(3.4%)。格局不明确,特异性待定标本41例(58.6%),对比LISS-MGT和PEG-MGT反应强度,PEG-MGT增强16例,减弱17例,反应强度无变化8例;通过盐水介质或4℃孵育微柱凝胶法可确定抗体特异性共13例,分别为抗-M抗体9例(PEG-MGT增强4例,减弱3例,强度保持不变4例),抗-P1抗体2例(PEG-MGT均增强),抗-Lea抗体(PEG-MGT增强)和抗-Leb抗体(PEG-MGT减弱)各1例。结论 PEG-MGT可显著增强Rh系统、Duffy系统和Kidd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对MNS系统、Lewis系统、P1系统等抗体的判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保存方式对PRP相关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罗开云, 王淑君, 毛平平, 孙杨子, 齐清, 栾建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70-7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6
摘要 ( 1066 )   HTML ( 15)   PDF(1100KB) ( 1793 )  
目的 研究冻干保存方式以及激活时间对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用来自20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制备PRP,血小板浓度为(1 031±150.1)×109/L。根据不同保存方式将每份PRP样本分为5组,即新鲜PRP组、冷冻PRP激活组、激活后PRP冷冻组、冻干PRP激活组和激活后PRP冻干组。检测每组PRP中TGF-β1、VEGF、PDGF-BB含量。结果 冻干PRP激活组的TGF-β1和PDGF-BB含量与新鲜PR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EGF含量较新鲜PRP组有所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的TGF-β1和VEGF含量与新鲜PR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DGF-BB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较新鲜PRP组,冷冻和冻干保存PRP不影响其三种主要生长因子的释放,而相较冷冻PRP而言,冻干保存对储存条件要求更低,更利于拓展PRP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安徽合肥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样的HPA基因分型
赵阳, 胡晓玉, 王超, 陈美梅, 赵娜娜, 於娟, 吕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74-7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7
摘要 ( 493 )   HTML ( 12)   PDF(1341KB) ( 808 )  
目的 检测安徽合肥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样的HPA基因分型,统计本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PA基因型分布频率。方法 ①采用多重荧光PCR的方法对1 181名18-55周岁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样进行HPA1-6,10,15,21的基因分型检测。②采用SBT直接测序的方法对22名18-55周岁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样进行HPA基因型分型检测。结果 发现安徽地区人群中HPA-2,HPA-3,HPA-15最具有多态性,HPA各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a∶0.994 1,1b∶0.005 9,2a∶0.946 2,2b∶ 0.053 8,3a∶ 0.574 1,3b∶ 0.425 9,4a∶0.998 7,4b∶0.001 3,5a∶0.981 8,5b∶0.018 2,6a∶0.985 2,6b∶ 0.014 8,10a∶1.0,10b∶0.0,15a∶0.539 4、15b∶0.460 6,21a∶0.992 8、21b∶0.007 2。结论 使用多重荧光方法与SBT直接测序方法HPA基因分型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安徽合肥地区人群的HPA基因分型的多态性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地区基本一致,但基因型分布频率有本地区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刘鹏, 丁建娥, 姜丹丹, 丁金钰, 邵淑玲, 董秀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80-8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8
摘要 ( 399 )   HTML ( 9)   PDF(1272KB) ( 658 )  
目的 探究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能否预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及其与溶血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收集的5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新生儿溶血病组)、47例母婴血型匹配的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观察收集两组新生儿同期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比率(Ret%)、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数据,并定量检测VE-Cad浓度。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及检测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Hb、Ret、IBIL、LDH及VE-Ca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E-Cad水平与Ret%、IBIL、LDH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BO新生儿溶血病组VE-Cad水平与Hb、Ret%、IBIL、LDH水平呈现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 VE-Cad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中的水平升高可用于反映患儿的内皮损伤,并有助于评估可能发生的血管功能障碍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8例D变异型基因背景研究*
丁梦圆, 周秀, 汤龙海, 张辉, 李艳, 王明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84-8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19
摘要 ( 543 )   HTML ( 9)   PDF(1128KB) ( 648 )  
目的 明确48例D变异型标本的RHD遗传背景。方法 收集2020年7月~2021年7月送检苏州市中心血站和徐州市中心血站进行RHD血型确认的献血者和患者标本,D抗原盐水法阴性或弱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至少有一种抗-D结果为阳性者鉴定为D变异型,提取D变异型标本的基因组DNA,采用PCR-SSP方法对标本RHD基因型进行初步鉴定,对于有疑问或无法鉴定的结果,进一步对RHD外显子1-10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48例D变异型标本中,PCR-SSP方法直接确定RHD等位基因组成的有35例,包括RHD*15、RHD*06.03.01、RHD*15/RHD*01EL.01、RHD*01EL.01,其中RHD*15和RHD*06.03.01例数最多,分别有17例(34.69%)和9例(18.37%)。其余13例经RHD测序后确定等位基因组成,其中5例为弱D(RHD*01W.72、RHD*01W.54、RHD*01W.10和RHD*11/RHD*01EL.01),4例为部分D(RHD*05.01、RHD*05.04、RHD*05.05和RHD*16.02),1例为RHD*01。另有3例单核苷酸突变的弱D标本,分别为RHD*779G 2例和509T>G(GenBank:MZ423199) 1例。509T>G突变经多种单抗检测与部分D表型接近。RHD*15的常见分型为ccEe,占该等位基因组成的70.59%;RHD*06.03.01的常见分型为Ccee,占该等位基因组成的77.78%。结论 RHD*15为本地区最常见的D变异型,其常见分型为ccEe。D变异型在本地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量管理
FOCUS-PDCA循环法在输血反应上报中的应用*
王巍东, 王晶晶, 李闯, 申家辉, 李志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88-9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0
摘要 ( 530 )   HTML ( 19)   PDF(1377KB) ( 1016 )  
目的 探讨FOCUS-PDCA循环法在提高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中的作用。方法 2015~2018年的输血病例作为对照组,应用FOCUS-PDCA循环法,对2019年本院输血不良反应上报过程进行持续改进。结果 通过新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的建立,设定目标值为100%,使用FOCUS-PDCA循环法,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执行率逐步上升至98%。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至为0.74%,分别与历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81.64,P<0.05)。结论 应用FOCUS-PDCA循环法明显提高了输血不良反应上报执行率,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术后化疗对HER2阳性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查艳芳, 袁庆凤, 户守鑫, 黄大兵, 程民, 崔克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93-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1
摘要 ( 439 )   HTML ( 7)   PDF(1111KB) ( 724 )  
目的 明确术后辅助化疗前后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老年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7例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HER2阳性及阴性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结果 60岁及以上胃癌患者HER2阳性率为45.2%,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阳性率为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深入分析发现,60岁及以上胃癌患者首次化疗后,HER2阳性患者CD3+T、CD3+CD4+T及CD3+CD8+T细胞绝对数均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其CD3+CD8+T细胞绝对数显著低于HER2阴性患者化疗后水平。同时,CD3-CD56+NK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在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而在HER2阴性患者中,化疗并不影响其淋巴细胞的数量。结论 老年(≥60岁)胃癌患者HER2阳性比例显著增加,与HER2阴性患者相比,术后辅助化疗显著抑制HER2阳性患者淋巴细胞的数量,进而影响HER2阳性患者的免疫状态,由此推测精准的免疫治疗或联合小剂量化疗比传统化疗更适用于HER2阳性的老年胃癌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方案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杨世礼, 孙晓星, 楚海亮, 王其凯, 李古郡, 葛洪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97-1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2
摘要 ( 803 )   HTML ( 7)   PDF(1206KB) ( 1189 )  
目的 研究维奈托克和CAG分别联合阿扎胞苷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65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维奈托克组(n=30,维奈托克+阿扎胞苷)、CAG组(n=35,CAG+阿扎胞苷)。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及治疗4、12、24周后预后指标(WT1)、生存质量[卡式功能状态评分量表(K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随访结果。结果 治疗4周后,维奈托克组ORR高于CAG组。治疗4、12、24周后,两组WT1表达水平下降,维奈托克组表达水平低于CAG组;两组TNF-α、IFN-γ水平上升,维奈托克组高于CAG组(P<0.05);维奈托克组骨髓抑制Ⅲ~Ⅳ度、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CAG组,腹泻、肌肉骨骼疼痛发生率高于CAG组(P<0.05)。治疗24周后维奈托克组KPS高于CAG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1个月~15个月),截至随访终点,维奈托克组总生存(OS)率为53.33%(16/30),CAG组OS率为42.86%(15/35),两组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奈托克组无白血病生存(LFS)率高于CAG组(33.33% vs. 11.43%)(P<0.05)。结论 维奈托克+阿扎胞苷对复发难治性AML的疗效优于CAG+阿扎胞苷,可改善机体炎症,预后及生存质量更高,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较低,但腹泻、肌肉骨骼疼痛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与教育
基于中国输血大讲堂的网络在线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04-1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3
摘要 ( 521 )   HTML ( 11)   PDF(1460KB) ( 790 )  
目的 探索输血医学在线继续教育新模式,发挥继续教育对于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方法 利用在线网络平台创建中国输血大讲堂,以在线直播专题讲座的方式将输血医学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传递给全国的一线工作人员。通过问卷星软件系统进行匿名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大讲堂观众人群构成以及对课程设置和讲课效果的评价情况。结果 过去四年多已完成166期、249个学时的网络授课,超过6.3万人次收看了直播讲座。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266份,讲座内容安排满意度评分(S1)≥90、80≤S1<90和70≤S1<80分别占61.45%、30.88%和5.85%;整体师资能力水平满意度(S2)≥90、80≤S2<90和70≤S2<80分别占68.01%、25.91%和5.06%;讲课效果包括提高临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89.02%)、增强基础理论水平(84.36%)、完善对输血医学学科整体认识(83.89%)、开拓学科视野(81.04%)、有助于改善与临床之间的协作关系(64.14%)和锻炼临床思维(63.35%)。结论 中国输血大讲堂这种网络在线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广大输血从业人员提供便捷、系统的知识更新渠道,受众人群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例报告
一例罕见抗-Chido/Rodgers抗体的鉴定及特征分析*
王贞, 魏玲, 骆宏, 廖志坚, 莫春妍, 姬艳丽, 罗广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09-1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4
摘要 ( 601 )   HTML ( 8)   PDF(1018KB) ( 861 )  
目的 探讨罕见的抗-Chido/Rodgers抗体的鉴定方法并分析其特性。方法 应用试管法鉴定患者ABO血型,Rh分型卡及IAT法鉴定患者Rh血型;对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进一步将患者血清分别与用胰酶和菠萝酶处理的谱细胞进行反应,初步判定其抗体的特异性;最后用混合新鲜献血员血浆对患者血清进行中和抑制实验,鉴定抗体。结果 患者血型为O型,Ccdee;患者血清仅与2个谱细胞不反应、2个谱细胞弱阳性反应,与其余谱细胞反应凝集强度均为2+;与胰酶和菠萝酶处理后的谱细胞均不反应;患者血清与新鲜血浆混合孵育后,与谱细胞反应均为阴性,其血清中的抗体可被新鲜血浆中和,经判定为抗-Chido/Rodgers抗体。结论 经鉴定疑似属于Chido/Rodgers血型系统抗体。当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与大多数或者全部谱细胞反应,且反应强度不一致,但与不同的酶处理后的谱细胞反应均为阴性时,应考虑是否是抗-Chido/Rodgers抗体,可应用混合新鲜血浆对其进行中和抑制实验进一步鉴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D-1抑制剂联合GVD化疗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楚海亮, 张司琪, 李淑娥, 孙晓星, 丰江舟, 杨世礼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12-11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5
摘要 ( 1100 )   HTML ( 15)   PDF(1313KB) ( 25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D自身抗体鉴定及输血一例报道
张德峰, 高德珍, 于淑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17-11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6
摘要 ( 388 )   HTML ( 9)   PDF(1025KB) ( 7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储存血小板非编码RNA差异表达谱的研究及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郭天虹, 周炜鑫, 黄远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20-1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7
摘要 ( 284 )   HTML ( 4)   PDF(1187KB) ( 818 )  
储存血小板作为临床输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保存期和血液质量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近十年的研究显示,血小板在储存过程中伴随非编码RNA(ncRNAs)表达的表化,它们参与血小板活化、线粒体损伤、凋亡等过程。因此,ncRNAs可能是储存血小板质量和活性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同时,血小板细胞外囊泡通过参与ncRNAs的转移在血小板输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介导血小板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和导致受血者机体病理变化的重要载体。研究ncRNAs如何参与血小板mRNAs表达的调控是了解储存血小板活化与代谢损伤等分子机制的关键,这可能有助于提高体外储存血小板的质量,延长保质期,改善输血患者的预后,更好地实现精准输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小板模式识别受体在固有免疫应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周敏, 胡大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26-13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8
摘要 ( 418 )   HTML ( 2)   PDF(1203KB) ( 1520 )  
血小板在骨髓中由产板巨核细胞胞质脱离形成,其传统功用主要集中在止血和参与血栓形成,但近年来发现,血小板膜上和胞质内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使血小板作为免疫细胞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协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同时促进血栓形成。深入认识血小板模式识别受体和其他膜受体等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对感染性疾病诱发血栓形成事件病理生理及其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新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IHA的淋巴细胞亚群及Ca2+-calcineurin-NFA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姜浩, 李丽玮, 李志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32-13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2.01.029
摘要 ( 362 )   HTML ( 2)   PDF(1117KB) ( 1490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特征为机体内存在抗红细胞(RBC)的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发病机制包括无效骨髓代偿,自身免疫耐受的丧失,补体系统、T细胞和B细胞异常,致病性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失调等。目前的多项研究表明,淋巴细胞亚群和Ca2+-calcineurin-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信号通路与AIHA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着重阐述AIHA相关淋巴细胞亚群及Ca2+-calcineurin-NFAT信号通路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稿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 (1):  137. 
摘要 ( 232 )   HTML ( 4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