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4-20
|
|
|
|
ANH与AHH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汪福珍, 李红梅, 赵芳, 王美娜, 佟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20-12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3
摘要
(
814 )
PDF(1050KB)
(
1156
)
可视化
 
目的 比较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与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9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NH组、AHH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ANH组和AHH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前分别行ANH和AHH,对照组术前不进行急性稀释性采血,麻醉诱导后、手术前输注复方乳酸钠注射液。比较ANH组与AHH组急性血液稀释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碱剩余(BE)、血乳酸(LAC)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水平;比较ANH组与AHH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率(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3组术后Hb、Hct、血小板(PLT)水平及异体输血情况。 结果 ①ANH组与AHH组血液稀释前后Hb、Hct及BE、LAC等血气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NH组自体血回输前后MAP及CI明显高于AHH组(P<0.05),SVV明显低于AHH组(P<0.05);③ANH组术后2hHb、Hct、PLT水平明显高于AHH组及对照组(P<0.05),异体输血例数及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明显少于AHH组及对照组(P<0.05)。AHH组异体血输注例数及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ANH可有效减少异位妊娠术中红细胞的丢失,减少异体血输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输血安全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济源市24家医院手术与非手术用血情况分析
葛云萍, 齐涛, 李争艳, 王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24-1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4
目的 分析2014年济源市各级医院手术与非手术用血情况,旨在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 方法 医院包括三级1家、二级8家、一级15家。对各级医院住院人数、手术人数、手术用血量及总用血量,手术与非手术输注各血液成分情况,三级医院(手术、其他非手术)各成分用血量进行统计。 结果 全市手术用血占总用血量55.8%,血浆、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输注率分别为49.1%、46.3%、3.1%和1.5%。三级医院临床用血占全市总量的57.7%,其中手术、急诊、ICU及非手术用血各占52.3%、4.5%、16.8%和27.4%。二级、一级医院用血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0.3%、1.9%。 结论 各级医院手术血小板输注量偏低,二级及以下医院手术血浆用量较多,说明临床医生对血液品种及特性不够了解;应加强管理指导,确保临床输血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去白细胞成分血质量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王惟, 李玲玲, 柴婷婷, 刘祥君, 李云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26-12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5
摘要
(
719 )
PDF(1007KB)
(
1370
)
可视化
 
目的 保证去白细胞成分血液的效果、提高滤白血液质量,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实际效果。 方法 统计本站2016年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95 017袋,其中滤白不畅61袋,引起临床过敏反应1袋;随机抽取本站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各48袋,对比分析两者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同时回顾本站2016年发给1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输注合格血液成分,即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2 138袋,悬浮红细胞221袋,根据临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统计输血反应,对比分析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 结果 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是0.04%和5.43%,两组间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滤白不畅发生率0.06%,滤白不畅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1.6%。 结论 提高滤白血液质量,防止或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2~2015年成都市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筛查结果分析
冯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28-13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6
摘要
(
615 )
PDF(1087KB)
(
1136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成都市2012~2015年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不合格传染性指标的变化,探索降低不合格率的措施和确定单采血小板招募的目标群体。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5年成都市60 132名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血液筛查结果,对不合格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成都市单采血小板筛查不合格率3.45%,不同年份筛查总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49,P<0.05),HBsAg和抗-TP是主要不合格项;不同年龄段总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9,P<0.05)。 结论 筛查不合格率在近3年呈下降趋势,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改进初筛和血液筛查工作,招募低危无偿献血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某医院2009~2015年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分析
邓小军, 林秀妹, 吴新光, 王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33-13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7
摘要
(
680 )
PDF(1106KB)
(
1022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历年来医院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及变化趋势,更好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9~2015年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分析红细胞输注科室分布、历年用血变化趋势。 结果 本院自2009~2015年,红细胞输注科室分布趋于稳定,排名前10科室用血量占80%以上。在住院人数、手术台数逐年增加的趋势下,实现了红细胞临床用量下降,2009~2015年住院人数年均增幅6.53%,手术量年均增幅3.17%,用血量年均降幅4.03%。与2009年相比,2015年住院患者人均用血下降46.15%,手术台均用血下降34.34%。全院自体输血率仅为4.81%~6.82%。 结论 本院临床用血情况趋于稳定,不合理用血得到持续纠正,尤以2013年迎接医院等级评审之后,临床用血工作得到全面提升。自体输血尚有较大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储血点建立前后血液供应对比分析
王振兴, 张兆晴, 叶柱江, 苏柱安, 何子毅, 陈庆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36-1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8
摘要
(
604 )
PDF(968KB)
(
1048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设置储血点在血液供应中的作用。 方法 对本市建立的三个储血点运行一年前后的血液供应范围、血液供应量、血液过期报废率等进行分析。 结果 成立储血点减少了血液供应距离,保障了紧急抢救时的及时用血,减少了血液的过期报废。 结论 储血点的成立有利于卫生资源整合,健全了市血液供应网络,有效缩短了周边医院的取血距离,在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红细胞洗涤机制备洗涤红细胞临床输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吴思梦, 杨巧妮, 白英哲, 王秋实, 李晓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38-14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09
摘要
(
670 )
PDF(1057KB)
(
1016
)
可视化
 
目的 评价WG-XDJ-1型红细胞洗涤机制备洗涤红细胞临床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5例)与对照组(54例),2组分别输注WG-XDJ-1型红细胞洗涤机和ACP215型洗涤机制备的洗涤红细胞2单位,记录患者输血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并在输血前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输血有效率分别以意向性分析(ITT)和方案分析(PP)进行评估;2组洗涤前红细胞保存期、输血不良反应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比较实验组输血前后肝肾功能。 结果 按ITT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输血有效率分别为78.94%和71.9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PP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输血有效率分别为81.81%和75.9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洗涤前红细胞保存期(d)分别为7.037±0.823和7.204±0.8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0和1.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输血前后肝肾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G-XDJ-1型红细胞洗涤机制备洗涤红细胞输血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红细胞形态变化与损伤相关性的探讨
林豪, 黄文华, 江伟梅, 林建霞, 陈灯锦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41-14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0
摘要
(
1514 )
PDF(1034KB)
(
278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中红细胞形态变化与其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 依据配对设计原理,采用冻存前保留红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方法1)和冻存前离心去除红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方法2)的两种常规方法,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对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各关键制备节点留取的样本,进行血常规及上清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检测,分析红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损伤的关联。 结果 ①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红细胞因甘油化而体积增大,后因去甘油化而复原,方法2较之方法1甘油化红细胞(冻存前)和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V)增高(P<0.01,P<0.05);②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中红细胞损伤分布依次为:去甘油化过程(63.20±10.99) %、甘油化过程(30.78±10.47)%、冰冻解冻过程(6.02±4.11)%,两种制备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红细胞破坏与甘油化过程红细胞体积变化率呈中度负相关;④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加,0.9 %氯化钠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储存12 h、24 h,MAP悬浮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储存21 d、28 d,两种制备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冰冻-解冻-去甘油过程中红细胞损伤与其变形能力呈负相关,且损伤主要发生在去甘油化过程,冻存前离心去除红细胞外多余甘油溶液导致红细胞膜骨架因剪切力作用而受损,进而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贮存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红蛋白含量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分析
林雯雯, 陈惠民, 黄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45-1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1
摘要
(
621 )
PDF(969KB)
(
1032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 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 结论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合肥地区妊娠期妇女促甲状腺素及游离甲状腺素参考值范围研究*
王学成, 许晓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47-1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2
摘要
(
620 )
PDF(998KB)
(
1083
)
可视化
 
目的 评估合肥地区妊娠期妇女早中晚三期特异性血清促甲状腺素(TSH)以及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参考范围。 方法 通过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检查的正常妊娠期妇女共1 309例作为研究组,按照孕期的不同分为T1、T2、T3三组,同时选取在本院进行孕前检查的非妊娠期妇女共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 结果 血清TSH特异性指标的取值范围(mIU/L)在妊娠早期为0.06~5.74、中期为0.10~5.30,晚期为0.53~4.67。而FT4在三期的取值范围(pmol/L)分别为8.29~15.28、6.56~11.97、5.79~10.30。 结论 不同地区需要建立各自特异的甲状腺功能特异性参考范围,以便更好地评估孕妇的甲状腺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深圳地区急性上吸呼道感染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感染现状及基因分析*
刘爱玲, 刘淑燕, 刘军, 朱彩云, 郭龙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50-15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3
摘要
(
703 )
PDF(1039KB)
(
1466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URTI)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感染现状及hMPV优势亚型的流行情况。 方法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和福田人民医院因ALRTI住院的患儿鼻咽吸取物或咽拭子标本1 720份,同时收集同期健康儿童呼吸道标本60份,采用Qiagen One-step RT-PCR法对标本中的hMPV进行筛检,并随机选取6例hMPV阳性标本采用CEQ8800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正反测序,采用BLAST 软件将测序所得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代表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 结果 1 720例AURTI住院患儿的鼻咽吸取物或咽拭子标本共检出 hMPV阳性标本362例,阳性率为21.05%(362/1 720),其中男童阳性率为10.06%(173/1 720),女童阳性率为10.99%(189/1 720),不同性别患儿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7,P>0.05),而健康儿童hMPV全为阴性;<1岁组AURTI住院患儿hMPV感染阳性率为31.46%,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5~11.973,P(0.05~0.01);1~3月AURTI住院患儿感染hMPV阳性率最高为49.74%,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7~15.038,P<0.05~0.01);6株hMPV阳性毒株的病毒核苷酸与代表株同源性为91.0%~100.0%;6株hMPV阳性毒株分别属于A2b和B1及B2亚型。 结论 hMPV是引起深圳地区AURTI住院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好发于冬春季节和1岁以下儿童,且同时存在A和B两个基因型流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脱-γ-羧基凝血酶原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冯晓鸿, 杜合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54-15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4
摘要
(
865 )
PDF(978KB)
(
1043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HC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3~2016年本院收治的40例HCC患者;另外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肝脏疾病患者40例作为肝病组,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肿瘤患者作为肿瘤组,行健康体检的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组的DCP及甲胎蛋白(AFP),同时分析DCP和AFP浓度与肝癌临床特征的关联。 结果 HCC组、肝病组、肿瘤组、对照组的DCP浓度(ng/ml)分别为642.70±467.80、8.96±6.71、10.62±7.71、3.69±2.00;AFP浓度(ng/ml)分别为781.00±683.90、8.92±7.65、9.10±8.42、4.16±2.83;其中HCC组的DCP浓度、AFP浓度均高于其他3组(P<0.01);肿瘤组、肝病组的平均DCP浓度与AFP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CC诊断界定值进行判定:DCP>12 ng/ml,灵敏度为80.0%,特异性为83.2%。AFP>20 ng/ml,灵敏度为75.0%,特异性为86.0%。两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7.5%,特异性为88.7%。根据DCP与AFP浓度对病灶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DCP浓度与患者的病灶直径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632,P<0.021)。 结论 DCP可作为检测HCC的重要手段,联合AFP阳性检出率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对肥胖孕妇罹患先兆子痫风险的研究*
刘苗, 杨丽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57-15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5
摘要
(
589 )
PDF(1020KB)
(
1199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检测对肥胖孕妇罹患先兆子痫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选择在河北省赵县人民医院行孕期保健的孕妇120例,其中60例为正常孕妇,血压正常且未见先兆子痫,包括正常体重孕妇(A组)与肥胖孕妇(B组)各30例;另60例为先兆子痫孕妇,包括正常体重孕妇(C组)与肥胖孕妇(D组)各30例,检测上述4组孕妇血清FN水平,并对比先兆子痫与非先兆子痫孕妇的妊娠结局。 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孕妇的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清F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孕妇的BMI明显升高(P<0.05),但MAP、血清FN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D组孕妇的血清FN水平明显升高,且D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与先兆子痫孕妇比较,非先兆子痫孕妇的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窘迫、早产、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但分娩孕周及死胎死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检测血清FN水平对肥胖孕妇罹患先兆子痫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先兆子痫孕妇妊娠结局更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IL-32在不同分期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比较*
王恋, 颜浩, 王玉珠, 何晨韵, 吴驰, 徐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60-16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6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32在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选择165例哮喘患者(包括急性发作期65例、慢性持续期42例及稳定期5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32。测定患者肺功能各指标、EOS数量、ECP水平和ACT评分,并分析IL-32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IL-32(ng/L)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慢性持续期组、稳定期组、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分别是53.87±20.07、43.48±7.17、29.55±6.26、13.68±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EV1/FVC和PEF随病情的缓解而升高;EOS和ECP随病情的缓解而下降;ACT评分随病情的缓解越来越高。血清中IL-32的表达与FEV1、FEV1/FVC和ACT呈负相关,与EOS和ECP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32表达与PEF不具有相关性。 结论 IL-32与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动态监测患者血清中IL-32的表达可为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冷凝集标本直接进行血常规检测后提示性参数的筛选与确定
何翠兰, 孙余会, 曾令军, 王保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63-16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7
摘要
(
706 )
PDF(1011KB)
(
1479
)
可视化
 
目的 筛选和确定冷凝集标本直接进行血常规检测后的提示性参数,避免发出错误的检验报告。 方法 冷凝集标本直接运用Sysmex XE-2100进行血常规检测,同时对每份冷凝集标本制作生理盐水涂片,进行显微镜下确认。 结果 血常规参数中MCH、MCHC显著升高(MCH>33 pg,MCHC>380 g/L)且RBC显著降低的标本,其生理盐水涂片在显微镜下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凝集。 结论 血常规参数中MCH、MCHC显著升高且RBC显著降低,可以作为冷凝集标本的提示性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TCT与HPV的检验价值
杨玲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66-16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8
摘要
(
704 )
PDF(971KB)
(
1004
)
可视化
 
目的 探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液基薄层细胞检验(TCT)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检验(HPV)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67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TCT与HPV检验,并经组织活检证实,将两种检验方法结合后分析各种检验方案的差异。 结果 674例患者中578例患者接受TCT检验,508例患者接受HPV检验,其中TCT检验结果显示阳性509例,阳性率88.1%,HPV检验结果显示阳性459例,阳性率90.4%,其中444例患者同时进行TCT和HPV检验,两种检验结果均为阳性350例,阳性率78.8%;单一阳性90例,阳性率20.3%;总体阳性率99.1%,联合检验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检验(P<0.05),但TCT和HPV检验的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CT和HPV均可用于各个级别CIN患者的筛查,但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阳性检出率,提高检验效能,避免漏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GLS1在胃癌患者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吴新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68-17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19
摘要
(
764 )
PDF(1200KB)
(
1523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GLS1在胃癌患者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88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组织样本,包括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标本的谷氨酰胺酶1型(GLS1)、Raptor、Rictor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组织GLS1、Raptor、Rictor mRNA表达;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GLS1表达水平与胃癌病理资料的关系;对胃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GLS1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 胃癌组织GL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7%(71/88),Raptor阳性表达率为73.9%(65/88),Rictor阳性表达率为88.6%(78/88),癌旁组织分别为38.6%(34/88)、23.9%(21/88)、46.6%(41/88),胃癌组织GLS1、Raptor、Rictor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GLS1、Raptor、Ricto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21)、(1.73±0.32)、(1.32±0.17),均高于癌旁组织(0.65±0.09)、(0.81±0.12)、(0.75±0.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低分化肿瘤、Ⅲ~Ⅳ期、合并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为T3~T4者GLS1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GLS1阴性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78.1%)高于阳性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LS1表达、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GLS1在胃癌组织表达显著升高,GLS1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GLS1可作为胃癌临床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M蛋白在重氮法与钒酸氧化法检测胆红素中的影响初探
徐云云, 胡安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74-17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0
摘要
(
651 )
PDF(1023KB)
(
1478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对M蛋白阳性病例用重氮法、钒酸氧化法、干化学法测定胆红素浓度,探讨M蛋白在重氮法与钒酸氧化法胆红素测定中的影响。 方法 收集安庆市立医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247例M蛋白阳性患者血清,分为多发性骨髓瘤(MM)组与非MM组,收集M蛋白阴性患者血清为对照组。三组均采用干化学法、重氮法、钒酸氧化法测定胆红素。以干化学检测结果为标准,对各组重氮法和钒酸氧化法胆红素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MM组和非MM组的组内重氮法和钒酸氧化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组内重氮法和钒酸氧化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组与对照组的重氮法与干化学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M组与对照组重氮法与干化学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与非MM组重氮法与干化学法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与对照组钒酸氧化法与干化学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M组与对照组钒酸氧化法与干化学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与非MM组钒酸氧化法与干化学法总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蛋白影响重氮法和钒酸氧化法总胆红素测定,MM患者与非MM患者的M蛋白对重氮法胆红素测定的影响程度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328例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患者精液质量分析
刘安娜, 王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78-18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1
摘要
(
714 )
PDF(970KB)
(
1346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及与男性不育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328例既往或正患有生殖系统感染的男性不育患者为感染组,其中解脲支原体感染者140例,沙眼衣原体感染者9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者41例,腮腺炎病毒感染者54例。对照组为230例有生育史的健康正常男性,对上述受试者的精液标本进行精液质量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精子密度、活率、前向运动率及正常精子形态率明显降低(P<0.05),而精液量、精液液化时间及pH值等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可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检测及意义*
翟慢慢, 周崇臣, 宋继军, 李巍, 田冬冬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80-18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2
摘要
(
994 )
PDF(974KB)
(
1339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检测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及健康儿童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指标,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手足口病患儿102例,其中轻症47例,重症55例,健康儿童30例,比较3组儿童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C3、C4水平的变化。 结果 3组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C3、C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足口病患儿IgM、IgG水平高于健康儿童,IgA 、C3、C4水平则低于健康儿童。 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有所改变,检测免疫功能有助于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合原因分析
刘二雄, 孙文利, 胡兴斌, 张秋会,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82-18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3
摘要
(
984 )
PDF(1034KB)
(
207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本地区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原因和特点,为准确的血型鉴定和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健康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将正反定型不合的血液标本送血型参比室做进一步鉴定,并分析原因和特点。 结果 285 282例血液标本中,共检出ABO正反定型不合375例,阳性率0.131%,其中男性阳性率0.104%,低于女性阳性率(0.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原因分析中,特异性抗体引起的295例,占78.7%;冷凝素干扰28例,占7.5%;非特异性抗体21例,占5.6%;抗-M(26.1%)、冷抗体(23.4%)及ABO亚型(20.7%)等是引起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常见特异性抗体;AB型中的AxB亚型(27.9%) 、A2B亚型(13.1%)和B型中的B3亚型(11.5%)等是引起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常见ABO亚型。 结论 献血人群有一定的ABO正反定型不合发生率,多种原因可导致ABO正反定型不合的发生,通过准确的血型鉴定和原因分析,才能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重要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免疫产生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分析
王丽莉, 杜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85-18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4
摘要
(
673 )
PDF(968KB)
(
1019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检测分析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注,防止出现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方法 应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抗体鉴定,分析特异性。 结果 在患者血清中检出IgM合并IgG性质抗-E抗体,效价为IgM 32、IgG 128。 结论 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鉴定,首次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CcEe)检测,对保证患者临床输血安全、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B(A)04血型鉴定及家系分析
林智杰, 章旭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91-19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6
摘要
(
959 )
PDF(1016KB)
(
766
)
可视化
 
目的 鉴定1例B(A)血型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分析。 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例家系样本进行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采用ABO血型基因检测及cisAB与B(A)血型基因分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分析血型遗传规律。 结果 10例样本中8例ABO正反定型相符,2例样本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相符,均是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一个是O型,另一个是B型。这2例ABO基因型为B(A)04/O1型和B(A)04/B型。 结论 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可以采用家系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阐述ABO血型抗原弱表达现象的分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ABO反定型中与O细胞反应的抗体分析
胡贵宾, 郑艳梅, 侯治兵, 释艳华, 杨青成, 饶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93-1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7
目的 调查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ABO反定型中与O细胞反应阳性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微板法对所有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做“O细胞试验”初筛不规则抗体,初筛阳性标本分别在盐水、抗球蛋白介质中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确认。 结果 236 818例标本“O细胞试验”筛查出不规则抗体初筛阳性83例(0.035%),其中女性献血者检出率为0.047%(48/101 992),明显高于男性献血者检出率(0.026%,35/134 826)(P<0.01)。抗体阳性的献血者中18~35岁年龄段比例最高,达67.47%。检出的不规则抗体中IgM抗体占68.67%(57/83),IgG抗体占31.33%(26/83),IgM 抗体阳性率高于IgG抗体(P<0.01)。 结论 襄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加强和重视对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对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疗效、确保临床安全高效用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临床血型标本中意外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吴敏慧, 刘衍春, 郑凌, 薛敏, 马玲, 史丽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96-19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8
摘要
(
612 )
PDF(960KB)
(
1406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临床血型标本中意外抗体的分布及特点。 方法 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对2012~2015年申请配血和抗体筛查的共1 216例临床标本中意外抗体进行筛查和抗体特异性的鉴定。 结果 1 216例标本中602 例(49.5%)为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均阳性,其中312例(25.7%)间抗检测出意外抗体,女性206例,占总阳性比为66.0%。共查见6个系统的意外抗体,以Rh 系统的抗体最高,其余依次为MNS系统>ABO系统>Kidd系统>Lewis系统>Duffy系统。 结论 临床血型标本中意外抗体检出率比较,女性占比高,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意外抗体筛查及特异性确定,可避免受血者输入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抗体检测能提高临床配血的相合率,保障输血及时、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冻干冷沉淀的制备与效果分析*
赵广超, 李娜, 王淑君, 栾建凤, 朱培元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199-20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29
目的 研究冷沉淀冻干保存的方法并评估其效果。 方法 共采集40例无偿献血者新鲜全血各200 ml,每袋全血按常规方法制备并均分为容量相同的2袋冷沉淀,其中1袋置-20℃保存即为冰冻冷沉淀,另一袋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后用冻干机制备成冻干冷沉淀,置于4℃保存。在保存24 h、12个月后各取20例献血者的两组冷沉淀,测定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含量和pH值。 结果 冻干冷沉淀与冰冻冷沉淀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含量和pH值在保存24 h、12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冻干冷沉淀在4℃保存12个月后仍然具有正常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含量,可用于战备血液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方法的评价
范恩勇, 孙海英, 黄文杰, 郭铭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202-20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30
摘要
(
530 )
PDF(963KB)
(
1017
)
可视化
 
目的 对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的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 选择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方法进行“抗癌人”筛查;采集静脉血5 ml,肝素钠抗凝,681例的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72 h内完成;811例的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由国跃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24 h内完成。对189例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的献血者进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比对分析,对16例(首次基因检测为优秀、良好、中等、偏低各4例)献血者跟踪1月、3月后的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情况。 结果 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评分“优秀”献血者占8.4%[(37+20)/681],“良好”献血者占11.0%[(45+30)/681];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优秀”献血者占19.9%[(141+20)/811],与基因检测“优秀”和“良好”之和19.4%相近,基因得分与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评分大致相符。 结论 基因检测结果稳定,同一个体不同检测时间受外界干扰因素小、结果恒定,可能与基因检测与遗传信息有关,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献血者当前的抗癌活性,筛查成本较高;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不稳定,同一个体不同时间的抗癌活性变化较大,可能与献血者心情、身体状况、季节变化等有关,优点是筛查成本较低,易于临床应用和推广。基因检测方法筛查献血者,由于结果为“优秀”的献血者较少,按ABO同型分布就更少,如仅选择评分“优秀”献血者,很难满足临床供应。可以将检测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献血者按ABO血型同型建立献血者库,然后在采集前对献血者进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选择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也为“优秀”的献血者进行单采粒细胞采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9例核酸反应性标本与对应ELISA、CLIA法检测HBV的关联分析
张毓, 孙国栋, 张丽, 王学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206-2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31
摘要
(
764 )
PDF(986KB)
(
1149
)
可视化
 
目的 为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比较已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阴性合并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与对应化学发光(CLIA)法检测HBV的结果,对三种检测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方法 对17 508例无偿献血者(排除ELISA法初复检公共阳性、ALT阳性等)进行NAT,并对NAT反应性标本进行CLIA检测。 结果 经核酸检测出9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反应性标本,其中1例为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对应CLIA法HBV “两对半” 检测出现2例HBsAg(-)抗-HBs(-)抗-HBc(+)及5例HBsAg(-)抗-HBs(+)抗-HBc(+)血清型,可能为OBI,2例均无反应性,可能为窗口期标本。 结论 无偿献血者的现有血液筛查方法NAT检测和ELISA法具有互补性,NAT检测可弥补ELISA法检测的“窗口期”问题; NAT与CLIA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 OBI可能是本地区NAT检测HBV DNA献血者的主要类型;对可能影响血液质量的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的淘汰,会降低输血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长沙市50家各级医疗机构对采供血服务满意及需求的调查报告*
邹彬彬, 曹丽群, 王清, 谭智文, 康甜, 谢毓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209-2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32
目的 了解长沙市各级医疗机构对采供血服务的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服务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走访,填写调查问卷表,50家各级医疗机构对血站血液领取方式、血液供应满意度、输血指导等情况进行调研。其中三级医院20家,二级医院20家,一级医院10家。 结果 在供血服务方面:约血接听电话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及时性、血液运输抵达时储血箱温度、送血服务及时性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90%、76%、68%。在血液质量、对出现的血液问题的反馈和处理满意度分别为88%、72%,血液供应满足临床需求的平均满意度为86%。临床医院对本中心的服务需求体现在输血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上。 结论 临床用血医疗机构满意度及服务需求调查结果应作为衡量采供血机构血液质量及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液成分集中化质量检查的可行性探讨
张春荣, 吴敏, 杨红梅, 张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2):
212-21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2.033
摘要
(
380 )
PDF(1045KB)
(
1252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血液成分集中化质量检查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集中化检测前后分站1检测设备和试剂以及四种常规血液成分的关键指标进行比较;集中化检测后分站1和分站2分别与中心血站四种常规血液成分的关键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分站1集中化检测后:设备和试剂明显优化,四种常规血液成分的关键指标中规格为1.5 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集中化前平均为(39.88±3.51)g,低于集中化后的(44.60±4.37)g(P<0.05),保存期末溶血率集中化前平均为(0.24±0.10)%低于集中化后的(0.40±0.15)%,(P<0.05),其余关键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集中化检测后分站2规格为100 ml病毒灭活血浆的亚甲蓝残留量平均为(0.19±0.07)µmol/L与中心血站的(0.14±0.06)µ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关键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从四种常规血液成分关键指标的检测结果、设备试剂的优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便于发现潜在问题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血液成分的集中化质量检查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