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
|
|
|
石墨烯量子点经自噬依赖途径缓解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
徐亚栋, 李志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02-31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03
目的 研究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干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 ① GQDs干预分组:aGVHD+GQDs组、aGVHD+PBS组和BMT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期和临床症状,肝、皮肤以及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脾脏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0、TGF-β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F4/80、iNOS、CD206检测脾脏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及M1/M2亚群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变化。② 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 ,3-MA)阻断自噬分组:aGVHD+GQDs+3-MA组和aGVHD+GQDs+PBS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期和临床症状,肝、皮肤以及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变化。结果 GQDs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aGVHD小鼠脾脏巨噬细胞的浸润,并可使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另外,GQDs干预治疗可上调aGVHD小鼠脾脏自噬相关蛋白LC3II/I的表达,降低p62的表达,激活自噬通路缓解小鼠aGVHD症状,减轻靶器官病理损伤,延长生存期。3-MA阻断自噬通路可抑制GQDs对aGVHD小鼠干预治疗作用。结论 GQDs可通过自噬依赖的途径缓解小鼠aGVH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LncRNA SNHG9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中表达变化及意义
张文娟, 段勇, 纪玉强, 冯娜, 兰静, 景媛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10-31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04
目的 探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过程中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9(SNHG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符合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标准的正常机采血小板32份,保存于专用(22±2)℃恒温振荡保存箱内,在不同储存时间(1、3、5、7、9 d)通过外观、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残留量计数、白细胞残余量计数、pH值及细菌培养检测血小板质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NHG9在同一机采血小板样本不同储存时间的表达量,分析其对血小板储存损伤(PSL)的影响及意义。结果 在第1、3、5、7、9天SNHG9表达量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数据总体存在统计学差异(H=93.0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天数之间SNHG9表达量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第1天与第3天校正后的P值是0.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和第5天,第1天和第7天,第1天和第9天校正后的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5天(P=0.031),第3天和第7天,第3天和第9天(P<0.001)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于临床治疗的正常机采血小板伴随储存时间延长,第5、7、9天样本中SNHG9表达量比第1天明显增高,SNHG9对血小板储存条件敏感,有可能成为PSL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改良法在制备冰冻红细胞技术上的应用研究
刘慧, 卓海龙, 王道琳, 陈婷婷,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15-31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05
目的 改良制备冰冻红细胞的甘油化过程,并对洗涤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及分析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本站4℃保存7 d内红细胞悬液(1 U) 标本20份,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甘油化过程中,用等渗于生理盐水的0.25 mol/L的甘氨酸溶液,将57%的复方甘油试剂稀释至40%的甘油溶液,将甘油浓度降低,其他过程不变,对照组在甘油化过程中加入57%复方甘油试剂,将两组制备成冰冻红细胞,置于-80℃冰箱内保存,保存1个月后取出解冻去甘油化,比较两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量指标,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两组的游离血红蛋白,甘油残余量等指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且实验组的游离血红蛋白(0.60±0.05)、甘油残余量(0.56±0.23)、红细胞内的甘油总量(0.82±0.05)、溶血率(0.33±0.1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三磷酸腺苷ATP(5.34±0.35)、2,3-DPG (538.40±59.9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红细胞回收率(86.9±2.18) 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开始溶血时的氯化钠浓度 (4.28±0.33)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溶血时的氯化钠浓度(3.08±0.27)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制备冰冻红细胞的甘油化过程中,用甘氨酸溶液稀释后的40%浓度的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制备的冰冻红细胞,保存1个月后解冻去甘油后的红细胞产品与对照组相比,甘油残余量、红细胞内甘油总量、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与溶血率都显著降低,三磷酸腺苷ATP与2,3-DPG水平显著升高,提高了冰冻红细胞的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X射线辐照对淋巴细胞的灭活能力及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怡静, 卓海龙, 张怡, 程晨,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20-32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06
目的 探讨X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中淋巴细胞灭活能力及辐照后14 d内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悬浮红细胞分为三组:X射线辐照组、γ射线辐照组、未辐照组,辐照组分别使用X射线辐照仪、γ射线辐照仪以25 Gy剂量辐照。分离上述三组悬浮红细胞的淋巴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两种辐照方法对悬浮红细胞中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检测辐照后第0、7、14 d悬浮红细胞的溶血率、2,3-DPG、ATP、红细胞渗透脆性等。 结果 X射线辐照、γ射线辐照后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98.034±1.778)%和(97.882±1.915)%,且两组在辐照后14 d内溶血率、2,3-DPG、ATP、红细胞渗透脆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射线血液辐照仪和γ射线辐照仪对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无明显差异,且25 Gy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同种异体血液输注对创伤性失血患者血浆外泌体miRNA表达的影响*
高宗帅, 张海方, 李志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34-34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08
目的 通过观察异体输血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为后续靶基因和通路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采集外伤患者在输异体血前和输血后外周血标本各3例,通过对血浆标本分离收获后的外泌体mi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输血前后两组外泌体miRNA差异表达情况,同时以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共测序到1 570个miRNA存在差异表达,实验组比较对照组,上调的有1 189个,下调的有381个,以倍数变化Fold change≥2.0,P-value ≤0.05作为差异miRNA筛选的阈值,筛选出显著变化的差异表达miRNA有14个,其中显著上调的miRNA有5个,分别为miR-499a-5p、miR-200a-3p、miR-372-3p、miR-novel-chr12_5583、miR-novel-chr22_24253;显著下调的miRNA有9个,分别为miR-6852-5p、miR-452-5p、miR-1287-5p、miR-204-3p、miR-375-3p、miR-502-3p、miR-345-5p、miR-novel-chr7_38986、miR-451a。结论 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对创伤性失血患者的外泌体miRNA存在差异表达。其发生机制可能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调节产生影响。然而,对患者机体免疫调节程度、与肿瘤的相关性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4例ABO和Rh血型嵌合体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许志远, 李晓菲, 刘婷婷, 张烨, 苗天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42-3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09
目的 研究血型嵌合体的血清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确认方法。方法 对4例医院输血科送检做ABO和RhD血型的患者,进行ABO和Rh血型鉴定、毛细管离心分离新生红细胞、吸收试验、DTT处理凝集红细胞试验,同时对患者1的血样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患者1:ABO血型为AB/B型嵌合,Rh血型为RhCE基因嵌合;患者2:Rh血型为RhD基因嵌合;患者3:ABO血型为AB/B型嵌合,Rh血型为RhD基因嵌合;患者4:ABO血型为O/B型嵌合,Rh血型为RhCE基因嵌合。结论 在血型血清学上,排除患者有近期输血史,同时又不存在使患者抗原减弱的疾病情况下,ABO和Rh血型出现混合外观现象是其主要特征,实验人员可依据此怀疑患者是有血型嵌合体的可能通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确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富血小板血浆在髌骨外侧高压症治疗中的应用*
张强, 岳宪虎, 李瑞, 黄象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48-3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0
目的 研究单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lateral retinacular release, LRR)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症(lateral patellar compression syndrome, LPC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4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髌骨外侧高压症患者15例(22膝),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关节镜下LRR术,术后予以单采自体PRP关节腔注射(单膝注射剂量5 mL,7天注射1次,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仅行关节镜下LRR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髌股关节Kujala评分法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通过MRI影像学进一步评估试验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时间12~13(12.4±0.5)月。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试验组分别为5.64±0.54,1.46±0.28;对照组分别为5.46±0.37,2.55±0.28。试验组Kujala评分从手术前的61.09±4.40增加到手术后的90.73±1.94;对照组Kujala评分从手术前的66.82±3.84增加到手术后的82.82±2.53。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症状及髌股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0 1),而且试验组VAS评分和Kujal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MRI随访显示,试验组治疗后髌骨及股骨外髁骨髓水肿的容积减小。结论 单采自体PRP关节腔注射联合LRR是治疗LPCS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儿童病理性骨折疗效观察*
刘琴, 沈先涛, 徐春芬, 王阳, 杨柳春, 胡红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54-35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1
目的 观察与评价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用于治疗儿童病理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武汉儿童医院11例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病理性骨折且需要骨科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研究,将接受手工制备方法制备自体PRP进行治疗的患儿采用作为治疗组,未接受自体PRP治疗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患儿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接受PRP治疗的4名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相对于对照组患儿骨折愈合周期较短(χ2=4.860,P=0.027),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较高(χ2=4.860,P=0.027)。结论 PRP治疗能促进儿童病理性骨折的愈合,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
黎欢, 谢佳, 何洪伟, 彭涛, 张利, 谭强, 胡燕, 吴玲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58-3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2
目的 回顾性调查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在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并分析本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589例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相关资料,分析输血相关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按输血反应严重性分为严重和不严重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24 h、术中、术后输血量与严重性的相关性。结果 1) 6.62%的患者(39/589)输血24 h内出现呼吸系统反应,其中12例发生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占输血反应的30.77%;27例发生输血相关呼吸困难(TAD),占输血反应的69.23%。2)12例TACO中41.67%(5/12)输血相关性为确定,27例TAD中3例(11.11%) 输血相关性为确定。TACO死亡率16.67%高于TAD的7.41%。3)严重组较不严重组术后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多,且24 h入量与出量差值多于不严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严重组较不严重组围术期输注血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严重性为致命、死亡的且输血相关性为确定的3例患者均为女性、有输血史、妊娠史,输血次数最少3次,其中2例为TACO,1例TAD。结论 心脏外科围术期大量用血患者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建议围术期红细胞和血浆输注方案和输注量需精细化;同时加强围术期呼吸系统监测,加强多学科联合救治,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栓弹力图监测体外模拟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张怡, 卓海龙, 程晨, 陈怡静, 李静,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63-36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3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监测体外模拟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不同纤维蛋白原程度下凝血变化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中心体检和化验合格的健康献血者捐献的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各6人份。体外构建纤维蛋白原浓度为0.5 g/L、0.7 g/L、0.9 g/L、1.1 g/L、1.3 g/L、1.5 g/L、2.0 g/L、2.5 g/L、3.0 g/L、3.5 g/L的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模型10组,对10组模型做血常规、PT、APTT、Fib、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体外失血60%模型,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补充纤维蛋白原,验证TEG指导治疗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效果。结果 纤维蛋白原浓度≤2.0 g/L时,Fib与K值呈负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0.160×K+2.113,Fib与Angle、MA值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1.006×A+0.055、-0.498×MA+0.040;补充纤维蛋白原模型中K值理论增加值和实际增加值有差异(t=-4.355,P=0.007),Angle、MA理论增加值和实际增加值没有差异(t=-1.300,P=0.250;t=0.463,P=0.663)。结论 在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治疗中通过血栓弹力图中的Angle、MA值能够很好的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可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补充纤维蛋白原纠正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用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
巩蜜蜜, 汪海宁, 吴磊, 邵小宝, 周琳, 杨圆, 王华, 高凤威, 戴宇东, 朱培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68-37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CRW)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的无法采用自体PRP治疗的CRW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或门诊就诊后进行彻底清创,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异体PRP进行创面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创面换药治疗并定期换药,测定创面长度和宽度以判断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第10 d、20 d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异体PRP 治疗10 d后创面见肉芽生长,后期肉芽组织较快生长、创缘上皮爬行,未见明显炎症反应;治疗30 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达到95.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55%(t=-16.74,P<0.05);治疗30 d后,治疗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较快,治疗后创面大小明显缩减甚至愈合(Z=–4.32,P<0.05);治疗组创面中位愈合时间为34.50 d(31.25 d,36.00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50.00 d(45.25 d, 64.50 d)(Z=-5.42,P<0.05)。治疗组创面痊愈4例,显效16例,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χ2=40.00,P<0.05)。疼痛评分显示在治疗第10、20天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52,P<0.05)。结论 对于因年龄、基础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者血小板功能障碍等限制因素而无法采集自体PRP的患者,采用异体 PRP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可明显加速慢性创面的愈合过程,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儿科住院拟输血患者意外抗体阳性结果分布及影响因素横断面研究
李正峰, 王佳, 陈萍, 甘珊, 李好, 段灵, 陈鑫, 杨柳春, 王阳, 胡红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74-3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5
目的 分析儿科住院患者意外抗体分布情况以及性别、年龄、输血史对患者意外抗体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集4 345例住院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筛查,利用谱细胞对抗体初筛阳性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的鉴定,统计各类型意外抗体阳性率。同时,依据患者性别、年龄(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以及输血史等信息对患者进行分组,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组别患者产生意外抗体几率的差异性,综合分析影响儿科患者产生意外抗体的因素。结果 4 345例住院患者中,检出59例意外抗体阳性,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3%。其中,MNS系统的意外抗体在阳性患者中的占比高达53.4%,主要为抗-M;其次为Rh系统抗体,占阳性构成比为10.3%,以抗-E为主;Kidd系统有1例,占阳性构成比为1.7%;其他类型抗体有21例(药物抗体3例,自身抗体9例,特异性不明抗体9例),占阳性构成比为36.2%。不同性别患者意外抗体阳性率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0~3岁)意外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学龄前组(3~6岁)和学龄组(6岁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系统、Kidd系统意外抗体在无输血史和有输血史的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有输血史的患者其Rh系统和其他类型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患者(P<0.05)。结论 儿科住院患者特异性意外抗体分布主要以MNS和Rh血型系统为主;年龄以及输血史对意外抗体的产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MNS系统意外抗体的产生与输血史无明显相关性,而Rh系统意外抗体的产生明显受输血史的影响。临床输血工作中建议针对有输血史或需要反复长期输血的患者在ABO/RhD基础上增加RhCcEe相合性输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电子匹配信息系统辅助的Rh血型五抗原配合性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施艺璇, 何苏英, 彭永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79-38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6
目的 调查分析汉族人群Rh系统抗原分布,探讨供、受血者Rh血型系统抗原分配情况及电子匹配选定配血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受血者14 602例次和同时段的献血者23 262人次,进行ABO血型鉴定及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建立Rh表型数据库,运用输血管理系统,按照电子匹配选定配血优先级原则,对受血者实施ABO、Rh系统抗原选定匹配,进行配血。统计分析Rh系统抗原分布和配血不相容人次。结果 受血者C、c、e和E抗原频率分别为72.70%、27.30%、78.24%和21.76%,献血者抗原频率分别为73.53%、26.47%、79.25%和20.75%。受血者DCCee、DCcEe、Dccee和DCCEE表型分别为52.01%、30.10%、0.42%和0.02%,献血者表型分别为53.07%、29.30%、0.41%和0.01%。受血者优先Ⅰ级交叉配血占58.76%。统计2021年配血不相容占比和抗筛阳性占比,对比未引进电子匹配选定配血时的2020年统计有明显改善,也使得输血更加安全可靠(P<0.05)。结论 采用ABO和Rh系统抗原匹配后配血,使输血更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全血献血人群和单采献血人群延迟献血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
赵冬雁, 沈有华, 田志彬, 项征国, 李涛, 张微, 张国权, 李玲, 徐今晶, 薛双林, 张丹, 王晓颖, 袁晓华, 侯玲华, 马立仙, 段志倩, 李丽, 贾红志, 赵兰青, 王振兴, 范丽莉, 张珩, 张秀琪, 程念念, 赵超, 邱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88-39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8
目的 对2019—2021年我国部分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和单采献血人群延迟献血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2021年我国部分采供血机构延迟献血相关数据。采供血机构根据省级(血液中心)和地市级(中心血站)不同分为甲乙2组,献血人群分为全血献血人群、单采献血人群,主要研究饮酒、服用药物、月经生理期、既往病史、体重不达标、体温异常、脉搏异常、血压异常、乳糜血、血红蛋白(Hb)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抗-TP)阳性、艾滋病毒抗体(抗-HIV)阳性、其他等16个延迟献血原因。根据分组、献血人群和延迟献血原因排序不同,分别收集延迟献血率和延迟献血原因排在第1、第2、第3位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血献血人群延迟献血率(中位数8.57%)低于单采献血人群延迟献血率(中位数10.79%);甲组不同年度不同献血人群的延迟献血率中位数均高于乙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所报告的排在前3位的延迟献血原因数据中,全血献血人群涉及11个,较单采献血人群多了饮酒、服用药物、脉搏异常3个原因;ALT升高、乳糜血、Hb异常3个原因在全血献血人群累计被报告194(74.33%)次,在单采献血人群累计被报告187(71.65%)次,是最主要的延迟献血原因。结论 我国部分采供血机构全血献血人群和单采献血人群延迟献血因素方面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天津地区核酸检测重复无反应性献血者HBV感染指标分析
李凤园, 袁玉华, 潘彤, 谢月娜, 徐姗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395-40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19
目的 使用不同类型的NAT法对HBsAg阴性的核酸检测重复无反应性(NRR)献血者样本进行检测,同时使用ELISA法对HBV DNA阳性样本进行相关标志物检测,确认HBV DNA阳性样本的血清学感染指标的模式,保障用血安全。方法 使用TMA原理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对82 278例献血者样本进行检测后,总共收集60例NRR样本血浆,采用3种NAT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方法①采用TMA原理的NAT法进行3次HBV DNA鉴别试验;方法②使用A、B不同的PCR试剂对HBV DNA进行检测;方法③使用Q-PCR对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得到3种方法的总阳性数及比率。使用ELISA法对确认HBV DNA阳性组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与未确认HBV DNA阳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抗体和血清学组合模式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 60例NRR样本,方法①检出HBV DNA阳性样本19例(31.67%,19/60),方法②检出HBV DNA阳性样本23例(38.33%,23/60),方法③检出HBV DNA阳性样本9例(15%,9/60)且病毒载量均较低。3种方法检测出感染HBV的NRR样本共32例(53.33%,32/60),其中仅方法①6例(18.758%,6/32)、仅方法②10例(31.25%,10/32)、仅方法③3例(9.37%,3/32)。确认组的HBcAb和阳性率高于未确认组,高达84.38%和9.3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确认组HBcAb(+)且HBeAb(+)比率为6.25%而未确认组无此模式,所有抗体全阴性的组合模式确认组比率6.25%低于未确认组28.57%。结论 多种类型的NAT法联合检测可以提高NRR样本中HBV DNA的检出率,NRR人群中确认HBV DNA阳性献血者感染标志物HBcAb阳性率、HBcAb(+)且HBeAb(+)比率均升高,所有抗体全阴性的组合模式比率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多粘菌素E单用或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防止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的体内外研究*
赵梦龙, 耿士窠, 朱春艳, 房晓伟, 梅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401-40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20
目的 在体内外探讨多粘菌素E(COL)单用或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XDR-PA)防耐药突变能力的影响,为防止COL进一步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CAZ-AVI和COL单药对10株XD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肉汤法富集浓度为1010 CFU/mL的细菌,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上述抗菌药物单用及联合使用对XDR-PA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建立兔组织笼感染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三种剂量COL[2.5、3.75、5 mg/(kg·d)]单用或基础剂量COL [2.5 mg/(kg·d)]联合CAZ-AVI[(50+12.5) mg/(kg·d)]进行治疗,探讨兔组织笼感染模型中药物浓度与耐药突变菌形成的相关性;对体内筛选出的COL耐药突变株二组分系统PmrAB、PhoPQ、ParRS和CprRS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 结果 COL对10株XDR-PA均敏感,MIC范围为0.25~2 mg/L;CAZ-AVI对8株XDR-PA表现为敏感,2株耐药。COL单用对10株XDR-PA的MPC范围是64~256 mg/L,联合CAZ-AVI时MPC范围降低为4~16 mg/L。在兔组织笼模型中,COL的浓度在2 h达到峰值,在一次给药间隔内其浓度均都在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内。当给与不同剂量COL单药治疗时,XDR-PA的菌量在治疗一次后细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但在24 h后又恢复至原有的水平。当基础剂量COL联合CAZ-AVI时,组织笼内PA的菌量保持持续下降趋势,未出现恢复生长的现象。在COL单药组中均筛选出耐药突变株,每组随机选择5株,其对COL的MIC范围为8~128 mg/L,基因突变多发生在PmrB和ParS。结论 COL与CAZ-AVI联合使用可降低其单用对XDR-PA的防耐药突变浓度,缩小MSW,有效保护COL抗菌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凝血和心肌标志物比较*
钟政荣, 王博, 闫珂, 蒋筠斐, 姚文瑛, 徐云侠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408-4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21
目的 回顾分析2022年上海地区春季和冬季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凝血指标和心肌标志物结果。方法 收集2022年4月18日—5月15日(春季株组,BA.2变异株)以及2022年12月14日—2023年1月31日(冬季株组,BA.5和BF.7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者共1 388例,其中春季株组974例,冬季株组4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 Ⅲ)活性、高敏肌钙蛋白I(hsTnI)、肌红蛋白(MYO)、心肌激酶同工酶MB(CK-MB)、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和B型利钠肽(BNP)的结果。结果 与春季株感染患者相比,冬季株感染者的DD、FDP、hsTnI、MYO、hsTnT和CK-MB水平明显升高, AT Ⅲ活性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PTT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及时关注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为临床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1例p血型白血病患儿的用血管理
唐雀美, 尹明伟, 黄新宇, 洪小珍, 许先国, 陈学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411-4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22
目的 分析1例p血型白血病患儿的免疫血清学特点、p血型分子基础及用血管理和治疗,为罕见血型白血病患儿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p表型和抗-PP1Pk(-Tja)抗体,并联合测序分析。结果 该患儿为p血型,血清中含有抗-Tja。A4GALT基因检测结果发现该例患儿为c.343 A>T (AAA>TAA)纯合突变,多态性位点c.903 C>G (CCC>CCG)纯合突变。调整常规化疗方案后,配合红细胞输注,治疗过程顺利。结论 该白血病患儿为罕见p血型,为配合用血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临床治疗方案。对于拥有罕见血型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要得到更加精细化的用血管理,并调整常规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脱落酸对诱导多能干细胞巨核系血小板分化的影响*
顾海慧, 岳伟, 杨玥, 黄韦华, 钱宝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 (3):
420-4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3.03.024
脱落酸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果实成熟和落叶的作用,还可影响动物胚胎发育中核苷合成,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脱落酸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生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作用,添加不同剂量的脱落酸,影响体外分化产生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脱落酸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巨核系血小板分化的相关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对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大规模分化产生血小板,缓解临床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供应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