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输血协会

主编: 许戈良

刊期:双月刊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1-2587

CN 34-1239/R

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0
基础研究
白藜芦醇对小鼠血小板氧化应激和衰老指标及储存时间的影响*
贾彦军, 赵续影, 魏珍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37-14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1
摘要 ( 526 )   PDF(1287KB) ( 885 )  
目的 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血小板氧化应激和衰老指标水平及储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6周大小的C57 black 6品系小鼠,制备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将每个样本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加入白藜芦醇,并使用二甲基亚砜标定至50 μ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储存第1、2、3、4、5、6、7 d进行取样测定,检测内容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H值、葡萄糖水平、活性氧(ROS)水平、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膜联蛋白Ⅴ及MitoSpy阳性的水平。结果 观察期内两组在各时间点上的MPV、血小板计数、pH、葡萄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储存第6、7天观察组R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9.977,10.650;P=0.000,0.000);第2、3、4、5、6、7天观察组SA-β-gal活性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3.237,4.004,4.909,3.875,4.392,3.359;P=0.013,0.001,0.000,0.002,0.000,0.010)。两组第1天的血小板分散和聚集水平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第3天和第5天的血小板分散和聚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096,3.396,P=0.015,0.007;t=2.701,3.604,P=0.037,0.004)。观察组在储存第2、3、4、5、6、7天的CD62P活性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175,3.345,3.851,5.169,4.358,7.601;P=0.017,0.010,0.002,0.000,0.000,0.000),在储存第3、4、5、6、7天的膜联蛋白V活性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3.480,13.260,14.870,3.223,8.716;P=0.000,0.000,0.000,0.015,0.000),在储存第5、6、7天的MitoSpy阳性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279,7.702,10.270;P=0.000,0.000,0.000)。结论 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储存期间小鼠血小板氧化应激、衰老指标、聚集和分散功能及延长储存时间,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来源复水液对冻干PRP活化和释放生长因子影响的比较*
林放, 周谋, 单桂秋, 李艳辉, 李文丹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42-1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2
摘要 ( 606 )   PDF(1008KB) ( 890 )  
目的 比较不同复水液对冻干富血小板血浆(PRP)活化和释放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实验按复水液的不同,分为贫血小板血浆(PPP)(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组1)、超纯水(实验组2)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缓冲液)(实验组3)4个组。用四种复水液对冻干PRP复水后,用ELISA法测定其CD63、P-选择素(P-Select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结果 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和PBS缓冲液组的P-Selectin和CD63的数值稍高于PP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复水液的生长因子含量均低于PPP组,除IGF-I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四种生长因子的含量与PP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盐水易得、来源安全,作为复水液对冻干后的血小板活化影响小,生长因子浓度等与PPP复水液复水效果相比无较大差异,可作为冻干PRP的常规复水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敲低S100A1通过降低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抑制甲状腺癌SW579细胞增殖
郑艳, 张茜, 孙菲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46-15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3
摘要 ( 470 )   PDF(2715KB) ( 1219 )  
目的 探究钙结合蛋白S100A1对人甲状腺癌SW57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人甲状腺癌数据集GSE50901和GSE138198,使用R软件筛选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联合TCGA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采用CCK-8实验检测S100A1敲低或过表达对人甲状腺癌SW579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100A1敲低或者过表达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对数据集GSE50901和GSE138198进行联合分析发现,有97个基因在两个数据集中均发生上调,46个基因均发生下调。S100A1基因在甲状腺癌中高表达,敲低S100A1能抑制SW579细胞的增殖,过表达S100A1则能促进SW579细胞的增殖。GSEA分析发现,敲低SW579细胞的S100A1后,WNT信号显著富集,且表现为信号通路活性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敲低S100A1的SW579细胞中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过表达S100A1的SW579细胞中β-catenin,c-myc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S100A1在甲状腺癌中高表达,敲低S100A1可能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从而抑制甲状腺癌SW579细胞增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CD36抗原缺失的调查*
赵娜娜, 王超, 金惠新, 赵阳, 吕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52-1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4
摘要 ( 758 )   PDF(1342KB) ( 702 )  
目的 研究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CD36抗原的缺失频率。方法 随机留取合肥市中心血站2020年3月~2020年7月血小板无偿捐献者血样973例,流式细胞术检测CD36抗原。EDTA抗凝全血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进行血小板CD36抗原检测,下层细胞经红细胞裂解液处理后,进行单核细胞CD36抗原检测。结果 973例血小板无偿捐献者中检出CD36抗原缺失者16例,缺失频率为1.64%;其中Ⅰ型缺失2例,Ⅱ型缺失14例,缺失频率分别为0.20%和1.44%。结论 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存在一定的CD36抗原缺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输血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前后血细胞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迟红旭, 江颖, 姚欢, 田静, 李玲玲, 朱晓君, 刘晓敏, 张雷英, 孙桂香, 于洋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56-1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5
摘要 ( 638 )   PDF(2056KB) ( 745 )  
目的 探索拟行CAR-T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及健康供者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后血细胞的变化,探讨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数量的因素以更好的提高采集效率。方法 使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及22例健康供者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于采集前,采集后即刻抽取血样,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ocyte cell)、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血小板(PLT)计数,分析采集前后血细胞变化情况。同时将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采集时间、白膜泵出量、单次收集量、循环次数、单次循环量、总循环量等与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NC)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健康供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集单个核细胞后,血细胞计数较采集前有所下降(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采集前MNC、单次收集量以及循环次数与终产品MNC密切相关(P均<0.05); 而年龄、身高、体重、BMI、全身循环血量、流速与终产品MNC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为保障患者及供者的健康水平,针对不同的被采集者应制定个体化的采集方案;单次收集量、循环次数以及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是影响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患者输血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王慧茹, 刘会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62-16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6
摘要 ( 504 )   PDF(1301KB) ( 872 )  
目的 探讨行非血缘脐血移植术(UCBT)后患者成分输血及剂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29例行非血缘脐血移植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60天内输血信息,将患者分为低剂量输注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总计<18 U;高剂量输注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总计≥18 U。分析患者的移植前临床资料、移植后植入情况、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以及一年内生存率与临床输血情况的关系。结果 29例患者移植后60天内平均红细胞输注量为(10.97±11.80) U,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为(7.12±5.06)U,血小板与红细胞的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高低剂量输注组移植前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与血小板输注量呈正相关(P<0.05);移植后发生Ⅱ~Ⅳ级aGVHD的患者输注红细胞与血小板显著高于0~I级aGVHD的患者;低剂量输注组一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剂量输注组(P<0.05)。结论 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移植后60天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与供体植入,移植后aGVHD发生以及移植后生存期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浆置换在ABO血型不相容的亲属活体肾移植中应用效果评价*
张媛媛, 应美爱, 潘健, 刘洪涛, 刘潜, 戴帅, 王慧茹, 刘会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67-17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7
摘要 ( 670 )   PDF(1095KB) ( 705 )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在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中清除血型抗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本院54例行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血型抗体效价变化情况,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52/54例患者血型抗体(包括IgG和IgM)效价成功降至术前目标滴度,顺利进行肾移植手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型抗体反弹,移植肾失功;2例患者血型抗体效价未能降至目标水平,放弃肾移植手术,继续行肾脏替代治疗。血浆置换降低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受者血型抗体的总有效率为94%。128次血浆置换过程中共发生了49次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血浆置换是降低ABO非同型肾移植受者血型抗体(包括IgG和IgM)的有效方法,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缩短移植前血型抗体高滴度受者术前预处理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术期预存式自体血采集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田静, 陈峰, 刘晓敏, 迟红旭, 姚欢, 江颖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73-17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8
摘要 ( 536 )   PDF(1905KB) ( 589 )  
目的 探讨患者围术期预存式自体血采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择期手术且预存式自体血采集患者2 03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采血前一般资料,记录自体血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种类和相关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结果 纳入研究的2 036例患者中,有31例(1.52%)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以眩晕(64.52%)、虚弱出汗(41.94%)、面色苍白(38.71%)、恶心(25.81%) 最常见;年龄、合并基础病、抽血前精神紧张、穿刺次数是自体血采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患者自体血采集管理措施和护理策略,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最终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换血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趋势*
刘倩, 王笑欢, 郭凯, 牛子健, 宋珊珊, 郭婧, 马曙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77-180.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09
摘要 ( 484 )   PDF(975KB) ( 560 )  
目的 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安全换血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ABO或Rh血型系统溶血病、并行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0例,分析换血治疗对患儿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40例患儿换血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90.4±17.98 μmol/L、18.41±1.038 μmol/L和370.4±18.16 μmol/L,换血后降至271.6±12.93 μmol/L、8.08±0.97 μmol/L和255.5±13.4 μmol/L(P<0.001)。换血治疗前后患儿PT和AP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换血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糖值分别为(3.1±0.13)×1012/L、114.8±4.66 g/L和3.92±0.19 mmol/L,治疗后升高至(4.58±0.11)×1012/L、137.3±3.18 g/L和8.35±0.59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换血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但易引起部分生化、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异常变化。术中及术后应严密监测患儿的上述指标变化,确保患儿的换血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血者与供血者Rh(D、C、c、E、e)抗原相容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王磊, 吴学忠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0
摘要 ( 894 )   PDF(1821KB) ( 1019 )  
目的 了解我院受血者及其供血者Rh(D、C、c、E、e)抗原和表型分布,分析受、供者Rh抗原相容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交叉配血相合的受血者血样418例和供血者血样710例,进行Rh(D、C、c、E、e)抗原检测,比较分析受、供者抗原和表型分布差异及抗原相容性。结果 受、供者Rh(D、C、c、E、e)抗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受、供者CcDEe、CCDee表型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供者Rh(D、C、c、E、e)抗原不相容性输血中以c、E抗原同时不相容占比最高(50.00%);ccDEE、ccDEe和CcDEE表型的受血者发生Rh抗原不相容性输血的概率较高;受血者输注多个供血者血液时,发生Rh抗原不相容性输血的概率最高(P<0.05)。结论 临床输血中存在一定比例的Rh抗原不相容性输血,交叉配血前对受、供者进行Rh(D、C、c、E、e)抗原的检测并采取相容性输血,可有效提升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用血情况分析*
甘珊, 段灵, 胡红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85-18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1
摘要 ( 535 )   PDF(1059KB) ( 780 )  
目的 通过调查单病种临床用血量,对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接受换血治疗的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接受换血治疗的38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统计患儿的一般情况,并对换血治疗中用血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389例患儿中男212例,女177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155例,B型128例,O型80例,AB型26例,患儿血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O型血患儿换血最少,A型与B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换血治疗多选用新鲜O型红细胞悬液和AB型新鲜冰冻血浆,O型红细胞用量共计1 060 U,占红细胞总量86.14%,AB型血浆49 050 mL,占血浆用量的75.81%,平均每例用血量为红细胞悬液3.13 U,新鲜冰冻血浆165 mL。结论 通过对新生儿换血用血的分析,总结出用血经验,为优化用血方案提供依据,有效治疗的同时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在患者输血疗效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段秉政, 王淑莲, 连俊慧, 陶琳, 高玉云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89-19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2
摘要 ( 978 )   PDF(961KB) ( 1151 )  
目的 研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对输血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临床上DAT阳性需输血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60例DAT阴性需输血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对60例DAT阳性标本作抗体及补体分型试验和抗体强度测定,并对两组患者以及DAT阳性抗体不同类型与强度的患者进行输血后显效率对比分析。结果 DAT阴性患者输血后有效率为88.33%、其中显效率为63.34%;DAT阳性患者输血后有效率为75.00%、其中显效率为26.67%,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DAT阳性患者抗体类型以多种抗体组(含IgG+C3d及在IgG+C3d抗体基础上含有IgM、IgA型抗体和/或C3c补体)为主占 61.67 %、单纯IgG占20.00 %、单纯C3d占18.33%;单纯C3d组输血后有效率高于单纯IgG组(P<0.05)、单纯IgG组输血后有效率高于多种抗体组(P<0.05);不同抗体强度之间比较发现,3+~4+组输血后显效率明显低于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AT阳性是影响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治疗效果与抗体类型及抗体强度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DAT检测、抗体类型及抗体强度对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血管理
基于Cov-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输血病历质量评价模型
杨春晨, 戎瑞明, 李杨, 蒋密, 周蓉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92-19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3
摘要 ( 769 )   PDF(1047KB) ( 1087 )  
目的 基于协方差-层次分析(covarianc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v-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一种临床输血病历质量评价模型。方法 通过专家组打分,建立临床输血病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方差-层次分析法(Cov-AHP)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临床输血病历质量评价模型。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年3月~2019年12月的100份临床输血病历,对建立的输血病历质量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从输血申请流程、输血文书、输血评估、输血护理四个维度构建了输血病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对100份输血病历进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论 该输血病历评价模型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临床输血病历,提高医生对临床输血的重视,还可以监管临床输血链,完善输血安全预警系统,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管圈活动缩短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
郭淦平, 姜碧, 王向东, 王兴和, 陈瑞琼, 陈彭亮, 郭洁斐, 吴远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197-20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4
摘要 ( 517 )   PDF(1316KB) ( 679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缩短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的效果。方法 回顾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产后出血量≥1 000 mL产妇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针对术中紧急用血的环节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和手术室对急诊用血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品管圈活动前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为(53±11)min、手术室对急诊用血的满意度为70%;品管圈活动开展质量改进后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为(33±8)min(t=7.5,P<0.05),手术室对急诊用血的满意度为95%。结论 针对术中紧急用血环节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能有效缩短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提高手术室对急诊用血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中国献血人群意外抗体阳性率的Meta分析
郭伟洁, 刘泽雅, 张凡, 赫喜荣, 常玥, 陈利达, 王文静, 芦宏凯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02-21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5
摘要 ( 639 )   PDF(1420KB) ( 1163 )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估算中国献血人群意外抗体的阳性率,分析我国献血人群红细胞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为判断我国献血人群是否需要进行意外抗体检测实验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在PubMed、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中,通过输入特定的检索词检索有关我国献血人群意外抗体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时~2019年12月。由五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3.6.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8个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献血者的总抗体阳性率为0.20% [95%CI(0.15%,0.25%)];男性献血者抗体阳性率为0.13% [95%CI(0.10%, 0.16%)],女性献血者抗体阳性率为0.31% [95%CI(0.26%,0.37%)],女性献血者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抗体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抗体类型多以IgM型为主,占抗体阳性总数的59.78% [95%CI(50.01%, 69.54%)],IgG型抗体占抗体阳性总数的31.33% [95%CI(23.44%,39.22%)],且IgG型抗体多见于女性;根据抗体鉴定结果发现,各血型系统抗体阳性率不同,Rh系统约占31.64%[95%CI(25.25%,38.03%)](约99.61%为IgG型抗体,以抗-D、抗-E为主),MNS系统约占23.73% [95%CI(18.80%,28.65%)](约88.74%为IgG型抗体,以抗-M为主),Lewis系统约占8.18% [95%CI(5.71%,10.66%)](主要为IgG型抗体,以抗-Lea为主),P系统约占4.54% [95%CI(2.58%,6.51%)](主要为IgM型抗体,以抗-P为主),其他类(包括非特异性抗体、自身抗体)占22.78% [95%CI(14.09%,31,46%)](主要为IgM型抗体),Kell系统约占0.05% [95%(0,0.46%)],Duffy系统约占0.05% [95%CI(0,0.46%)](主要为IgG型抗体,以抗-Fya为主),Kidd系统约占0.01% [95%CI(0,0.42%)](均为抗-Jka),Diego系统约占0.01% [95%CI(0,0.4%)](均为抗-Dia);抗体频率排序:抗-M>抗-D>抗-E>抗-Lea>抗-P>抗-Leb>抗-N>抗-cE>抗-C>抗-Fya>抗-Jka>抗-Dia结论 将意外抗体筛查实验纳入献血者常规检测项目存在一定必要性,针对献血者常见意外抗体开发献血者筛查专用谱细胞可降低实验成本,有助于电子交叉配血的实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1新近感染情况及分布特征分析*
林授, 江伟梅, 詹友知, 林洪铿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12-21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6
摘要 ( 664 )   PDF(970KB) ( 841 )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1新近感染的情况与分布特征,为采供血机构制定HIV防控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2011~2018年间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HIV抗体确证阳性的标本进行HIV-1新近感染检测,并对经检测判定为新近感染献血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8年间共收集无偿者HIV确证阳性标本109例,经检测判定为HIV-1新近感染43例,新近感染比例占39.45%。在所有新近感染献血者中男性95.35%,女性占4.65%;30岁以下占69.76%,30岁以上占30.24%;高中或中专以上占62.79%,高中以下占37.21%;高校学生占25.58%。结论 福州地区HIV-1新发感染无偿献血者以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男性为主,在献血前宣传招募和问询甄别时应针对特定人群采取相应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VCD方案联合乌苯美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楚海亮, 邢名泉, 葛洪峰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16-22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7
摘要 ( 938 )   PDF(1194KB) ( 830 )  
目的 探讨VCD方案联合乌苯美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96例MM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VCD组47例、联合组49例,均给予V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化疗,联合组化疗期间连续服用乌苯美司。3个化疗周期后观察疗效,测定生化指标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疾病缓解率为77.55%,明显高于VCD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血清M蛋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Hb)显著升高(P<0.05),但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VCD组(P<0.05)。不良反应有便秘、嗜睡、感染性发热、骨髓抑制等,但均以I~II级为主,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总体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6.04%、61.46%,单因素分析显示ISS分期、治疗方案、治疗疗效均与OS率、PFS率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SS分期、治疗方案、治疗疗效均为影响OS率的危险因素(P<0.05),仅治疗疗效是影响PFS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VCD方案化疗基础上联合乌苯美司治疗MM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除治疗方案以外,ISS分期、治疗疗效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格林巴利综合征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分析
闫松霞, 王海燕, 井忠翠, 侯方, 罗兵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22-226.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8
摘要 ( 779 )   PDF(936KB) ( 909 )  
目的 调查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GBS)乙肝病毒感染情况,针对乙肝病毒感染与GBS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乙肝病毒感染是否为GBS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5例G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该科同期住院非GBS患者150例为对照组,通过检测患者乙肝五项指标,比较分析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及乙肝病毒感染与GBS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同时还收集GBS患者自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住院时间、前驱感染史、出入院时四肢肌力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病情转归等数据,统计分析影响GB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GBS患者HBcAb阳性率(52.2%)高于对照组(37.3%),GBS患者HBcAb阳性组的MRC重度及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都明显高于HBcAb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预后不良患者进行Lon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感染、呼吸肌麻痹、MRC评分重度是影响GBS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发现GBS患者乙肝病毒感染阳性率较高,乙肝病毒感染与GBS的发生及短期预后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姜同灿, 方章华, 任俊娇, 陶峰, 陈红波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27-23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19
摘要 ( 700 )   PDF(1842KB) ( 798 )  
目的 探讨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高危因素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18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治疗的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349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期行人工流产的153例早孕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和凝血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早孕期稽留流产的高危因素。结果 观察组年龄大于对照组(P<0.001),自然流产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二聚体浓度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在观察组中复发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初发组;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自然流产史是早孕期发生稽留流产的单独危险因素。结论 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体内呈现轻度纤溶亢进状态,但多数患者凝血指标无明显异常;年龄和自然流产史是早孕期发生稽留流产的高危因素。对年龄>25岁或有自然流产史的早期妊娠妇女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临床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降低稽留流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及抗核抗体在其中作用的研究
郑静娴, 李晓辉, 孙洪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31-23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0
摘要 ( 758 )   PDF(1099KB) ( 1180 )  
目的 探讨本地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特征、不同选择治疗疗效及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谱(ANAs)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04例初发儿童ITP患者的发病特点,对其中135例可随访患儿按丙种球蛋白治疗或对症治疗、ANA/ANAs阳性或阴性分类,比较不同类别的基本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 丙球治疗组患者初始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症治疗组,ANA/ANAs阳性率、入院第5天血小板升高值、完全反应率、总反应率高于对症治疗组,慢性率比较无差异。ANA/ANAs阳性患者初始血小板计数低于阴性患者,丙球治疗的ANA/ANAs阳性患者入院第5天血小板升高值、完全反应率低于阴性患者,血小板升至正常时间长于阴性患者,总反应率及慢性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在儿童ITP治疗中,丙球可快速升高血小板,但长期反应未见优势。ANA/ANAs阳性的患者的治疗反应差于阴性患者,有必要早期进行更积极的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例报告
谱细胞鉴定剂量效应分析偏差致抗-C抗体漏检1例
张保萍, 张嵘, 王文婷, 安群星, 尹文, 胡兴斌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36-23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1
摘要 ( 406 )   PDF(904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携RHD-CE(2-9)-D基因并产生抗-D、抗-E抗体1例
权军辉, 张明刚, 姜侠, 韩梅宁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39-241.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2
摘要 ( 327 )   PDF(983KB) ( 8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血浆置换在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
冯子阳, 查占山, 周载鑫, 唐河山, 余咏潮, 钱宝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42-24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3
摘要 ( 575 )   PDF(1233KB) ( 820 )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在治疗马凡综合征(MFS)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PE,隔日1次,共置换3次。于置换前后监测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氮(BUN)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和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抗体共7个指标,并监测治疗过程中凝血象(PT、TT、APTT)的变化。结果 经过3次PE治疗后,患者的LDH、TBil、vWF:Ag和ADAMTS13抗体均显著下降;PLT计数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Cr和BUN总体下降并接近正常范围;凝血指标在血浆置换过程中监测平稳。结论 PE治疗MFS患者术后并发TTP安全有效,早期诊断并及时行PE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型疟疾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韩丽, 徐蕾, 金跃, 徐燕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46-247.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4
摘要 ( 292 )   PDF(948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2020年免疫血液学研究进展*
骆群, 王雨婧, 卓海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48-255.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5
摘要 ( 627 )   PDF(1200KB) ( 1349 )  
免疫血液学作为输血医学的核心领域之一,以减少或避免供受者免疫反应,保证输血安全为要务。围绕新血型系统确立,分子诊断在免疫血液学应用、实验室质量保证等,对2020年免疫血液学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Ⅳ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于雪荞, 沈瀚, 曹小利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55-259.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6
摘要 ( 506 )   PDF(946KB) ( 1086 )  
Ⅳ型分泌系统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编码各种结构性和功能性菌毛蛋白,在细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多药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开发新药需求紧迫,而Ⅳ型菌毛的蛋白结构可作为临床抗菌治疗的新靶点,对于新药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Ⅳ型分泌系统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体输血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风险分析*
汪晓晓, 郭建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59-26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7
摘要 ( 474 )   PDF(910KB) ( 887 )  
随着血液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减少异体血输注,提高自体输血率,成为现代医学关注的热点。由于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日渐增多,自体输血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应用是否安全仍存有争议。为此,本文将近年来老年患者不同手术类型自体输血的应用及一些特殊病例如肿瘤、细菌污染、贫血、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患者的应用进行分析,综合评估自体输血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宫媛, 王卫华, 杜海涛, 吕昆明, 常青, 万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63-268.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8
摘要 ( 706 )   PDF(956KB) ( 960 )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及诊断至关重要。SEPTIN9 基因甲基化(mSEPT9)与CRC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外周血mSEPT9检测可指导CRC临床分期,预测CRC术后复发和治疗效果,适合于对易感人群进行CRC筛查。mSEPT9对含有绒毛成分和异型增生的腺瘤、息肉的诊断价值优于未含绒毛成分和异型增生的腺瘤、息肉。mSEPT9的含量和检测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对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CRC诊断的价值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甲蓝光病毒灭活血浆的研究进展*
黄佳丽, 刘正婷, 陈尚良, 周义文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 (2):  268-272.  DOI: 10.3969/j.issn.1671-2587.2021.02.029
摘要 ( 559 )   PDF(984KB) ( 1008 )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液安全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受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和未知病原体的威胁。免疫介导的反应是输注血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血浆输注的两大风险是感染风险和免疫风险。亚甲蓝光化学法是目前我国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主要方法之一,能有效灭活大多数脂质包膜病毒。为探讨亚甲蓝光病毒灭活血浆应用的安全性,本文对其灭活病毒的有效性、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输注的不良反应及血浆残余亚甲蓝的安全性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