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2-20
|
|
|
|
衡阳地区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王湘屏, 郭建波, 段荣, 王英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63-56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2
摘要
(
981 )
PDF(1111KB)
(
1087
)
可视化
 
目的 评估衡阳地区无偿献血者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筛查血液,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的效果。方法 采用2种ELISA试剂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84 62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大部分经检测无反应性/待查(单试剂阳性或者灰区)的标本计77 610例,采用COBASs 201核酸检测系统进行HBV/HCV/HIV三项核酸检测;对核酸HBV反应性标本做乙肝两对半补充实验。结果 经核酸检测的77 610例献血者血液标本,反应性比率为0.278% (217/77 610),其中检出HBV DNA 216例,HCV RNA 0例,HIV RNA 1例,低于血清学HBsAg、HCVAb、HIVAb/Ag三项总的检测阳性率1.81% (1 533/84 622)。核酸反应性标本的HBcAb+/HBsAg-为41.15%(86/209),远高于一般人群中HBsAg阴性人群的HBsAb检出率17.1%(22/129)。结论 目前衡阳地区输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HBV。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能有效保障血液安全,而建立长期的低危献血者队伍,能从源头确保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无偿献血者HIV初筛检测策略及确证结果对比分析
谭畅, 申俊锋, 唐飞, 陈文霞, 张玉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66-5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3
摘要
(
1040 )
PDF(1105KB)
(
1978
)
可视化
 
目的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和核酸检测(NAT)并行的模式,同时结合蛋白免疫印迹(WB)试验结果,全面评估酶联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中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2015年5月~2016年7月281例ELISA呈反应性标本,分析2种ELISA初筛试剂、NAT及WB检测结果。结果 ①ELISA初筛试验:281例标本中S/CO≥1的万泰试剂110例,伯乐试剂156例;S/CO值 0.75~1.0中万泰试剂20例,伯乐试剂 39例;②WB检测结果:阳性27例,不确定12例,阴性242例。初筛检测S/CO值在0.75~1.0 的所有标本,经WB检测没有阳性结果;③NAT检测结果:49例核酸阳性,232例核酸阴性。结论 两种ELISA初筛试剂检测标本反应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方法的检测结果处于强反应性水平时,NAT及WB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ELISA弱反应性标本中2种方法的符合率较低,减掉1遍ELISA对检测试剂和人员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献血前的招募、征询工作应加强,确保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酶免联合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林俊填, 刘知华, 何其通, 杨富燕, 余玉婷, 伍伟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69-57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4
摘要
(
839 )
PDF(1103KB)
(
1207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为制定适合本地区科学、有效的献血招募和血液安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联合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对2014~2016年佛山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血液总不合格率逐年下降,年度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不合格率为3.74%,其中常规检测项目的 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97%)、HBsAg(0.91%)、抗-TP(0.35%)、抗-HCV(0.34%)和抗-HIV(0.18%);NAT不合格率为0.25%,呈逐年减少的趋势,6人份混样的NAT试剂筛查效率明显高于24人份混样检测。结论 佛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ALT和HBsAg,梅毒、HCV等感染人群各占一定比例,抗-HIV阳性率呈逐年递增态势。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加强献血前健康检查与咨询,并选用更灵敏、特异的血液筛查技术,最大限度防止传染病经血传播,确保输血安全;同时血站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和发展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渭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李敏, 韩晓燕, 朱建民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72-57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5
摘要
(
774 )
PDF(1162KB)
(
1185
)
可视化
 
目的 回顾性分析渭南地区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核酸检测情况,讨论核酸检测对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罗氏Cobas s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2遍ELISA检测阴性,且ALT合格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34 251例,其中HBV DNA有反应性33例,HBV阳性率为0.96‰,HCV RNA和HIV RNA未检出,不同月间HBV DNA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混检阳性的Ct值越低拆分阳性率越高,且不同Ct值组间拆分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P<0.01);无偿献血人群各年龄段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6,P<0.01),其中以41~50岁组的阳性率最高,占72.73%(24/33);首次和重复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4,P<0.01);男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高于女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结论 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无偿献血人群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HBV,将核酸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核酸检测无效结果及无效列表的探讨与分析
崔晓蕾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75-57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6
摘要
(
2586 )
PDF(1066KB)
(
341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和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血液检测质量。方法 采用浩源ChiTas BSS1200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和ABI7500荧光扩增仪,对安阳市2016年6月~2017年5月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核酸样本88 739份,其中无效结果占0.06%,无效列表占1.04%,通过对ChiTas BSS1200核酸检测系统的无效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试剂批号原因不是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发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加样量不足,造成内标扩增无效,或人为操作失误,实验室污染所致。结论 加强核酸工作人员的培训及完善操作规程,做好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日常清洁与消毒,预防实验室污染,加强试剂使用前的性能确认,每月做好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将无效结果和无效列表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核酸检测与血清学检测在输血传染病筛查中的应用
张叁涛, 彭华丽, 段元山, 马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78-58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7
摘要
(
980 )
PDF(1071KB)
(
1313
)
可视化
 
目的 对比分析输血前感染指标的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探讨相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本院2016年4月1日~2017年4月1日共4 177例接受输血前检查的患者血清中感染性指标(抗-HCV、抗-HIV、抗-TP、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对其中1 509例患者血清中HBV DNA和HCV RNA进行检测,并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 177例患者中,检出HBsAg阳性患者376例(9%)、抗-HCV阳性患者54例(1.29%)、抗-TP阳性患者118例(2.82%)、抗-HIV阳性患者6例(0.14%)。进行核酸检测的1 509例患者中,HBsAg阳性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55.56%,HBsAg阴性而HBV DNA阳性者所占比例为0.22%,抗-HCV抗体阳性者的HCV RNA阳性率为80.00%。结论 对拟输血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有利于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现与诊断,也有利于减少因输血和侵入性操作引起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HBV/HCV/HIV核酸血筛试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许四宏, 王佑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81-58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8
摘要
(
635 )
PDF(1086KB)
(
2354
)
可视化
 
免疫学血液筛查试剂对于提高我国的输血和血液制品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极低水平的由于免疫学筛查试剂的“窗口期”所致的漏检。核酸血源筛查试剂可以显著缩短“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酸血液筛查试剂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检测灵敏度、可检测的病原体种类、自动化程度、检测效率、操作方便程度等。据此,作者将核酸血液筛查试剂分为一~五代。不同的地区在开展核酸血液筛查前,应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检测模式、方式及检测的病原体种类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大面积烧伤患者反复输血输液抗感染治疗对输血血清学的影响
张秋会, 孙文利, 安群星, 张婧, 尹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85-58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09
摘要
(
749 )
PDF(1066KB)
(
1155
)
可视化
 
目的 回顾性探讨与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多次输血输液抗感染治疗对交叉配血的影响,并制订适宜的检测策略和交叉配血方案。方法 选取本院烧伤科住院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面积大于85%以上) 111例,入院后经大量输血输液抗感染治疗,当患者再次需要输血做交叉配血时,主次侧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现象。为此,应用吸收放散技术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红细胞和血清进行检测,并且利用谱细胞来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 111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共检出同种抗体48例,占43.2%,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占23.4%(26/111),蛋白异常凝集占20.7%(23/111),药物性抗体占12.6%(14/111)。结论 长期大量输注头抱类抗生素,反复多次输注悬浮红细胞、去白红细胞悬液、白蛋白、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后,会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患者体内产生血型同种抗体、药物性抗体、自身抗体及红细胞被致敏等,这些现象是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追踪方法学运用于临床输血质量评价中的价值分析
邵俊良, 徐晓敏, 孙玲玲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88-59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0
摘要
(
625 )
PDF(1104KB)
(
868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追踪方法学运用于临床输血质量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自2017年1月起,对本院27个临床科室依据追踪方法学原理,由输血科、护理部、医务部等部门建立输血追踪小组。对实施前、实施后6个月的临床输血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分析。结果 27个临床科室实施追踪方法学原理6个月后,患者输血质量中的患者隐私,护理输血质量中的标本采集、血袋返还、输血核对,医生输血质量中的患者告知、用血申请、输血指征、申请审核、术前检测、病程记录、输血反应、效果评价、应急用血、血液保护,输血制度中的目标管理、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输血科输血质量中的仪器设备共18项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追踪方法学原理运用于临床输血质量评价中价值显著,可促进医护人员建立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推动医院管理机制及其规章制度的改善,不断改进临床输血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对低体重新生儿贫血的疗效比较研究
程娜娜, 史连义, 张龙, 陈双松, 王莎, 武媛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92-59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1
摘要
(
722 )
PDF(1113KB)
(
696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对低体重贫血新生儿贫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低体重贫血新生儿79例的病历资料,按照贫血严重程度和红细胞压积(HCT)数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患儿42例和非限制性输血组患儿37例,记录所有新生儿第1次输血前HCT、第1次输血前日龄、每人输血总量、每次输血量、输血次数,同时对比两组新生儿治疗及并发症状况。结果 与限制性输血组比较,非限制性输血组第1次输血前HCT较高,第1次输血前日龄、每人输血总量、输血次数较低,吸氧时间、无创CPAP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输血组颅内出血、院内感染发生率(28.57%、35.71%)高于非限制性输血组(8.10%、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吸氧、无创CPAP、机械通气、氨茶碱人数上,在氨茶碱时间、住院时间上,在呼吸暂停、脑白质损伤、动脉导管再开放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可以及时纠正低体重新生儿贫血现象,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有利于病情好转与康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ABO血型、性别和年龄对血浆成分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林建霞, 卓孝福, 江伟梅, 周晓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596-60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2
摘要
(
606 )
PDF(1093KB)
(
102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ABO血型、性别、年龄对血浆成分中Ⅷ因子活性(FⅧ)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检测献血者ABO血型、冷沉淀凝血因子与去冷沉淀血浆中Ⅷ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采用t检验,LSD法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水平以A型、B型组明显高于O型组 (P<0.001),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以A型、O型组明显低于B型组(P<0.01)。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IB水平以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 (P<0.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以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以>30岁人群明显高于≤30岁人群(P<0.05),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以>30岁人群明显高于≤30岁人群 (P<0.001)。结论 血型是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水平的影响因素,B型含量均是最高。ABO血型对冷沉淀凝血因子和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无影响。性别是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和FIB水平的影响因素,也是去冷沉淀血浆中FIB水平的影响因素,且女性组高于男性组。年龄是去冷沉淀血浆中FⅧ和FIB水平的影响因素,适龄献血人群中>30岁组明显高于≤30岁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2011~2015年解放军湛江血站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贺玉莹, 朱正洪, 陈丽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01-60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3
摘要
(
617 )
PDF(1152KB)
(
1069
)
可视化
 
目的 为了加强血液管理,充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血液报废,通过分析本血站2011~2015年的血液报废原因寻求相应的对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湛江血站各种原因报废的血液数据,将其分为检测不合格和非检测不合格两大类,严格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标准进行报废处理。结果 本血站5年来总血液报废率为2.82%,血液报废的原因以非检测不合格因素为主,其中又以乳糜血及过期血居多,且过期血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检测不合格因素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采供血机构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及加大献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血液管理,做好平时用血与战备储血的调剂,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操作误差造成的血液浪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叶酸、血小板生成素变化的研究*
赵宏祥, 葛健民, 黄宏亮, 袁秀珍, 任素玲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04-60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4
摘要
(
502 )
PDF(1068KB)
(
752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 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 U、106~160 U、161~271 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 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 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结论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TP、TPO明显下降,FOL明显上升,但TP、FOL仍处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表明多次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但多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有限的TP、TPO下降,FOL上升,这些指标的变化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液运输箱内冷源板放置方式对血袋保温效果的影响
杨慧, 蔡爱玲, 刘兆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07-60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5
摘要
(
607 )
PDF(1058KB)
(
994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血液运输箱内冷源板不同放置方式对血袋保温效果的影响,探讨医院内部运输血液时,采用不同冷源板放置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对4个装有血袋的血液运输箱分别使用4种不同冷源板放置方式,监测每种方式能维持血袋温度在10℃以内的时间。结果 4种冷源板放置模式的保温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袋上方和下方各放置1块冷源板的保温时间最长,且血液运输箱中放入的血袋数越少,维持规定温度的时间越长。结论 急救用血时,院内运输血液只使用血液运输箱,不加入冷源板是可行的。患者因故不能立即输注血液时,临床用血科室使用装有冷源板的血液运输箱保存血液,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某地区2016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王姣杰, 单泓, 安慧娟, 别立莉, 张玉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09-61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6
摘要
(
632 )
PDF(1092KB)
(
859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郑州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期间郑州地区各家医院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回馈报告表,按照血液制品品种、患者性别和年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既往输血次数、病史等进行分类,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输血不良反应与血液制品及与患者类别的关系。结果 2016年共收到207份输血不良反应回馈报告表,从不同类型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及与血液制品的关系看,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68.12%(141/207);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约占29.47%(61/207);溶血性输血反应约占0.97%(2/207),非心源性肺水肿占0.97%(2/207),其他约占0.48%(1/207)。207例输血不良反应中,悬浮红细胞占比最高,其次为冰冻血浆、血小板制品,去白悬浮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相对较少。从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输血史的关系看,男98例,女109例,两者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124例(59.9%),无输血史/妊娠史83例(40.1%),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 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及洗涤红细胞制品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肾功能不全、老年反复输血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如需要输注洗涤红细胞,建议尽量输注24h内制备的洗涤红细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站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定期维护和校准在降低血液ALT报废中的作用
李鹏, 孙国栋, 唐银海, 李英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12-6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7
摘要
(
654 )
PDF(1090KB)
(
1024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对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定期维护和校准,以减少血液因ALT不合格的报废率。方法 每3个月采用CLSI EP15-A指南中推荐的方法进行验证:5 d,每日一分析批,每日2个浓度水平,每个浓度水平上同一标本3次重复。如果因为质量控制程序或操作判一批为失控,剔除数据,并执行额外的批,操作者按照厂家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结果 经过近5年的实验发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经过每3个月的维护和保养,ALT的报废率出现持续下降,分别为 5.15%(3 828/74 320)、2.14%(1 633/76 313)、2.22%(1 759/79 232)、1.57%(1 228/78 238)、0.68%(574/84 406)(P<0.01)。结论 采用CLSI EP15-A指南中推荐的方法对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能够有效控制血液ALT的报废率,值得同行的借鉴和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淮安市中心血站血液安全库存量研究
袁和芹, 吴刚, 滕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15-61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8
摘要
(
604 )
PDF(1164KB)
(
94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血站最佳血液库存量的设定方法,制定符合站内实际情况的安全库存量,在最大限度减少血液过期报废的前提下保证临床血液的供应。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2012~2016年红细胞类年使用和月使用情况、年递增率、各血型用量及占总用血量的百分比等。结果 2012~2016年用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递增率为1.21%;3、5、10、12月份发血量呈正增长趋势;日均发血总量为177.6 U;4种血型日均发血量的参考范围为A型(48.6~57.8 U)、B型(48~55 U)、O型(50.6~61 U)、AB型(15.2~19 U);结合日均发血量及实际,以15倍日均发血量(2 664~2 892 U)为红细胞类的最高库存量;以5倍日均发血量(888~964 U)为最低库存量;以10倍日均发血量(1 776~1 928 U)为最佳库存量,各血型最佳库存比例为A∶B∶O∶AB=3.1∶3∶3.3∶0.7;结论 血液安全库存量是血液库存量动态监控体系、血液库存管理预警机制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血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开封市无偿献血者梅毒确认阳性结果的调查分析
刘玉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18-62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19
摘要
(
693 )
PDF(1084KB)
(
1058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确认阳性情况,了解梅毒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本地区梅毒预防及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梅毒抗体筛查采用ELISA试验,筛查阳性者送开封市疾病控制中心使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并对不同年份、性别、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264 952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 80例梅毒确认阳性,总阳性率3.0/万,其中男性阳性率(2.9/万)略低于女性阳性率(3.2/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6~45岁阳性率(4.2/万)为最高,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2015年梅毒确认阳性率趋于稳定,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者梅毒确认阳性率为7.4/万,再次献血者梅毒确认阳性率为0.5/万,不同献血次数献血人群梅毒确认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开封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确认阳性现状,血站在继续加强梅毒筛查同时,还要从无偿献血招募工作开始把好关,坚持以低危人群为原则,采取有效的献血前健康征询,对于多次献血合格的再次献血者,不能放松征询要求,避免高危行为者参与无偿献血,确保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PDCA循环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书写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韩春俐, 陈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21-62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0
摘要
(
638 )
PDF(1092KB)
(
208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运用PDCA循环改进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提高临床输血管理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输血科基于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前后开具的458份与285份输血申请单,分析实施前后输血申请单的合格率的差异。结果 与运用PDCA循环的CQI实施前比较,实施后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明显提高,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率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率下降,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PDCA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改进临床输血管理质量,促进科学化、合理化用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青藏高原地区长途运输对血液质量安全的影响
葛旭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23-62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1
摘要
(
607 )
PDF(1051KB)
(
1167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将格尔木采集的血液运往西宁全过程的血液质量分析,探讨青海高原地区影响血液运输的因素。方法 格尔木地区驻军部队集中采集的血液运输至西宁后,部分血液出现了轻微溶血,针对造成溶血的原因通过排除法进行分析。结果 高海拔地区献血者红细胞代偿性增高会使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加之大气压强的迅速改变,造成运输过程中发生溶血。结论 通过对高海拔地区采集的血液因客观原因在长途运输时部分血液易发生溶血的分析,增加了对高原地区血液运输的认识,希望得到更多高原地区血站高海拔血液运输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李祯, 张之芬, 韩静颖, 刘天璞, 李丽, 鞠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25-62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2
摘要
(
603 )
PDF(1099KB)
(
106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65例脑梗死患者和16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RDW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RDW最佳截点并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低RDW-CV组(RDW<12.65%)和高RDW组(RDW≥12.65%),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D-D)差异。结果 脑梗死患者RDW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18,P<0.001);采用ROC曲线,将患者分为低RDW-CV组(RDW<12.65%)和高RDW-CV组(RDW≥12.65%),高RDW组患者的APTT、PT水平显著高于低RDW组(APTT Z=-2.331,P=0.020;PT Z=-2.062,P=0.039),而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41,P=0.254)。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RDW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高RDW组APTT、PT水平显著升高提示RDW在脑梗死疾病辅助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清和尿RBP、β2-MG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谢雪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28-63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3
摘要
(
507 )
PDF(1082KB)
(
866
)
可视化
 
目的 评价血清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价值,为高胆红素血症的管理提供指标依据。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14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依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级标准:47例纳入重度组,47例纳入极重度组,47纳入危险组,选择同期47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于入选后,治疗前、1周后,检测血清和尿RBP、β2-MG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四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尿RBP、β2-MG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重度组、极重度组、危险组指标水平呈递增关系;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和尿RBP、β2-MG存在正相性,其中治疗前尿RBP、β2-MG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存在强相关(r>0.6)。结论 血清和尿RBP、β2-MG水平与新生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尿RBP、β2-MG可辅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液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疗效
孙少勤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32-63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4
摘要
(
729 )
PDF(1105KB)
(
1305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血液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CI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10例血液肿瘤CI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接受白细胞介素(IL)-11治疗者为对照组,以接受rhTPO治疗者为观察组,每组55例。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PLT呈先降后升趋势,IL-4及IL-8呈先升后降趋势(P<0.05)。虽然两组入组时及治疗2 d后,PLT、IL-4及IL-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7 d及14 d后,观察组PLT高于对照组,IL-4及IL-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完全14 d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14 d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IL-11治疗,rhTPO可更有效的提高血液肿瘤CIT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无创DNA检测与羊水细胞遗传学验证
杨秀萍, 赵建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35-63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5
摘要
(
681 )
PDF(1058KB)
(
1520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对孕妇进行无创DNA检测和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对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胎儿检出结果进行验证。方法 抽取静脉血低温冷链送检至华大基因,做无创DNA检测,需要进一步做羊膜腔穿刺术的进行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 1 657例标本中筛查出11例21-三体高风险,羊水验证10例为21-三体;3例为18-三体高风险,羊水验证为18-三体;提示胎儿性染色异常2例,羊水验证1例为47,XXX,1例为47,XXY。结论 无创DNA检测与羊水细胞遗传学结果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ERβ2、ERα4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
蒲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37-64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6
摘要
(
666 )
PDF(1084KB)
(
872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ERβ2、ERα4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表达状态、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选择手术完整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40份、正常甲状腺组织40份、结节性甲状腺肿40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组织中ERβ2、ERα46表达情况,收集PT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结果 ERβ2、ERα4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5%、70.0%,2种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2、ERα46诊断乳头状癌的灵敏度分别为92.5%、70.0%,特异度分别为72.5%、78.8%;ERβ2、ERα4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死亡患者ERβ2、ERα46阳性细胞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β2、ERα4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增强,在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判断远期预后的情况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FIB、R、K和MA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戴隽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41-6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7
摘要
(
567 )
PDF(1056KB)
(
1101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和最大振幅(M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Stago 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TEG-5000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对7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中FIB、R、K和MA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FIB含量和MA振幅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R和K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FIB、R、K和MA,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Rh血型抗-G抗体的综合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沈茜, 唐志家, 林成, 汪伟, 陈虎诚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46-64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29
摘要
(
1266 )
PDF(1036KB)
(
848
)
可视化
 
目的 建立Rh血型抗-G抗体的鉴定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含有抗-D和抗-C抗体的Rh阴性人员的抗-G抗体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卡式法初筛Rh血型,并通过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Rh血型,其中抗体筛查检测血清中不规则抗体,谱细胞分析法确定抗体特异性,最后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获得阳性抗体进行验证和鉴别。结果 经多次吸收和放散法分析,可有效鉴别抗-G抗体。采用该法鉴定临床一例患者,其血型为AB型Rh阴性(ccdee),血清中不规则抗体可以与AB型RhD阳性红细胞凝集,也能凝集AB型RhD阴性含有C抗原的红细胞,经特异性吸收放散试验后发现该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为Ig-G抗-D和抗-G。结论 多次吸收和细胞放散实验是在缺少稀有、特异性红细胞时,鉴定抗-G抗体的简便实用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Rh血型抗原CcEe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江晓明, 杜平, 陈烨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48-6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30
摘要
(
6219 )
PDF(1071KB)
(
6286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Rh血型抗原CcEe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Rh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为临床RhCcEe同型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2016年本院4 756例住院患者进行RhD、C、c、E、e抗原检测,对2013~2016年11 644例住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结果 4 756例住院患者样本中Rh血型D、C、c、E、e抗原阳性率为D(96.97%)、C(85.37%)、c(59.16%)、E(47.09%)、e(91.89%),且 CcEe抗原阳性率在RhD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 644例住院患者样本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中,Rh血型抗体占48.84%,证实了临床检出的不规则抗体主要集中在Rh血型系统。结论 对供、受双方除进行常规的ABO、RhD血型检测外,还应进行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并做到这些抗原的同型输注,从而降低因输血产生免疫性抗体的概率,避免再次输血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两种血型分析系统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中的应用比较
刘自强, 杨光, 孙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50-65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31
摘要
(
689 )
PDF(1036KB)
(
1472
)
可视化
 
目的 比较2种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 随机选择500例患者标本,用强生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和爱康Aigel300与江阴力博卡组成的血型系统分别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最后用试管法抗人球蛋白实验进行验证,分析比较2台血型系统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仪器性能。结果 强生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假阳性率为8.98%,未发现假阴性标本。爱康Aigel300与江阴力博卡血型系统,假阴性率为30.6%,假阳性率2.25%,经分析2台仪器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台全自动血型系统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中,强生ORTHO AutoVue Innova全自动血型仪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Rh血型系统抗体在三大血站配血相合率的比较
姚润, 凌晗, 李宁, 沈亚梅, 李碧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52-6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32
摘要
(
706 )
PDF(1096KB)
(
1377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Rh血型系统抗体在长沙、株洲、岳阳三大血站交叉配血的相合率,尽快解决疑难配血问题,及时找到相合的血源。方法 回顾性统计310例Rh血型系统抗体的分布和交叉配血情况,采用血清学检测献血者Rh血型抗原。结果 310例Rh血型抗体阳性标本中抗-E 166例(53.54%)、抗-D 76例(24.52%)、抗-c 27例(8.71%)、抗-cE 19例(6.13%)、抗-C 14例(4.52%)、抗-Ce 4例(1.29%)、抗-e 4例(1.29%)。A型抗-E、抗-c和抗-cE在长沙血站配血相合率最高,分别为69.06%、57.55%、57.55%;抗-C在岳阳血站的配血相合率最高,为29.05%。B型抗-cE在岳阳血站配血相合率最高,为50.00%。AB型抗-E在长沙血站配血相合率最高,为62.50%。O型抗-E在长沙血站配血相合率最高,为56.79%。结论 A型(抗-E、抗-c、抗-cE)、AB型(抗-E)、O型(抗-E)可优先选择长沙血站配血;A型(抗-C)和B型(抗-cE)可优先选择岳阳血站配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6例抗-Mur报告分析
邓家强, 谢美娇, 黄英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56-65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33
摘要
(
864 )
PDF(1063KB)
(
1658
)
可视化
 
目的 输血前检测中对抗-Mur进行血型血清学特异性鉴定,分析其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盐水法与微柱凝胶法分别筛查和鉴定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采用吸收放散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并检测抗体的Ig类型。结果 6例患者血清中均检出抗-Mur。结论 闽南地区抗-Mur出现频率较高,抗-Mur常规抗体筛查检测、Miltenberger系列表型筛查可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广西地区汉族与壮族人群X-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梁亮, 陈治中, 韦红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8 (6):
659-6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8.06.034
摘要
(
833 )
PDF(1079KB)
(
932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比较广西地区汉族与壮族人群X-STR基因座的分布频率及遗传学参数。方法 应用Investigator Argus X-12试剂对广西地区1 267名健康成年人进行DXS8378等12个X-STR分型检测,其中612名汉族作为对照组,另外655名壮族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间基因座的分布频率以及基因座遗传学参数。结果 ①两组等位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其中汉族检测出128种基因型,基因分布频率为0.002 9~0.787 2,壮族检测出145种基因型,基因分布频率为0.003 5~0.658 1。②对照组汉族的多态信息量分布为0.388 6~0.896 6,研究组壮族的多态信息量分布为0.405 9~0.889 3;对照组汉族的杂合度分布为0.379 6~0.809 1,研究组壮族的杂合度分布为0.501 8~0.825 5;对照组MECduo与MECtrio的分布频率为0.367 7~0.685 0与0.435 7~0.842 1,研究组MECduo与MECtrio的分布频率为0.423 3~0.821 7与0.475 5~0.912 8;对照组个体识别力及非父排除率分别为0.555 8~0.872 2与0.471 1~0.822 7,研究组的个体识别力及非父排除率分别为0.787 4~0.978 1与0.520 1~0.864 7。结论 广西地区汉族与壮族的X-STR基因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但是壮族的X-STR基因座呈现出高度多态性,与汉族有较多差别,对于本地区法医亲权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