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20
|
|
|
|
应用拉曼光谱技术分析血红蛋白构象及与P50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肖军, 李小薇, 刘娟, 范秀,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13-11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1
摘要
(
539 )
PDF(1242KB)
(
2218
)
可视化
 
目的 比较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3 d和7 d)和高原习服训练汉族(进入高原30 d)外周血红细胞拉曼光谱及P50的差异,分析高原低氧环境对人血红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上述人群中各选择15例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抗凝血样本,并分离红细胞,运用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 采用红细胞悬液测定P50值。结果 与世居平原汉族比较,急进高原3 d及7 d后在1 341 cm-1、1 375 cm-1、1 585 cm-1及1 638 cm-1等位移处出现特征峰;高原习服训练30 d后,上述谱带消失;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 d和7 d)P50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而习服训练后P50值下降。结论 平原汉族急进高原后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及红细胞P50上升,有利于血红蛋白对氧的释放,以满足机体在进入高原前期组织的供氧;而当习服后则又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血液保存方式对藏、汉族人群红细胞携/释氧功能的影响*
刘娟, 李小薇, 肖军, 范秀, 李翠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17-11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2
目的 评价藏、汉族人群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携/释氧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世居高原藏族7份、世居平原汉族6份,上述两类健康成年人血液标本。采集上述两类人群抗凝血,利用不同保存液(4℃EDTA抗凝剂保存、4℃添加CPDA-1红细胞保存液、复方甘油溶液-80℃)保存红细胞,3 d后检测上述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红细胞P50值;另检测4℃EDTA抗凝剂保存样本的pH值,分析可能影响P50的因素。结果 藏、汉族所有保存3 d后血液标本P50值均较正常人P50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保存条件对藏、汉族人群P50均有影响,两组人群在保存液中的红细胞P50均高于4℃ EDTA保存(P<0.05)和复方甘油溶液-80℃冻存样品(P<0.05)的P50值。复方甘油溶液-80℃冻存样品与4℃ EDTA保存样品的P50值相当(P>0.05)。但同一保存条件下,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P5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原藏族人群4℃添加保存液的红细胞P50检测值稍高于平原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藏族、平原汉族人群4℃ EDTA保存血样pH值相均偏酸性。结论 不同保存方式对红细胞P50产生显著影响。三种不同保存液对藏、汉族人群红细胞P50的影响一致。两类人群在CPDA-1保存液中保存的红细胞P50值均相对较高,该保存液对其携放氧影响较小。上述结论将对我国血液条件下保存及藏、汉族患者血液输注品种选择,尤其是高原藏族人群输血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影响*
国杰, 尤国兴, 张婷, 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20-12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3
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L-精氨酸对不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悬浮红细胞、冰冻红细胞保存前、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的CPDA或MAP保存液中加入L-精氨酸溶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 mmol/L、10 mmol/L、50 mmol/L,分别在库存期0 d、7 d、14 d、21 d、28 d、35 d检测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变化。结果 随库存时间的延长,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呈总体降低趋势,尤其在库存期开始2周内降低明显,于库存期14 d内下降了15.6%,随后下降较为缓慢,第35天下降了25.4%,在库存期末其值仅为采血当天的74.6%,且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较同库存期悬浮红细胞低; L-精氨酸对冰冻保存红细胞氧亲和力P50的提高作用较悬浮红细胞大,且在冰冻红细胞保存解冻后添加L-精氨酸作用最为显著;终浓度为10 mmol/L的L-精氨酸对红细胞氧亲和力P50提高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 添加适宜浓度的L-精氨酸对库存期内悬浮红细胞、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氧亲和力P50有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褚宗棠, 王瑛, 赵莲, 周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24-12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4
摘要
(
931 )
PDF(941KB)
(
5540
)
可视化
 
人体内氧的运输主要依赖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和解离,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能力即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特征之一。氧亲和力通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50)表征。所以,P50反映出人体的氧摄入和组织细胞的氧获取的能力,其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体内H+浓度、二氧化碳分压(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等变构效应剂及多种药物。P50的检测和调节在输血和潜在的疾病诊断及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机采血小板储存损伤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周明, 陈洋, 王敏, 潘健, 王慧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29-13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5
摘要
(
1113 )
PDF(1008KB)
(
157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储存损伤与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检测64份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P-选择素,对56例血液病患者给予64治疗量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和出血好转情况判定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储存损伤对其影响的相关性。结果 64治疗量机采血小板输注后,40例输注有效的CCI值为(16.0±5.5),24例无效的CCI值为(3.4±1.0);输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有效期内第2天~第5天的平均值±标准差(Mean%±SD%)、最小值(min%)~最大值(max%)为48.1±4.7(41.1~56.2)、38.1±3.5(31.2~43.1)、17.4±2.4(14.5~20.9)、9.6±3.3(5.8~19.9);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在有效期内第2天~第5天含量(Mean±SD)ng/mL为(11.4±5.8)、(28.9±7.5)、(55.5±8.4)、(89.2±5.6)ng/mL;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呈正相关(r=0.892,P<0.01),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呈负相关(r=–0.836,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的血小板损伤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医疗机构可结合临床输注效果制定血小板功能标准和规范,提升本地区的输血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去白膜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研究*
梁若鹄, 黄彦, 邓金莲, 龚慧英, 陈龙菊, 符雪丽, 李诗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34-13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6
摘要
(
757 )
PDF(928KB)
(
118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24 h内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去白膜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 将本站2016年5月~2017年2月采用五联袋(CPDA-1)采集贮存于22℃的400 mL全血180袋,分成A1、A2、B1、B2、C1、C2六组,每组30袋。A1组于采血后8 h内,A2、B1、B2、C1、C2组于采血后20~24 h内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分离出白膜上层的血浆速冻作为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用血凝分析仪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Ⅷ因子(FⅧ)、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比较采血后不同制备时间(A1组、A2组)、不同速冻方法(B1组、B2组)、不同冷沉淀制备方法(C1组、C2组)对冷沉淀FⅧ、FIB含量和合格率的影响。结果 两种保存时间对冷沉淀FⅧ、FIB质量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速冻机的速冻效果和冷沉淀制备方法对去白膜血浆制备的冷沉淀FⅧ质量的影响较大,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C1、C2六组FIB均合格,但C1、C2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血后22℃、24 h内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去白膜血浆可作为冷沉淀原料血浆,确保冷沉淀FⅧ、FIB质量的关键是血浆中心温度和冷沉淀制备方法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无偿献血意愿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刘晋洪, 张静航, 张健, 杨土保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38-14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7
摘要
(
834 )
PDF(974KB)
(
1361
)
可视化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无偿献血意愿问卷,以评估普通社区居民献血意愿、探索居民献血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采供血机构的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区分度分析、逐步回归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 α法、因子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由保留条目形成无偿献血意愿问卷,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问卷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效度。结果 无偿献血意愿问卷由9个维度、23个条目组成。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89,各维度的α系数为0.644~0.917。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问卷各维度拟合良好。结论 无偿献血意愿问卷的构建基本符合理论构想,各条目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独立性、代表性,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评估居民献血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输血策略比较
邓秋萍, 肖可明, 郑宇浩, 张间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43-14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8
摘要
(
752 )
PDF(950KB)
(
1614
)
可视化
 
目的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可能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这类患者经常出现术后失血,而红细胞输注量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红细胞输注量与髋部骨折术后身体恢复程度或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纳入本院住院115例年龄大于65岁且Hb<113 g/L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限制性输血策略组(Hb<97 g/L)或开放式输血策略组(Hb<113 g/L),在术后30 d内给予红细胞输注,随访时间为90 d。结果 重复测量两组受试者日常活动情况或90 d内死亡率,限制性输血策略组(30%死亡)和开放式输血策略组(16%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而言,开放式输血策略组30 d的死亡率较高[风险比(HR)=1.7 95%CI 0.6-3.4; P=0.02]。结论 根据Hb阈值,限制性输血策略和开放式输血策略在体弱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恢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开放式输血策略有提高生存率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芜湖地区无偿献血者归队分析及探讨
潘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46-15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09
摘要
(
653 )
PDF(923KB)
(
136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的方法及可行性,寻求血源流失与血液安全的平衡。方法 筛选符合本站归队条件的既往献血者重新采集标本(时间间隔≥6个月),先进行常规ELISA检测及NAT检测,若均无反应性,则送检省血液中心进行确证实验及补充实验。结果 2014年1月~2018年4月共计召回献血者166例,其中63例标本在本站常规检测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同既往屏蔽项。103例ELISA检测及NAT检测均无反应性标本送检省血液中心,其中83例确证阴性,可以归队。83例中31例再次献血,13例多次献血。结论 目前ELISA检测+NAT实验结合确证实验,很大程度保证血液安全,又使得部分假反应献血者,尤其是灰区及弱阳性的假反应献血者得以再次回归献血者队伍,对促进无偿献血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人群不愉快献血原因分析及再次献血调查*
张国英, 罗洪清, 李慧文, 张天弼, 杨绍明, 张旻, 向庆林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50-15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0
摘要
(
563 )
PDF(918KB)
(
1291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分析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愉快献血经历及其产生原因,为提高献血服务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电话回访2014年1月~2016年12月15 000名献血者,统计不愉快献血率、再次献血率及不愉快献血原因;选取2017年1~3月站内献血点献血者和市区固定献血屋1 500名献血者为实验组,街头流动采血1 500名献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率。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无偿献血再次献血率为67%。电话回访15 000名无偿献血者,有不愉快献血者213名,再次献血率为0.47%;发生不愉快献血的原因主要有:献血反应(49.3%)、服务态度(27.7%)、环境条件(9.9%)、护理水平(13.1%);女性不愉快献血率高于男性(P<0.05),年龄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高(P<0.05),学历层次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低(P<0.05),互助献血不愉快献血率明显高于个人无偿献血及团体无偿献血(P<0.01),军人不愉快献血率最低(0%),农民不愉快献血率最高(2.02%)。同时对2017年1~3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针对性辅导对于降低不愉快献血率有帮助。结论 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招募宣传,可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从而降低不愉快献血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乌鲁木齐地区哈萨克族献血人群HPA-15基因多态性分析
何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52-15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1
摘要
(
615 )
PDF(942KB)
(
1142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地区哈萨克族献血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基因多态性,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乌鲁木齐地区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哈萨克族献血者的HPA-15系统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结果 哈萨克族献血人群HPA-15a/15a、HPA-15a/15b、HPA-15b/15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1、0.53、0.26。HPA-15a、HPA-15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75和0.525。HPA-15a、HPA-15b抗原不配合率分别为0.1997和0.1747。结论 乌鲁木齐地区哈萨克族HPA-15抗原不配合概率高,可能导致产生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概率增加,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核酸检测技术在盐城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刘专, 姜斌, 王晖, 尹诗雨, 耿雪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2
摘要
(
722 )
PDF(938KB)
(
1167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核酸检测技术在盐城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必要性。方法 选取在2015年3~12月盐城地区采集的至少一种酶免试剂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55 186例,采用 Roche Cobas s201检测系统和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仪器及试剂开展HBV DNA、HCV RNA及HIV RNA联合NAT检测,采用6/8人份混样池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对筛查阳性的部分标本送至江苏省血液中心进行确证。结果 至少一种酶免试剂阴性的55 186份标本共检测了7 965个pool,其中罗氏系统检测3 930个pool,检出47个反应性pool,pool阳性反应率为1.20%。达安系统检测4 035个pool,检出39个反应性pool,pool阳性反应率为0.97%。拆分检测共筛查出42份核酸反应性标本,总反应性率为0.076%。其中罗氏核酸检测系统反应性率为0.12%,达安核酸检测系统反应性率为0.0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份送检标本中,有25份被确认为HBV DNA 阳性,确认阳性率为69.44%。所有标本中无HCV RNA 和HIV RNA 的检出。结论 在常规血清学检测的基础上进行核酸检测,能降低常规血清学检测漏检率,提高血液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不同检测模式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情况对照分析*
傅钰斌, 汪传喜, 张伟东, 李仲平, 黄杰庭, 汤静儿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59-16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3
摘要
(
724 )
PDF(898KB)
(
1442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比较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5年对全血献血者血液标本的两种检测模式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两种检测模式的全血献血人数、血液采集量和报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全血无偿献血者1 546 938人,全血献血量2 381 126.95 U,两种检测模式下检测阳性报废率分别是5.19%和3.82%。两种检测模式对ALT、抗-HCV、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模式2实施期间不合格血量、报废血量和报废率均大幅度降低,尤其是ALT阳性率显著降低。ALT阳性率降低对HCV抗体和梅毒抗体阳性率降低有意义。HBsAg复检阳性率无明显变化。检测模式2是目前较高效的检测模式,能有效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建议合理进行献血前快速筛查和献血后检测项目研究,能有效降低全血的报废率,减少血液的浪费,同时大力推广2013~2015年检测模式2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ELISA法检测抗-HIV灰区设置的探讨
王桂喜, 汪道法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62-16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4
摘要
(
1090 )
PDF(919KB)
(
2297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采用ELISA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抗-HIV筛查所设灰区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站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无偿献血者抗-HIV有反应性和灰区(0.5≤s/co<1)标本,以市疾病控制中心对其确认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不同s/co情况下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变化。随机抽取20份抗-HIV非反应性标本(s/co≤0.5)做WB确认,确定是否有阳性标本漏检。结果 万泰试剂对39 991标本检测出有反应性标本26份,灰区22份;丽珠试剂检测出有反应性15份,灰区标本7份;市疾病控制中心共确认5例为阳性;所有灰区标本经确认均阴性;20例无反应性标本确认均阴性。结论 试剂厂商提供的s/co值具有较高灵敏度,满足血液筛查要求,但是设置的灰区造成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原发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析*
王原媛, 李莉, 刘方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66-16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5
摘要
(
582 )
PDF(924KB)
(
119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及其受体(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LIFR)在原发性不孕症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不明原因不孕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诊治的原发性不孕症患者200例为观察组,按照不同的发病原因等分为4个亚组:A组(输卵管闭塞)、B组(卵巢功能低下)、C组(子宫内膜异位)及D组(不明原因),同时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LIF mRNA和LIFR mRNA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对照组LIF mRNA表达水平为(1.12±0.46),A、B、 C、D四个亚组则分别为(1.03±0.33)、(0.90±0.30)、( 0.99±0.38)和(0.50±0.31)。A、B、 C三组LIF mRNA表达水平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D组LI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D组和A、B、 C三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 C、D四个亚组LIFR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女性不孕群体子宫内膜内LIFR显著受损,推断LIFR可能是调节女性子宫内膜种植窗期受孕的关键因子之一。LIF表达缺失可能与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发病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低血红蛋白密度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儿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王金生, 邹伟洋, 黄光墉, 刘晓鸽, 刘典浪, 林侠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69-17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6
摘要
(
639 )
PDF(912KB)
(
139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低血红蛋白密度(1ow haemoglobin density,LHD)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儿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icrocytic hypochromic anemia,MHA)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7年8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确诊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102例为研究组,收集同期健康儿童120例为对照组,运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分别检测研究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对照组血常规,根据血常规参数中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计算出LHD,并对LHD和RDW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中LHD值为2.97%±0.93%,其中男性为3.25%±1.03%,女性为2.49%±0.78%,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9,P<0.05),RDW值为12.01%±2.56%,其中男性为11.93%±2.46%,女性为12.30%±2.72%,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7,P>0.05)。治疗前,研究组外周血中LHD和RDW值分别为32.57%±18.62%和17.06%±3.5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7~21.052,P<0.05~0.01)。治疗后,LHD和RDW值分别为11.32%±9.74%和13.85%±2.73%,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1~10.187,P<0.05),但治疗前后不同性别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2~1.095,P>0.05)。LHD和RDW浓度随着MHA患儿贫血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LHD和RDW值明显升高,而治疗后明显降低。且治疗前有性别差异,治疗后则没有差异。因此,LHD和RDW值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诊疗的动态监测和疗效考核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H型高血压患者血HCY与颈动脉风险指标的相关研究*
汪国宏, 朱幼玲, 吴建贤, 董斌, 张留福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73-17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7
目的 分析临床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H 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相关风险指标如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互关系。方法 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115例为A组,同期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单纯高血压患者68例为B组,同期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为C 组。测定3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脂水平,检测其颈动脉斑块及CIMT,分析血压、HCY 水平、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及CI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间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BP、DBP及甘油三酯(TG)高于B组和C组,而B组SBP、DBP高于C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在B、C两组中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HCY及CIMT值A组高于B、C两组(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斑块检测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6,P<0.05)。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与CIMT、斑块呈正相关(r=0.545,P<0.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与CIMT 、颈动脉斑块形成等颈动脉风险指标呈正相关,HCY是CIMT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及CIMT、颈动脉斑块的检测,对于评估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联合检测血清CXCL14、TNF-α、KL-6、SP-D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李莉, 危蕾, 王众福, 马伟, 刘芳英, 钱叶长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77-17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8
摘要
(
634 )
PDF(919KB)
(
107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血清CXCL14、TNF-α、KL-6、SP-D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7月~2018年1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40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且取同期住院的诊断为细菌性肺炎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CXCL14、TNF-α、KL-6、SP-D,比较其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四项指标均高于阈值(预定值),对照组四项指标均低于阈值,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单独检测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四项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联合检测中,研究组阳性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率14.2%,两组差异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L14、TNF-α、KL-6、SP-D四项指标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表达程度高,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检测结果准确性,对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β-catenin和cadherin蛋白联合血尿酸检测对DN预后的评估
罗立, 冯锦红, 孔刘莎, 王迪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80-18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19
摘要
(
702 )
PDF(934KB)
(
1038
)
可视化
 
目的 探究β-catenin、cadherin蛋白表达联合血尿酸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DN患者146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血肌酐水平(Scr)分为CKD 1~3期组(88例)和CKD 4~5期组(5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DN肾脏功能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血尿酸(UA)、β-catenin蛋白、cadherin蛋白联合检测评估DN肾脏功能的临床价值。结果 不同预后DN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吸烟史、FPG、HbA1C、TC、TG、HDL-C、L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UA、HMOA-IR、尿蛋白、尿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不同预后DN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UA、HMOA-IR、尿蛋白、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是影响肾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UA、cadherin/β-catenin蛋白联合检测中,三者均正常组CKD 1~3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中1项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者均升高组CKD 4~5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中1项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尿酸、cadherin蛋白、β-catenin蛋白均为影响DN患者肾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评估DN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NAP-PCT-CRP联合检测对骨科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
宋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83-18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0
摘要
(
680 )
PDF(999KB)
(
159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NAP、PCT、CRP联合检测对骨科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骨科行Ⅱ类手术患者304例,按照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262例。2组受试对象于术后第1天收集肘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检测CRP,NAP检测采用NAP底物-AMP缓冲液法;感染组收集2次标本,置于10 mL无菌试管内,采用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K-B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根据NAP、PCT、CRP绘制ROC曲线,在最佳截断值下计算各指标曲线下面积(AUC),并据此评价各指标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304例骨科患者术后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13.8%;42例骨科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8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9株占43.8%,革兰阴性菌37株占41.6%,病毒4株占4.5%,支原体6株占6.7%,其他菌株3株占3.4%;感染组的NAP积分、NAP阳性率、PCT及CRP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P、PCT、CRP联合检测对骨科术后感染诊断的AUC为0.928,明显高于NAP、PCT、CRP单项检测(AUC:0.667、0.779、0.877,均P﹤0.01),提示NAP、PCT、CRP联合对骨科术后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NAP、PCT、CRP联合检测对骨科术后感染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作为骨科术后感染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老年SA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PCT及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探析*
陈劲松, 王丽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87-19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1
摘要
(
695 )
PDF(913KB)
(
102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降钙素原(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方法 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24 h内发病入院的老年卒中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1周内发生SAP的患者35例纳入A组,未发生SAP的患者24例纳入B组;再将同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PCT和hs-CRP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4+/CD8+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SAP患者发病初期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较低,血清PCT、hs-CRP水平较高,血清PCT和hs-CRP对于检验早期卒中相关性肺炎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研究
黄燕妮, 袁燕萍, 肖雪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90-193.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及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再狭窄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行CAS治疗的患者168例,采集其手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其与血管狭窄程度及C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术前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9.05%(32/168)。术前和术后1 d再狭窄组与未再狭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 d、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再狭窄组高于未再狭窄组,未再狭窄组的△hs-CRP高于再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升高,术后7 d再狭窄组仍高于术前,而未再狭窄组已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是CAS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在CAS术后短期内可出现血清hs-CRP快速升高,术后血清hs-CRP水平维持较高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其动态变化对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燕, 李莉, 张珏, 孙健, 张文霞, 蔡峥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94-19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3
摘要
(
777 )
PDF(957KB)
(
1564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分析其与老年血栓有关的血小板聚集的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PL-12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134例老年样本组及56例对照组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及平均聚集率(Average Aggregation Rate,AAR),分析年龄、性别、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对MAR及MAR与AAR差值的影响,并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 老年样本组AA诱导的MAR检测值大于80%的比例为39.6%(53/134),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4.3%(8/56);样本组中老年女性AA的MAR高于老年男性(P<0. 05),其︱MAR-AAR︱差值中位数(3.90)小于男性的中位数(4.85);样本组中血糖异常且MAR位于风险区的样本比例为41.2%(21/51),与血糖正常的比例42.2%(35/83)相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样本组中LDL异常且MAR位于风险区的样本比例为49.4%(44/89),明显高于LDL正常组的比例22.2%(10/45)(P<0. 01),同时LDL值与︱MAR-AAR︱也密切相关(R=-0.824,P<0. 05)。结论 年龄、性别、LDL等危险因素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TOSOH HLC-723 G8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性能评价
翁改志, 倪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197-19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4
摘要
(
745 )
PDF(908KB)
(
1552
)
可视化
 
目的 对TOSOH HLC-723 G8用于临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性能评价。方法 精密度验证采用EP15-A2、WS/T461-2015方法,正确度验证采用与参考实验室结果比对,线性验证采用WS/T420-2013方法,携带污染采用连续进样高值、低值样本各三次计算携带污染率,统计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短期精密度低值为0.86%、高值为0.98%,长期精密度低值为0.98%、高值为0.69%;与参考仪器结果高度相关(r=0.999,r²=0.998,P=0.000); 5.2%~15.2%范围线性良好(y= 1.0115x-0.0505,r²=0.9997);携带污染率小(k=1.00%)。结论 TOSOH HLC-723 G8精密度高,正确度、线性良好,携带污染率低,可用于临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HCV RNA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如, 朱建华, 李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200-20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5
摘要
(
642 )
PDF(921KB)
(
1547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HCV RNA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和ELISA两种方法分别对本院门诊和住院的325例疑似丙肝患者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325例标本中HCV RNA(+)/抗-HCV(+)双阳性结果140例,HCV RNA(+)/抗-HCV(-)有15例。并且随着HCV RNA病毒载量的升高,抗-HCV阳性率也随着增加。运用Pearson卡方检验判断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4,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在丙型肝炎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检测窗口期短的特点,可以和ELISA法联合使用降低丙型肝炎感染的漏诊率,以及时实施抗病毒治疗,预防疾病继续恶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降钙素原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肠道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青, 付成娟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202-20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6
摘要
(
497 )
PDF(949KB)
(
1371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新生儿肠道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肠道感染性疾病新生儿6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设置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未感染新生儿,设置为非感染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PCT及hs-CRP等指标水平。结果 感染组的PCT及hs-CRP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经临床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效下调(P<0.05),预后佳;血清PCT在新生儿肠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优于血清CRP。结论 PCT检测能够提升新生儿肠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指导后续治疗、改善预后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CRP/PA比值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价值
赵睿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205-20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7
摘要
(
746 )
PDF(958KB)
(
153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指标水平变化对慢阻肺疾病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50例为研究组,稳定期COPD患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CRP、PA、RDW、WBC、N%等指标变化,并计算血清CRP和PA比值。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的CRP水平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治疗后CR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PA值明显低于治疗后和对照组,治疗后仍对低于照组(P<0.05);CRP和PA比值0.853明显高于0.1;研究组治疗前阳性检出率CRP(84%)、PA(76%)、WBC(26%)、RDW(62%)、N%(72%)均显于治疗后及对照组(P<0.01)。结论 CRP/PA比值对于早期诊断AECOPD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给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Sysmex XN3000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的适用性验证
牛艳柳, 庞保军, 王建全, 苏小红, 杨英俊, 王燕, 赵爱梅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208-21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8
摘要
(
813 )
PDF(897KB)
(
1190
)
可视化
 
目的 验证Sysmex (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XN3000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对本地区成年人群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的推荐方法,采集160例健康参考个体的临床血液标本进行规范化检测和验证分析。结果 160例健康参考个体标本未通过WS/T402-2012标准验证。结论 厂家提供的网织红细胞参数参考区间不适用于本地区成年人群,实验室应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参考区间,以确保参考区间的临床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
封闭负压引流术联合银离子冲洗治疗感染创面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分析
胡思科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 (2):
211-214.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19.02.029
摘要
(
578 )
PDF(970KB)
(
1474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骨科感染创面治疗中封闭负压引流术(VSD)联合银离子冲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接收的骨科感染创面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给予VSD联合银离子冲洗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VSD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的换药次数、感染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感染创面治疗中应用VSD联合银离子冲洗后,可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愈时间,促使患者尽早出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